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可以帶你走出人生絕望泥沼的文章(深度好文,有備無患)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思考的能力。思考促進著人類的進步,對人類進化史可以說功不可沒。可是

思考有時候又會給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一旦思維走進死衚衕裡,會使人痛苦萬分。

人一輩子,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一些坎坷挫折、以及諸多不如意,這個時候人們的思維往往異常活躍,以前一帆風順時不會思考的哲學問題,譬如,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要去到哪裡?我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會一瞬間充斥著你的大腦。

一篇可以帶你走出人生絕望泥沼的文章(深度好文,有備無患)

如果你比較幸運,遇到的生活工作困境迅速解決了,之前腦子裡那些快將你逼瘋的哲學問題,可能就慢慢淡化出你的大腦,你漸漸又回覆不問來處,不問歸期,不問有無意義,只是如此這般、這般如此平靜的往下生活。

可是思想從來不會因為你已經經歷過一遍這種痛苦而永遠放過你,以後每次遇到你難以解決的挫折、困難的時候,你都會陷入上次的經歷,差別只在於你是幸運的又糊弄過去了,還是沉入絕望的谷底。

如果你比較不幸,遇到的生活工作困境沒有迅速解決掉,而腦子裡那些時刻折磨你的哲學問題你又一時半刻想不明白,或者思維走進死衚衕的話,往往輕則心情低落難過好一陣子,重則患上抑鬱症,更有甚者走入自戕的極端解脫道路。甚為可惜。

由此我想盡量通過我的淺薄理解,啟發大家一次性想透徹(當然這是美好的理想)那些惱人的哲學問題,以後無論人生路上遇到狂風暴雨還是烈日晴空都可以坦然的走下去。

就像《禮記》裡面講的“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提前想清楚道理、理清楚思路,則有備無患、防患於未然,以後無論行動、思想都不會陷入走投無路的境地。

一篇可以帶你走出人生絕望泥沼的文章(深度好文,有備無患)

先講一個極端的思維困境,一個可以逼死人的腦短路情況:

“我們從出生,不論將來的路怎麼走,或偉大,或平凡,所有的人都將面臨死亡,每個人都會被時間所遺忘,消失在茫茫的宇宙中。

我們從小重複著上學放學,長大工作了重複著上班下班,在這個浩瀚無垠的宇宙中某個不起眼的地方過著各種酸甜苦辣的生活,最終喜樂悲愁,皆歸塵土。

那我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我們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

這個時候可能有人會站出來教育你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如名人,科學家,或藝術家,慈善家,等等不一而足,最好能成為偉人,改變社會,改變國家,改變歷史,改變世界,這樣別人就會記住你,歷史就會記住你,你就可以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樣你走的時候也可以安心了,你看人民不會忘記你,歷史也會銘記你,你的人生就是有意義的。

如果你能力小,搞不出那麼大動靜,那沒關係,你還有責任為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著,這樣等你不在了,至少親人朋友會記住你,你的人生也是有意義的。

可是就算我們成為別人期望的人,守護了我們愛的人、愛我們的人,做了了不起的事,最終改變世界,名留青史,但是有一天我們守護的人不在了,我們奉獻的社會不在了,我們改變的國家不在了,地球也走向消亡,整個宇宙又開始新一輪的大爆炸,或宇宙直接終結了,一切都化為泡影,什麼都沒留下。

那我們之前做的那些還有什麼意義?

既然不論是好的壞的都將消失,我們為什麼要做別人眼裡所謂的好呢?

既然所有的一切都將不復存在,為什麼還要活著呢?為什麼還要拼命、努力的活著呢?”

這也許是某個愛思考的寶寶沒事幹了想的一些雜七雜八的問題,實際上他自己並沒祈求能有一個說的過去的答案,他的生活也不會因為沒想清楚這個問題而陷入困境。

但是,也可能是某些在生活工作總遇到重大挫折的人,最後腦子裡反覆考慮的問題。

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在思想的過程中邏輯不會有這麼嚴密,但如果真遇到這種,往往當事人本身難以回答,被求助者也難以想出方法解救。

接下來我將帶你破題,無論你是看熱鬧,為以後革命提前準備小米和步槍,還是真的正在經歷這些困境想尋求思維出口,都希望你能夠耐著性子看下去,必定會有所得。

一篇可以帶你走出人生絕望泥沼的文章(深度好文,有備無患)

