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張飛只是市井小販,並沒有學過武藝,為何能成為三國猛將?

Linfeel


歷史上的關羽和張飛,並不是市井小販。因為無論是《三國演義》小說,還是在正史《三國志》中,均沒有兩人是市井小販的描述或者記載。並且,就算兩人真的是市井小販,其實也不影響他們在後來自學成才,成為三國猛將。



在《三國志》中,二人的介紹很簡略,只知道關羽曾經犯過事,逃亡到了涿郡,與涿郡當地人張飛相識,兩個人一起投靠劉備。至於張飛在投劉備之前是幹什麼的,正史中沒有記載。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關羽傳》

張飛字益德,涿郡人也,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張飛傳》



在《三國演義》中,作者羅貫中給關二爺和張三爺都加了點戲。

張飛變成了一個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的豪傑人物。

注意了,“頗有莊田,賣酒屠豬”,這可不是市井小販。哪個市井小販“頗有莊田”?

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三國演義》

關羽還是因為犯事而逃到涿郡的逃犯,但是羅貫中給他加了點戲,說他是殺人犯!因為殺過人,所以才逃亡。

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三國演義》

但是《三國演義》中,也沒有交代關羽在逃往之後,在從事什麼行業。因此,小說裡面也沒有“明說”關羽是市井小販。



那麼,為什麼大家會有一種關羽和張飛都是市井小販的印象呢?

我覺得,這主要是兩個原因造成的:

第一,從宋代開始,民間就有“關羽賣棗,張飛殺豬”的傳說,傳說傳播的次數多了,大家也就信以為真了。或者說,在大家的印象裡面,關羽和張飛就是市井小販出身。

第二,很多人沒有看過正史和小說,只看過電視劇。1994年央視版《三國演義》中,劉備是賣草鞋、草蓆的小販,關羽是賣綠豆的小販,張飛是個屠戶。張飛把豬頭藏到水井中,用磨盤蓋上;關羽搬開磨盤,把肉分給老百姓;張飛與關羽打架等等情節,給很多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也就有了眾人認為劉關張都是市井小販的印象。

但是其實,不管是民間傳說,還是當時央視版的電視劇,都是戲說。比《三國演義》的戲說成分還要大。

這裡插一句,央視版電視劇中,關羽和張飛打架,打到難分勝負時,劉備上去勸架,以一人之力拉開二人的手。這個情節也是電視劇的虛構情節,《三國演義》小說中,也沒有這個情節。



綜上所述,關羽和張飛並不是市井小販,說他們是市井小販,只是一個誤會罷了。

當然了,就算按照民間傳說和當年央視版電視劇的情節——劉備是賣草鞋的,關羽是推著小車賣綠豆的,張飛是賣豬肉的,這其實也並不影響關羽和張飛二人在日後成長為一代猛將。

—————以下內容都是扯蛋—————

就拿關羽來說,就算他是賣綠豆的,那麼他為什麼要賣綠豆?因為他犯過事啊!按照三國小說的說法,關羽是殺人犯!年紀輕輕就敢去殺人,並且殺得還是惡霸,這樣彪悍的人,能是一般人?

後來關羽斬顏良、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刀下亡魂無數,而他眼睛都不眨一下,這種極強的心理素質,就是因為他早年殺過人,他的心理素質不同於常人造成的。



再說張飛,就算他是賣豬肉的,可他還是個屠夫呢。屠夫在任何年代都不是一般人!因為屠夫的標準動作是捅脖子放血,還要找準豬的動脈,一刀下去,立刻要了豬命。張飛常年以此技能為生,對他後來使一把丈八蛇矛,捅人穩準狠,有很大的幫助。

捅豬是捅,捅人也是捅,都一樣。

並且殺豬的人,還要會吹氣褪豬皮,張飛肯定就在殺豬褪豬皮的過程中,練出來後來無敵肺活量,才能一聲喝斷當陽橋!

所以說,不要光看關羽賣棗(賣綠豆),張飛殺豬,就說人家是市井小販。你哪裡知道身邊賣棗子的小販子有沒有殺過人?身邊殺豬的屠夫會不會捅人?



再說了,古代又沒有類似於現在的軍校,除了一小部分幸運兒(如孫臏、龐涓)有師傅帶之外,絕大多數的古代將領,都只能實戰當中磨礪出一身武藝和行軍佈陣之才。比如韓信跟誰學過兵法?樊噲也是個屠狗的,衛青和霍去病的師傅是誰?又是誰教會了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這些一代名將打仗的?

並沒有吧,都是自學成才。

因此,就算關羽和張飛做過市井小販,沒有跟人學過武藝,但這並不妨礙二人在實戰當中刷經驗,自學成才,成為一代猛將!


