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專注力不夠老走神,老師反映是輕微自閉症,該怎麼處理?

苡居Ync66290


孩子專注力不夠,老走神,老師反映說是輕微自閉症,不知老師是心理學老師,還是有專業的醫師證的老師呢?
如果單從專注力不夠,老走神來看,並不能判定孩子就是自閉症,不論是不是輕微!

判定是不是自閉症,要依據以下這16個症狀:

  • 很少或從不說話,或者不當使用語言、重複使用語言
  • 出現自我刺激行為,例如擺動雙手,重複性動作
  • 只吃特定食物,拒絕吃不熟悉的東西
  • 和其他孩子相比,不愛玩想象和假裝的遊戲
  • 明顯過於活躍或是明顯過於安靜
  • 非常極端地發脾氣
  • 獨自在自己的世界裡玩
  • 沉迷於旋轉的物體,例如輪子或風扇
  • 不照玩具的設計意圖去玩玩具
  • 侵略性過度或自傷傾向過度
  • 對疼痛的容忍度高得過分或低得過分
  • 很少與人進行眼神交流或是喜歡斜著窺視東西
  • 人多、嘈雜、混亂的時候總是煩擾不安
  • 不喜歡甚至很反感擁抱和親密接觸
  • 喜歡獨自研究有趣的物品或事件不恐意邀請別人共享樂趣(術語叫作缺乏“共同注意力”)
  • 身體感覺十分敏感,例如衣服標籤、不合腳的鞋子、氣味、腳下的草或沙子都會讓他難受
  • 侵略性過度或自傷傾向過度
  • 對病的容度高得過分或低得過分

也就是說,只從一點是不能判定孩子是自閉症的。

因此,不要聽一面之詞,要到專業的醫療機構請專業人士來綜合確診,不要盲目對號。



我是親子心理師徐婧英,更多育兒乾貨,歡迎關注!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兒子專注力不夠,老走神,老師反應是輕微自閉症,該怎麼處理?

首先這個問題包含了以下幾點的信息,我們來梳理一下:

1、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老走神

注意力不集中有很多種表現,比如上課坐不住,總是下座位;老師講課總是在下面做小動作或者東張西望;上課的時候自己發呆或者看向窗外等。以上的這些都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但是不知道你的孩子是屬於哪一種呢?

如果是以上的這些表現,那麼我們可以進行一些注意力方面的訓練:

(1)聽聲識物

一開始可以根據圖片,給孩子播放相應的聲音去對應。接著就可以讓孩子聽聲音去選擇相應的圖片。例如:一開始可以教孩子小貓是“喵喵喵”,小狗是“汪汪汪”;然後我們就可以問“汪汪汪”是哪個?然後讓孩子去選相對應的圖片。

(2)杯底尋物

將兩個杯子倒扣,其中一個杯子裡面藏有物品,讓孩子去尋找。如果孩子理解了意思,就交換兩個杯子的位置,交換完畢讓孩子找到杯子地下的物品。一開始可以交換次數少一點,等孩子可以做了,再交換次數多一點。當孩子比較熟練了,就可以增加一個杯子。

(3)舒爾特方格

從網上和淘寶上都能搜到舒爾特方格,最簡單的是5✘5的方格開始,裡面有25個格子,格子裡面有25個數字。可以讓孩子去指出任意一個數字,也可以讓孩子去按順序找出25個數字。

(4)迷宮

小朋友一般都比較喜歡迷宮,迷宮的遊戲非常有意思。網上也有很多走迷宮的書,可以根據難易程度買一些適合孩子的。

(5)找不同

找不同也是一個很好的訓練注意力的項目,在找的過程中必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這樣的訓練對注意力的提升也是非常有用的。

2、這裡提到的第二個問題:老師懷疑孩子有自閉症。

那麼我們首先要考慮一下,這個老師是根據什麼來判斷孩子有輕微自閉症的呢?這個老師懂特殊教育知識嗎?這個老師真的瞭解自閉症嗎?另外,老師有資格去評判孩子是否為自閉症嗎?

目前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對於自閉症孩子的診斷都越來越嚴謹了。不要說是老師,就連專科醫院的醫生也不會直接給孩子下自閉症的診斷,現在大多數診斷都是說“疑似自閉症”或者“譜系障礙”。

因為現在很多孩子一開始可能有自閉症的表現,但是干預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並不是自閉症,可能只是發育遲緩。所以只有一些自閉症孩子的表現不一定這個孩子就是自閉症,所以家長首先就不要給孩子扣上一個這樣的帽子。孩子有什麼問題我們就去解決,解決了問題之後,孩子就會越來越好了。


娟說育兒


你好,我是一名特教老師,希望我的觀點能夠幫助到你。

“孩子上課不專心,老走神,老師反映孩子是自閉症!”看到這個問題,我只想問一句,這個老師是否接受過特殊教育系統的學習和培訓?還是隻是憑藉自己的“經驗”來判斷孩子是自閉症?或者僅僅是覺得孩子不好好聽課就一定是自閉症?

