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龐公:未來大有可為

襄陽龐公:未來大有可為

龐公背枕峴山,三面環江,緊鄰古城,是一塊半島形的磯頭寶地,是千里漢江流經襄陽最突出的位置。在今年襄陽“兩會”期間,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設龐公新區,推動中德生態示範城建設。龐公,這塊被保護了幾十年的寶地,迎來發展的黃金期。

古城保護、城市東進,龐公的核心樞紐地位正在顯現。按照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公佈的最新消息,龐公片區的城市設計已經出爐,未來,龐公將被打造成襄城新中心和城市生態新區。

襄陽龐公:未來大有可為

美麗沃土 名士故里

在襄陽2800多年的建城史中,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可謂人才輩出,名人薈萃。居住在襄城東門外(今龐公)的龐德公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隱士。他耕讀為業、友善好客、淡泊名利,劉表數次請其去做官都被拒絕,最終隱居鹿門山。

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在當時,龐德公與徐庶、司馬徽、諸葛亮、龐統等襄陽名士交往密切,常在龐公一帶遊山玩水。龐德公曾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被譽為知人。

襄陽城西的隆中因“臥龍”諸葛亮躬耕於此而聞名天下。其實,在襄陽城東的龐公也有一座紀念“鳳雛”的龐公祠(龐靖侯祠),名氣堪比隆中,是為紀念英年早逝的漢中郎將關內靖侯龐統而建。

襄陽本地學者王力明考證後認為,在襄陽城東郊,龐靖侯祠亦稱龐統故宅,明萬曆年間稱為龐統祠,清乾隆時期稱為龐侯祠,道光年間至今又稱為龐公祠,1975年被拆毀,今只存遺址。

襄陽五中退休歷史特級教師李治和說,龐公是一片美麗的沃土,是哺育英雄隱士的聖地,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淵源。今天的龐公,就是因龐德公、龐統出生在此而得名。

襄陽龐公:未來大有可為

漢江改道 大堤加固

歲月悠悠,漢水流長,1577公里的漢江自秦巴山順流而下,時而順直,時而彎曲,走到一半到了襄陽,在龐公,不經意間轉了一個急彎。

1958年,因為修建漢丹鐵路,需要在龐公(以前叫魚梁坪)與魚梁洲之間的低窪處大量採挖卵石,結果形成了一條“溝槽”,加上河水的不停沖刷,河道開始自然取直,“溝槽”慢慢變成了漢江的主河道,魚梁洲和龐公也就只能隔江相望了。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開始加固沿江大堤,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大規模加固龐公大堤,前後用了十年左右的時間才完成。加固後的大堤成功抵禦了1964年的漢江大洪水,大堤成了龐公群眾的“安全守護神”,也為日後龐公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襄陽龐公:未來大有可為

保護古城 人口外遷

上世紀八十年代,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襄陽邁開了城市大發展的腳步,龐公也不例外。

《襄樊風韻錄》作者、原市規劃局副總工程師陳家駒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襄陽地、市合併,被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些促使了城市總規重新修編,在1988版(1988—2010)的城市總規中,襄陽古城保護被提上重要議程,龐公首次被賦予歷史新使命。

襄陽龐公:未來大有可為

“當時,規劃明確提出保留襄陽古城內的傳統建築,不再發展工業,學校、機關單位、人口都要逐步向龐公搬遷。”陳家駒說,在保護古城的規劃思想指導下,城牆圈內不再允許佈局工廠,龐公開始作為古城人口、單位外遷的疏解之地。

當歷史的車輪進入二十一世紀,襄陽的城市格局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3年,國務院正式批覆《襄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襄陽城市的發展方向由“南城北市”轉向“一心四城”,東津被確定為與襄城、樊城、襄州具有同等地位的城市片區,城市發展不再只向北擴展,城市開始向東進。

襄陽龐公:未來大有可為

“這裡既有鐵路線帶來的交通分割,也有城市總體規劃的深層次考慮。”陳家駒說,龐公、古城、檀溪是襄城的三大核心區,龐公的發展一直和襄陽古城的命運緊密相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