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分鐘36個耳光!專家支招,孩子遭受校園暴力,家長該咋辦?

前兩天看到一個新聞,河北保定,兩個初中女生在校園裡遭到虐打,4分鐘之內被連扇36個耳光。伴隨著響亮的耳光,施暴學生囂張的說“我今天就打你們倆了,怎麼著!”。記憶中校園是個溫暖的地方,很難將它與“暴力”一詞連起來,但近年來屢禁不止的“校園暴力”讓早已踏出校園的我不得不承認:那個原本充滿陽光的地方,也有陰霾!

4分鐘36個耳光!專家支招,孩子遭受校園暴力,家長該咋辦?

去年10月11日,雲南宜威14歲女生劉某,因走路姿勢被八年級兩位同學看不過眼而遭到毆打,事後劉某服藥身亡。

去年4月,浙江一女生在睡夢中被室友從床上拉下來暴打,造成耳膜穿孔、多處皮下淤血,原因是她打呼嚕的聲音太大,引起室友的不滿。

今年1月甘肅8歲小女孩被兩個同年級的男孩用掃帚捅傷下體,造成處女膜和子宮的損傷,以後將無法生育。

……

面對頻繁發生的校園暴力很多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報告老師吧,擔心施暴者事後報復;告訴家長吧,家長又說,“別人打你,你就打回來呀!為什麼不還手”“為什麼別人就爭對你,一個巴掌拍不響!”。面對老師和家長的不作為,越來越多的孩子面對校園暴力選擇沉默。

4分鐘36個耳光!專家支招,孩子遭受校園暴力,家長該咋辦?

中國人民大學面向全國範圍進行過一次中小學生校園暴力的調查,調查發現,有9成學生表示經受過校園暴力,其中92%受害者表示不會反抗,因為反抗會受到更狠的毆打和欺凌。

為什麼一再退讓並沒有消除校園暴力,反而讓其更加猖獗?

首先,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伯特·班杜拉提出來的社會學習理論可以從側面給出解釋。社會學習理論認為暴力行為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很多是通過學習得來的。艾伯特·班杜拉發現,校園欺凌事件的產生,很多都是由於人為的因素。施暴者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個人心理產生偏差,面對衝突,他們首先會想到的就是暴力解決。

4分鐘36個耳光!專家支招,孩子遭受校園暴力,家長該咋辦?

在環境因素中尤其以家庭暴力對孩子影響最為深遠。之前看過一集《超級育兒師》,藍海老師受邀解決小朋友嘉嘉愛打人的問題。在觀察之日,就看到嘉嘉對弟弟施暴,又推又打,相對嘉嘉的暴躁更讓人差異的是家長的態度:媽媽從抽屜拿出一根針,刺像嘉嘉的手臂,雖說是輕輕的刺,但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孩子的害怕。到了吃飯時間,嘉嘉貪玩不吃飯,姥姥竟然拿出衣架對孩子進行體罰。就像藍海說的,這樣一個家庭氛圍,孩子喜歡暴力解決問題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她的周圍每天都充斥著暴力,在她的認知裡,解決問題就應該用暴力。

所以,校園暴力沒法根除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家庭環境讓這些判斷力較差的孩子們誤以為暴力可以解決一切。

其次,心理學上暴力亞文化理論又是校園暴力的另一個原因暴力亞文化是指充斥在孩子周圍的暴力文化氛圍,比如,男孩子偏愛的CS遊戲、吃雞遊戲,以及一些暴力影片例如《火山高校》等。孩子們會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下價值觀發生改變,開始崇尚暴力,而他們極強的模仿能力,會讓他們為了體驗刺激而進行校園暴力。

4分鐘36個耳光!專家支招,孩子遭受校園暴力,家長該咋辦?

記得之前有個新聞轟動一時,兄弟二人模仿《喜羊羊與灰太狼》中片段,哥哥將弟弟綁在樹上、並用火將其燒傷、造成弟弟全身80%燒傷。無獨有偶,浙江一個8歲的姐姐模仿紅太狼,用平底鍋將弟弟砸成腦震盪。有人統計《喜羊羊與灰太狼》全集中,灰太狼被平底鍋砸過9544次,被抓過1380次,喜羊羊被煮過839次,被電過1755次。兒童心理研究專家提示,如果孩子長期暴露在這樣的文化氛圍內,不僅會降低對犯罪的恐懼感,甚至會讓他們認為打人本來就是被允許的。

暴力亞文化的影響雖不及家庭環境來的快速,但其無處不在的滲透力,影響範圍反而更大。

4分鐘36個耳光!專家支招,孩子遭受校園暴力,家長該咋辦?

