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定义“招商”,南京谋突破

全新定义“招商”,南京谋突破

江宁开发区埃斯顿自动化项目。 江开轩摄

● 不抓招商引资,城市发展就没有未来

● 成立领导小组,书记市长任组长副组长

● 绘制全球产业招商地图,精准发力

● 板块园区既要“进球”也要“传球”

“招商引资”,这个自改革开放起,中国各地政府老生常谈数十年的词汇,近来又突然成了南京发展的热词。不同的是,南京在“招商”二字后面加了个补语:“突破”。

“突破”态势正扑面而来——南京将2019年确定为“招商突破年”,提出要跑出新一轮高质量招商的加速度;今年初,南京市、区投资促进局相继挂牌,布下一张覆盖全域的投资促进、招商引资“官网”;4月8日,南京召开全市投资促进工作暨招商突破年推进大会,立下2019年招商引资“军令状”: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达到9200亿元,实际利用内资达到1500亿元,实际使用外资达到40亿美元。

时隔多年为招商引资召开全市性大会,南京释放出强烈信号:招商突破,要突破的不仅是“看得见”的资金项目,更是“看不见”的发展理念和实现方式。

在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上,南京全新定义“招商引资”。

怎么看?首先要有突破性的认识——

不抓招商引资,城市发展就没有未来

以今年1月特斯拉落户上海为序曲,新一轮“招商大战”在全国各大城市打响。

北京提出,招商引资是“生命线”,利用外资是拉动经济的重中之重;广东提出,招商引资要把大企业们稳住,要把龙头企业招来;重庆要打造最适宜投资的城市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吸引更多客商,实现“狼群、虎群、豹群”的聚集和裂变;天津市领导则直言:“对外开放工作,第一位的是招商引资,第二位的是招商引资,第三位的还是招商引资”。

一座GDP排名全国前十的城市,招商引资提出“抓大不放小、喜新不厌旧、重硬不轻软、求远不舍近”的思路。各地对高质量招商项目的渴求,可见一斑。

“招商引资”源于开发区,早期主要集中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如今,改革开放已迈过四十周年,有一种声音:抓招商引资,那是多年前的老招术、老办法,现在都在讲高质量发展,还要这样声势浩大地抓招商吗?言下之意,这是不是重回“GDP至上”?

立下建设创新名城新愿景的南京,正以“突破性”的视角,重新审视“招商引资”这个“老话题”。

“招商引资是发展的永恒主题,对南京这样的省会城市、特大城市、中心城市来讲,不仅过去需要、现在需要,将来也需要。”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指出,不抓招商引资,稳中求进就没有支撑,争先进位就没有后劲,城市发展就没有未来。

严峻的现实摆在南京面前。无论是实现今年7.5%-8%的增长目标,还是推动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南京现有的企业产业和投资产出都不足以支撑,必须在增量上拓空间,在招商上求突破,在高质量项目上做文章。否则,既稳不住,也进不了。

环顾左右,南京压力更甚。一个特斯拉,让上海迅速占领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一个富士康,助推郑州的经济总量迅速超过西安,成为中部地区增长势头最强劲的城市之一。实践证明,这些年,凡是狠抓招商引资的城市,争先进位的态势都十分迅猛。

“今天的招商引资,形成的是当下的投资,培育的是明天的产出,提升的是未来的竞争力”——南京自身区域板块的发展态势印证了这一论断。近几年,既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多少资源条件的溧水区,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实现了大突破、大跨越。去年新增省重大项目数位居全省第一,在全国工业百强区排名中一年上升11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甚至超过了昆山、宜兴和溧阳,成为南京最具潜力活力的地区之一。

一组数据发人深思——1991年南京、苏州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1.07亿美元、1.19亿美元,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202.37亿元、235.1亿元。两地引资数量和经济总量相差不大。此后16年,南京实际利用外资累计总量还不到苏州的一半。在经济总量上,南京去年地区生产总值仅占苏州的68.9%。

南京市委明确:2019年为“招商突破年”。以“突破性”的姿态走好转型发展“窗口期”、高质量发展“攻坚期”。

南京市市长蓝绍敏说,在经济重心加快转移、生产要素加速流动的今天,谁能集聚到更多要素,谁就能实现更快发展;谁能集聚到一流要素,谁就能形成一流发展。在他看来,招商引资是事关城市兴衰的“生命线”。发展是第一要务,招商就是第一要事。

怎么办?必须要有突破性的攻势——

一把手“挂帅”,每个季度“打擂台”

2月23日,南京春寒料峭,一季度全市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现场会热火朝天。12个板块12个会场共一个擂台。隔着连线的大屏幕,南京各板块负责人上台铿锵表态就是动员令,列在展示板上的一条条项目清单就是发令枪。当天,179个亿元以上省市区三级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669.11亿元。

“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时隔近2个月,江宁区投促局负责人记忆犹新。南京“招商突破年”不一般,正月里就摆出“大擂台”,看一看谁率先突破,比一比谁更高质量地突破。

一个更大的“擂台”已然摆在全市12个区域板块负责人的面前。根据《2019年南京市招商工作擂台赛实施方案》, 南京按照各板块的资源禀赋和工作基础排出3个组——第一组:江北新区、栖霞区、江宁区,这三家为国家级新区和包含国家级开发区的行政区,承担的目标任务最重;第二组:浦口区、六合区、溧水区、高淳区,是地域面积相对较大的郊区,也是工业项目招引的主阵地;第三组: 玄武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雨花台区,均为南京主城区。

