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涼山的火把之鄉布拖縣——尋找阿都文化

彝族有著古老的文化,

它有一種獨特的文化魅力,

今天就掀開神秘面紗的一幕,

走進火把之鄉燃情阿都——布拖非物質文化成果展。

走進大涼山的火把之鄉布拖縣——尋找阿都文化

布拖縣位於四川涼山的東南部,為大小涼山彝族阿都聚居區的腹心地帶。布拖又稱吉拉補特,是彝語“補特”的音譯,“補”指刺蝟,“特”指松樹。意思是“有刺蝟和松樹的地方”。是彝族阿都的聚居縣,是彝族火把節的發源地,素有“中國彝族火把文化之鄉”、“ 中國彝族火把節之鄉”“火把節的聖地”的美稱。布拖彝族文化歷史悠久,彝族傳統生活用品獨具特點,堪稱是其文化體系中的一朵奇葩。

走進大涼山的火把之鄉布拖縣——尋找阿都文化

榮獲兩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口絃音樂、彝族銀飾製作技藝。

走進大涼山的火把之鄉布拖縣——尋找阿都文化

走進大涼山的火把之鄉布拖縣——尋找阿都文化

走進大涼山的火把之鄉布拖縣——尋找阿都文化

彝族漆器採用最原生態的土漆揉飾,由紅黃黑三原色組成。技藝的製作極為複雜。從木料的選擇到紋樣繪製,傳統彝族漆器工序達40道,繁瑣而奢侈。漆器的圖案紋飾多以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天文地理、動物植物、神話傳說、單獨紋樣見多,點、線、面的運用簡潔得體。

走進大涼山的火把之鄉布拖縣——尋找阿都文化

走進大涼山的火把之鄉布拖縣——尋找阿都文化

以前用來存放糧食櫃子

走進大涼山的火把之鄉布拖縣——尋找阿都文化

彝族竹瓦片房屋的模型

彝族銀飾手工製作技藝做工講究,技藝精湛,共有20餘道工序,形成鑄煉、吹燒、鍛打、焊接、編結、洗滌、雕鏤、鑲嵌等一整套工藝流程。

走進大涼山的火把之鄉布拖縣——尋找阿都文化

走進大涼山的火把之鄉布拖縣——尋找阿都文化

走進大涼山的火把之鄉布拖縣——尋找阿都文化

走進大涼山的火把之鄉布拖縣——尋找阿都文化

口弦用一種長約三寸,寬約五分的竹片,中間刻成淺槽,槽底的竹片拉成簧牙(有的簧牙是用薄銅片或銀片製成的)。吹奏時左手握住竹片的一端,另一端放在口邊,讓呼吸的氣流鼓動簧片,同時右手指配合輕輕彈動竹片,隨著氣流的變化和指頭的彈動,就會發出優美動聽的曲調。

走進大涼山的火把之鄉布拖縣——尋找阿都文化

走進大涼山的火把之鄉布拖縣——尋找阿都文化

布拖是一個彝族阿都聚居縣,是阿都服飾之鄉,是一個把文化穿戴在身上的民族,其服飾歷史悠久,款式多樣。

走進大涼山的火把之鄉布拖縣——尋找阿都文化

走進大涼山的火把之鄉布拖縣——尋找阿都文化

走進大涼山的火把之鄉布拖縣——尋找阿都文化

走進大涼山的火把之鄉布拖縣——尋找阿都文化

(王雪利)

來源|中國涼山彝州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