Mer86


大多數朋友只看過《三國》,卻未讀過《前傳》。

據史學大家肥貓考證,三國眾將皆有師承,他們的武藝並非憑空而來,今天就給大家講講。


東漢末年,在幷州雁門,有張家大族,族中有一支,兄弟三人。

老大的名字叫做張傀,字孟禮,是個大武術家。張傀十八班武藝樣樣精通,尤擅祖傳戟術。

張傀有教無類,廣收門徒,皆因材施教,他根據眾位徒弟各自不同的特點而傳授適合發揮其特長的武藝,或剛猛,或勁健,或靈逸。他的開山大弟子就是猛將典韋。

典韋身高力大,臂闊腰橫,兩膀晃一晃,有千鈞之力,張傀傳授給他“惡來十三雙神戟”的絕藝,發揮其力大無窮的特點。但雙戟是短兵器,而典韋的弓箭術又不夠精良。於是,張傀又教會了典韋“月光小飛戟”的暗器功夫,彌補他遠程功擊力的不足。典韋上陣對敵時,背後插著八柄小戟,因為這項神技他練到了第八重。


張傀的第六個徒弟在三國英雄榜上也是威名赫赫,他就是吳國的第一猛將――太史慈。

太史慈天資聰穎,悟性極高,但他的力氣卻不夠大,如果像大師兄典韋那樣雙手握短兵器,遮擋防禦力那就肯定是不夠的。張傀就傳授了他長槍和“八十步神射”的箭術,還把“月光飛戟”的功夫也傳授給了他。太史慈上陣的時候背後就常常插著兩柄小戟,他的飛戟功夫之練到第三重。

所以說,張傀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武術大師,魏吳兩國的第一勇士都出自於他的門下。

兄弟三人,張傀居於長,二弟是個文士,而三弟張儉也是一位武術大師。

張儉,字叔樸,他性情孤僻,不擅長交際,但他卻有一身絕世的神功。張儉與他的兄完全不同,張儉的收徒標準要求非常的高,精挑細選。他平生只收過一名正式弟子――呂布呂奉先。

選材精良,傳授則更加細緻悉心。張儉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地把一身絕學“霸王戟”全部都傳授於呂布,還教會了他“一百五十步神射”的箭術,冠絕古今。呂布最終成為了三國第一名將。



張家的老二張偃,字仲伏,雖然是個文士,但他在宛城做官時,娶了個老婆可是個了不得的人物。 他的妻子人稱鳳茹夫人,手中一杆大槍,打遍天下,從無敵手。於是張家宗室中的很多年輕弟子都向她拜師求學。

鳳茹夫人的槍術有三樣絕版:第一是獅吼鳳鳴槍,第二是百鳥朝鳳槍,第三是丹鳳朝陽槍。

鳳茹夫人的第一個弟子是個朝廷罪臣之子。 張偃有個老友,因遭到閹宦誣告,獲罪族誅,滿門抄斬。張偃義氣深重,冒死救下了老友家中的幼子,收為義子,取名叫張飛張翼德。

鳳茹夫人最早的弟子就是張飛,所學之藝就是“獅吼鳳鳴槍”。

張飛長大成人,武藝絕倫,臂力超群,但他自小性情暴躁。好酒仗義,豪俠鬧事,得罪了當地的貴族,被人舉報到了官府。官府下文捉拿,張偃夫婦怕張飛的身份暴露,無奈送他連夜出逃。

在城外的桃林邊,張飛三拜跪辭兩位恩親,為了防止將來被高人辨認出武藝的師承出處,連累了兩位恩人,就將大槍的槍頭擰成了九曲盤蛇狀,以掩飾自己的師門來歷。

後來,張飛以屠豬為生,他在自己隱居之處後院中種植了一片桃林,就是為了記念張偃和鳳茹夫妻二人的恩義。而鳳茹夫人“獅吼風鳴槍”的絕技也再沒有授於其他人。


鳳茹夫人的第一個名義上的開山弟子名字叫做張繡,這個年輕人也是張家宗室,張繡所學的武藝是“百鳥朝鳳槍”。

張繡天資聰穎,但卻不夠勤奮,槍法雖然虛浮,但最終也算學有所成,後來他憑著這一手槍法和鳳茹夫人大弟子的威名,被江湖尊稱為“西域槍王”。

鳳茹夫人的第三個弟子就是張遼,後來也成為了三國時代鼎鼎大名的人物。

鳳茹夫人的第九個弟子名叫馬超馬孟起,夫人當時年近花甲,想把馬超當做自己的關門弟子,從此不再收徒,傳授武藝時格外用心,把自己第一項絕藝“丹鳳朝陽槍”傳授給了馬超。

馬超憑此絕技橫行西涼,從未遇到敵手。
鳳茹夫人真正的關門弟子名字叫曲阿小,是路邊撿到的一個被棄遺孤。

曲阿小就是太史慈與孫策對戰的時候,奮勇為太史慈壓陣的那個小將。曲阿小學成武藝後從軍,恰好與太史慈分在同一個軍營,從武藝招數中他很快認出了太史慈的師承淵源,兩人也算得上是半個同門,所以他就奮勇為太史慈壓陣。世人傳做是“曲阿小將”,那是聽錯了,他的名字就叫做曲阿小。

