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市梁山縣前碼頭村元代開會通河碑

梁山前碼頭村,此處有一通《大元新開會通河記》碑。此碑大部分被埋入地下,露出地表的碑體約1米,該碑系龍頭龜座,碑額刻篆書《大元新開會通河記》,碑文共28行,滿行71字。該碑通高5米有餘,其中碑頭高1.5米,寬1.3米,厚0.42米。碑身高2.68米,寬1.24米,厚0.42米。碑身立於地下3米處,碑頭散落在碑身前,埋於地下2米處。

濟寧市梁山縣前碼頭村元代開會通河碑

按碑文所記,該碑立於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冬十一月。撰文者為“臣文鬱”。清《東平州志》、《壽張縣誌》對此碑均有記載。另據《元史》記載,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皇帝採納壽張縣令韓仲輝建議,組織民工開挖安山至臨清渠,“正月己亥起於須城安山之西南,止於臨清之御河,其長二百五十餘里,中建閘三十有一,度高低分遠邇,以節蓄洩。六月辛亥成,凡役工二百五十一萬七百四十有八,賜名曰會通河”。正是這次開挖使會通河與濟州河在梁山交匯,濟水與汶水屯滯於安山腳下形成了北五湖之一的安山湖。

當地出土文物粗列如下:1、青磚及陶質建築構件散落遍地,木樁約十數根;2、白釉褐彩瓷片逾千件,元鈞、影青等瓷片等逾百件,遼金小瓷佛一尊;3、黑陶尖底酒瓶數件,銅鈸一隻,銅馬勺一隻;4、北宋錢幣二十餘枚,鍍金簪子、銀簪子若干,石香爐一件,獸牙數件(長及顎骨,尖厲如錐)。據說有鍍金宋錢出土,已被古董商買走。

濟寧市梁山縣前碼頭村元代開會通河碑

濟寧市梁山縣前碼頭村元代開會通河碑

當地出土瓷片中,主要有磁州窯、耀州窯、吉州窯、龍泉窯、鈞窯、定窯等,也說還有湖田窯、哥窯、淄博窯、景德鎮窯和程咬金窯口風格。主要器型可判定有巨型綠釉大缸、黑釉大缸以及碗、盤、碟、罐、酒瓶等,約數十種,多為民用器皿,雖粗陋簡單卻率真古樸。特別是磁州窯瓷片,有典型的“王字碗”和筆墨生動的褐花或題字碗,又說曾出土淄石硯臺。這些器物林林總總,幾乎囊括了我國古代主要窯口,可見當時應為南北交匯之地,繁華興盛之鄉。

會通河記 元·楊文鬱

光孝皇帝在位之十七年,江南平,薄海內外,罔不拱北臣順,奔走率職。乃置汶泗郡漕運使司,控引江淮嶺海,以供億京師。自東阿至臨清二百里,舍舟而陸,車輸至御河,徙民一萬三千二百七十六戶,除租庸調。道經茌平,其間,苦地勢卑下。遇夏秋霖潦,牛僨輻脫,艱阻萬狀。或使驛旁午,貢獻相望,負載底滯,晦冥呼警,行居騷然。公私以為病,為日久矣。

皇帝方圖收太平之功。立尚書省,一新庶政,百廢俱興,士有出意見論利害者,鹹得自效。壽張尹韓仲暉、前太史令邊源,相繼建言:引汶水屬之御河,比陸運利相十百。時詔廷臣求其策,未得要便,以仲暉、源言為然。遂以都漕運副使馬之貞同源按視。之貞等至,則循行地形,商度功用,參之眾議,圖上曲折,備言可開之狀。政府信其可成,於是丞相桑哥合同寮敷奏,且以圖進。上俞允,賜中統楮幣一百五十萬緡,米四萬石,鹽五萬斤,以給庸直,備器用。徵旁近郡丁夫三萬。遣斷事官忙速連兒、禮部尚書張孔孫、兵部尚書李處巽洎之貞、源,同主其役。

二十六年正月己亥首事。起須城安山之西南壽張,西北行過東昌,又西北至臨清達御河,其長二百五十餘里。吏謹督程,人悉致力,渠尋畢功,益加浚治。以六月辛亥決汶流以趣之,滔滔汩汩,洪通順適,如迫大勢,如復故道。仍起堰閘,以節蓄洩,完堤防,以備蕩激。濱渠之民,老幼攜扶,縱觀徊翔,不違按堵之安,喜見泛舟之役。於是,須城、聊城兩縣父老各詣而治,致辭謂:“幸生長明時,獲瞻仁政。納大臣經濟之謨,興官民悠久之策。宜錄紀成績,被之金石。”治渠使者以父老之言為請。於時大駕幸臨上都驛置,以聞,明詔翰林院,其為運河命名,且文其碑。臣等乞賜名會通,百拜稽首而屬辭曰:

謹按《書》以食、貨為八政之首,《易》稱舟楫有濟川之利,此古今之定理,而京師所繫為最重,故大舜命禹既平水土,定九州之貢賦,皆浮舟達河以入冀都,功冠三代,為萬世法。自茲以降,漢用鄭當時之言,引渭至河,以利西都;唐用劉晏之策,由汴入河,以濟關輔。蓋京師者,四方輻奏,兆姓雲集,六師所依以強,百司所資以辦。不豐儲積,政將奚先?

我國家新大邑於析木之津,建萬億年無疆之業,規模宏遠,治具周密。若夫漕遠流通國之大計,舟車致遠功利懸絕。所宜亟講而行,雖費而不可省,勞而不可已者。臣竊跡近代遼氏、金源氏皆嘗立國,當時經度,曾不是思。豈不以興王之功,非僻陋者所能興,而前修弗逮,乃所以啟盛時也與?先儒有言:聖人在上,則興利除害,易成而難廢。欽惟皇上開物成務,邁舜禹而軼漢唐,區區近代之君,固無以議為也。臣備屬北門,職在記事之成,不敢以固陋辭,仰奉明旨志其歲月,且推衍輿誦,昧冒論著。至若深仁濊澤,普浸八荒,資始資生,上下與天地同流,蓋非纂河渠溝洫者所能彷彿也。

九月 日,臣文鬱謹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