人出生無因,死後無果,哭著來到這個世界,又在別人的哭聲中離開這個世界,化歸於無。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我們作為一個個體,但又無法單獨存在,所以不妨先從我們與周遭環境之間的關係看起,即我們與宇宙之間的關係。

古人說“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我們也不妨從空間和時間這兩個維度進行探討。

從空間維度來看,我們每個人不過是六十億人類中渺小的一份子,整個人類也不過是地球上無數種族的一員,地球又不過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太陽系又不過是銀河系中一個很普通的恆星系,而銀河系又不過是眾多本星系群中的一員,至於本星系群之上是否還有更龐大的體系,目前人類科技還無法觸及。

所以,單從空間維度來看,我們個人的形態實在渺小到無足輕重的地步。

而從時間維度來看,一個人其一生短短几十載,對於60至80萬年的人類歷史來說根本不夠看,而人類歷史對於已經46億年的地球演化歷史來說,只能算是很短暫的一瞬,在人類出現之前的漫長時間裡曾經先後出現過無數的物種,但他們無一例外都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有的連一朵浪花都算不上。

人類到底還能在地球上走多遠停留多久,誰也不知道。而地球漫長的歷史在整個太陽系、整個銀河系、整個本星系群來看,又不過如白駒過隙一瞬而過。

所以,單從時間維度來看,我們個人的短暫生命長度實在是不值一提。

無論從時間和空間來看,我們都渺小的不能再渺小了,我們的存在與否對這個大的系統來說,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更別提有什麼意義了。

如此看來,人生確實沒有意義。

看到這裡你可能要罵娘了:“我來是想找排雷的方法,你倒好直接再給我埋兩手榴彈。”

“咳,別衝動,消消火,氣大傷身。我這也是沒法子,只能釜底抽薪、先破後立、以毒攻毒啊!”

史鐵生說過:“凡說生命是沒有意義的人,都要準備好一份回答:你是怎麼弄清楚生命是沒有意義的?你是對照了怎麼一個意義樣本,而後確定生命是沒有它的?或者,你乾脆告訴我們,在那樣本中,意義是被怎樣描述的?”

所以,推導到“人生確實沒有意義”還沒完,還得繼續往下探討。

既然我們是從“個體與周遭環境的關係”探討起來的,我們不妨回到初始討論起點看看。發現沒,我們上面論述了半天一直在講我們對周遭環境,對所身處的宇宙有什麼意義。

我們推導出來的結論是“人生確實沒有意義”,這裡的人生沒有意義,是指的我們的人生對於宇宙和周遭環境沒有意義。但沒推導出對我們自己沒有意義。

你會說:“大夫,難道我還有救?”

“當然!我們的人生對於宇宙和周遭環境沒有意義關我們什麼事啊,那是宇宙和周遭環境需要考慮的事啊,我們就別越俎代庖了。

鳥兒不思考“鳥生意義”、魚兒不思考“魚生意義”,其它動物不去想存在的意義、活著的意義,全憑本能一樣活的很好,說明意義不是必須的。

你又會說:“別的動物不會思考,能和高等動物人來比嗎?”

“確實沒法比,不然你會發現人和其它動物一樣,本來無憂無慮,結果學會思考後,就開始自找麻煩。”

正因為人會思考,所以人們閒來無事創造了“意義”這個東西,並持續為此付出了很多東西,以至於到最後自己都忘記了原來“意義”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產物。

什麼東西我們人才會覺的有“意義”?

答案是:對我們有利的,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

比如說,絕大多數人覺得運動,比如,跑步、游泳等,是有意義的。為啥?因為我們可以藉此讓身體受益,強身健體、年年益壽。

又比如說,有的人與人為善、做好事,像支教、義工之類的,他自己覺得有意義。為啥?因為他們藉此收穫了精神的滿足。

由此看來,“意義”只是人們通過漫長的進化發展,總結出來的對事物、行為給人造成的影響是有利還是有害的一個分類。

對我們有好處的我們稱之為“有意義”,對我們沒有利益的我們稱之為“沒意義”。

我們人生的意義需要我們自己去探尋,並且只能由我們自己給出評判,因為“意義”的標準是自己定的,評判也只能自己來。

就像有人告訴你“什麼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並且向你輸出他的評判標準及評判標準的由來,你卻打心眼裡不認同,覺得這樣的人生沒太大意義。