曲阿小後來離開了中土,輾轉跋涉西域,到了涼州地界的天水關定居。他曾經教授過當地一些年輕人武藝。其中一個少年就名叫姜維姜伯約。

那時江湖中還有另外一個武術流派,以刀術見長,最具代表性就是冀州蔡家,當時號稱“天下刀祖”的蔡雋蔡文永。

蔡雋名揚四海,前來投師拜門求藝者絡繹不絕。蔡雋的親傳大弟子名叫張羽。

張羽是幷州雁門張家的族侄。天生神力,資質過人,他與族弟張遼是同窗好友,兩人曾經相伴去向族叔張儉求藝。

可是,當時張儉已經收了呂布做為弟子,不願再收其他徒弟。張羽和張遼前來拜門,張儉不忍心如此好的兩個良材遭到了廢棄,就修書給好友蔡雋,請他代收張羽為徒,又把張遼推薦給了在宛城的嫂夫人鳳茹。

張羽到冀州後,拜蔡雋為師,他天賦極高,學藝勤奮,深為蔡雋所喜,得以傾囊相授。

但張羽好酒任性,因路見不平,打死了冀州袁家的貴族子弟,被告到官府,下了海捕文書。

蔡雋怕被張羽連累,就與兒子蔡陽夜中商議,準備半夜聯手擒下張羽。但府中老僕聽到,悄悄告訴了張羽,兩人夜半盜馬出逃。

行至半途,老僕年事已高,行路緩慢,怕拖累了張羽,兩人分路而行,老僕後來去了玉泉山出家為僧,法號普淨。

蔡雋發現張羽失蹤,知道事情敗露,與兒子分路追來。終於在青龍關,蔡雋追上了張羽,師徒倆在關前大戰,八十餘合不分勝負。

張羽憑一招拖刀計將蔡雋用刀背打落馬下,念有一師之恩,留了他一條性命。

師徒二人割袍斷義,張羽指關為姓,指云為字,自始改名為關羽關雲長,獨闖江湖。從此兩人恩斷義絕。

關羽回家後,接上老母遁入江湖,隱居山林,以賣棗為生。

蔡雋名義上的開山大弟子就是顏良,他學的武藝是“十八寒焰刀”。顏良出師後投到當地豪強袁紹的麾下效力。蔡家的徒弟後來就都由蔡雋的兒子蔡陽代父傳藝,蔡陽繼承了蔡家“天下刀祖”的名號,名震江湖。

龐德龐令明曾拜於蔡家門下學藝,但世事難料,因天下大亂,學業半途而廢。“十八寒焰刀”只學到十五式,就被馬騰帶走從軍了。

蔡雋年輕時從父學藝,他還有個師弟,名叫黃忠黃漢升。師兄弟倆武藝相當,各有所長,蔡雋善騎,黃忠善射。兩人在刀術上的修為不相上下,蔡雋有父親的私傳絕技“回馬三刀”,黃忠卻沒有學到。

暫時沒有找到趙雲趙子龍的師承淵源,他是個神秘人物,來歷不詳,師承無法考據,武藝之高低暫無定論。


饞嘴肥貓鏟史官


想必很多看過三國的人對這本書中間的一些情節還有著很多的疑惑點的,就比如說這部書裡面有很多的將領出生在普通家庭,照理說一輩子都接觸不到高超的武藝的,但是他們就偏偏學到了,就比如說劉備手下的大將關羽和張飛,這讓人很難理解,但是如果真的要好好探討一下的話,就會發現這其實還是能夠被理解的。

三國時期是屬於中國歷史之上比較靠前的時代,也正是因此,所謂的武術其實並沒有現在傳的那麼邪乎,遠沒有什麼飛簷走壁之類的,當時的武術最多的也就是指學會最基本的騎馬射箭什麼的能上戰場就好了。

而且那個時候的醫療比較落後,戰爭也多,人口死亡率也比較高,不會有什麼白鬍子老先生送秘籍這種故事的發生,在那個時候,如果想要上戰場成為一個優秀的將領,除了有豐富的領導經驗以外,最重要還是力氣大,膽子大這兩點,畢竟那個時代的上戰場的將領們就沒有幾個是不會騎馬射箭的。

這一比下來,在戰場之上最重要的就還是力氣和膽子了,只要膽子大,敢衝,就那股子不要命的勁兒都能夠震懾住對面。而偏偏關羽和張飛的膽子都很大,而且在跟隨著劉備之前兩個人一個是殺豬的,一個是賣棗子的,他倆做苦力活做多了,力氣自然都很大。

首先來說一說張飛,張飛的職業是殺豬,雖然說現在的人已經很少有真正看過殺豬的場景的,但是想必所有人都知道豬是很重的,如果力氣小的人是根本制不住豬的,而且當時殺豬時用的是一種可以捅進去的鐵桿子,把豬捅穿之後,再通過這個孔向豬的身體裡吹氣,把豬給吹腫大了之後再殺,這對人的要求其實很大,尤其是對肺活量的要求特別大,在那個年代裡,肺活量大的人在對戰之中真的是很佔優勢的。