最後,未成年人法律意識淡薄以及錯誤的“叢林法則”觀念,讓他們以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最快途徑。

我們都知道“叢林法則”推崇優勝劣汰,它對沒有辨別能力的未成年孩子其實並不適合。他們將校園裡的叢林法則奉為自己的生存法則,缺乏相應的引導和教育機制,導致孩子們認為只要自己比施暴者更加暴力就能在校園立足。同時,法律意識的淡薄更給了這種錯誤的認知生根發芽的土壤。

4分鐘36個耳光!專家支招,孩子遭受校園暴力,家長該咋辦?

1994年在美國,曾發生過一次歷史上最嚴重的校園暴力事件。2名曾經被流氓羞辱的少年,被逼離開了學校。回來的那天,他們端起兩把步槍,朝同學和老師們瘋狂地掃射,青春校園瞬間成為人間煉獄,此事造成15人喪生,無數孩子受傷。

就像人大代表朱新康曾說:“法制教育的缺失導致中小學生並不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是導致當前校園暴力的形勢變得十分嚴峻的主要原因”。

那麼身為家長,我們要怎樣教導孩子才能避免校園暴力呢?

首先,杜絕家庭暴力。

美社會學家羅伊· F·鮑邁斯特爾曾說:“一個孩子要從純生物的人成長為正常的社會化的人,最基本最普遍的是通過社會學習的過程。孩子在家裡通過察言觀色,從父母那裡學會了如何處理情緒。”

4分鐘36個耳光!專家支招,孩子遭受校園暴力,家長該咋辦?

研究發現,目睹過暴力的孩子產生暴力行為的比例,是正常孩子的3倍。當孩子看見父母在某些刺激下失控時,他們會認為,暴力是解決衝突的一種有效途徑。當同樣的刺激出現時,他們會允許自己失控。就像上面提到的嘉嘉媽媽,通過育兒師藍海的深入瞭解才發現,媽媽之所以會用針扎嘉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小時候嘉嘉的姥姥正是用這種方式教育她的。

其次,重視母親教育。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瑪麗亞·蒙臺梭利說:“孩子出生後的前幾年是非常重要的,孩子 2到3 歲時受到的影響可能會改變他的一生。在這一期間,如果他受到傷害、暴力或其它障礙的影響,其個性就會發生偏離。”

4分鐘36個耳光!專家支招,孩子遭受校園暴力,家長該咋辦?

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認為“養不教,父之過”,忽視了母親的作用。其實,母親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替代的,對於一般的家庭,從孩子出世到成人,陪伴時間最多的就是母親。母親的素質決定孩子受到何種教育,決定著孩子對自己的認識。歷史上的一些名人如孔子、孟子、岳飛等之所以能做出一些超乎常人的成就都與他們的母親教育息息相關。

最後,將法律意識滲入生活。

都說不知者無懼,很多校園暴力的產生,是由於孩子們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要承擔什麼樣的法律後果。

4分鐘36個耳光!專家支招,孩子遭受校園暴力,家長該咋辦?

公安大學曾做過一項調研,對少管所中的孩子做了次問卷調查,在犯罪前想過犯罪的後果嗎?讓人意外的是有6成孩子表示沒想過。在他們的想法中,我只不過是打了一次架,怎麼就犯罪了呢?

所以身為家長給孩子必要的法制知識是必須的。平時可以觀看一些法制節目,比如:《今日說法》《法治進行時》《人民的110》等等。或者平時也可以帶孩子參加一些法制夏令營、法制體驗課等,讓法律意識慢慢地滲透到孩子的認知中。

當然,在校園暴力尚未清除之時,每一個孩子都可能成為受害者,那麼家長該如何教導孩子保護自己呢?

4分鐘36個耳光!專家支招,孩子遭受校園暴力,家長該咋辦?

心理學專家提示,面對校園暴力的主要原則是:避免受到傷害,以及將傷害降到最低,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也在經受暴力,請告訴孩子這樣做:

  • 第一,逃跑。校園暴力一般都是集體性事件,所以告訴孩子不要硬抗,跑是最上策。最好跑到人多的地方,或是有攝像頭的地方。
  • 第二,呼喊。大聲呼喊引起注意,向旁人求救。呼喊中要表明自己是沒有錯的,是別人對你無端毆打,會避免旁人以為你們只是在“打群架”。
  • 第三,防護。抱頭蜷身,重點保護太陽穴、後腦、腹部等要害部位,儘可能減少自身的受傷。
  • 第四,回擊。這是最後一步,當你周圍沒有人可以求助,並且已經危及到生命時,那就反擊。

而我們身為父母要做的是從拒絕家庭暴力著手,開始遠離暴力。在校園暴力來臨之前,告訴孩子有反抗暴力的意識;當校園暴力發生之後,要相信孩子,做他們被傷害後的避風港,同時積極想辦法解決暴力帶來的創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