既然孩子都能送去上學,那麼孩子的年齡最小都3歲以上,孩子有沒有自閉症家長難道感受不到?非要到學校等老師來鑑定?這種輕易給孩子下結論的老師責任心是有問題的。

行內的人都知道,即使是大醫院的醫生和專家,診斷孩子自閉症也都是相對主觀,因為醫學上沒有一個很精準的科學儀器來診斷孩子就是自閉症,而是以量表為基礎,以孩子的行為準則為參考得出的!

再說孩子的表現問題,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確是自閉症的一個非常非常小的方面,但是自閉症的核心症狀並不是這個,而是社會交際障礙和行為方面的刻板狹窄,如果沒有這兩點,是很難給孩子下結論的。

所以,如果孩子只是你描述的這些特徵,那麼,老師的話你可以不理。可以在課外時間重點培訓下孩子的注意力問題。比如,可以利用孩子的特徵,來強化和鞏固,通過語言語氣的加重或者放緩,利用孩子感興趣的活動進行與孩子眼神的互動和交流,提升孩子的注意力!

大家有什麼疑問,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有時間的話我會一一回復!


育兒伐木累


是不是自閉症的問題,不能這麼輕率地下結論,小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有很多種原因,多和家長的教養方式有關。推薦你看一部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講述了為什麼有些孩子,就是和大多數的孩子的節奏不一致。

這裡甜甜圈簡單談一談,關於如何培養孩子專注力的問題!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我們能做些什麼?

很多人喜歡用能認多少字、能識幾個數來判斷孩子的學習能力,而這些其實是學習成果,與能力無關。就像學習成績不能反映一個人的綜合能力一樣,“怎麼學”永遠比“學了多少”更重要。

0~2歲:最好的“保護”就是自由

一位媽媽後臺留言:我女兒已經兩歲多,還不會用勺子,飯要追著喂,含在嘴裡不肯咽……細細一問,才知道孩子一直跟著爺爺奶奶,老人有潔癖,見不得弄髒衣服,所以從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吃飯。

當媽的都有這種體會:孩子吃頓飯,餐桌如同災難現場;孩子擺弄玩具,一會兒就把房間變成垃圾場……然而我們養育孩子到底是為什麼呢?是為了乾淨整潔還是為了讓孩子成長?孩子的成長不僅僅是身高體重在增加,還有智慧與能力的養成。當大人把對孩子的“保護”停留在乾淨、安全的層面,想沒想過這種“保護”會讓孩子失去什麼?

人們喜歡對孩子說“你不要……”喜歡與孩子鬥智鬥勇,阻止孩子“搗亂”,覺得孩子太難搞,卻沒注意到孩子探索時的興奮,以及他們操控身邊事物的技能如何在翻新。

好奇心是孩子成長的原動力,也是孩子能夠專注於某件事的根本原因。保護孩子的探索行為,就是在保護孩子的專注力。

不要打斷孩子

生活中有個不科學卻很普遍的現象:孩子在大人眼裡就像寵物或玩具,人們常常忘記那個小傢伙其實有自己的想法。在孩子專心擺弄玩具時,好多大人喜歡突然出現在孩子身邊,跟孩子鬧一下,或要求孩子去做另一件大人覺得更有趣的事。回頭說孩子專注力不好的,也是這些大人。

假如你希望孩子具備很好的專注力,那麼,只要下一刻沒有生命危險,就不要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如果你們接下來有很重要的計劃,不能任由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事情裡,那你可以跟孩子約定一個時限,比如再玩多長時間,在時限到來前的幾分鐘裡,提醒孩子時間快要到了。給孩子一個轉移注意力的緩衝期,讓孩子自己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而不是突然被打斷。

不用自己的情緒影響孩子

急性子的大人不在少數,雖然本意是想讓做事效率更高,但如果大人常常焦躁,孩子耳濡目染,在碰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先發一通脾氣再說,而不是耐心去解決。

