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格竹到龍場悟道的啟示

王陽明,十一歲就立志要當“聖人”,他真的成為了儒家的第四個聖人。

從格竹到龍場悟道的啟示

但他成聖的路並不平坦,他求索的路上,可謂千辛萬苦,仕途也曾大起大落,險些喪命。其中給後人啟迪頗多的,應該是他的“格竹”和“龍場悟道”。

“格竹”由“格物”而來,《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但只有這種提法,並沒有具體的方法。儒家後學們也有不少這方面的論述,尤以宋代大儒朱熹影響大,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的理論,並得到了成果,這更引起了年輕王陽明的興趣。於是他找到一片竹林,開始格竹,試圖從竹子上發現點什麼。七天七夜,不吃不喝,盯著那竹子,不但沒有從竹子探究到什麼,還大病一場,落下了病根。

儒家的這個“格”,應該是窮究的意思,從竹子上能找到什麼呢?當時的王陽明並不清楚,他只是有慾望想得到點什麼。他的這個舉動,是很令人感動的,人類需要這種探求精神。

求索的路上,王陽明是很執著的,他沒有因格竹失敗而放棄追求。長期的積累,長時間的思索,終於有了“龍場悟道”。

被貶貴州龍場的王陽明,山洞裡苦苦打坐,一天半夜,突然開悟了!他悟到了什麼呢?“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他明白了,向外求取事理是錯誤的,一切在心!“心即理”,心能感應萬事萬物,心才是根本。

從格竹到龍場悟道的啟示

他的開悟是“內求”的結果,一切開悟者,都是內求造就的。

王陽明對儒家的“格物”是一個突破,他求取的過程,暗合了道家一貫的修煉方法,也許“龍場悟道”與他新婚之夜同道士長一夜談不無關係,這裡暫且不做論述。

至此,我們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中,“內求”是個大法,也是人類探求一切未知的法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