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為何要遷都瀋陽?

kart2011


瀋陽,現今遼寧省的省會城市,在東北地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城市。1625年努爾哈赤將後金都城遷至此處,繼任者皇太極在1634年將瀋陽改稱為盛京,在滿語中為"謀克敦",取義是興盛。

滿族的崛起

以努爾哈赤為代表的滿族政權在進入瀋陽之前,我們先來了解這個不同於中原地區漢民族的少數民族,才可以更清晰的瞭解努爾哈赤為何遷都的根本原因。

在中國寒冷的東北地區,冬季常年冰雪覆蓋,特殊的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孕育了不同於中原的漢族的少數民族,其中最為重要的兩個民族,分別是女真族和蒙古族。

在明朝後期,女真大體分為四大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和黑龍江女真。他們從北到南,幾經遷徙,到達長白山、圖們江一帶地域,成為滿洲族的發祥地。建州女真興起後,其中的滿洲部處於主導地位。

女真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尤其在明朝後期,得到了迅速的崛起。明朝後期,東北地區的各民族和不同利益集團進行明爭暗鬥,在這種混亂的形勢下,建州女真逐漸登上了歷史舞臺。

在建州女真的發展中,其中功不可沒的一位領袖就是努爾哈赤。早年生活的不幸,以及青年時期參軍的經歷使他漸漸成為一個優秀的將領。努爾哈赤為人堅忍,有極強的軍事領導才能和政治智慧,也正是他帶領這個偏遠民族一步步走向中原,他的遷都路線也正是清朝一步步統治全國的路線。


努爾哈赤的多次遷都

努爾哈赤從起兵開始,最先是在費阿拉城。費阿拉是滿語,在漢語中意思是"老城"。努爾哈赤在費阿拉城自立為王,之後組建軍隊,並制定了初具規模的禮儀。經過苦心經營16年,一直在進行著統一女真諸部的戰爭,勢力逐漸壯大。

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努爾哈赤放棄費阿拉城,攜帶家眷遷至赫圖阿拉,興築新的都城。赫圖阿拉被後人稱為滿族的崛興之地,它是後金政權早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也是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嚮明朝示威的根據地。努爾哈赤在此十七年,對滿族崛起起到重要的作用。

後金天命四年(1619年)六月,努爾哈赤遷往界凡城,在此僅居一年零三個月,次年(1620年)九月再次遷往薩爾滸城。遷都的原因是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之後,開始把戰爭的矛頭對準明朝,據文獻《清太祖皇帝實錄》記載:"今與大明為敵,我國居處與敵國相遠,其東邊軍士路途更遠,行兵之際時,馬匹疲苦,可將馬牧於近邊地,西近大明國,於界凡築城"。在此之後,爆發了著名的薩爾滸之戰,界凡城成為戰役的後方。努爾哈赤意識到薩爾滸的重要性,因而遷往薩爾滸。

後金天命六年(1621年)四月遷都遼陽。因為隨著女真族的發展,女真的領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軍事實力不斷增強,對於東北地區的統治疆域增加,努爾哈赤決心對南部廣大面積的明朝發起挑戰。那麼遼陽相較於之前的幾個城市,不得不說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在後金天命六年(1621年)八月,在遼陽城太子河以東創建宮室,興築東京城。

在遼陽的這四年,由於女真族與漢族的民族矛盾激烈,衝突不斷,漢族人紛紛逃亡或反抗。政權無法得到鞏固和發展,努爾哈赤開始謀求另外的發展空間。


瀋陽的位置

瀋陽地處遼東半島北端,東北大平原的南部,位於遼東與遼西、遼東半島與東北大平原的連接點上,自古以來四通八達,戰略位置重要,又是多種文化交匯之地。地質上瀋陽地區以平原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東南部,東北部的輝山屬於長白山餘脈的丘陵地帶,西南部屬於遼河、渾河的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瀋陽的地理位置,作為進入中原的根據地,相比於之前的遼陽城,是更加合適的選擇。

瀋陽有兩千多年的建城史,是東北地區建城最早的城市之一,但由於地近邊塞,長期以來城市功能以軍事防衛為主。


遷都瀋陽

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努爾哈赤提出遷都瀋陽,而這時距離東京城建好還不到四年,所以許多大臣和權貴都不同意,紛紛對努爾哈赤的這一做法進行勸諫。

據文獻《清太祖傳》記載到:"邇者築城東京,宮室既建,而民之廬舍,尚未完繕。今復遷移,歲荒食醫,又興大役,恐煩苦我國!"

而努爾哈赤不聽勸諫,表示堅持遷都,文獻記載他的看法:"瀋陽,四通八達之處,西征明國,從都爾弼渡遼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口可至。南征朝鮮,自清河路可進。瀋陽渾河通蘇克素滸河,於蘇克素滸河上流處伐木,順流而材木不可勝用。出遊打獵,山近獸多,且河中水族亦可捕取矣。吾籌慮己定,故欲,汝等何故不從?"

