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車間進深山 竹筍“挖”開脫貧路

大益陽客戶端通訊員 肖吉安 李向飛

4月22日,桃江縣馬跡塘鎮益陽侖村貧困戶劉滿餘、肖建群、王鑑清等又早早起床,拿起鋤頭扁擔籮筐,開始進山採挖春筍採。這樣的日子已經將近2個月,每個家庭靠挖筍獲得的收入超過6000元。“竹筍今年在益陽侖村成了香餑餑,一開春光我們這個合作社就收購了130多萬斤春筍,多的一天,採挖竹筍人數在200人以上,收購7萬多斤。僅挖筍一項,收購資金就已經突破了180萬元,益陽侖人平增收600多元”,桃江縣億陽侖竹筍生產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何震告訴筆者。

扶贫车间进深山 竹笋“挖”开脱贫路

益陽侖村位於桃江縣馬跡塘鎮西部,與安化長塘交界,全村23.4平方公里,708戶2852人,水田面積750畝,山林面積2.6萬畝,戶平36畝多,滿山翠竹。但因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其產業優勢一直顯現不出來,是有名的貧困村。近年來,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把產業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根本之策,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 益陽侖村竹資源豐富,選準筍竹產業為村扶貧發展產業,實行以獎代投政策,在資金、技術等方面鼓勵支持竹農高標準建設筍竹兩用林基地,並發展筍竹深加工,竹筍產業已成為村裡名副其實的脫貧產業。這個已經成為益陽侖人的共識。“這裡的筍竹產業一派蓬勃發展的景象,現在除了春耕生產外,其餘時間村民們都在忙著採筍子。生態竹筍產業開始在全村覆蓋,很難想象之前的益陽侖村還因山高坡陡,沒有成片田土,產業發展受到很大制約。”益陽侖村黨總支部書記王建軍深有感觸地說。

引企入村,扶貧車間進深山

35歲的何震是億陽侖生態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高中畢業後,何震一直在外務工,從事食品銷售行業,在外賺得了人生第一桶金,準備回家鄉發展,圓自己的創業夢想。村委幹部易海青聞訊後立即對接,商議開發筍竹產業,可將永和片原村小學15畝地租賃給他建設竹筍深加工廠,在益陽侖絲毛坪這個大山深處也有了自己的加工企業,實現村集體土地的運營增值。

“既然家門口有這條件,自己就可以幹啊!”何震充滿著信心。他介紹說,自己成立一家生態食品公司,規劃投資2000萬元新建500噸竹筍製品深加工廠,並嚴格按照現代化食品生產標準規範建設,第一期我們投入了570多萬元,已建成筍榨30個,速凍流水線1條,加工車間1820平方米,成品加工車間850平方米,冷庫700立方米,年加工能力達到了300萬斤鮮筍。2018年,在縣農業農村局的引導下,被確定為當地的扶貧車間。目前村裡有30多位村民在工廠就業,其中8位是貧困戶,廠裡管早飯和午飯,月工資是3000元。

建檔立卡貧困戶肖若飛,全家6口人,家中有老父患有尿毒症需長期透析。夫婦二人勤勞肯幹,除了積極挖筍還利用空餘時間在廠裡打工掙錢。有時做雜工有時上夜班。一個月下來就增收七千餘元。何震表示,扶貧先有志,像這樣勤勞肯幹因病致貧的,是公司扶貧的重點。因此公司決定來年將由肖若飛優先承包公司進榨工作。讓其活動安排時間和人員,使其採筍打工兩不誤,讓竹筍成為其家庭的一個穩定增收點。企業還在當地招收了季節性採筍工,解決了農民在家門口就業的需求。

抱團發展,合作聯營建基地

“在各級政府和部門的指導支持下,成立了億陽侖竹筍生產專業合作社,以“合股聯營、利益共享”為原則,2017年永和自然村31戶村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方式成了專業合作社的股東,其中有6戶建檔立卡戶。合作社2019年更是帶動了益陽侖123戶村民入社,包括了8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村支兩委也將部分財政項目資金投入到合作社,建立起了“村集體+農戶+貧困戶+龍頭生產企業”的組織形式和利益聯結機制。”支部書記王建軍連忙介紹著。