而關羽則是賣棗子的,在那個年代裡賣棗子可不是像現在一樣,等著別人打好棗子自己賣一賣就完事,當時賣棗還是要包打棗這件事情的,而且賣棗則是要挑著擔子去賣的,棗子一顆兩顆的話並不是很重,但是一擔兩擔的挑的話就很重了,而且還是常年挑著棗子賣,這對他的體力的要求是很大的,而打棗子則是對他的臂力要求很高,所以說之後的關羽才能夠耍的動他的武器,武器重的話連砸都能砸的死敵人,這樣的他在戰場之上自然是綽綽有餘了。

而且除了力氣,這兩個人的膽量也是很值得說一說的,關羽一個人就敢千里走單騎,而張飛更是在曹操八員大將的手下一個人突圍,這除了武藝之外,突圍對一個人的膽子的要求也是很大的,一般的人看到敵強我弱的局面就會心生膽怯,但是他們兩個人卻有著足夠的膽量,再加上一身的力氣,也不怪乎他們兩個人能夠成為當時有名的將領了!


羽評郡主


市井小販怎麼了?市井小販就不能出猛將?


韓信,吃白食蹭飯出身,號稱兵仙、神帥;樊噲,殺狗屠戶,漢初最猛戰將;衛青,養馬的出身,七戰七捷大破匈奴,位極人臣。

至於關羽張飛,他們可不是普通小販,而是好學上進的小販。

關羽為什麼喜歡穿綠袍戴綠冠,為什麼面如重棗騎赤兔?張飛為什麼喜歡黑盔黑甲,為什麼總是一言不合就殺人?這和他們的職業是分不開的。

關羽之前是賣棗賣綠豆的,他很喜歡自己的職業。棗為紅,豆色綠,關羽很喜歡這兩種顏色,直接就體現在平時的生活細節上。

棗木槓,北方著名白酒,勁大,上臉,賣棗時關羽總是自己偷吃,以形補形以色補色,吃多了,臉都紅了。

關羽為什麼武藝那麼高強?因為綠豆。古代練鐵砂掌,開始不是用鐵砂的,而是用豆子,隨著功力的增長逐漸過渡到鐵砂。關羽整天和綠豆為伍,早就練成了鐵砂掌,臂力驚人,普通武器玩著不過癮,所以鑄造了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舞起來虎虎生風。

張飛愛穿黑衣服,和現在屠夫沒啥兩樣。整天殺豬,黑衣服不顯髒。屠戶以殺戮為生,造就了張飛殘暴的性格,一言不合就幹,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當陽橋前,張飛二十餘人對曹操數萬人,在張飛眼裡數萬人無異於數萬頭豬。

張飛的武功也來源於職業。殺豬,首先要有氣勢,嚇住豬;其次要有力氣,按住豬;最後要有技巧,穩準狠,一刀斃命,所以張飛使用丈八蛇矛,喜歡直取人心。日積月累,張飛早就是世間高手了。

同樣,劉備賣草鞋出身,最後能當皇帝,也離不開職業培養。一堆亂草,經過自己的雙手,變成了整潔的草鞋,這就像漢末亂世。劉備生來就是梳理雜亂的。

好吧,扯完了說點正經的。

史書當中,《三國志》、《三國志評話》(陳壽著,非後世《三國志平話》)、裴松之《三國志譯註》、《魏略》、《後漢書》對於關羽張飛的早期經歷都是一筆帶過,語焉不詳,但肯定不是市井小販。


可以肯定的是張飛乃是涿郡富豪,手下養有俠義之士,張飛會武功不奇怪。關羽本是山西河東郡人,年少時在家鄉犯事(殺人或者傷人),流落到涿郡,由此得出關羽也應該是曾經習武,最起碼是強於普通人的。

最主要的,劉關張三人是成長在邊郡的。

何為邊郡?漢朝將天下郡縣分為邊郡和內郡,邊疆郡縣為邊郡,邊郡之內為內郡。對於舉薦人才,內郡舉方正,邊郡則舉勇士。這說明邊境多勇士,三國時期第一人呂布就是出身九原郡(今天包頭)。


加之西漢後期,北方遊牧民族南遷,在北方邊境形成了胡漢混居的情形。治安不穩,沒有點能耐,怎麼混社會?

其實劉備就是一個黑澀會老大:“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


別酒怯流年


首先,先從當時的環境來看,當時民間都有習武的風氣,就連徐庶一開始都打算當個俠士,所以當時關羽和張飛也可能都學過武藝。再從他們的生活環境分別來看。 關羽:三國志中記載是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那河東當時是什麼地方,是在幷州,那是靠近鮮卑和匈奴的地方。加上東漢末年時,朝廷腐敗,有邊無防,外族經常來劫掠,所以在那個幷州全民尚武時代,都學點武藝來防身也是可以預見的。關羽家可能為了讓孩子能活著,學點武藝,更好的活下去也正常。所以關羽會武藝也是可能的,可能有人說關羽是逃難到幽州,家中應該不算好,應該沒有那麼好的生活條件去學武,畢竟要從小有大量營養供應。但是我們可以從後面的一些細節來看,關羽喜歡讀春秋,並且讀書時喜歡捋鬍鬚。那麼就有問題了,關羽為什麼會識字,畢竟當時書籍都存在於世家手中,如果關羽家中沒有好的條件又怎麼去讀書,所以我猜測關羽家的生活還不錯,所以他小時候也可能練過武。



