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製定普通話,為何要將河北灤平縣的方言作為標準普通話?

對於一個民族來說,能否做到”我手寫我口“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於是1915年就有了著名的新文化運動,這個運動的三大主張之一就是”反文言“,它主張要用白話文說出國人所說的話。但是,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每個縣的地方方言都有很大的差別,更別提一些省市之間的方言了。

新中國製定普通話,為何要將河北灤平縣的方言作為標準普通話?

所以,在宣傳白話文的同時,制定一種標準的國語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出人意料的是,白話文運動已經獲得了成功,現在但凡寫字的人,都寫的是白話文,但是普通話的普及卻一直還未解決,直到15年,仍然有4億左右的人只能聽懂普通話,卻說不出來。

普通話這個詞彙,早在清末就出現了,當時的官方規定的國語是北京官話,民國年間對這種國語更是進行了很多的工作,包括多次制定國語的讀音。到了1953年,以北京官話和河北承德灤平話為標準的普通話正式被作為普通話進行全國推廣。

新中國製定普通話,為何要將河北灤平縣的方言作為標準普通話?

北京話作為官方語言我們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八百年古都,中國最後的三個王朝元、明、清都在這裡建都,其影響力可謂巨大。尤其是深受北京話影響的戲曲更是成了推廣普通話的重要工具。

但是,灤平一個小縣城,它的方言怎麼能被作為普通話的標準呢?這就不得不說道灤平話的眾多優點特徵了。熟悉北京胡同音的朋友一定知道,這種語言慣用兒化音,還經常省去一些字,尾音也有自己獨特的發音習慣,和很多地方都不一樣。而灤平話相比之下就更加“硬”一些,它更就愛清晰明確,比衚衕音更加易於推廣。

新中國製定普通話,為何要將河北灤平縣的方言作為標準普通話?

灤平在明朝屬於無人區,清朝康熙在這裡修建了著名的承德山莊,這裡一下子就繁榮了起來,很多皇室貴族和要員都在這裡生活,當時清朝也在推廣北京官話,於是灤平就成了北京官話最早的試驗田之一。

新中國製定普通話,為何要將河北灤平縣的方言作為標準普通話?

建國之後,一些語言專家站門去了灤平採集語音,作為官話的標準,灤平也就成為了“普通話之鄉”,這裡的居民人人都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因為普通話就是他們的方言,他們從小說的就是普通話,這讓他們具備了很大的天然優勢,很多年輕人在改革開放之後直接被招去當了話務員和播音主持,普通話就這樣成了灤平的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