因為他有他自己制定的“意義”評判標準,你有你的“意義”評判標準,強行接納,只會遭到反噬,有害而無益。

當然,通過別人對於“意義”的論述,你可以反覆驗證、修正自己的評價標準,因為“意義”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他會隨著你知識水平的提高、人生經歷的加深等一些東西的影響而發生變化。

所以木心才說“生命好在無意義,才容得下各自賦予意義。假如生命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卻不符合我的志趣,那才尷尬狼狽。

一篇可以帶你走出人生絕望泥沼的文章(深度好文,有備無患)

上面說了我們人生意義的地盤我們說了算,所以又引出一連串問題,我們什麼時候開始給人生定意義,怎麼定位人生意義,以及什麼樣的人生意義是我們應該秉持的?

對於以上三個問題,我們將一一探討。

1、我們什麼時候開始給人生定意義?

史鐵生說:“難道有誰能把製作好的意義,夾在出生證裡一併送給你?出生一事,原就是向出生者要求意義的,要你去尋找或者建立意義,就好比一份預支了稿酬的出版合同期限是一輩子。當然,你不是債權人你是負債者,是生命向你討要意義,輪不上你來抱怨誰。到期還不上賬,你可以找些別的理由,就是不能以“生命根本就是沒有意義”來搪塞。否則,迷茫、鬱悶、荒誕一齊找上門來,弄不好是要——像糜菲斯特對待浮士德那樣——拿你的靈魂做抵押的。”

這樣看來,我們的面子不夠大,沒能讓造物主在我們出生前製作好意義卡片,並蓋上公章隨著我們一起發配到人間來。所以我們一出生,兩眼一抹黑,無奈地哭出來了。

從我們睜開眼開始審視這個陌生的世界,發出第一聲啼哭開始,我們就開始給人生找意義。找什麼意義呢?管他什麼意義,先得找奶喝,活下去才有力氣找尋意義。

所以,《悟空傳》裡面豬八戒說:“俺老媽把俺生下來時,也沒告訴俺豬一生意義是什麼?俺正在苦想,一看其它兄弟都先搶著把奶頭佔光了,才知道什麼叫真他媽蠢!”

我們出生無因,死後無果,所能擁有和支配的只有這期間短暫的歷程。而我們要賦予這一歷程意義,就只能去經歷,在經歷的過程中逐漸建立我們人生意義的標準。

有了這個標準以後,我們會用它對我們建立標準之前的生命歷程貼上標籤,裡面可能有些貼上了“有意義”標籤,有的貼上了“沒意義”標籤,而同時我們也會拿著這個評判標準去給我們之後的人生歷程做指導,告訴我們什麼有意義,要去做,以及什麼沒有意義,儘量不做。

這個評判標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慢慢建立起來的,和每個人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人生閱歷等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建立時間的早晚也會有所不同。

穩定的意義標準是無數次推倒重建、或多次迭代,最終建立起來的。而在這之前,每個人都會有一些短階段意義標準,一旦發現這些短期的意義標準不能適應自己的發展了,就需要重新調整意義標準。

比如,小孩子一開始可能覺的“我的人生意義就是有吃不完的棒棒糖、吃不完的巧克力。”

等上學以後,可能糖果對於他沒有那麼大吸引力了,以前的短期意義就被擱淺了,同時隨著父母、老師等的思想灌輸可能覺的“我的人生意義就是考個好大學,以後找個好工作。”

等他考上大學、再讀完大學進入社會開始工作了,可能他對人生有意義的定義又不同了,可能去追求名利、地位、家庭幸福、事業有成、無私奉獻等等。

2、怎麼定位人生意義?

