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有無篡漢之心?

Visual_Infatuation


宦官亂政,曹操直言諫君,刺殺張讓

漢靈帝時期,宦官亂政,禍亂朝綱。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準備誅殺宦官清君側,然而事情洩露,宦官集團先下手為強,反被逼迫自刎,曹操上書陳宦官之奸邪,為竇武伸冤,但是昏庸無能的漢靈帝並沒有接受曹操的勸諫,依舊寵信宦官集團。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高居太尉之職務,也就是說,曹操和宦官集團本應該處於統一戰線,但是曹操依然為了江山社稷,沒有與宦官集團同流合汙,反而與權傾朝野的宦官集團作對,這是難得可貴的。曹操還曾經進入“十常侍”之首張讓的府邸刺殺張讓,雖然計劃最終失敗,但是曹操為了漢室捨生忘死的精神,依然值得敬佩。

黃巾起義,曹操大破黃巾,不畏權貴

黃巾起義爆發,曹操第一個招募義士討伐黃巾軍,受命討伐潁川的黃巾軍,結果以少勝多,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為東漢朝廷平定黃巾之亂立下汗馬功勞,因功遷任“濟南相”,在任期間“政教大行,一郡清平”。朝廷準備任命曹操為東郡太守,但是必須迎合權貴,他不屑於與權貴同流合汙,於是放棄唾手可得的太守職位,辭官歸鄉。當時冀州刺史王芬準備廢靈帝,立合肥侯,曾經拉攏曹操加入,曹操嚴詞拒絕。

群雄討董聯盟名存實亡之際,曹操孤軍深入

漢靈帝駕崩以後,大將軍何進不顧曹操勸阻,令幷州牧的董卓進京討伐十常侍,然而事情洩露,何進被誅殺,雖然袁紹、曹操等人及時進宮,誅殺了十常侍。但是,董卓此時也已經兵至洛陽,迅速控制朝廷。董卓廢除少帝劉辯,改立獻帝劉協,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殘暴不仁,於是設法逃離洛陽到陳留。到了陳留以後,“散家財,合義兵”,號召天下諸侯討伐董卓,當討董聯盟各懷鬼胎,名存實亡之際,又是曹操率軍獨自西進,進攻董卓,孤軍深入至滎陽汴水,中徐榮埋伏,再加上兵微將寡,幾乎全軍覆沒。曹操本人中箭,戰馬受傷,九死一生,幸好有從弟曹洪相救,才倖免於難。

李傕亂長安,獻帝蒙塵之際,曹操扶持弱主

董卓被呂布殺死以後,李傕、郭汜禍亂長安,漢獻帝號召天下諸侯勤王。李傕亂長安,獻帝蒙塵之際,其他諸侯都只顧著爭奪地盤,無視了漢獻帝的詔書,只有曹操出兵進軍長安,迎接獻帝,若非曹操出兵,恐怕漢獻帝就會一直落在李傕、郭汜手上,曹操一路護持漢獻帝到許昌,並且遷都於此,維護了漢室社稷。而所謂“四世三公”的袁紹,居然一直圖謀廢獻帝立漢室宗親幽州牧劉虞,幽州牧劉虞性格軟弱,連公孫瓚都壓制不住,何況袁紹呢?袁紹此舉目的在於扶持傀儡皇帝劉虞,從而控制東漢朝廷,若無曹操匡扶漢室,恐怕天下早已姓袁。

袁術稱帝,曹操奉詔討賊,維護漢室

袁術冒天下之大不韙,宣佈稱帝。在諸侯尚且觀望之際,曹操率先“奉天子以令不臣”,率領大軍討伐袁術。當時袁術帶甲十餘萬,曹操不過數萬兵馬,可是為了維護漢室,曹操依然義無反顧的出兵進攻袁術,在曹操的號召之下,孫堅宣佈與袁術劃清界限,袁紹宣佈與袁術斷絕關係,呂布宣佈與袁術解除盟約,各路諸侯都聯合起來討伐袁術。

袁紹背叛朝廷,進攻許都,曹操力挽狂瀾

袁紹佔據北方四州,背叛朝廷,進攻許都,北方四州各有州牧,都是東漢朝廷任命的朝廷命官,甚至還有漢室宗親,袁紹能夠奪取他們的地盤,證明已經背叛了東漢朝廷,如果不是曹操力挽狂瀾,堅決抵抗袁紹,最終在官渡之戰以少勝多最終擊敗袁紹,漢室早就姓袁了。

群雄割據,曹操東征西討,維護國家統一

曹操擔任丞相期間,基本上統一了北方。若非曹操東征西討,維護國家統一,不知道天下有幾人稱王,幾人稱帝?曹操終其一生,都沒有篡位稱帝。令人感到諷刺的是,號稱“匡扶漢室”的劉備,卻稱帝了。

因此,曹操是忠於漢室的漢臣,並非大漢賊。


亭殿閣


應該是有吧,畢竟位極人臣,不若當天子。

然後曹操最終沒有篡漢,自始至終,只是一個權臣。

像所有歷史劇一樣,黃袍加身有很多記載,如趙匡胤等就是被部下推上皇位,試想,如果讓你當皇帝,你願意拒絕嗎?

