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C支持者要求查封@bitcoin——誰是真正的比特幣?

文丨互鏈脈搏特邀作者·劉昌用

互鏈脈搏按:在上週澳本聰倡導的BSV被多家加密貨幣交易所下架後,本週,BTC的支持者又開始懟仍然掛著Bitcoin,但是主張BCH為正統比特幣的推特賬號。

無論是BTC、BCH還是BSV,都來自中本聰的比特幣,它們皆因分叉而來。但如今,誰才是真正的比特幣,如果搞不清這個,那麼之後的紛爭仍然不會停歇。互鏈脈搏特邀請一直研究比特幣的劉昌用博士來解答這個難題。

​BTC支持者要求查封@bitcoin——誰是真正的比特幣?

圖:互鏈脈搏專欄作者劉昌用。知密大學發起人,密碼經濟倡導者,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

自從2017年8月1日比特幣分叉,BCH誕生以來,誰是真正的比特幣就不斷成為熱點,引發論戰。最近國內國外又經歷了一輪。

爭論是從BTC支持者要求查封推特賬號@bitcoin引發的。這個賬號註冊於2011年8月,是很早的比特幣支持者,由於不滿於bitcoin core團隊拒絕擴容,跟許多大區塊支持者一樣,在比特幣分叉之後,轉而支持BCH。

不僅@bitcoin推主,Bitcoin.com域名所有者Roger Ver和BTC.com域名所有者吳忌寒等也轉向支持BCH。在分叉之前,因討論擴容被reddit/bitcoin版禁言的比特幣支持者及其同情者建立了reddit/btc版,在分叉後也轉向支持BCH。

多數BCH的支持者認為BCH才是真正的比特幣,原因是:

1)BCH誕生僅僅擴大了區塊容量限制,從1M到8M,這是中本聰以前主張的;

2)Core主導的BTC在2017年8月實施了隔離見證(SW)對比特幣的交易結構和區塊結構進行了大幅調整,改變了技術底層;

3)Core拒絕主鏈擴容,通過隔離見證和閃電網絡,將支付功能從BTC主鏈擠出到閃電網絡,從而將BTC主鏈變為結算系統,違背了之前比特幣的“點對點電子現金”的發展方向;

4)Core在擴容之爭中不顧生態各方達成的香港共識和紐約共識,不顧80%以上算力支持擴容的投票,推行其小區塊加閃電網絡路線,違背了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精神。

5)小區塊結算網絡路線改變了比特幣的經濟模型,比如在多次新幣獎勵減半之後,本應由區塊擴大、交易量擴大帶來的交易費增長彌補的挖礦激勵難以實現。

所以,在BCH的支持者看來,BCH更符合原有的比特幣技術、經濟和去中心化框架,而Core主導的BTC則偏離了原來的方向。

不過,不是所有的BCH支持者都主張“BCH才是真正的比特幣”。吳忌寒在2018年初就提出“BTC是BTC,BCH是BCH”,主張各自獨立發展。但BCH社區多數人並不贊同。我本人自2013年開始分析比特幣相關經濟問題,一些重要邏輯因Core路線改變原有經濟模型而不再成立。因此,我當時也強調BCH才是原來的比特幣。

然而,BCH在2018年11月的分裂讓國內BCH社區不再強調誰是真正的比特幣,而更加關注自身發展。新分裂產生的BSV則更加激烈地宣稱“BSV才是真正的比特幣”。

BSV是在一場BCH社區始料未及的政治攻擊中誕生的。在BCH穩定運行之後,自稱中本聰的CSW在賭場老闆Calvin Ayre和律師Jimmy團隊支持下進入BCH社區,投入大筆資金用於BCH推廣、應用投資、舉辦大賽、構建礦場等,CSW還積極進入中文社區展開互動,在短時間內獲得了BCH社區很多人的支持。

在2018年8月CSW等人開始猛烈攻擊主導開發的ABC團隊、比特大陸、Coinex等,並在8月30日發佈新的版本BSV,威脅如果不用BSV取代原有的ABC及兼容版本,就發動算力大戰,消滅ABC版本。由此掀起了BCH的一場內戰。

在這場內戰中,CSW獲得了BCH社區很多人的支持,除了商業投資、政治運作和輿論引導之外,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們把BCH與Core路線的差異簡單化、標籤化、極端化,成為自己的標誌,強調:

1)立刻迅速擴大區塊,把BCH主張的根據市場需求通過技術改進逐漸擴大批評為反對大區塊;

2)迴歸中本聰的0.1版本,認為ABC團隊和Core一樣,把中本聰原來的框架破壞了;

3)ABC團隊是跟Core一樣的技術獨裁者,開發者多得是,要把ABC趕出去。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條是:強調CSW是真正的中本聰,只有他的BSV才是真正的比特幣。儘管CSW始終沒有拿出中本聰早期私鑰簽名,但他用一系列間接證據使許多人確信他是中本聰。

通過分歧的簡化和標籤化,加上藉助中本聰光環形成的個人崇拜,BSV在BCH社區獲得一批忠實支持者,尤其是那些更加註重對中本聰和白皮書的信仰而反對Core路線的人。這些人在分裂後成為BSV社區的主體。