關於怎麼定位自己的人生意義,無外乎如下兩種方式:

(1)求諸宗教,讓信仰做引導;

(2)借鑑經驗,外加自己實踐總結。

首先關於宗教信仰,有的人覺得有用,愛之如生命,有的人覺得是累贅,避之不及。我們不是來探討宗教問題,所以不妨放一放這些爭執。

如果一個宗教不是邪教的話,通常都會在最高信仰之下,幫人細分好哪些是應該做的(有意義的,或有利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沒有意義,或需要受到懲罰的),相當於已經有人給你建立好了人生意義的標準。

而這些經過無數代人驗證,還被國家、政府、社會認同為正教的,通常他們建立的人生意義都是有其可取之處的。

就像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的教義裡,都倡導人積德行善、愛惜身體健康、認真生活等。你只要是信仰堅定,按照宗教規定的標準去走,通常不太會走入死衚衕,會有一個好的結果。

信仰宗教的人,有些人是因為家庭薰陶,從小潛移默化的建立起了這麼一套標準體系,還有些人是在人生路上遇到挫折,自己沒找到人生意義的標準,接觸某個宗教後覺得這套體系還不錯,和自己的三觀相合,從而自然而然接受該宗教建立好的標準體系。

不論如何,既然有了信仰,自己也打心底裡認同,那就按照現成的人生意義標準去走就是了。

你說我是個無神論者,我也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神靈,那我該怎麼辦?

古代先賢老子早就給我們想好了,他說我不知道這個世界有沒有神靈存在,但我知道有一種力量規則在維繫著這個世間的平衡,如,太陽東昇西落,人有生老病死,月有陰晴圓缺,滿招損謙受益等,萬事萬物都在這個規則框架下運行,我勉強給它命名為“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從大地、宇宙天空、道的運行規律中去學習這些規律,並按照這些規律去做事就行了。

我不管這個力量這個規則是誰,或者是誰制定的,也許是上帝、也許是佛祖、也許是三皇五帝等等,反正我按照你規定的條條框框去生活就行了。

老子有大智慧啊!

所以,對於神靈,你不信的話,你就保持“敬天,愛人;敬,而遠之”,按照世間規律去為人處世,即使真的有神靈他也不會為難你。

別的信教的人根據教義積德行善、愛惜身體健康、認真生活等,你也可以在不信神靈的情況下去這樣做,你如果這樣做了,做的還很好,你說即使有神靈,他不保佑你,難道去保佑一個名義上信教,實際上不按教義做事的人嗎?

如果你要不借助宗教,自己建立自己的人生意義的話,就需借鑑經驗,包括直接借鑑他人的,也包括觀察世間萬事萬物的規律得來的經驗,外加自己實踐總結,最終磕磕絆絆建立起自己的人生意義標準體系。

這種稍微辛苦些,但勝在你對人生的掌控感會更強,人生會多出很多趣味。

這兩種方法,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只看你喜歡或者適合哪種情況。

3、什麼樣的人生意義是我們應該追求的

我們不妨先看一位當代中國著名詩人臧克家的看法。

臧克家報考國立青島大學(今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聞一多出了兩個作文題:一是《你為什麼投考青島大學?》,二是《生活雜感》,兩題任選,而臧克家卻把兩題都做了。

他寫的《生活雜感》只有三句話:“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作幻光,誰便沉入了無邊的苦海!”結果,臧克家就靠這獨具異彩的三句話“雜感”,在數學考試吃了“零蛋”的情況下,還是被青島大學文學院破格錄取了。

“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指人一生都在追求那種虛幻的光,光就是金錢、地位、名利、面子等等人類自己附加的“意義”。

“而誰把幻光看做幻光,就會陷入苦海。”則是說,雖然這樣的東西不應該是我們畢生追求的,但是我們把它當作虛無的外強中乾的東西,不去追求的話,反而會沉入苦海。

就是一句話,人一生追求的那些金錢、地位、名利、面子等等人類自己附加的“意義”實際上都是虛的,但是你把它看成虛的,不去追求的話,卻要受盡現實的苦難。

從根本上來講是在說:只有你自己給自己的人生建立意義你才能生活下去,你要是什麼意義標準都不建立,什麼也不去追求,那你就會陷入虛無主義的痛苦中。

即使泰戈爾也說榮譽使我感到羞愧,因為我暗地裡在追求它。

自古以來,在聖賢都不可避免去追求名聲榮譽,對於大眾的平凡人那就更物質一些了,這是華夏的常態,即使現在世人依然如此,但是這就是現實,很多人都說要理智做名利物質的主人,誰不是被它牽著走呢,誰又能避免呢?