同時期的劉備,剛取西川,就有人讓他稱帝,他斥之。而後來,別人不讓他稱帝,他殺之。

迴歸到曹操,他並不是無心帝位,說到登基這事,很多人都會想起來荀彧。

荀彧是三國時期非常著名的謀略家,出身名門望族,懂得審時度勢,投靠明主。

投奔曹操以後,為曹操出謀劃策,曹操能迅速統一北方,與荀彧家族的支持密不可分。故被譽為王佐之才。

荀彧一生忠於漢室,認為曹操是光復漢室的最佳人選,不遺餘力的輔助,給予‘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戰略戰術。

當曹操要進爵為王的時候,他意識到天要變了,可見他本意是佐漢臣,復漢室的。

據野史記載,荀彧是被曹操逼死的,甚至傳出被曹操賜三個空食盒,暗示:沒有漢祿可食,荀彧看後,自盡而亡。

可見,曹操是想稱帝的,而荀彧之死,改變了曹操。

終其一生,未曾篡漢。


司牘


離開實力和地位,任何野心都只是一種妄想。同理,對於“曹操有無篡漢之心?”這個問題,個人認為可以區分兩個時期來回答:

一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前

這個時期,曹操應該是沒有篡位的野心的,其最大的志向就是當個徵西將軍。正如曹操在自己的《述志令》中開篇講道: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做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後面又講: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

此其志也。以此看來,此時的曹操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走到哪一步,甚至有點隨波逐流的心態。

二是統一北方之後

這個時期,曹操隨著自身實力和功績的增大,野心也膨脹的越來越大,這也是人之常情,作為一個封建政治集團的老大,有實力、有名望、有地位、有手段,就是他不想做天下第一人,他的手下也會推著他往那個方向走。事實也是如此,尤其是在漢獻帝搞了個“衣帶詔”出來後,他也加快野心的膨脹,

建安十八年,曹操被封為“魏公”,並加九錫,後又建魏之社稷宗廟,置尚書、侍中、六卿等附屬官職。建安二十一年,僅過去三年,曹操被封為“魏王”,這個時候,若說曹操沒有篡漢之心,估計連老百姓都不信。

謝謝觀看,更加精彩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三多學歷史,只聊與三國有關的人和事~


三多學歷史


按照三國演義小說的說法,因為荀彧反對曹操稱魏王,而被曹操賜死了。因為稱王就意味著,不是漢朝大臣了。在古代,大部分被封王的都是與皇帝是同姓的人。但實際上,不一定是這樣,因為曹操是什麼人,最終,想不想當皇帝,荀彧心理應該非常清楚。如果曹操想當皇帝有野心,荀彧應該早就看出來了。沒必要等稱王時再反對,恐怕太晚了,自己做事也太幼稚了。荀彧的死,可能是病或其它原因造成的。我覺得三國演義描述荀彧的死,是在突出,曹操當皇帝的野心,突出曹操是奸臣。

可以肯定的講,曹操沒有篡漢之心,他匡扶漢室只是一個幌子,只能說是他詭詐。因為,每個人做事,都有一個最終的目標。曹操的最終目標也應該是當皇帝。但是,怎麼能實現呢?第一步,先要先擴大實力。怎麼才能迅速擴大實力呢,就是借用漢獻帝這個大旗。但是,有一個問題在裡邊,借用漢獻帝這個大旗是容易擴充實力。但,最後在廢掉漢獻帝,就等於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其他人,沒這麼做,沒借用漢獻帝的旗子,即使當皇帝,也不會有人罵,因為我沒有利用你漢獻帝。曹操利用漢獻帝了,曹操會自己打自己的臉嗎?不會的。但,實際上已經打了。只是輕輕的打了一下,稱魏王了。曹操人品不怎麼樣。

如果硬說曹操有篡漢之心,也對。(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非常注重人格,人品,說一就是一,說二就是二)當初你說的話是對著自己的心說的,是真話,是匡扶漢室。不想當皇帝,慢慢的變卦了,有篡位的野心了。

總之,你站在好人的角度去看曹操,他就是篡漢了。你站在惡人的角度看曹操,他就沒篡漢。

《校外講堂》歡迎各位關注評論...


