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簡單有效的進行資產配置?

我喺村姑


你是不是常有這樣的困惑:有一筆錢想投資,買房子?錢不夠,房地產市場也不明朗。買信託?剛性兌付不再。買股票?怕買在股市高點,萬一股市大跌豈不虧大了?

資產配置,可以幫助我們有效的應對這些難題。而且,資產配置,操作起來並不複雜,即使是沒有學過金融專業的小白,只要肯花點時間學習和思考,也能夠學會並進行實操。

下面,我就來幫助大家好好解釋一下。

以股市為例,我們先來看一張圖。

這張圖顯示的,是滬深300指數在過去5年的價格歷史。哪怕沒有任何投資經驗的小白,也能一眼看出,A股的特點之一,就是波動很大。因此對於廣大投資者來說,最擔心的事情,莫過於在2015年年中,指數在5000點以上時買入股票。如果不幸在那時候的高點買入,那麼一直到今天,投資者還是虧損的。

如何應對這個難題呢?有一些人提出,可以通過“定投”的方法。這樣,就能攤薄購入的成本,避免自己一把梭買在股市高點。

【這樣的說法,貌似有理,但其實也掩蓋了很多弊端。對“定投”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本人公眾號“伍治堅證據主義”中,搜索關鍵詞“定投”去閱讀更多詳細的分析。】

既然定投不靠譜,那麼還有什麼其他更好的辦法呢?那就是用資產配置的思路,去進行理財投資。

假設一位投資者的投資維度很長,在20年以上,那麼他可以考慮把自己多餘的資金一股腦投進股市(購買一個低成本指數基金),然後閉上眼睛,什麼都不想,20年後再來看自己的投資回報。理論上來說,這樣的投資方法,很可能比絕大多數股民和基民的回報都要來的更好。

但問題是,每個投資者都是人,他會去閱讀、思考、擔心。如果市場發生像2015年,或者2018年那樣的下跌,你很難讓一個普通人,在看著自己賬戶流血的同時,無動於衷,泰然處之。這背後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他會有很多懷疑:股市還行不行?這個基金好不好?這隻股票會不會被ST/退市?這個方法有沒有效果?

懷疑越多,操作越多。在不該賣的時候賣,在不該買的時候買。交易越多,回報越差,說的就是這樣的投資者。

為了應對這樣的問題,我們需要在投資者的投資組合中,引入不同的資產。在股票之外,他最好還同時持有政府債券、公司債券、房地產信託等不同的資產類型。多元配置給投資者帶來的好處,我在這裡就不再贅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本人公眾號歷史文章中搜索關鍵詞:“多元分散”來閱讀更多分析。

【有些讀者可能會說,我的投資資金量,少的可憐,這種情況還能實現多元分散麼?對於這些投資者來說,在有限的資金基礎上,依然可以實現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的多元配置(比如只購買2~3個指數基金),請耐心往下讀。】

實際生活中,如何做資產配置?

為了更好的幫助大家理解這其中的操作程序,我在這裡舉一個具體的例子來做說明。值得指出的是:

1)本人提倡的投資哲學中,有一條非常重要,叫做“控制成本”。因此,我儘量會選那些成本最低的ETF/指數基金來實現我們的配置目標。如果沒有合適的ETF,那我就會選費用比較低的公募基金。

2)我在下面的例子中用的那些基金,主要是為了幫助大家理解資產配置的使用方法,和為投資者帶來的價值。但是,它們並不是唯一的基金。廣大讀者掌握了這套方法背後的邏輯之後,可以自己嘗試,選取更適合自己的ETF/基金。本文的目的不是為了推銷某些基金/ETF。

3)下面顯示的回報的回測歷史,介於2014到2018年之間。主要原因,是投資組合中的一些基金,在2013年才成立,沒有更長的歷史數據可以回測。但是,這段時間中包括了一個牛市輪迴(2015年),因此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資產配置方法,相對於擇時操作的價值。

好,下面就讓我們正式開始。

進行資產配置的第一步,是確定資產的比例。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投資者選擇60%的股票,40%的債券。

為什麼選擇股票和債券?為什麼是60/40?原因在於,股票和債券,是最基本的兩種資產類別。股票能夠給與投資者分紅和盈利增長,債券能夠給與投資者利息回報,並且保本金(假設是國債)。

60/40,是比較常見的配置比例之一,主要考慮到股票的長期回報優於債券,但是股票的波動性要遠大於債券,因此我們在投資組合中稍稍多配一些股票。當然,60/40並不是唯一的配置方法,根據每個人不同的個人情況,我們也可以配70/30,50/50等各種不同的比例。

在確定了配置比例之後,下一步,我們需要確定每一個資產大類的覆蓋面。

以股票為例。股票的覆蓋面,可以用不同標準去選擇。比如以市值分,有大市值/中市值/小市值。以行業分,有軍工/消費/科技等。以板塊分,有主板/中小板/新三板/創業板。以形式分,可以有個股/公募/私募/指數基金等。至於各種不同的投資概念,那就更層出不窮了。