在此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作為領導者的努爾哈赤有自己堅持的理由,並在之後的歷史發展的結果看來,他的決定是正確的,有益於滿族的發展。

據文獻記載,努爾哈赤在三月初三這一天,"辰時,出東京,謁父、祖之墓,祭掃清明。"在他們祭掃結束之後,前往瀋陽,宿於虎皮驛堡。並於初四末時,進入瀋陽城。

自此,清王朝在關外的遷都告一段落。


煮酒君


興京(赫圖阿拉城)、東京(遼陽)、盛京(瀋陽)這三座都城,分別代表了清前政權發展的三個階段。興京赫圖阿拉城,位於遼寧新賓永陵鎮,為清朝開創時期建造的首座都城。它依天然險勢而建,與中原王朝都城建造形制不同,以強大的軍事防禦功能為主。

遼陽東京城是清朝開創時期建造的第二座都城。天命六年(1621)後金佔領遼陽城後,遷都於此,並在城東新建了具有女真人特色的平原城--東京城。為什麼不直接遷都瀋陽呢?那是因為,遼陽為明遼東都指揮使司治所,是東北地區政治中心、經濟、文化中心。

遼陽城為明代永樂年間重修,天命六年(1621)四月,努爾哈赤進駐遼陽城後,因城內積聚了漢人強大的反抗力量,且難以固守,同年八月,努爾哈赤以遼陽城“大而破舊”為由,選定太子河東岸的山崗另建新城即東京城。天命七年四月初四,努爾哈赤未等城工全部完成,就從遼陽城內遷到東京城。因有長期居住的打算,努爾哈赤大興土木,築造宮室,城市功能也逐漸完備。

在瀋陽故宮的“清前三京特展”上,記者就見到了當年東京城的城牆磚,從上面字可以看到,這是明朝府衙建築的標誌。在殘存的城牆中可見多種雜石,還包括百姓家的石磨等,不難想象當年修築東京城時,石材的緊缺程度。從現存的四塊石制門額來看,均為普通石材,顏色、大小不一,說明當年修建東京城時,因為戰時狀態,時間緊,為趕工期不得不將就材料。

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時,努爾哈赤突然召集眾臣和貝勒議事,提出要遷都瀋陽。雖然王公、貝勒竭力反對,但努爾哈赤君意已決。祭過父祖之後,即刻率領大軍經過一天一夜的行軍,遷進瀋陽城。

 歷代王朝選定都城,都不外出於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考慮,遼陽雖然在當時是遼東的軍政中心,但因明廷的腐敗,其經濟已開始下降,而瀋陽的經濟正處於上升階段。瀋陽地勢平坦開闊,糧食出產富足,有林有獸,有水有草,符合滿族人狩獵的生活條件。

從地理位置來講,瀋陽一直是一個軍事要地,既便於護衛新賓老家和鐵嶺、開原等國土,又便於西征、北伐。


遼瀋晚報


天命六年(1621),後金剛定都遼陽,僅僅過了四年,天命十年(1625),努爾哈赤正式定都瀋陽(古稱盛京)。要知道,當時的瀋陽中衛城,面積還沒都司城遼陽一半大,後者還是在原遼陽城東太子河畔新建的遼陽城,可見努爾哈赤當時真是急死了。這麼著急地遷都,涉及兩個問題,一是為什麼要離開遼陽,二是為什麼選擇了瀋陽。

遼陽作為當時東北的大城市,就是女真人心目中的上海灘啊,可是定都遼陽後,由於“剃髮”政策,把原住漢人互遷地域防止造反,以及清查糧食、徵發差役等,導致各地漢人激烈反抗。後金佔領遼陽僅兩個月,就發現漢人向努爾哈赤駐城的各井投下毒藥。周邊多地漢民,聚眾抵抗後金軍隊。離開漢人眾多的遼陽,前往人口相對較少的瀋陽,對女真族的食品安全來說比較有保障。

其次,遼陽的地理位置比較尷尬,需要在耀州向北沿遼河岸築邊城,防禦明軍和蒙古察哈爾部的偷襲。遼陽城距海較近,時時要防備皮島(即朝鮮椴島)毛文龍,還要駐守遼南四衛沿海,防備天津、登萊的明朝海軍。在進攻明軍時,大後方容易被牽制住。

選擇瀋陽作為都城,首先因為瀋陽地理位置重要,是遼東半島與松遼平原來往的要衝,是東北地區與中原內地的交通樞紐。瀋陽北邊的鐵嶺、開原、撫順等地是建州女真故地,是最可靠的大後方。