與孩子溝通注意表達清晰

大人講話不耐煩,孩子只能感受到大人的情緒,會忽略大人在說什麼,因而感到無所適從。在與孩子對話時,我們可以儘量溫柔平靜,清晰地重複敘述指令,並親身示範給孩子看。假如孩子吃飯時把注意力集中在亂扔食物上,你可以貼近孩子,請他看著你的眼睛,告訴他要把食物放進嘴裡,請他看你是怎樣做的,幫他把注意力集中在正確行為上。

表揚孩子努力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小寶寶動手能力有限,只要他們肯努力嘗試一件事,不輕易放棄,就已經非常了不起,大人不必將結果看得太重。假如孩子在努力搭積木,那無論他弄出多麼奇怪的形狀,一定記得讚美他的積極和努力,你可以當著孩子的面,欣喜地告訴孩子爸爸:“寶貝一直在搭積木呢,試了很多次,很努力,始終沒有放棄,特別好!”

2~4歲:找到讓孩子專心的那個“點”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奮點”:有些孩子特別容易被視覺刺激吸引,有些則是觸覺,還有的是聽覺。先弄清哪種感官刺激最能吸引孩子,再圍繞這個“點”找到孩子感興趣的事,讓興趣來引導孩子鞏固專注力。比如喆同學特別喜歡聽歌,我平時就多給他聽英文歌、看英文動畫片,日積月累,形成了不錯的語感。

先接納孩子的興奮點

有媽媽問:“我家孩子話特別多,太鬧了,怎麼才能讓他安靜一點?”也有媽媽問:“我家孩子太文靜了,怎麼才能讓她活潑一點?”

中國媽媽應該是這世界上最容易焦慮的媽媽了,我們認為孩子未來發展得好不好,取決於他是更開朗的而不是偏內向的、是更有禮貌的而不是大大咧咧的、是掌握某種技能的而不是玩些亂七八糟的……

於是,我們總是試圖矯正孩子的特點,認為這是在幫孩子“變得更好”。

然而心理健康學明確告訴我們:孩子的心理健康與否、性格健全與否、快樂與否,並不在於他是什麼樣的性格,而在於他對自己性格的接納程度,這決定了孩子對自己的滿意度。一個人要先欣賞和接納自己的內在,才能和諧地與周圍人共處。同時,媽媽對孩子的接納程度,決定著孩子是否能順利接納自己,總被媽媽否定的孩子,一定不會對自己感到滿意。

對於活躍的孩子,我們可以鼓勵他多和朋友互動,幫他掌握更多的溝通技巧,比如怎樣描述一件事更生動,怎樣提問更容易得到回應。如果孩子喜歡安靜,那就試試聽音樂、畫畫、玩拼圖……用孩子感興趣的事去引導他們發掘內在專注力,而不是根據大人的喜好強迫孩子專注。

幫孩子合理安排時間

孩子的自控力不如成人,要求孩子去做一件需要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的事,結果註定失敗。我們可以先仔細觀察一下孩子專注的時間能持續多久,把對孩子的要求落在合理範圍內,然後協助孩子逐漸拉長每一次的專注時間。

假如孩子喜歡有卡通圖案的拼圖,就可以用拼圖讓孩子先穩定下來,然後慢慢增加拼圖片數,漸漸延長專注時間。再比如塗色,開始時一次塗一兩幅,慢慢可能是三四幅,每次進步一點點就好。

巧妙使用計時工具

很多媽媽都不知道該怎樣讓孩子理解時間概念,比如3分鐘到底是多久?可以使用沙漏計時,沙漏滴完一次,就表示3分鐘時間到了。如果沙漏滴完,孩子仍然在繼續做原來的事,那表明孩子有進步。

4~6歲:在遊戲中訓練專注力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讓孩子在遊戲和單純完成任務兩種不同的活動方式下,將各種顏色的紙分裝在與之同色的盒子裡,觀察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結果發現,在遊戲中,4歲幼兒可以持續進行22分鐘,而且分放紙條的數量比單純完成任務時多50%。而在單純完成任務的形式下,同齡幼兒只能堅持17分鐘。

這項實驗表明,孩子在遊戲活動中,專注力集中程度和穩定性較強。

類似的遊戲方法有很多,例如,學習字母時,我們可以故意藏起一些,讓孩子去尋找“丟失的字母”。還可以跟孩子玩一些有規則的遊戲,比如說1就跳到紅圈圈裡,說2就跳綠圈圈裡。此外,媽媽可以選擇一些有助於培養孩子專注力的遊戲繪本,讓孩子在視覺搜索、圖片接龍、語言描述中漸漸學會集中注意力。

