“稻鴨共生”的模式有哪些優點?需要注意什麼?

鄱湖稻匠小鮮米


稻鴨共生模式是指在秧苗栽插活棵後,將幼鴨全天24小時都放入稻田,直至水稻抽穗時收回鴨子,是一項種養結合、安全、生態的稻田綜合技術,也是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於一體,能有效地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一、稻鴨共生的優點

稻鴨共生綠色農業生產技術除了能生產出無公害農產品外,同時還顯示出以下效果。

1、除草效果好:鴨喜歡吃禾本科以外的植物和水面浮生雜草,因此可不使用農藥。經田間觀察,在稻鴨共生田塊,除有少量空心蓮子草和稗草外,其他雜草均未發現。

2、驅蟲效果明顯:鴨喜食昆蟲類和水生小動物,能消滅稻田裡的許多害蟲,其除蟲效果相當於使用殺蟲劑。據有關部門調查,螟蟲危害造成的白穗率,養鴨田為2.5%,非養鴨田為9.7%,養鴨田的白穗率比非養鴨田降低74.2%。

3、清除青苔作用佳:因為鴨在稻田中不間斷地活動,大大減少了稻田青苔的產生,使稻田透光率增加,促進水溫提升,有利於根系生長。

4、刺激水稻分櫱:因鴨嘴和鴨腳對稻根和雜草的劃撥,可加速稻的根系發育,促進植株分櫱,對水稻的生長和結實有明顯促進作用,可抑制雜草的發芽與生長。

5、有增施肥料作用:鴨糞尿作為一種豐富的有機肥料,有增施肥料作用,可減少稻田化肥的施用量。根據測算,1只鴨排洩在稻田中的糞便約為10千 克,相當於氮47克、磷70克、鉀31克。放過鴨的稻田土質泛黑肥沃,稻田土質明顯得到改善。

6、節省養鴨飼料:一般可節省養鴨伺料10%-30%,同時,還提高鴨肉品質。

7、降低生產成本:此方法種植水稻即減少了農藥、化肥、除草劑的使用,降低了生產成本,又增加了鴨子養殖的收入,是一舉多得的好模式。

二、稻鴨共生模式需要注意的問題

稻鴨共生模式要處理好鴨子投放與水稻生長的關係,即要促進稻鴨共生長,又要減少鴨子對水稻生育的為害。

1、鴨子品種的選擇。要選擇體型較小但活動量較大,愛吃野生生物的鴨子品種。體型較大容易壓倒水稻苗,造成損失。通常人們會選擇麻鴨。

2.、鴨子投放數量的控制。一般每畝田放15只鴨子就夠了,多了不易於水稻生長,少了又沒有效果。

3、鴨子投放時間的把握。一般在水稻插秧10天左右(水稻苗已經存活),將雛鴨投入到稻田當中,當水稻開始抽穗時,就需要把鴨子收回來單獨飼養,以免鴨子吃水稻穗影響產量。

4、鴨子避難所的準備。有時候會遇上大暴雨、颱風等惡劣天氣,這個時候如果鴨子還處於幼鴨期最好在稻田旁邊搭建一個避難所,避免鴨子患病或死亡。

5、鴨子的補飼和馴化。為滿足初期鴨對青飼料需要,投放5、鴨子的補飼和馴化。為滿足初期鴨對青飼料需要,投放鴨子3周內每天需補給雛鴨全價詞料2-3次,3周後視其情況每日或隔日補一些成鴨配合飼料,也可補充一些農副產品的下腳料。每天餵鴨時,由於田塊面積較大,呼喊鴨非常吃力,可採用聲樂喇叭馴化,馴化熟練後,只要音樂一放,鴨便迅速向飼餵處集中,要堅持每天晚上都將鴨子集中到避難所。如果不進行馴化,等到水稻抽穗想將鴨子趕出稻田是非常難的,否則將造成鴨子吃稻穗而減產。

6、水稻田避免施肥和打藥。稻鴨花生模式一般情況下水稻不易受病蟲害為害。如需要採藥或施肥,要將鴨子集中到避難所,防止產生藥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