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融資租賃槓桿好做 監管風暴眼中的汽車助貸仍受青睞


原創 | 比融資租賃槓桿好做 監管風暴眼中的汽車助貸仍受青睞


發現沒有,儘管助貸業務頻頻被監管點名規範、面臨政策上的變數和風險,但其並沒有明顯降溫的態勢。相反,一些頗具規模的汽車金融企業如易鑫還在戰略上轉向了銀行助貸。

只能說,金融科技化提速和消費金融爆發時代,讓金融機構、汽車金融助貸平臺、消費者等多方獲利的助貸業務有著擋不住的旺盛市場需求。當然,監管的態度一定會影響未來金融助貸模式的走向,相關公司的助貸業務也需要調整。

01

多汽融平臺專注做助貸業務

引起更多人關注的是,易鑫要重點發展助貸了。2018年業績公告中易鑫明確言明,“2018年初起,易鑫集團的戰略重點放在具有強大可擴展性和高利潤率的貸款促成服務上”。

相應財報數據表現也體現了上述戰略轉向。2018全年,易鑫與六家銀行合作通過貸款促成服務促成約14.4萬筆汽車融資交易,同比增長15倍;全年貸款促成服務收入同比增長126倍至5.39億元。通過貸款促成服務促成的交易分別佔2018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及第四季度汽車融資交易總數的8%、19%、24%及60%,合共佔2018年汽車融資交易總數的30%,2017年的佔比則為2%。

進入2018年下半年,易鑫的盈利能力因實施策略行動(專注貸款促成服務,減少廣告及其他服務)而較2018年上半年大幅提升。2018年下半年,易鑫收入同比增長16%至29.69億元,經調整淨利潤同比增長80%至2.21億元。虧損自2018年上半年的1.59億元減少至2018年下半年的800萬元。

“2019年,預期集團業務將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尤其是具有強大可擴展性和高利潤率的貸款促成服務。我們目前與八名貸款促成銀行合作伙伴合作,且預期會進一步擴展銀行合作伙伴網絡。”易鑫在業績公告中表示。


原創 | 比融資租賃槓桿好做 監管風暴眼中的汽車助貸仍受青睞


定位於汽車金融科技服務平臺的燦谷,一直以來的主要業務即是助貸。最初是拿晉城銀行的錢做助貸,2017年推出微眾銀行的車貸產品,2018年燦谷與工商銀行總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拓汽車主機廠的零售貼息產品,以搶佔一、二線城市和4S店市場,已完成相關係統對接、部分洽談工作。

根據燦谷此前的數據披露,截至2018年3月,燦谷合作金融機構有11家,季度交易額中99.7%由第三方金融機構提供資金。2018年四季度,燦谷聯手合作金融機構推出面向更優質客戶的低利率產品,進一步拉動汽車貸款交易單量環比上漲13.2%。

不止上述兩家,汽車金融大全瞭解到先鋒太盟也在推銀行助貸業務,其產品中微盟貸(微眾銀行)、工盟貸(工商銀行)、新盟貸(新網銀行)、江盟貸(江南農商行)都屬於牽手銀行的貸款促成服務。

由於營收50%以上來自於2C貸款服務,外界認為相較電商,優信更像是一家汽車金融公司。實際上優信提供的金融服務也是一種助貸服務,正如優信自己曾表示的:“我們自身並不直接提供任何金融服務,不過為了滿足消費者在購車過程中的金融需求,會與新網銀行、微眾銀行等合作,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

仔細梳理下來,很多汽融平臺實際都在推助貸業務。而監管層面,助貸正處在風暴眼中。

02

融資租賃槓桿不如助貸好做

今年初,來自銀保監會浙江監管局的一份《關於加強互聯網助貸和聯合貸款風險防控監管提示的函》,再次讓助貸成為金融業的關注焦點。緊接著,3月20日,廈門市金融工作辦公室發佈《廈門市地方金融協會關於開展廈門市助貸及民間借貸機構摸底排查專項工作的通知》,言明對廈門市公司名稱、經營範圍含“金融信息服務”字眼的企業及名稱不含金融字眼,但從事助貸、民間借貸等機構進行排查。