校外講堂


曹操字孟德,號阿滿,東漢未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在鎮壓黃巾軍出露頭角,與劉備一起出道。後來刺殺董卓未遂,回家招兵買馬,散盡家資廣招天下英雄。

昭告天下同討伐董卓,是伐董卓的發起人。白門樓擒呂布,官渡大敗袁紹,長坂坡打的劉備,丟妻棄子。實屬一代梟雄。

作為一個政治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出師有名,名正言順。只是群雄逐鹿天下未穩

如果廢帝那跟董卓的下場一樣,遭天下人聲討。那時候面對的是整個國家的諸侯。

想當皇帝那是肯定的,要不曹操就不會對獻帝那麼無禮。獻帝寫血書與董國舅,就是想剷除曹操。後來事發東窗,殺董承國舅,王子服,王吉太醫等,後殺董妃,視獻帝如無物。曹操只是等待一個時機,最後劉備取了漢中稱王,孫權,劉備,曹操。成三國鼎立

之勢,曹操到死也沒達成心願。


金多多賊蓋


曹操雖然是一代梟雄,但我認為曹操本性來說並沒有串焊的決心。


雖然他對於漢朝的統治早已經不滿,但對於曹操來說,他還是有一些傳統思想的,在他的想法當中,串味是大逆不道的思想,這種思想也就嚴重的制約了他的篡位的決心。


從秦始皇建立了秦朝開始,一直到東漢末年,這期間只有一個篡位的人是王某,但王某被徹底的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距離曹操過去了200多年,所以曹操從內心當中是不敢輕易效法王莽的行為,就怕遺臭萬年,曹操畢竟還有詩人的風骨,所以說他對於名聲的愛惜,也讓他裹足不前。


但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情況看來曹操,其實對於漢朝的皇室,並無任何尊重,從行為上來說,他已經鄙視了漢朝皇室只是說就行為上來說他並沒有勇氣去走那一步。所以最終曹操將川漢的決心留給了自己的兒子,曹操也會非常明白,自己死後,自己兒子一定會取漢而代之,但對於他來說,那是他留給孩子的遺產,而並不是他自己的行為。


princess8039


個人意見肯定是有的 前期 他之所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因為當時諸侯眾多 他如果篡漢,其他諸侯便有理由共同討伐曹操 後期曹操奠定北方霸業 但是 漢朝舊臣眾多 連他的心腹荀彧 只能說是心向漢朝而不是曹操 外面劉備又在虎視眈眈 所以外套有生之年沒有篡漢 以上所述 純屬個人意見


德德德來文


曹操作為東漢末年的權臣,挾天子漢獻帝以令諸侯,確實有其正當合法性。

由於,當時的東漢處於軍閥割據狀態,作為東漢丞相的曹操,並沒有強大到能武力統一中國,因此,他是不會冒著失去正統性,而公開反叛,篡奪東漢的領導權的。

一旦曹操那樣做了,他就會成為亂臣賊子,眾矢之的,必會引起各派軍政勢力群起而攻之,對於曹操來說,那就得不償失的。


瀋陽楊藝


這就是曹操很糾結的問題,要篡權又恐怕舉事不成,身敗名裂,遺臭萬年,因為三國時期諸多勢力仍然勢均力敵,早年有董卓、袁紹,後來又有劉備,孫權,誰都在虎視眈眈,勝敗未定。

曹操從來不做沒把握的事,特別是在廢漢立魏稱帝上更應小心謹慎,董卓慘敗就是一個例子,搞不合誰都可以籍此興師問罪聯合討伐,曹操也是三國有名軍事家、政治家,這一點他怎能不懂,大概是認為時機未到!

不過曹操也是很狡猾的,他時而放聲要稱帝的心態,其實也是投石問路,評估支持率,查請異已,荀彧等人不知底細,極力反對,曹操自然順水推舟表明放棄稱帝,但對於一些秋後算帳自然少不了!

當然曹操早年也算是一腔熱血,多想鋤奸扶汗,但由於後來功高蓋主,挾天子令諸侯,思想上就產生微妙的變化,但由於曹操的考慮太多就變得遲疑,還未稱帝就昇天了,也使他無緣霸業,有失必有得,卻少了一個謀反罵名 ,多了一個英雄美稱!但不知在曹操心目中這究竟是失去還是獲得?大家以為呢?


知足常樂6144539457


以前有,但後來沒有了,可能因為想讓給他兒子,也可能因為這樣就會沒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利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