張飛:字翼德(正史中字益德),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一:張飛家是個世代屠夫,家中有較多錢財,小時候學武的既可以保生命安全,又能鍛鍊身體,在加上常年殺豬賣肉,練就一身好的體魄和力氣,即使他的招式不好,但是他有很大的力氣也可能成為名將。二:幽州與幷州類似也會遭遇外族入侵,既然張飛家中有很大的財產,肯定會請護院的家丁或打手,所以小時候的張飛可能跟武夫學過一些武藝也就不足為奇。重要的還是劉備給了他們一個好的舞臺,與天下群雄共同爭鬥,這樣才顯示出他們的猛將氣質,如果沒有劉備,可能他們就可能還是個普通人,無人知曉罷了!

以上僅一家之言,如果有不同的意見希望能留言一起討論。


新的開始


看到許多人扯些八竿子打不著的野史、奇談,什麼師承大家,武林高手之類,呵,實在是離譜的很,不妨現實一點看待這個問題。

漢朝是個尚武的年代,紛爭不斷,民風彪悍。先有滅秦大戰,後有楚漢爭霸,剛剛立國又迎來與匈奴人的大戰。惠帝之後,文景兩朝休養生息,隨即又是百年漢匈戰爭的高潮。雖然期間西漢滅亡,但東漢光武中興,很快就重振了漢家雄風。

可以說,漢朝這個時代的人民是非常剛烈勇武的,他們繼承了大秦的硬氣,又在與外敵的一次次攻略反覆中逐漸磨礪出獨特的精神氣質。這個時代的人民既幹得出魚死網破的霸強,又懂得浪漫主義的樂觀,更將尊嚴寄託在了軍功和征戰中。像關羽、劉備、張飛都是這種例子,他們不過是東漢的芸芸眾生罷了。

在說張飛和關羽的問題上,我覺得更應該看看劉備,這個人比前兩者更具有代表性,也是張飛、關羽能崛起的關鍵。不過什麼大桑樹、車蓋之類的官方鬼話就不要信了,這只是統治者締造自己“神聖性”和“天賦王權”的手段罷了。

作為一個“織蓆販履之徒”,劉備有盧植這樣的老師,有公孫瓚這樣的同窗,知禮節,懂得文化,還好華服,請問這是菜場賣席子的嗎?

要麼說歷史誇張了,要麼說當時的社會情氛與現代人理解的不一樣。

總之,在漢朝那個時代,“有文化”本身就代表著一種特權階級的身份,哪怕是寒門,也比屁民強上百倍。因為這代表著他們有自己的網絡,有不同於下級階層的政治觀。

不然劉備一個“漢室宗親”就當真能招搖撞騙?皆因為他就不是屁民,而是活脫脫的貴族階層。

劉備的父親是誰?劉弘。他就是位孝廉,這是等著做官的人,只是死的早了。

劉備的爺爺是誰?他叫劉雄,是東郡範縣令,這是今天市級一把手。

再往上是誰?曾爺爺是濟川侯劉惠,這是有爵位的侯爺。

你看,祖宗只需要排個四世同堂,就已經很不錯了,根本沒必要排到中山靖王那去。而且為了避免爭議,老王採信《資治通鑑》中胡三省注:“自祖父以上,世系不可考”的說法。

至少我們知道劉備的日子並不差,有叔父劉元起接濟,有同族兄弟劉德然一起讀書,老師是九江太守盧植,同窗是幽州公孫家的公孫瓚,還喜歡漂亮衣服,喜歡音樂,喜歡馬匹,這是老百姓嗎?漢朝老百姓?你賣席子!賣你妹啊!

這也說明了為何張飛和關羽會依附於他,跟著註定要出頭的好老大才能混出名堂嘛。

所以什麼《三國演義》之流添油加醋的桃源三結義我們一概不要當真。涿郡劉氏宗族並非小門小戶,他們屬於因為“酎金案”被漢武帝給剝奪爵位的一幫人。

劉備也更具備高祖劉邦的梟雄氣質,很可能他早就為自己塑立了一張關係網,真實的劉備絕不是個賣草鞋的,他應該是個當地的地主階級豪強。至少也是個擁有一定私人力量的黑社會土豪。

像《先主傳》中記載的中山大商人,販馬的蘇雙、張世平,見面就要給劉備提供鉅款,讓他聚集起豪強軍隊,你還瞧不起這個賣席子的小攤嗎?當然,很有可能這只是外人看到的表象,兩個中山大商人與劉備私底下有無更大的關聯就不得知了。

這種投資在東漢末年我們還找到一位,那便是投資曹操的衛茲,他是個孝廉,卻投資曹操,供其徵集了5000人馬,成為曹操的起家本錢。

而曹操怎麼弄到這筆錢的呢?他父親曹嵩說有這麼個人你去找他幫忙,於是曹操請了桌宴席,衛茲就慷慨解囊了。這筆投資塑造了曹操,也讓衛家日後飛黃騰達,他兒子衛臻更是做完了曹魏的三公,死了還追封太尉。

回到劉備集團,關羽張飛其實早就是劉備的金牌打手,這點《三國志蜀書-關張趙馬黃傳》講的基本是一筆帶過,但也很能說明問題了。

無論是《關羽傳》還是《張飛傳》,都沒有真正的寫清這個中的關係,但也不像《三國演義》那樣鬼扯。《關羽傳》寫:“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這裡的“禦侮”意思要是放在朝堂的場合指的是武將,但劉備此時只是“於鄉里合徒眾”,所以只能是土豪的打手頭子。

《張飛傳》至少說明了另一層關係:“張飛字翼德,涿郡人也,少與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這說的是什麼呢?