自2017年《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提到助貸以來,監管機構已多次發文對助貸“點名”。步步緊趨的嚴監管和不少地方銀行對助貸業務的收緊,讓不少中小汽融助貸機構感覺“難受”。騰銘惠商董事長高家源在一次峰會上說道:“新監管下,汽融助貸中小機構已經從三千到四千家機構,掉到還剩一千家左右了。”

不過業內頗具規模的汽車金融企業如燦谷、易鑫對助貸還是“青睞有加”。與此同時,逐步提升金融機構資金比例,為金融機構提供助貸服務,也成為樂信、360金融等網貸平臺的一大轉型方向。


原創 | 比融資租賃槓桿好做 監管風暴眼中的汽車助貸仍受青睞


究其原因,還是普惠金融發展和金融科技進步帶來的巨大市場需求。一方面,助貸幫助金融機構破局消費金融、完成一些考核任務,另一方面,助貸機構得以通過提供貸款促成服務獲利、實現自身價值。

對於易鑫轉向做助貸,易鑫集團總裁姜東曾在一次峰會上提到:“易鑫為什麼做助貸呢?因為融資租賃槓桿率不如助貸那麼好做,我們國家規定融資租賃是1:10的槓桿,做到1:3、1:4,金融機構對你就比較謹慎了,你就很難做了,天花板看得見。銀行畢竟有很多在終端品牌的各方面優勢,我們則可以做好服務工作,幫助銀行做好獲客、審批、資產貸後管理。”

與此同時,姜東也談到,對於做事規範、有一定規模的公司,監管影響並不是那麼敏感,畢竟國家還是鼓勵消費金融的。對於他們而言,影響更大的可能是整個資本市場的資金狀況。

而目前,從各家的財務數據來看,助貸確實為汽融金融平臺、金融科技服務公司貢獻了不菲的收入。

03


汽融助貸服務需做專、做精

始於需求,助貸當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面對諸多的不確定性風險,即便是做汽融助貸業務的大公司也沒辦法“雲淡風輕”。

助貸背書、牌照資質、同合作銀行的風險和責任承擔等,都是令許多助貸機構糾結的問題。嚴監管下,銀行對助貸業務的准入門檻抬高,助貸的獲客成本也隨之上升。後續無牌照的中小不規範助貸機構將進一步被壓縮,行業經歷洗牌。

對此,做助貸業務的規模化汽融平臺或是強調自身的服務屬性,或是凸顯科技屬性,同時積極佈局租賃、擔保、保理等牌照。還有公司引入外部擔保、保險公司進行增信。如燦谷即收購了一家持牌保險經紀公司,在燦谷方面看來,這會極大地增強公司保險促成及相關業務的整體解決方案。

燦谷集團董事長張曉俊認為:“持牌金融機構做金融,其他公司做科技的做科技,做服務的做服務。專業的、精緻的去做,你肯定是合規的,你的空間是非常大的。”


原創 | 比融資租賃槓桿好做 監管風暴眼中的汽車助貸仍受青睞


至於助貸的風險承擔問題,從目前的分工看,和金融機構合作的絕大部分助貸機構是需要兜底的,兜底的方式有不同如擔保、履約險等。而從監管層發佈的文件看,持牌金融機構還是需要承擔核心風控的職能,助貸機構更多是促成、獲客等。

在姜東看來,在未來兩到三年,汽車金融的助貸平臺一定會實現去擔保化,或者部分去擔保化,或者通過第三方進行擔保。這樣相對整個資產的流通性和槓桿比來講,會做得更好。

而如此,不再承擔風控職能的汽融助貸平還需把自身參與環節、業務做專、做精,同相關合作機構、平臺順暢配合,才能持續保有自身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