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第三方售賣產品,80%投資者聯繫方式造假,這家壞賬70多億的信託公司未來怎麼玩?

4月22日,是雪松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雪松控股”)成為中江信託大股東的第一天。

繼上午在中江信託公司總部召開“雪松控股中江投資者懇談會”後,下午2點左右,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張勁在媒體交流會上答記者問。

據悉,截至目前,中江信託“踩雷”項目逾期總規模約79億元,涉及2471名投資者。此外,針對市場關注的問題,張勁在交流會上一一作出回應。

“我們一定會朝著專業的供應鏈金融信託公司的方向發展。”對於中江信託未來的業務方向側重和思路、如何挽回頻繁“踩雷”對公司商譽和市場信譽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如何重構品牌等問題,張勁回應《中國經營報》記者時表示,“恢復品牌信譽沒有別的方法,只能用誠心誠意去得到投資者的諒解。

張勁回應剛兌質疑

在交流會上,張勁首先表示,中江信託今天上午才完成了工商變更,雪松控股才有了身份來面對投資者。

“我們很清楚當前問題的嚴峻性,雪松控股希望能真正系統解決中江所面臨的問題,同時也希望更加透明公開地進行,讓大家更加了解雪松控股。”張勁在交流會上坦承,問題比預期要大,接連不斷的“踩雷”項目對中江信託的品牌破壞是毀滅性的。

據本報記者獲悉,截至目前,中江信託問題項目規模共計約79億元,共涉及2471個投資者。對此,張勁表示,儘管問題比預期要大,但不後悔收購中江信託,要把問題項目中追不回的錢看作是收購成本。

此外,張勁在交流會現場透露,中江信託此前的銷售渠道基本上是第三方銷售,80%的投資者聯繫方式是假的。“我們沒有投資者的資料,無法和投資者做好溝通。並且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看到任何項目和產品資料,需要一定的時間去消化、協商和追索。”

監管層要求信託業“破剛兌”。此次中江信託項目處置上是否存在變相剛兌,違約項目是否可能會對雪松控股造成一定的資金壓力?

“所謂的剛兌,指的是信託公司對投資者的本息進行兌付。”張勁回應記者表示,我們現在更多是在補足差額部分,比如追不回來的錢由公司進行補貼,這與剛兌是有區別的。

在具體的解決方案上,張勁在懇談會上提出,將在未來3個月內全面組織信託計劃委託人信息登記,委託人將在2019年4月22日前已出現逾期的信託計劃項下的相關利息權利轉讓給雪松控股,由雪松控股保障支付投資者在本金兌付前的利息(按原信託合同約定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及付息頻率)。

同時,完成上述信息登記及相關利息權利轉讓週期後的6個月內,雪松控股將通過多個途徑解決問題,包括向雪松控股轉讓契合雪松控股自身產業發展的債權、向資產管理公司轉讓債權,以及追索信託計劃原債務人等方式。據瞭解,當前雪松控股已與三家資產管理公司簽署協議。

截至記者發稿,中江信託已經按照現場投資者的訴求,在官網和微信公眾號上以一則《敬告投資者書》公佈了詳細的解決方案,落款署名包括雪松控股、中江信託及張勁。

對於剛兌的質疑,張勁還表示,

在國內投資者金融知識非常有限的情況下,打破剛兌還需要時間。

此外,對於“毀滅性”的品牌傷害以及如何恢復投資者信心,張勁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恢復品牌信譽沒有別的方法,只能用誠信誠意去得到投資者的諒解。這也是我今天來的原因。我認為任何華麗的修辭或者拍胸口保證都毫無意義。”

收購價不到200億元

除了如何處置問題項目,關於雪松控股收購中江信託一事,市場還頗為關注收購價格。

此前,市場曾有100億元、150億元、200億元等不同版本的傳聞。

“沒有外面傳的兩三百億元那麼誇張。”張勁在媒體交流會上首次表態稱,“我負責任地告訴大家,遠遠達不到200億元,至於最後是100億元以上還是100億元以下,這個還需要複雜程序後確定。”

據記者瞭解,中江信託股權併購價格擬定不是一個固定的數據,而是根據淨資產、總資產和一些係數來決定的,不能簡單地用市盈率來計算。“目前價格還沒確定,我們的盡調團隊還沒進場。”張勁告訴記者,接下來的盡調可能還需要大概3個月左右。