因此,不管什麼樣的人生意義,只要你喜歡,你都可以作為你的人生意義去踐行,當然你也可以事情況自己去調整你的人生意義。

如果你暫時把名譽當人生的意義,那麼沒有關係,這是你自己的人生,你自己的意義,你說了算;

如果你暫時把金錢當人生的意義,那麼沒有關係,這是你自己的人生,你自己的意義,你說了算;

如果你暫時把奉獻當人生的意義,那麼沒有關係,這是你自己的人生,你自己的意義,你說了算;

或者,你說我是個吃貨,我還沒有吃過鍋包肉、驢肉火燒、傷心兔頭等,我要將我的人生意義定位為吃遍天下,那麼沒有關係,這是你自己的人生,你自己的意義,你說了算;

甚至,你說為了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承擔責任好累,憑什麼不能只為自己而活啊,那麼沒有關係,這是你自己的人生,你自己的意義,你說了算;

……

唯有一樣你需要注意,那就是:只有活著,只有不停的經歷,你才能發現你的意義,實現你的意義。

人生來一趟不容易,還不知道能不能再來。

如果沒有輪迴,那以後還要死很久很久,所以不著急死,要把這趟車票用好,一次經歷個夠啊;

如果有輪迴,反正也要喝孟婆湯,忘記了這一世的一切經歷的話,我就不是我了,一樣相當於我這個意識湮滅了,所以要把該經歷的經歷個遍,玩出花樣來,一直體驗到自然老死才行;

如果死後不輪迴,直接上天堂或者下地獄,那也是一樣啊,人世間無法再來體味一遍了,所以這一趟要體味個夠,絕不輕易放手,這樣才不虧啊。

一篇可以帶你走出人生絕望泥沼的文章(深度好文,有備無患)

上面整個文章已經完結了。但是,我還想單獨談兩個問題,算是一個補充材料吧!有耐心的小夥伴可以看看,沒耐心的就算了。

1、體驗與想象是有差別的

什麼意思了,就是說凡事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是鮮活的,沒有親身經歷只靠想象,往往是空洞的,有時候可能還偏的很離譜。

以前人們說江青真是太腐敗了,腐敗到什麼程度呢?床頭床尾各一個糖罐子,醒來就吃。

一個收破爛的說他當了皇帝,不僅這條街的破爛只許他收,另一條街也是這樣。

晉惠帝沒有體會過平民的生活,在他的想象裡,人人家裡都應該有肉有飯,所以當發生饑荒,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時,晉惠帝才會冥思苦想出一個“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的解決方案。

對於世間諸事還是要自己去親身體驗一遍,否則你吹牛逼的話,別人聽了都會覺得很沒見識。

只是道聽途說,沒有親身體驗,就以為自己已經知道了事情的真實情況的人,實際上腦子裡只有空洞的概念框架,裡面填充著一堆YY的虛幻物件,而這些想象的物件往往由於缺乏實際經歷,則大多與真實的意象對不上。在體驗過的人眼裡就會很可笑,有時候還很可悲。

現在身邊仍然有很多這種人,如:

“大學有什麼好讀的,不就是拿個破文憑嗎,現在又不值錢。”

“書有什麼好看的,有啥意思呢?是遊戲不好玩,還是鬥地主人湊不夠呢?”

“學繪畫有什麼用呢?你工作上又用不上。”

……

我們要警醒,避免自己成為這種人,老覺得人生這沒有意義,那沒有意思,實際卻是啥都沒體驗過就靠想象給某些東西下結論,靠想象過活。

2、精神與身體是相通的。

人的精神與身體是相通的,精神出現異常,身體也會出現反應,比如,精神欠佳,身體可能也不想動了;同樣,身體出現異常,精神也會有反應,比如,你體內多巴胺水平太低,會讓你的思想容易陷入胡思亂想的境地。

身體出現疾病,人們往往能及時就醫。但是精神生了疾病,人們往往想不到就醫。

精神和身體一樣,也會偶爾感冒、發燒,如果你平時思想建築搭建的比較牢固,可能抗一抗也就過去了;如果你平時思想建設沒做好,精神出現感冒、發燒,難以靠自己的力量抵抗過去,要及時就醫,由專業人士來解決。

一篇可以帶你走出人生絕望泥沼的文章(深度好文,有備無患)

一篇可以帶你走出人生絕望泥沼的文章(深度好文,有備無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