努爾哈赤意識到瀋陽去遼東更通達,“瀋陽形勝之地,西征大明,由都兒鼻(今彰武縣)渡遼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鮮,自清河路以進。”

努爾哈赤打仗時,一貫喜歡遷都到戰線附近。從赫圖阿拉遷都至界凡後,贏得薩爾滸之戰,在遼瀋之戰前遷回薩爾滸,遷都遼陽後發動廣寧之戰,盡佔遼西。接下來要進攻錦州一帶的明軍主力,戰略重心從遼東轉移到遼西,從遼陽出兵要渡過遼河,沒有瀋陽來得方便,對於女真騎兵來說,絕對是兵貴神速。

其次,瀋陽城在地形上易守難攻。《盛京通志》中說,“遼東根本之地,依山負海,其險足恃,地實要衝,東北一都會。”“長白峙其東,醫間拱其西,巨流、鴨綠繞其前,混同、黑水縈其後,山川環衛。”

第三,努爾哈赤意識到,“渾河蘇克蘇滸河(蘇子河)之上流伐木順流下,以之治宮室為薪,不可勝用也;時而出獵,山近獸多,河中水族,亦可捕而取之。”在瀋陽,上游的大量木材可以順流運到,修築宮殿。在遼陽建都的4年間,許多族人跟著漢人賺利潤更豐厚的生計——種地,漁獵少了,都不知道自己適合哪種弓了,瀋陽未開發的山林比較多,可以讓族人迴歸“野性”。


毛劍傑


向敬之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改元天命,建國大金(史稱後金)。

此時的努爾哈赤,已經攻佔了大部分女真部落,但他還只是一個大部落首領而已。除了有明朝的軍隊駐守遼東外,與建州女真有著不少恩怨情仇的葉赫還很強大。

努爾哈赤畫像

1618年,努爾哈赤迫於明朝關閉與女真的邊市貿易所帶來的軍事壓力,以及明朝保護葉赫所存在的軍事維修,決心進軍遼東,直接與明軍對抗。他分兵兩翼,親率大軍,一舉拿下撫順,第二年以少勝多,擊潰明朝遼東經略楊鎬集結的四路大軍。此後,努爾哈赤又連敗熊廷弼、袁應泰,佔領遼河以東、錦州以北的全部地區。

吞併遼東後的努爾哈赤,不再滿足於以前討伐征戰的簡單意義:搶奪奴隸、牲畜、糧草、錢財等戰利品,而是想帶著部眾佔據遼西平原,建立新的都城,卻遭到了一些女真貴族的反對。

努爾哈赤強令在界凡建造宮室,繼續西進,在薩爾滸大戰後,對反對遷都的議政大臣進行嚴懲,處死反對最激烈的侍衛堂弟阿敦,將五大臣之一的扈爾漢下獄,並以囤積並隱藏珍寶之罪處死創建老滿文的額爾德尼。

天命六年三月,努爾哈赤大舉進攻瀋陽,而在四年後將都城遷至瀋陽。努爾哈赤先後五次建都,而這次卻是定都,改名為盛京。這完全是配合他的擴張戰略而定的。

他之所以最後選擇從遼陽遷至瀋陽,原因有四:一、遼陽經濟實力下滑,而瀋陽的經濟正處於上升階段。二、瀋陽地勢平坦開闊,糧食出產富足,有林有獸,有水有草,符合女真人狩獵的生活條件。三、遼陽出現了激烈的滿漢族群間的騷動,而瀋陽只是一箇中等城市,人口便於管理,遷都可以使他進一步推行防止漢人反抗的歧視政策。四、瀋陽一直是一個軍事要地,是所謂的形勝之地,進可攻、退可守,既便於護衛新賓老家和鐵嶺、開原等國土,又便於輕快地渡過遼河,南下進攻明朝,還可以控制東南的朝鮮,向北兩三天可以抵達蒙古。


以禮觀書


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休,我想是大家陷入了一個誤區,都覺得放棄遼陽東北當時最大的城市,也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可惜了。其實理由很簡單,當時遼陽的戰略地位已同雞肋,西邊錦州的威脅非常大,東邊的朝鮮是大明的小弟,時不時背後弄點小動作,不咬人膈應人。

從大明這邊看,遼陽是最重要的戰略要地,前有衍水(太子河)阻敵,旁有高山掩護。所以第一步,努爾哈赤把都城從太子河西岸挪到了東岸,就是要利用衍水之利。這仍不能令高祖高枕無憂,於是遷都瀋陽成為最重要的一步棋,瀋陽小小的一箇中衛所,但是可以利用渾河抵禦大明,又可從容應對朝鮮的威脅。