“就像‘拳王争霸赛’一样,三组‘选手’按照重量级、次重量级科学分类,每个季度都要上擂台比进度、晒成效、找差距,争冠军。”南京市投促局有关负责人说,竞赛项目设置“目标进度奖”和“重大项目推进奖”两个奖项,每个组每个奖项设一面“流动红旗”,授予当季单项第一名。

充满“火药味”的擂台赛让部委办局和各个板块的“一把手”坐不住了。去年12月,栖霞区委书记黎辉带队首批“生根”国出访团访问芬兰、比利时,与鲁汶大学中比科技园签署签订了共建“南京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协议。

招商圈里有一个说法:“多高层次的领导招多大的商”,越是大项目,越看重更高一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的重视程度。招商谋突破,南京市级层面专门成立了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书记市长亲任组长和第一副组长。板块、园区“一把手”既挂帅又出征,既当领队又当队员。尤其是区和园区招商干部,原则上要实现“三三制”,即三分之一在国外跑,三分之一在国内跑,三分之一留在家里。

“突破”两个字,“突”就是要形成攻势,“破”就是要撕开口子。紧盯2019年“实际利用内资15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0亿美元”两项硬任务,南京今年将开展招商工作“百千万”行动,即举办“百场”高质量招商活动,签约“千个”亿元以上项目,新储备“万个”目标招商项目。

怎么干?关键要有突破性的思路——

转变招商方式,要“进球”更要会“传球”

江苏太仓,从1993年第一家德企落户,到2007年德企满100家,用了14年;而从第100家到第200家只用了6年,到2018年第300家仅用5年。这背后,是太仓多年来一直瞄准德国市场招商,形成了德资企业扎堆发展的态势。

浙江义乌,2016年起首推基金招商,义乌工业园区和义乌市国资委联合IDG资本组建了144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成功竞购全球第二大照明企业德国欧司朗照明项目和美国美新半导体公司,相继引进华灿光电、瑞丰光电、木林森照明等一堆数十亿投资项目,“无中生有”打造了一条LED全产业链。

苏州昆山,把一台笔记本电脑拆成1000多个主要零部件,“缺什么补什么”,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进行招商,形成一条完整笔记本产业链条,每一个环节都有1—2家领军企业……

南京招商突破年推进大会上举的这三个例子,给与会人员上了生动一课。“要变四面出击为精准发力,围绕重点发展领域和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绘制全球产业招商地图。”江北新区招商局局长裴清海说。

最近,六合高新区深挖深圳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的“校友经济”,连续抱回江苏协合医学转换研究院、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研究院两个“金娃娃”;江宁高新区扩大国际“朋友圈”“交往圈”,收获挪威科技大学(中国)创新研究中心、劳德国际转化医学研究院中国中心等高质量项目;雨花台区投促局负责人表示,将通过数据寻商,将区域所需与企业所长充分对接起来,提高项目对接成功率和招商质量。南京市工信局局长陈光说,既要通过南京创新周、金洽会、软博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自家活动“搭台唱戏”,又要主动走上国际知名展会“借台唱戏”。

另一重大突破是,南京将建立招商信息首报备案和跨区域流转制度,鼓励相关板块、园区既要“能进球”,又要“会传球”。对于不符合板块发展定位的项目,一律进入流转项目清单;对于板块自身无法承载的项目,一律在全市范围内统筹。通过利益分享机制,确保项目流出区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形成部门协同、板块联动全市“一盘棋”的生动局面。

“我们宣讲自己优势,也会宣传伙伴园区。”南京市白下高新区产业发展处处长熊茂林说,很多主城高新园区已没有落户生产型项目的空间,在招商中就可“传球”到郊区伙伴园区,形成总部和研发在主城、生产在郊区的双赢格局。

“招商擂台”已经铺就,“招商大战”已经打响。当下,南京全市上下精神抖擞、全线出击。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成为这座省会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和“最强音”。正如张敬华所说:“招商突破年”这一仗能否打好打赢,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志在必得的决心、有没有闯关夺隘的气魄、有没有势如破竹的攻势。

新华日报·南京观察 王世停


记者手记

招商突破,营商环境更需突破

南京招商突破年推进大会上,一正一反两个例子让记者记忆犹新。

一是LG集团自1995年开始在南京投资,到2018年底,在南京一共兴办了10家企业,累计投资总额超过62亿美元,年纳税总额约7亿元。市领导点评时说,“每个老板的背后都是一个商圈,投资者为我们讲一句好话,胜过我们讲万句好话。”

另一个案例是南京某开发区,政府过于“关心”企业发展,同一家企业政府部门去了一波又一波。企业家无奈给市领导写信,希望不要“太热情”。

两个案例都直指一个问题——营商环境。招商引资发展到今天,早已过了单纯打政策擂台的阶段,在投资者心目中,软环境比硬环境更加重要,投资环境比优惠政策更加重要。政策优惠毕竟有限,用心服务才能创造无限。

招商突破更需营商环境的新突破。南京去年出台优化营商环境100条,推出了一批首创和领先举措,提出了打造全国最优营商环境示范城市的目标。在最近发布的全省2018年营商环境先进地区榜单中,南京在13个设区市中综合评价列第二位;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在12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中名列第一。应该说,南京营商环境已属“很好”。但对照招商突破年的“突破”要求,则必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南京市要求,在招商引资和服务企业过程中,不允许简单说“我不知道”,不允许推脱说“这个不归我管”,不允许因为自己方便而造成企业办事不方便——这“三个不允许”,必定让广大客商对南京招商突破年更增信心,更具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