6歲以上:幫孩子自覺提高專注力

作為成年人,我們對一項任務的目標和意義瞭解越多,就越能專注於完成這項任務。孩子也一樣,他們對一項活動的意義理解越深刻,完成的意願就越強烈,活動過程中的專注力表現就越好。

6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有些自控力,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合理設置目標,讓孩子實現自我約束,自覺提升專注力。比如做一個積分卡,每取得一次成就就累計幾分,達到某個分值後就可以獲得一次旅行機會。

抗干擾訓練

特意選擇在鬧市街頭讀書看報,訓練排除環境干擾的能力。

凝視訓練

雙眼長時間凝視遠處的某件東西,比如窗外的樹枝、空中的雲朵,這種訓練會讓人的意識範圍逐漸變窄,從而達到集中注意力的目的。很多科學家在思考問題時,都喜歡盯著窗外的樹枝哦!

更多育兒方案,搜索關注“甜甜圈家庭教育” ,更多育兒問題,後臺留言問我哦!


甜甜圈伐木累


自閉症不是輕易可以下結論的,要經過專業機構的認定。老師的說法只能參考,不能作為結論。

專注力不夠可以由很多原因引起,並非只有自閉症。比如小兒多動症等等、神經衰弱,或者其他心理障礙等等。

平時喜歡看著牆角的學生我也遇到過比較多,一般有以下情況:

1、輕度或中度抑鬱

這一類的表現與自閉有點類似,人際交往退縮,不愛說話,不愛交際,學習不上心,聽課不專心,平時鬱鬱寡歡,參與活動不積極。

2、受到意外打擊

比如父母離婚或者父母感情不合;比如跟同學鬧矛盾,跟朋友分手絕交了;甚至失戀都有可能。(現在的孩子談戀愛越來越早,有的小學就開始了)

還有的純粹就是小事,但孩子處理不好,影響情緒,比如錢被偷了,貴重物品我丟了;也有可能遇到校園欺凌、被敲詐勒索等事情。

3、身體原因

有時候孩子可能患上了難以啟齒的疾病,但又無法說出口。

我曾經遇到一個孩子,因為手淫頻繁導致後來勃起障礙,心理壓力非常大,但又無法說出口,也不知道怎麼辦。表現出來的症狀就是注意力不集中,上課發呆,整天悶悶不樂不說話,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建議題主先跟老師仔細談一談,全面瞭解孩子情況;再跟孩子談一談,看有沒有具體原因。如果確實有不明原因的注意力不集中和自閉,建議找專業機構測試,千萬不要盲目猜測,亂蓋帽子。


心理諮詢師沁心


關於孩子專注力的問題,走神與否,要看孩子是否學到了課堂上的知識。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學習方式,有些是聽覺型的,有些是視覺型的,有些是混合型的。所以家長和老師要一起分析一下孩子當時沒看著老師,但是知識是否學會了呢?如果學會了,而且掌握的很好,那麼其實孩子是沒有走神的,因為他不是靠“盯著”老師學習的。當然,老師是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夠看著他、聽著他、回應著他,但孩子和孩子是不一樣的。

另外,對於孩子走神的真正原因,一般是以下幾種:

1、已經全會了,聽不聽沒關係。

2、完全聽不懂,聽了也沒用。

3、周邊環境吸引了他(真正走神)。

所以老師和家長也要分析孩子到底是哪種情況,再來對症下藥。

我們老大剛上一年級那會兒,我被老師找過兩次,都是反應孩子上課不專注走神兒的問題。我當時也特別焦慮。但是冷靜下來一分析,孩子的走神兒屬於第一種情況,因為上過學前班,而且學前班教的特別完整,把一年級第一學期所有內容都講完了。那你說他怎麼可能還在那裡認認真真聽老師講那些對於他來說的“陳舊”的知識?自然就在那裡扣扣這兒摸摸哪兒開小差兒了。

所以不要一聽老師的反饋就焦慮的不行,自己的孩子要多觀察多溝通,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rainbowzhong


我覺得這位老師下結論太有點草率了,小孩子在小的時候,對事情的關注不會持續太久,也許你兒子比起其他小孩來說,只不過是時間稍短而已,自閉症一說又從何而來。

但是,有一項研究表明,學習成績好的同學90%以上都是上課認真專心聽講的同學。可見,專心聽講很重要。

針對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家長還是要積極重視,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1.從思想上樹立孩子要專注聽講的信念。家長可以舉一些勵志的例子,讓孩子向他們學習。樹立起孩子自強不息的信念!