所以別再提遼陽人下毒給後金人帶來的這點不痛不癢的問題,這都是小事情。打下遼陽以後,後金的家底已經非常厚了,有錢也是一個原因,可以輕鬆再造一個遼陽。多少年以後,證明努爾哈赤老爹的眼光確實非常厲害,古往今來,東北土著裡面,戰略眼光當屬第一,往前看還有個完顏阿骨打也很厲害,都給當時的政權帶來了很多麻煩的主兒。


河畔一壺酒


瀉藥。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中關於努爾哈赤遷都瀋陽的原因解釋有二:

一是軍事戰略上的緣故。“瀋陽四通八達之處,西征大明從都兒鼻渡遼河,路直且近, 北征蒙古三日可至,南征朝鮮自清河路可進。”也就說,定都瀋陽,保證了後金可以向三個方向進攻,威懾大明的同時威懾朝鮮和蒙古。

二是經濟上的原因。“瀋陽渾河通蘇蘇河(蘇子河),於蘇蘇河源頭伐木順利而下,柴木不可勝用,出遊打獵山近獸多,且河中之利亦可兼收矣。”也就說,定都瀋陽可以打獵捕魚,可以砍伐樹木出售,保證後金在經濟上的來源。

當然,努爾哈赤遷都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形勢所迫。後金佔領遼東後,將都城遷移到遼陽城,後金的八旗軍民也隨之遷移,與漢人雜居,導致雙方矛盾日益激化,漢民逃亡、抗爭、暴動不斷持續,努爾哈赤不得不告誡八旗軍民:(吃東西)注意尼堪(漢人)糧物放毒;行走(時)要提高警惕,注意不要陷入那羅網中;我們出征後,防守的人要很好地警戒。在東方有朝鮮國,北方有蒙古國。這兩國對我們並未馴服,如果放下這個去代西方大尼堪國(明朝),對後方的家就不放心。

既然在遼東形勢如此緊迫,如果有更好的都城自然再好不過,而瀋陽當時恰恰具有這方面的優勢,戰略地位好,進可攻退可守,可以讓後金取得戰略上的主動權,因此就不難理解努爾哈赤為什麼遷都瀋陽了。


司徒伯雷


歷史是有沉重感的,同時我有太多的解讀,更重要的是術語太多,讓歷史迷們苦惱不已。



咱們輕鬆說歷史。

努爾哈赤這次遷都的原因肯定有其政治、經濟、交通等戰略上的考慮。

都城是國家之根基所在。

我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說說自己的觀點:



第一:努爾哈赤對明朝實力的預估要比實際高很多。

雖然後金在和明朝的交戰裡,勝多敗少。

但是在萬曆年間,前期由於張居正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明朝呈現了中興之氣。

即便是薩爾滸之戰後,努爾哈赤依舊有清晰的認知。

原本遼陽是當時遼東第一大城,但是努爾哈赤要選擇進可攻退可守的城市。

瀋陽最適合,你不能說努爾哈赤當時選擇不對,如果不是明朝內部不斷的內鬥,後金也不會後來建立大清。

說明努爾哈赤是戰略家,不會因為多數人的反對而改變自己的看法,也不會因為一時勝利就衝昏了頭腦。

第二:瀋陽得天獨厚的條件,也是龍興之地。

瀋陽四通八達之處,西征大明從都兒鼻渡遼河,路直且近;瀋陽渾河通蘇蘇河,於蘇蘇河源頭處伐木,順流而下,材木不可勝用,出遊打獵山近獸多,且河中之利,亦可兼收矣。

這裡說的就是瀋陽的富庶,咱們現在最流行的就是看前景,區域位置和資源優勢。

人家努爾哈赤那時候就明白了區域優勢的概念了。

而且從古代帝王陵墓的選址大家都要知道,風水寶地對於他們的重要性,何況是龍脈呢?

當時努爾哈赤認定了瀋陽渾河與天柱山結合,相交理氣是龍脈所在。

所以,當時瀋陽具備的就是天時地利。

第三:後金的常年征戰,需要穩定的後方。

一個馬背上的名族興起之後,就會不斷的進行征伐,在戰爭裡慢慢的會喪失對時局的判斷,過於樂觀。

事實也證明努爾哈赤的英明,因為明朝真的直到崇禎皇帝時期才被攻佔都城,而且如果不是因為崇禎帝不願南去,可能還會繼續的交戰僵持。



說白了戰略性的調整,穩固實力最重要,當時最強大的仍然是明朝,明白了吧?

這就是我的回答。


白城風清揚


我家鄉流傳這這樣的傳說,他一開始定都遼陽,有一天努爾哈赤出去遛彎看見一隻金鳳凰他就追呀追,追過渾河就追到瀋陽地面,只見那隻金鳳凰落在一個樹枝上停了一會就飛走了。回去之後他的某士告訴他那金鳳凰的意思是告訴你瀋陽上風水寶地,應該在瀋陽建都方能保大清平安萬年!於是他就遷都瀋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