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發展困境 讓生物質熱電“由冷變熱”

“農林生物質發電可以變廢為寶,解決秸稈禁燒、幫助霧霾治理、為經濟欠發達地區提供清潔熱源並增加了農民收入,實現精準扶貧。”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谷樹忠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今年兩會,解決我國農林生物質熱電發展的困境成為他的提案之一。他表示,我國年產生農林生物質約9億噸以上,其熱值約為煤的一半。如果能科學利用,農林生物質有望成為地上煤礦。

破解發展困境 讓生物質熱電“由冷變熱”

發展農林生物質熱電實現經濟環保“雙豐收”

中國經濟時報:提及環保,老百姓關注的則是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比如,農村禁燒秸稈涉及到千家萬戶,在實行禁燒之後,如何處置每年產生的大量秸稈,同樣成為各級政府的難題。您對此怎麼看?

谷樹忠:之前,大部分的秸稈由農民在地裡燒掉而汙染大氣。現在,把農林廢棄物(作物秸稈、樹枝樹杈樹皮等)作為燃料的直接燃燒發電或者供熱方式的農林生物質熱電正在成為一些地區處理大量秸稈的方式之一。

目前,農林生物質利用方式種類繁多,但只有農林生物質熱電已經實現大規模資源化利用。截至2017年底,我國24個省(區、市)(不含港、澳、臺)共投產270個農林生物質熱電項目,累計併網裝機容量700.9萬千瓦,年發電量397.3億千瓦時,供暖面積超2億平方米,利用農林業廢棄物超過5500萬噸,但只佔總產生量的7%,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發展農林生物質熱電十分必要。其一,農林生物質熱電有助於秸稈禁燒和霧霾治理。

其二,農林生物質熱電企業通過向農民收購秸稈,變堵為疏,解決了秸稈的出路問題,有效減少了秸稈露天焚燒。

其三,農林生物質熱電可以替代農村散燒煤供暖。農林生物質供熱的成本雖略高於煤電,但低於天然氣和電取暖。在民用供暖領域所有替代燃煤供熱的清潔能源供熱方式中,生物質熱電聯產的經濟性最好,可直接減少千家萬戶老百姓家中散煤的使用。

其四,農林生物質熱電可實現真正的精準扶貧。一個3萬千瓦的農林生物質熱電項目每年可增加農民就業50萬個工作日,增加當地農民收入約6000萬元。

其五,我國農林生物質利用率不足10%,是資源的極大浪費。我國是農業大國,生物質資源天賦異稟。2016年全國(不含港、澳、臺)農業廢棄物理論資源總量超過9.84億萬噸,而目前的綜合利用量僅為6.7億萬噸,其中能源化利用的,不足10%。如果這剩餘3億多萬噸農林廢棄物得以利用,每年可替代1.5億噸標煤的使用量,減少大量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2.5在內的溫室氣體和治霾因子的排放;可提供超15億平方米清潔供暖面積,超1000個清潔熱源點;可增加農民收入約900億元,為農民增加150萬個就業崗位,令成百上千的農村貧困戶脫貧致富。

設立專項基金和排放標準促進生物質發電行業健康發展

中國經濟時報:您剛才談到的發展農林生物質熱電對經濟社會發展來說可謂大有裨益。您認為,目前該行業發展還面臨著哪些挑戰?您具體有哪些建議?

谷樹忠:雖然發展農林生物質熱電前景廣闊,但是目前該行業發展已陷入困境,生物質熱電眼下冷風襲襲,甚至寒氣逼人。主要有以下兩方面難題:一是電價補貼嚴重拖欠,累計已達143億元,使企業無法支付農民燃料款,繼而無料可燒,生物質熱電企業瀕臨破產。二是不合理地參照燃煤的超低排放標準,使生物質熱電排放“被”超標,不利於該行業的健康發展。為促進農林生物質發電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我認為,應重點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首先,建議由國務院統籌財政部、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能源局等相關部委,設立農林生物質熱電專項發展基金,其資金來源可由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精準扶貧資金、霧霾治理資金等環保、扶貧資金共同構成。以確保符合規劃的農林生物質熱電項目補貼支付的穩定、及時發放。農林生物質熱電應有別於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其兼具了環保、扶貧等社會屬性,建議納入大氣治理、清潔供暖、產業扶貧工程等補貼的範疇。

其次,為農林生物質熱電設立專門的排放標準。由於燃料屬性的不同,生物質燃燒不宜參照燃煤實行超低排放,尤其是對氮氧化物的排放要求應按照現行國家標準執行,或由有關部門為農林生物質熱電鍋爐制定專用排放標準。生物質熱電燃燒屬於小規模機組,主要是解決秸稈等農林廢棄物的消納,若盲目參照燃煤鍋爐排放標準,只會讓生物質熱電排放超標。反而遏制了農林廢棄物的消納,秸稈在地裡散燒和自然降解只會增加更大的汙染物排放量。

(載自:中國經濟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