在這裡,我選取了兩個最常見的指數,即滬深300指數,和中證500指數,來覆蓋這位投資者的股票配置。滬深300指數,代表A股主板上市值最大, 流通性最好的300只大市值股票。由於這些股票的市值最大,因此我為滬深300指數配50%的比重。中證500指數,代表A股主板市場上市值和流通性排在301~800位的中市值股票,獲得剩下的10%配重。兩者加起來,達到股票的總配置比例:60%。

配完了股票,我們再來看債券。嚴格來講,可以配的債券種類,也是五花八門,比如國債、城投債、地方政府債、公司債、各種固收理財產品等等。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們配置最簡單的債券組合:30%為長期債券,10%為短期債券。長期和短期債券的主要區別,就是購買的債券的久期不同。長期的話,一般在10年或者以上。短期的話,一般在一年以下。

確定了資產類型和比例之後,我們就需要去尋找那些可以代表這些資產類型的投資工具。在這裡,我選取了以下4個ETF/基金。

他們分別是(我把它們稱為小烏龜投資組合):

1)華泰柏瑞300 ETF(510300):配置比例50%,費率0.6%。

2)南方中證500 ETF(510500):配置比例10%,費率0.6%。

3)南方中債10年(160123):配置比例30%,費率0.4%。

4)嘉實超短期(070009):配置比例10%,費率0.8%。

這4個ETF基金,滿足了我之前提到的一些投資要求,比如控制成本(費用都在1%以下),而且和對應的投資標的(比如股票指數和債券指數)的吻合度也比較高。但它們並不是唯一的選擇,投資者如果發現更好的基金(比如費率更低,流動性更好,規模更大,追蹤指標吻合度更好),完全可以做更多的選擇替代。

我們假設,在2014年1月初,花100萬買入該投資組合。(按照比例,50萬購買300ETF,10萬購買500ETF,以此類推)。每年1月初,該投資組合再平衡一次。(對“再平衡”不熟悉的朋友,可以去本人公眾號歷史文章搜索關鍵詞找到相關分析文章。)

接下來,基於以上的投資組合和再平衡策略,我們來看一下該組合的歷史回報回測。

這張圖,顯示的是2014~2018年間小烏龜投資組合和滬深300指數的歷史回報對比。

我們可以發現下面幾個特點:

1)小烏龜的投資回報(每年6.07%),略好於滬深300(每年5.33%)。這其中主要的原因,在於“再平衡”。在資產配置中引入再平衡系統,可以幫助我們在市場大漲後賣出,在市場大跌後買入。

之前提到過,這個投資組合,在每年的1月初,會進行再平衡。因此,該組合在2015年1月初,賣出股票/買入債券。在2016年1月初,買入股票/賣出債券。以此類推,再平衡的價值,在於幫助投資者在價格走低時買入,在價格上漲後賣出,自動實現低買高賣。

2)由於小烏龜投資組合中含有長短期債券,因此其波動率和回撤,要遠遠低於股票市場。更小的回撤,也保證了小烏龜投資組合的恢復性反彈更加有效。

3)由於小烏龜投資組合是一個多資產組合,因此幫助投資者解決了一個擇時難題:那就是應該什麼時候買入和什麼時候賣出。投資者的投資組合,在大部分時間都處於60%股票/40%債券的位置,因此不需要過分擔心擇時,以及買在高點的風險。

值得指出的是,像小烏龜投資這樣的多資產組合,只是在股票市場的基礎上,幫助投資者優化了投資的風險調整後收益。但這樣的優化配置,不是靈丹妙藥,不可能保證投資者在每時每刻都盈利。

具體來講:如果投資者不幸在高點買入,那麼他還是會虧錢。只是虧的,會明顯比買股票少。

上圖顯示的,是小烏龜投資組合和滬深300的歷史回撤對比。我們可以看到,從2015年年中開始,由於A股大跌,因此買股票的投資者,最大回撤接近50%。也就是說,往股市裡投1萬元,在最糟糕的時候,賬戶上僅剩5000元。在2018年,類似的情形再次發生,讓股民們欲哭無淚。

但是秉承多元分散投資哲學的小烏龜投資者,在相同期間的最大回撤,為30%左右。雖然也是跌,但跌幅要比股市好很多。因此,其堅持長期持有的信心也會更強。

總結

廣大投資者普遍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就是選擇什麼時候買入和什麼時候賣出。如果做出錯誤的選擇,那麼投資者將遭受巨大的投資損失。通過資產配置的思路進行投資,可以幫助投資者有效解決該難題。這裡的資產配置,是根據投資者的實際情況,如本金多少,想賺多少錢,能承受的最大虧損是多少,多久要用錢等,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配置比例。

但不管是哪種情況,要想從資產配置中獲得最大的投資回報,投資者們需要謹記以下幾個原則:

1)控制成本:只選擇那些最便宜的ETF和指數基金進行投資。

2)多元分散:把投資目標儘可能多的分散在不同的資產類型中。

3)長期堅持:這個投資方法,無法保證你在短期內一定賺錢。但是如果有耐心長期堅持下來,投資者就能獲得很不錯的回報。

4)有效系統:堅持定期或者動態的進行再平衡,是提高投資回報的有效方法。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伍治堅基金定投系列3:基金定投和一次性全倉買入哪個好?(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