相對而言,一些務實理性的BCH社區成員,難以接受CSW迴歸中本聰早期版本的激進擴容版本,對CSW及其團隊的自大和對其他成員及競爭幣的攻擊姿態不滿,反感CSW高調自稱中本聰,無法忍受CSW支持者的宗教狂熱與個人崇拜,也無法接受CSW團隊的中心化控制。這些人留在了現在的BCH社區。

分裂後,BSV社區把早期BCH基於市場需求和電子現金方向提出的“BCH才是真正的比特幣”極端化為原教旨主義色彩的“BSV才是真正的比特幣”,宣稱“只有一個鏈存活,先殺死BCH,再幹掉BTC”,並在這個戰爭宣言下對BCH和BTC社區展開攻擊。相比之下,戰爭前後BCH支持者均強調,和平分叉,各自發展。

經過分裂期間激烈的辯論和算力大戰,分裂後的BCH中文社區中的極端化思想基本消除,更加理性務實,吳忌寒之前提出的“BTC是BTC,BCH是BCH”,各自獨立發展的建議得到更多支持。但是國外社區,尤其像@bitcoin、Rogr Ver等長期致力於比特幣的推廣的人,仍堅持BCH才是真正的比特幣,對此中文社區也完全理解,並予以支持。

那麼,到底誰是“真正的比特幣”呢?從這幾年的爭論看,標準是多重的,主要有:

1、算力決定。按照對POW的流行理解,算力就是權力,最長鏈就是主鏈,哪個鏈挖礦算力大,哪個就是比特幣。但這個標準失敗過,在BCH誕生之後,BCH支持者掌握的算力超過BTC和BCH全網算力的60%,但BCH也沒有翻盤成為比特幣。

2、價格市值決定。BTC、BCH和BSV流通量大致相同,價格與市值一致。目前BTC價格和市值遠超其他,似乎印證了這一點。但是,如果有一天BCH市值超過BTC,所有市場環節會更換稱呼嗎?恐怕不會。

3、中本聰決定。CSW及其支持者就是希望藉助中本聰光環獲得比特幣之名,為此也更激進地迴歸早期版本。BCH強調自己更符合中本聰和白皮書的方向。但Core及其支持者普遍接受了從電子現金向儲值和結算功能的轉變。恐怕即使中本聰現身,也不能給BTC改名了。

4、域名決定。在BCH算力大戰中,有人認為域名是重要的流量入口,會決定命名歸屬。但比特幣的幾個重要域名都由core的反對者支配。Bitcoin.com在Roger手中,btc.com在吳忌寒手中,bitcoin.org在不斷批評core的Cobra手中。這些同樣沒有改變core主導比特幣的現狀。

5、用戶決定。從根本上講,最終決定權似乎在用戶手中,用戶支持哪個幣,用資金投票就會在市場產生決定作用。但多數用戶並不深入瞭解分歧的細節,也過於分散,在短期內很難做出理性的公共選擇。

6、商業命名決定。在BCH和BSV誕生的兩次分叉中真正起到決定作用的是原有生態中,用戶廣泛使用的商業應用的命名,比如交易所、錢包、區塊瀏覽器、行情網站等等。這些商業鏈接了幾乎所有用戶,決定了人們接受何種命名。

儘管商業命名非常重要,但是,這些商業的去中心化程度已經非常高了,他們也不是協調一致的,往往是根據分叉時各方面的情況各自權衡決定,主要看雙方的綜合實力,看如何能夠吸引更多用戶。在BCH誕生分叉中,雙方綜合實力相差懸殊,BCH也自己做了新的命名。

在BCH算力大戰中,BSV的戰爭目標本來是與ABC版本爭奪BCH命名的,並且雙方實力相差並不懸殊。BSV主打回歸中本聰和白皮書,ABC版本支持者掌握域名和更多算力。戰爭期間,爆發了算力戰、價格戰、宣傳戰,最終憑藉算力優勢、市場用戶積澱和堅定支持者,在算力、價格方面獲得優勢,火幣、Gate.io等幾個重要交易所率先將ABC鏈命名為BCH。

最終,ABC加入重組保護消除了CSW的51%攻擊成功機會,CSW方面宣佈放棄BCH,選擇BSV。即使如此,仍有一些交易所,包括幣安和bitfinex保留了BCHABC和BCHSV的過渡代碼。但已經不影響市場總體上對BCH和BSV的命名。

總的來說,在分裂的過程中,如果發生命名爭奪戰,那麼各種因素會綜合作用影響勝負,最終體現在交易所、錢包、瀏覽器等用戶流量入口的命名上。但是,如果是已經完成了分裂,想要奪回已經在市場上被廣泛接受的命名,是非常難的。

無論BCH還是BSV,現在聲稱自己是真正的比特幣,更大程度上為了證明自己的合理性,證明自己的方向或路線更接近分叉前的比特幣,其中BCH強調方向符合,BSV強調各方面符合。藉此,可以獲得更多認同比特幣的世界貨幣目標的支持者。但真正奪回比特幣之名極難,不如專心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