合作社今年剛一成立,就與村支兩委一道組織農民開展筍竹林技術培訓3次,組織到松木塘高產筍竹基地進行現場觀摩學習,增添了農民發展筍竹產業的決心信心。村民肖立文經過學習,成了合作社的技術負責人,他還將家裡的4畝地折價入股合作社建基地,每年每畝地可以採挖春筍2000多斤;今年2個來月,依靠挖筍就收入5000多元。

“這個合作社一成立就以幫助竹農建立筍竹豐產示範基地為目標,組織農民開展以竹林高產、竹筍高效培育為方向,集產業生產、加工、運輸、貯藏、銷售和技術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竹筍產業化開發,共同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提高竹林經營效益。到目前為止,已修建林道6.5公里,作業道3.2公里,科學培育,對500畝筍竹基地修山、間伐及鋤撫、施肥等技術集成使用,2018年500畝的筍竹豐產示範基地已初步成形。農民的積極性起來噠,2019年還將擴大基地規模。”合作社技術負責人肖立文說。

“以前沒有合作社的時候,大家都是小農意識單打獨鬥,我家裡由於妻子長年多病辛苦得很,也沒辦法出去務工。現在竹林交由合作社統一管理,務工挖筍今年開春就收入了4000來元,連病了的妻子也在家裡為廠裡剝剝筍殼,計件收入一天也搞得100多元,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貧困戶肖國華笑著說。

合作社既帶動了當地農戶脫貧增收,又極大地提升了農戶參與的積極性。按照合作社規劃,合作社將以生態產業為依託,實施生態產業精準扶貧工程,大力開展技術培訓和基地示範,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提高筍竹基地建成水平和竹筍生產加工工藝水平,逐步擴大生產規模,不斷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打造億湘緣竹食品品牌,使之成為湖南省農民專業示範合作社。

委託幫扶,貧困戶都在產業鏈上

老闆何震年輕有為,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富裕不忘扶貧幫困的情懷。“村上大部分貧困群眾上有老、下有小,沒有什麼勞動力。2018年在縣農業局的支持下,承擔了財政產業扶貧項目,對村上240名無勞動力的貧困人口實行委託幫扶,簽訂幫扶協議。根據協議,前5年240名貧困人口的保底收入為每人1500元,同時優先保底收購貧困戶竹筍產品。5年期過後,三方按項目收益比例分成。”。在益陽侖村產業扶貧項目對貧困戶實現全覆蓋。去年9月他還捐資5000元,幫助2個貧困戶家庭子女完成大學夢想。

增綠增收,生態林產出致富筍

筍竹生長快,週期短,生態適應性強,能有效地提高森林覆蓋率,淨化空氣,美化環境,益陽侖村向生態要效益、向綠色要產出。“建成筍竹基地後,通過對竹農培訓,採取一系列豐產栽培措施,竹筍每畝產量可達2500—3000斤,按每斤1元計算,每畝可實現收入2500元左右;每15斤鮮筍可加工成1斤筍乾,按照35元每斤的市場價,每年畝產值可達5800元左右。每10畝基地可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1人,500畝基地可安排就業崗位50人以上,到了年底,村裡至少可以拿出5萬多元作為產業分紅髮放給65戶240人貧困戶,加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社會效益顯著。同時採取“村集體+龍頭企業+基地+農戶+貧困戶”的工作機制,既實現了農民增收、產業增效,村集體經濟也得到發展,組織運作模式和工作機制也可持續,益陽侖村的2萬多畝竹林將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駐村工作隊長、第一書記肖吉安彎著手指算起了綠色發展脫貧致富賬。

“益陽侖村是我局扶貧攻堅聯繫點,一定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力爭把益陽侖村打造成為可複製、可推廣的產業扶貧示範點和樣板村,讓貧困群眾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同時全縣不斷培育富民產業,進一步夯實脫貧攻堅戰基礎。”桃江縣農業農村局範尚華局長這樣說,這番話也代表著每一個脫貧攻堅戰參與者的心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