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读书:详训诂,明句读,一口气看懂古人读书的智慧!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来说一说读书这件事。

在《黄庭坚文集》中有一句话: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今人将这句话简化成:三日不读书,便觉义理不存,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虽有些夸张,但也一语道破读书的重要性,陈寿《三国志》中有言: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的重要性毋庸赘言。

浅说读书:详训诂,明句读,一口气看懂古人读书的智慧!

自古以来,崇尚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尽是用一本本书堆积起来的,如今,我们依然提倡读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是把4月23日设定为世界读书日,以此号召全民阅读。

然而,在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能够静下心来读书似乎成为了一种奢侈品。我们总是抱怨工作和生活占据了我们全部的时间,每天疲于奔命,根本没有时间读书;或者偶尔兴起拿起一本书,也是随便翻几页就放一边,无心细读,浅尝辄止。

要知道,现代书籍编排精美,段落分明,字体简洁,极度符合人类的阅读习惯,可读性极高;而在古时,文无标点,书无装订,更早时候书籍更是在简帛之上,携带就极为不便,更不用说是阅读了。

那么面对可读性极低的古籍,古人又是如何读书的呢?

浅说读书:详训诂,明句读,一口气看懂古人读书的智慧!

宋刻《李太白文集》

读书基础:详训诂,明句读,离经而辨志

和现在一样,古人读书首先得会识字辨义,这很好理解,再则就是要懂得“句读”,即掌握字句停顿的功夫,《三字经》中说“详训诂,明句读。”,就是说读书首先要发音正确明确辞意,然后正确划分句子,这样才能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和观点。

句读,是古文学习中极其重要的基本能力,细致来讲,一句话语句完结了,叫做句,相当于新式标点中的句号,古人常常会用空心圆圈表示。一句话没有完结,可以稍加停顿的,叫做读,相当于新式标点中的逗号,古人常常用实心点来表示。句读必须通过训练学习。《礼记·学记篇》记载古人读了一年书之后,要检查阅读的成效,看是否掌握了“离经辨志”。按照汉代郑玄的注释,“离经”的意思就是“断句绝也”,也就是掌握经书的句读,从而理解经书的意义,这说明古人把句读的学习看做读书的基础。

浅说读书:详训诂,明句读,一口气看懂古人读书的智慧!

脂批本《红楼梦》

读书进阶:朱墨灿然,有评有批有重点

现在很多人读书时,习惯拿一支笔,勾画圈点,用旁注或读书笔记的形式来帮助理解,其实这种方法自古有之,除了句读以外,古人读书还会用不同颜色的笔来做各种标记,其中包括评点或者批点。评、批是用文字进行评论和分析,点则是用圈号点顿等符号来表达意见和观点。明代的时候,随着套印技术发展成熟,大量的评点本流通于市场。著名古文家归有光曾用朱、黄、青、黑诸色笔来评点《史记》:

朱圈点处,总是意句与叙事好处;黄圈点处,总是气脉。黑掷是背理处,青掷是不好要紧处,朱掷是好要紧处,黄掷是一篇要紧处。

评点能帮助读者对书籍有进一步的理解,其使用的缤纷多彩的墨色,丰富多样的符号,也使书页朱墨烂然,版面复杂而好看。

浅说读书:详训诂,明句读,一口气看懂古人读书的智慧!

宋浙刻本《王建诗集》

读书有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读而寻疑,疑而求思

书,人人都可以去读,但读书也是有方法可寻,有人读书能活学活用,而有的人却阅读越糊涂,陷入读死书的死胡同,世间有书无数,在面对书籍的海洋,难免会像庄子那样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那么,要如何正确的读书呢?以古为例,几种方法值得学习。

浅说读书:详训诂,明句读,一口气看懂古人读书的智慧!

董遇:时有“三余”,利用好“碎片时间”

董遇是汉末三国魏国一位著名的儒宗。《魏略·董遇传》中记载: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身处战乱时代,和兄长相依为命东奔西走,纵然生计都成问题,却依然能够找到空闲读书。

如今我们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而董遇去自有一套,他提倡“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

董遇的“三余”理论,和我们现在经常讲的“碎片时间”是一个道理。

浅说读书:详训诂,明句读,一口气看懂古人读书的智慧!

欧阳修:“计字日诵”,规划好“小目标”

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且在政治上颇负盛名、史学上也有较高成就。

据《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介绍,欧阳修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出了“计字日诵”读书法:他根据自己的需要,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

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中,其实和当今管理学中所提到的“目标分解”古今契合,大同小异,即将一个大的目标,分割成若干个小目标,逐个完成依次击破。

浅说读书:详训诂,明句读,一口气看懂古人读书的智慧!

韩愈:“钩玄提要”,直探书中精华

韩愈勤于读书,注重方法,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他在《进学解》中有两句话概括了他的读书法;“记事者为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他那“提要钩玄”,组成了他自己卓有成效的读书法。

“提要钩玄”旨在抓要点,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内容。韩愈认为做到“钩玄”、“提要”之后,对书中精华部分,必须反复涵咏,不断温习,才能把文章的妙义要道化为已有。

浅说读书:详训诂,明句读,一口气看懂古人读书的智慧!

​曾国藩:“读书不二”,循序而至

曾国藩《日课十二条》第四条中说“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意思是说“读书要专一: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一定不去看其它的书籍。东翻西阅地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没有一点益处,不过就是一个只求知识而没有道德的人。每天必须圈点十页。

良好的读书习惯,让曾国藩受益颇多,被慈禧誉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至后世被尊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

浅说读书:详训诂,明句读,一口气看懂古人读书的智慧!

总的来说,读书则是摄入知识,然后思考,再融会贯通的过程,焦循​在晚年总结自己的读书经验时说:

学贵善思;吾生平最得力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字”。

简言之,则是寻疑、深思、再读、再思、求解的过程。

浅说读书:详训诂,明句读,一口气看懂古人读书的智慧!

​这也与孔子主张的读书方法如出一辙:

《论语·为政》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初读之“思”,他提倡要​在读书的同时加以思考。

《论语·公冶长》中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八佾》中也记载了孔子本人的做法:​“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这是再读之“问”,这是说要带着问题​去读书,并善于在书中找到问题。

《论语·为政》​中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读书之“获”,问题得到解决,这是读书的收获,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便继续读书​寻求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