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吃瓜群眾到“吃瓜子群眾”

從吃瓜群眾到“吃瓜子群眾”

“流浪大師”沈先生最近有點煩。自從靠小視頻加持新晉網紅之後,走到哪裡都有人拍照,攆都攆不走。“你們應該對人有起碼的尊重,請離開好不好”,“我有我的事情,你們干擾了我,再不走擾民了,警察就會把我帶到更安全的地方(看守所)”……

同樣比較煩,並且煩了很久的還有“大衣哥”。這名農民歌手,自從走紅之後,怎麼都返不回原有生活。走到哪裡都有一堆人圍觀,拍照,錄視頻,發快手抖音。吃飯,幹活,上街,開拖拉機,甚至上廁所,都有人拿個手機對著拍。大衣哥一次次抱怨,沒法生活了。

從吃瓜群眾到“吃瓜子群眾”

按說這是人們對於名人的常見態度。我們喜歡獵奇,喜歡跟網紅打卡,喜歡蹭熱點,喜歡拍了炫耀。尤其在全民視頻時代,更是要顯擺一下刷刷流量。

“人生在世只有兩件事,關你屁事,關我屁事。”這套豁達邏輯,在互聯網時代突然不管用了。大家有充足的閒暇時間,關心各種不關係你也不關係我的“屁事”。

國人是愛圍觀熱鬧的,看看魯迅先生的文章就知道了。而圍觀這個詞,後來有個專有說法,叫吃瓜群眾。這還是個帶有抗爭意識的詞彙,對於總是不明真相,總是被遮蔽的不滿。

圍觀改變中國,作為一句口號,畢竟還充滿了昂揚的積極力量。我們都是吃瓜群眾,作為一句自嘲,畢竟還有一些參與的意願。

從吃瓜群眾到“吃瓜子群眾”

瀏覽網絡突然覺得,太多的網絡圍觀,吃瓜群眾,現在已經分化出一批吃瓜子群眾了——無聊,無趣,無意義感,卻滿滿的優越感,還肆無忌憚地,不惜四處吐著瓜子皮。

說的狠一點,這種平民狗仔化的心理傾向也其來有自,每天,我們在毫無串聯的碎片小視頻裡穿梭,不就是在一顆顆地吃瓜子兒嗎?從一棵樹上跳到另一棵樹上,只是打發時間尋個消遣,線上習慣如此,線下又會如何?

當然我不否定吃瓜子的休閒。人生並不只是靠沉重的意義構建,吃瓜子這個動作,也有一些文化內涵。春節假期馬雲那張吃瓜子的照片,不也是引發網絡一片感慨解析嗎。

從吃瓜群眾到“吃瓜子群眾”

我想強調的是,在圍觀改變社會這件事上,如果太多人開始從吃瓜群眾轉變到吃瓜子群眾心理,當中那條靈魂主線,已經變了。責任,意義,進步,表達,開始隨著瓜子皮四飛而散掉了。或許,這也是網絡傳播碎片化之後必然異化的產物之一吧。

尊重?敬畏?理智?剋制?你想多了。用沈先生的詞彙,有一些“起碼”已經騎馬走了。

而我們,吃瓜……不……吃瓜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