1.張飛是土生土長的涿郡本地人。

2.他很年輕的時候就同關羽一起給劉備做事了。

3.他比關羽小,所以將關羽當大哥。

什麼“桃園三結義”可以放一邊了,劉關張能走到一起,本身與關、張二人的能力以及劉備的個人資源是有相當大關係的。不過確實劉關張因為這種起家時長期培養出的信任,形成了劉備自己的核心圈子。

例如《關羽傳》裡,劉備當了平原相後,馬上就將二人提到別部司馬的位置上,牢牢的控制了王國的兵權,而二人也依舊是“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依然是那副哼哈二將的做派。

順便說下,“平原相”位子不算小,東漢平原是個不斷在郡、國之間跳動的地方,它上級是青州,劉備這個平原相其實就是一個王國的丞相,稱為相國大人。這是郡縣制的特點。

有意思的是,《三國志-劉曄傳》說:“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結合封建等級社會的情況,可以看出劉關張的關係足夠親密,雖然是君臣關係,卻又是“恩若兄弟”,又是“恩猶父子”。

這就是劉備集團從起家開始培訓的班底,張飛是本地人,就古代那種市民關係,他很容易就能與劉備這種本地比較有名氣的人認識並勾搭在一起。

注意,並沒有任何可靠的資料說張飛是殺豬的莊戶,這種說法多半來自於後世創作者對歷史上一些人事的解讀。所以說《三國演義》中的張飛其實是個結合體,它結合了戰國故事的朱亥、楚漢故事的樊噲、以及漢代飛將軍李廣等等人物融匯而成。

歷史上的涿郡少年張飛,應該是劉備的真正金牌班底,這種人物我們在歷代黑社會老大手裡經常看到,敢打,有衝勁,火氣十足,卻又不乏可塑性和掏心窩子的忠誠。這種人是不能背叛也無法背叛劉備的,他不像關羽那種可能是半路空降的人才,滿身都打滿了劉備的烙印。

因此東漢末年的這位“飛將軍”便誕生了,在討伐呂布後,劉備成了左將軍,而張飛也讓曹操封了中郎將。張飛確實是個人才,是劉備最可靠最忠誠的小弟,所以劉備集團的發跡快速的帶動了張飛的成長與實力,也讓曹操起了分化之心。

所以不要將張飛擺在“市井小販”的地位上,沒這個說法,也不大可能。像這種豪強武裝的頭目級人物,又是生性好戰的漢朝人,他們絕大多數時間是在練武演戰,打熬力氣。

運城的殺人逃犯關長生就更不用提了,可能逃竄到涿郡這種邊疆後,還很有一番磨難,最後機緣巧合被劉備集團招募。估計是看重了其勇武和別的什麼潛質,所以在劉備集團中脫穎而出,具有相當高的地位。

況且涿郡這地方並不安寧,時常都有胡人作亂,即便大的戰鬥沒有,小的摩擦也是不斷。關於這種事可以看看劉備同窗公孫瓚,他是貴族庶出,然後憑著軍功和涿郡太守的賞識一步步登天,不僅娶了太守女兒,最後還成了邊塞的大軍閥。而公孫瓚的一切幾乎都是在對陣胡人的過程中取得,對胡人極端好戰是公孫瓚的特點。

按照漢朝那時的情況,涿郡的地方豪強武裝其實也是相當重要的抗胡力量,甚至許多時候威懾力還高於朝廷的軍隊。劉備集團雖然不如公孫瓚那麼能莽,但想必是不會差到哪去的。其實歷朝歷代邊塞的地主武裝都有這種特性,從地主武裝到塢堡莊寨無所不有。抗戰時期的山西莊子連日本鬼子都輕易惹不起。

正是在邊塞的這種獨特環境中,劉備成長為一個地方豪強,並且擁有了相當錯綜複雜的勢力。可以想象,蘇雙、張世平那兩個所謂的“中山大商”,要麼是與其關係良好,要麼乾脆就是劉備集團的白手套,直接連通著北地與內地的貨運交通網。

我們不要忘了,涿郡處於邊塞咽喉部位,控制了與塞外的貿易,蘊藏著巨大的財富,劉備也許做不到太強,但依靠他的關係網,吃這種飯一點問題沒有。我們也無需看輕東漢豪強,黃巾起義後是怎樣的景象不必多言。