據記者瞭解,目前張勁已經與中江信託的管理團隊和公司員工會面。張勁表示:“董事會肯定需要改組,我們會和其他股東溝通,但是不會大換血、大裁員。

張勁提到,過去中江信託出現的問題主要是因為股東缺位。據瞭解,當前中江信託董事會中只有一人在工作,其他董事會成員都已退休。

“收購中最大的風險是人員的問題,我們收購這麼多公司從來沒有更換管理層,也沒有大換血。”張勁表示,中江信託未來一定會充實人員。至於具體如何充實團隊、派駐哪些崗位等,張勁暫未透露。

不過,張勁透露了一些細節:基於銀保監會對信託淨資產的要求越來越高,接下來將與股東建議商量增資

一事。另外,雪松控股正在向監管層申請批准信託公司更名一事,希望將中江信託更名為“雪松國際信託”

不搞金控不自融

在媒體交流會上,當記者提問“如何平衡中江信託的業績和項目質量”時,張勁毫不猶豫地選擇“質量為重”。

張勁表態,要把風險管控能力放在第一位,特別是更名為“雪松國際信託”之後,等於跟雪松控股掛鉤了。

而對於中江信託下一步發展,張勁表示,未來將以特色金融為主,尤其是雪松控股較為熟悉的供應鏈領域。

據瞭解,雪松控股的主業是大宗商品供應鏈,當前已經發展到了黑色、有色、鋼鐵能源等多個產業。“小企業普遍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是因為銀行等金融機構不願意做小企業的貸款,它們進入不了交易場景。”張勁分析,“我們收購信託牌照,是想走特色金融之路。只有特色金融,才是未來金融機構的生存之道,要麼做小微、要麼做消費,而我們就是要做供應鏈金融,因為我們具備場景。”

“我們一定會朝著專業的供應鏈金融信託公司的方向發展。”張勁在回應《中國經營報》記者關於“未來信託公司業務側重點”的提問時強調,“信託公司都在探討接下來做什麼,比如家族信託等。我們不去圈定中江信託未來只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但主要方向是特色金融。”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除了此次收購中江信託之外,雪松控股此前還收購了兩家上市公司,入股銀行、券商,收購大金所、中江信託,雪松控股在金融的路上越走越遠。有市場人士質疑,雪松控股是不是在搞金控?

“我們不會搞金控。金融競爭不是一般的激烈,而是搶存款、搶貸款、搶項目。”張勁認為,雪松控股一定是配套自己的產業做金融,而雪松控股的金融都是為了產業服務,從來沒有考慮過獨立的金融板塊。以信託為例,主要服務於供應鏈,將會放在供應鏈產業板塊。“它服務於我們上下游8000多家企業,這個已經足夠多了,而且這是我們熟悉的領域,風險可控。”

去年底,銀保監會在批覆同意雪松控股受讓中江信託股份時,就提出要求:“雪松控股須以自有資金受讓股權,入股後應切實履行股東責任,建立有效的風險隔離機制,不得開展不當關聯交易,不得利用控股股東地位獲取不正當利益。”

“對於收購中江信託,監管層對我們進行了4個多月的穿透審查。收購需要符合條件,如果不符合,誰的資產也收不了。”張勁說,監管層多次提醒我們,第一,堅持不自融;第二,保證投資者的風險。

*END*

記者:陳嘉玲 南昌報道

中經金融是《中國經營報》旗下專注財經領域新聞的公眾號,內容覆蓋銀行、保險、信託、期貨、券商、基金、交易所等多個金融行業,每天多條原創,旨在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內容服務。

[點擊查看更多熱文]

分裂症!一邊怒斥代銷公司,一邊又暗中合作,這家“叫板”監管的信託公司在法庭上辯論更逆天……

不賺錢的生意?33家信託公司分食167萬高淨值客戶的千億家族業務,卻“很難實現盈利”……

奇案!銀行普通員工“盜用”公章做擔保,然後10億貸款又引發21億虛假合同……你以為這就是故事的全部?NO!

詭異!實繳資本0元,5年網點鋪遍全國,曾暴力搶車被公安立案、央視曝光,誰是這家汽車消費金融公司的“遞刀者”?

堪比宮鬥戲!被罷免總經理現場撕逼,股權轉讓協議真偽莫辨,這家連續4年買買買的公司要用13億賬面資金玩把大的……

人事變動|偏好監管!周內三家信託高管變動,其中,這家公司依靠轉型發了大財……

A股大撤離!26天397家公司董監高辭職 40個董秘年報前辭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