2.研究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辦法。我曾經在 一本書上看到過,日本的“三分鐘超覺靜思法”。據說這個辦法可以使人精力集中。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即靜坐。第二階段為調整呼吸。第三階段是默唸關鍵字一分鐘。每天早晚各一次,貴在堅持。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訓練,逐漸使孩子增長注意力時間。


櫻桃小王子


家長您好

訓練孩子專注力

孩子的專注力不夠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分析:

①教學環境裡干擾物太多

②成人制定的任務目標不符合孩子當前的認知理解水平

③任務量不明確,持續做某項任務

④沒有選擇適合孩子的強化物孩子

⑤本身感知覺需求沒有被滿足,所以專注時間較短。

不同原因有不同的處理策略:

①設置固定的教學環境,同時避免在此空間裡出現引起孩子分心的干擾物

②選擇適合孩子當前水平的任務目標

③每一項學習任務都不應當過量教授,家長朋友可以把三至四項教學任務穿插進行,避免孩子總是學習某項任務而產生排斥心理

④在孩子完成每項活動後及時給予適當的強化物以保證孩子的積極性,孩子喜歡跑動,有時完成任務後允許孩子跑一跑也可以作為強化孩子的一種方式

⑤孩子本身需要多進行前庭覺及本體覺感知輸入。

更多相關文章請關注恩啟社區


自閉症在線


自閉症的診斷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富有經驗的醫生和大量的測評表格,而且即便是這樣,也會存在誤診的概率,絕對不是單憑一個學校老師就可以下結論的,我們先來看一下自閉症的核心表現:

1、語言障礙:多數患者語言發育遲緩,或者在2-3歲出現全面倒退,甚至終身不語。

2、社交障礙:患者無法與人建立正常的社交關係,逃避對視,表情匱乏,對親人少有依賴感,對人的興趣極低。

3、狹隘的興趣和刻板的行為:對某些物品異常地熱衷,比如可以盯著風扇數十分鐘甚至數小時,生活習慣和規律固執不變,反覆一些刻板的動作,比如跺腳,拍手。

4、智力障礙:50%左右的自閉症兒童伴有中度和重度智力障礙(智商低於50),25%伴有輕度智力障礙(智商50-69),只有25%的患者智力正常。

以上問題不一定在一個自閉症孩子的身上同時具備,按照最新的DSM-V診斷標準,核心障礙只是社交障礙和刻板的行為。

當然,很多自閉症的孩子會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但是反過來說就不成立了,並不是所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都是自閉症,還有很多原因會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1、感統失調

2、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多動症

3、兒童抽動症

或者僅僅是孩子對課堂學習不感興趣,有些分心而已,所以不能單靠一個注意力不集中就判定為自閉症,可以帶孩子去專業的兒童醫院檢查和測評一下,看看是否存在某方面的問題,再輔以合適的訓練和治療。


愛陪娃的熊叔


這位媽媽遇到這種情況,很能理解你的心情:害怕、著急、傷心卻又不知怎麼辦!

有幾點建議給你:

1, 接受兒子的現狀和兒子的所有情緒和表現,不管怎麼樣,他永遠是你的兒子,你對他的愛不會改變。

有了這種接受的心態,你才能逐步冷靜下來,冷靜思考兒子的情況只是性格問題?還是因為自己和家庭養育方式和環境的影響的問題?

2, 老師的意見只是給你指出了兒子在學校存在的一些現象,不是醫生下的診斷,所以也不必害怕,況且醫生也有診斷錯誤的時候,更何況老師不是醫生;同時,不管兒子是不是輕微自閉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 你自己除了儘快調整好心態之外,還要做的是有意識地引導兒子的專注力和溝通能力。



以後怎麼做,要和自己先生達成一致意見:短期內以孩子成長為重。你可以從一下四個方面著手:

首先:多陪孩子親子閱讀,尤其圖畫書的閱讀,只要孩子適合孩子孩子又願意看或者聽的書都可以,親子共讀可以促進和孩子的溝通,有意識地引導他表達出內心的一些想法;

其次:有意識地多帶他出去找他喜歡的夥伴一齊耍,或者約兩三個性格合得來的夥伴一起做活動,遊戲、運動、讀書、郊遊等;

第三:給兒子足夠的耐心和信任,不要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

第四:為了兒子,也為了家庭,你自身必須要做到:自身不斷地學習,從網上查閱有關自閉症的相關內容;讀書聽課或其他方式,學習兒童、家庭教育的相關內容。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不能迷失了自己,否則也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第五:在你認真冷靜思考之後,才確定是否是需要帶兒子去看醫生來確定是否是自閉症。因為貼標籤容易,撕標籤不易。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發生,我們無法躲避,只能迎上去正視面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