因此,劉備的手下必須擁有的最重要資本其實就是“武力”,在他沒扯旗剿黃巾軍的時候就擁有了自己一套成熟的班底,並且收羅了關羽、張飛這樣的強力人物做好兄弟,後期不過是稍加投資,轉化成“義軍”罷了。

所以,我們與其說關羽張飛是如何如何學武厲害的,不如說劉備慧眼識人,有梟雄之姿能爬善戰。如此,他手下的兄弟才會有機會得到歷練,得到往上爬的機會,不斷刷新自己人生的新高度。

其實這篇文章歸根結底的含義,是希望大家能客觀的面對事物,儘量少的摻雜入《演義》和民間野史中的東西。漢朝並無演義中武將單挑的傻瓜場面,以個人傳記著述的春秋筆法也往往不會去展現更多的東西,所以還是不要神話關、張的的武力值為好。我絕對相信他們能打,能在涿郡混下去並脫穎而出的人不會差,但這裡所謂的“武功”指的應該是為將的能力而非“單挑”的能力。

正如前面說的,關羽、張飛,他們其實也只是一群慷慨激昂的漢朝人罷了,是那個時代的芸芸眾生,是劉備塑造了他們,更是時勢造英雄。



王司徒老百科


英雄不問出處,千萬不要小看身邊那些看起來不起眼的人。

樊噲就是個殺豬的,朱亥也是個殺豬的,張飛和兩位前輩一樣還是個殺豬的,可見,要想在古代成為勇士,殺豬是個不錯的開始。

正史中我們沒有看到關羽和張飛的職業的描寫。《三國志》對關羽是這樣介紹的: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關羽傳》

而《張飛傳》則說張飛字益德,涿郡人也,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被寫成一個賣棗的小販(民間傳說中也有說是賣豆腐的),張飛是個屠夫, 兩人的師承來歷,倒是沒有提。

從中國武術的發展史上來看,這兩位應該是沒有什麼師承的。因為在漢末,中國武術還沒有發展到今天這種齊全的門類。當時所謂武藝高強,一般指箭射得準,力量足,只要你身材魁梧,箭術精良,一般不會差到哪裡去。

戰場上比的不是武術套路,所謂“一力降十會”,只要你力量夠大,悍不畏死,加上射術精準,成為勇將甚至大將的機會還是蠻大的。

我們就估且相信羅貫中的,相信關羽是個賣大棗的小販,張飛是個殺豬的,以此來分析分析。 《三國演義》中描寫關羽:

“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

我查過,漢代一尺合今22cm,也就是說,關羽身高1.98米。所謂“身大力不虧”,這麼一個彪形大漢,一般人看了也會害怕吧!

體壯:


張飛則是“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

也就是說張飛身高1.76米,和現代大多數人差不多,但他身材魁武,體重方面應該有優勢。 關羽在出場時介紹過,他是個殺人在逃犯。

這種人一般心狠手辣,心理素質比較好,在戰場上殺人眼都不帶眨一下的。張飛呢,常年殺豬,殺過豬的都知道,講究一刀斃命,要求“快、準、狠”,同時要有力量,用力量壓制住豬的掙扎。

漢朝一直沿續了先秦的尚武精神,漢朝就出了歷史上有名的大俠郭解。當時民間練武的人也很多,,在這種風氣下,關羽和張飛尚武,練就一身好本事,也是很有可能的。

還有重要的一點,這兩個人的裝備都很好。不知道大家玩沒玩過網遊,要知道,裝備對一個將領來說,意義多麼重大。關羽騎的是三國第一寶馬赤兔,手拿第一名刀青龍偃月,馬快刀沉,裝備精良,所以才能以速度優勢斬顏良於馬下。

裝備好:


張飛的裝備也不差,他的坐騎是大宛名種,名‘王追’,手持的是丈八蛇矛,那些普通兵將們的裝備,怎麼抵擋得住!

現在讓我們閉上眼想像一下,在古代戰場上,你是一個身高一米七體重一百三的普通人,面對一個將近兩米,騎著火箭式戰馬,拿著變態武器的將軍,你被他“一合斬於馬下”,是很有可能的事,你的腦袋是他名將之路上的一個小小砝碼,你將用你的生命,成就他的名將之路。

參考《三國志》,《三國演義》


剛日讀史


體格可能更大、反應速度更快、力氣也比普通人大,大部分基因不好體格瘦小的人,早期小戰場上很快就會被淘汰,幾十人幾百人為總數的戰鬥力,有體格巨大的大力士領隊很重要。

經歷多:關羽亡命涿郡,相信是殺人犯跑到邊地躲避,到戰場上心理素質肯定比大部分人強,張飛被評價為雄壯威猛,但也亞於關羽,而張飛酷虐,殺秦宜祿、殺曹豹、搶夏侯氏,對殺人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則遵守,馬超與關張二人的事情無論真假,但稱呼用錯關張就請殺之,反應的出殺人跟吃飯一樣。



吃的好:古代生產力低下,三國時戰亂更是糟糕,絕大部分人都吃不飽飯,也吃不到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組成的餐單,只能吃易保存水分低的一些乾糧或小米黎米,配一點醬或泡水就當一餐。關張二人最早是劉備近侍,要保證劉備安全,劉備作為小部隊的領袖,雖然不是大軍閥,但能拿到的資源也完爆普通人,關張吃的肯定也非常好,能得到大量的蛋白質。



關張二人是劉備最親密的近臣,殺人效率高,肯定能拿到劉備手下最好的盔甲和武器,還有他們的精銳部隊,這樣就反過來促進關羽張飛更難以殺死,拿著兩米多長武器的巨漢,力氣夠的話,一下子就可以把人挑穿,現代的長矛刺野豬,也就兩下的事情,只要無甲被打到,有傷口是必死無疑。

假設你在三國時是一名小兵,你吃不飽很瘦弱沒有任何殺人經歷,只有一米五或一米四高,體重只有四十公斤或者五十公斤,上戰場前沒有隻吃了一點漿糊和野菜,沒有任何盔甲,只有用於標示你身份的布條或帽子,手裡拿的是生鏽的劍或一米多點的長矛。

而戰場上你突然遇到了也是第一次上戰場,但是身高有一米八到兩米,體重超過八十公斤或九十公斤的壯漢,身上披著大量的盔甲,對方在上戰場前就有了豐富的格鬥經驗或殺人技巧,開戰前吃了大量的肉食,手裡拿的是當時最好的大砍刀或非常長的長矛,腰間還別了幾把用來備用的環首刀,身後跟著的士兵雖然沒有同樣的裝備和體格,但都氣勢洶洶毫不怕死。體格佔優勢,從而鍛煉出豐富的經驗

兩方短兵交接時,對方的大力士一下就刺穿兩個人,一會就輕鬆打死三人,然而你們的武器不是太爛了一下被打壞,要麼就是太短碰不到,而大力士仗著盔甲的優勢,帶頭衝鋒進你們的隊伍中心,其他所有敵軍也跟著灌進來,一瞬間你們的隊伍就失去了陣型,各自為戰下都不知道怎麼抵抗或防守,很快就被對方打到士氣全無。所以說體格佔優勢。自然也就比別人強了。


Lin妖妖靈


從這個話題可以看出,武術只是一種表演形式,街頭打把勢賣藝的看著舞動起來眼花繚亂,好像多少人都打不過他。實際上一上戰場毫無用處。戰場上倆人相遇,一人手持一件兵刃,互相擊打拼刺,其實就是那幾招。一擊一格擋你來我往,找對方的破綻,瞅準時機一招致命或是互相受傷。至於什麼“葉底藏桃”,“白猿獻果”等評書裡的招式完全使不上,你架勢還沒擺完,身上已出了好幾個透明窟窿了。在這裡,有個關鍵因素,就是看誰身高力大,而且還要勇猛不怕死。身高力大的人肯定會佔絕對優勢。你想,一個身高一米九的人與一個身高一米六五的人拼刺,高大的人拿著一丈長重二十斤的長矛,小個的人拿著一個七尺長重十斤的長矛。倆人在一起拼刺,想想畫面也是很滑稽,小個的人能和人家交上手嗎?兩個人也打不過人家一個呀。

所以說,關羽張飛雖然沒有學過武藝(實際也沒有什麼武藝),但關羽身高九尺,張飛身高八尺勢如奔馬,身體優勢天生就是搏擊的料。根本不用學那些個花架子。隨著上戰場的次數增多,經驗積累也就多了,搏擊水平也就相應的提高了。

但有些武藝如射箭還是要嚴格苦練的。


劉二扁頭


無論是關羽販棗,還是張飛殺豬,其實都是元代話本戲劇的演繹,真實歷史上我們找不出相關的證據。


只有劉備曾經賣草鞋是真的,但他主要的工作,應該是地方遊俠或者僱傭兵。


《英雄記》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專門記載“英雄”的傳記.該書全書已佚,據史料分析,其主體部分當寫成於建安十三年,作者是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也就是東漢末年同時代人寫的書。


這書裡有一段:布見備, 甚敬之,謂備曰:“我與卿同邊地人也。


“邊地人”的意思是出身於東漢“邊郡”的人,王莽曾下詔將天下郡國分為內郡、近郡和邊郡三部分,而地處邊境,負擔有防禦外族入侵的郡,就是邊郡。象呂布出身的五原郡,劉備和張飛出身的涿郡都是邊郡。而關羽雖然出身於內地的河東郡,但也因為早年犯事跑到涿郡,和劉備張飛一起混。



身處邊郡出身的人,比較受內地人歧視,但同時,這裡治安又不好,奉行弱肉強食的原則,幾乎人人佩帶武器,內地人犯法後,就會潛逃到邊郡去,而劉關張團伙,在正式踏入角逐天下的行列前,也絕不是善類。


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先主是由得用合徒眾。


能在這種類似於美國西部的地方混到有大批人跟隨,連販馬的大豪都要主動交保護費,劉備團伙的戰鬥力可想而知。而關羽和張飛以及劉備的軍事才能,應該是從這種經歷中磨練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