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兩個都得了,為什麼還會滅亡?


《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水鏡先生司馬徽告訴劉備:“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這裡說的“伏龍”也就是臥龍,是指諸葛亮;“鳳雛”也就是指龐統。水鏡先生告訴劉備的這句話是為了突出諸葛亮和龐統的才華,但這句話也引起很多人的誤解,他們把“可安天下”這句話理解成了“必安天下”,認為只要劉備得了諸葛亮或者龐統,就必定能夠安定天下。其實,水鏡先生“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的準確意思是:只要劉備得了諸葛亮或者龐統中的任何一個人,就具備了安定天下的條件。

後來,劉備不但得了諸葛亮,連龐統也被納入其麾下,為何沒有安定天下,甚至後來到了劉禪手裡,蜀漢還被魏給滅了。這又該怎麼理解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四:其一,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時,曹操已經基本平定了北方,天下大勢的走向,主要決定權已經落在了曹操的手裡,這是當時的形勢,諸葛亮再怎麼傑出,也改變不了這種大的形勢;其二,龐統存有私心,對諸葛亮明尊暗鬥,其胸襟氣度不比諸葛亮,他投到劉備帳下,沒能和諸葛亮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反倒在某種程度上阻礙和抵消了諸葛亮的作用;其三,諸葛亮和劉備是最佳搭檔,而龐統和劉備不是最佳搭檔,既是劉備不知如何駕馭龐統,也是龐統不知如何服務劉備,龐統才華雖高,但他的作用卻因此而大打折扣;其四,關羽被殺、荊州被奪之後,劉備一心只想著為義弟關羽復仇犯了急躁冒進的重大錯誤,被東吳陸遜打得大敗,損失慘重,把諸葛亮苦心經營好的大好形勢毀於一旦,蜀漢元氣大傷,這種實力上的此消彼長,註定了蜀漢被滅只是時間早晚的事。

其一,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時,曹操已經基本平定了北方,天下大勢的走向,主要決定權已經落在了曹操的手裡,這是當時的形勢,諸葛亮再怎麼傑出,也改變不了這種大的形勢。

諸葛亮27歲出山輔佐劉備時,曹操已經53歲,經過大半輩子的奮鬥,曹操已經掃平北方諸多勢力,初步平定了北方,並通過挾天子以令諸侯,使朝政大權完全掌控在曹操手裡,並自任為漢朝丞相。此時,曹操將主要用兵方向由北方調整為南方,開始著手南征。在這種形勢下,天下大勢的走向,基本上完全取決於曹操了。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水鏡先生在得知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之後,禁不住責怪徐庶:“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來嘔心血也?”臨走前,水鏡先生還哀嘆一句“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他預見到了即便是諸葛亮這樣的大才,也不可能逆轉當時的大勢走向,只能是徒勞一場,可見,諸葛亮雖還未登場,但已經暗示了他今後悲情的命運。

其二,龐統存有私心,對諸葛亮明尊暗鬥,其胸襟氣度不比諸葛亮,他投到劉備帳下,沒能和諸葛亮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反倒在某種程度上阻礙和抵消了諸葛亮的作用。

龐統號稱“鳳雛”,和號稱“臥龍”的諸葛亮共享盛名,兩人的赫赫名聲難分伯仲。也就是說,在兩人都還未出山之前,私底下,龐統其實已經在內心把諸葛亮當作了潛在的競爭對手,甚至是當作了自己最強勁的敵人。赤壁之戰時,諸葛亮已經被劉備請出山,併成為劉備最為倚重的頭號謀士,赤壁一戰,諸葛亮名震華夏。此後,龐統輾轉東吳,再到了劉備帳下。心高氣傲的龐統手握著諸葛亮的推薦信卻不示人,幾經曲折,才獲得劉備的高看與器重。可以說,正是這種坎坷曲折的經歷,讓龐統有了私心:時不我待!必須要儘快建功立業,讓世人知道我“鳳雛”絕非浪得虛名!正是龐統不如諸葛亮的胸襟氣度,才讓他有了這種急躁的私心,使得他在劉備麾下並沒有能和諸葛亮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反倒變成1+1<1的負面作用,在某種程度上阻礙和抵消了諸葛亮的作用,必然對劉備的事業產生了嚴重的不良後果。

其三,諸葛亮和劉備是最佳搭檔,而龐統和劉備不是最佳搭檔,既是劉備不知如何駕馭龐統,也是龐統不知如何服務劉備,龐統才華雖高,但他的作用卻因此而大打折扣。

諸葛亮和劉備絕對可以稱作最佳搭檔,劉備自從得了諸葛亮,他常言道,得諸葛亮,如魚得水。這種魚水關係的確是劉備和諸葛亮關係的貼切寫照。一方面劉備對諸葛亮言聽計從;另一方面諸葛亮出謀劃策總是直接給出最佳方案,只要照做就行,不需要劉備從中甄別、判斷、選擇。劉備但凡照做,無不萬事順利。反觀劉備和龐統,一方面劉備不知該如何駕馭龐統,就像是手裡拿著一把鋒利無比的寶劍,卻不知該怎麼用一樣,非常彆扭;另一方面,龐統也不知該怎麼服務劉備,龐統為劉備出謀劃策時,總是喜歡提出上中下三策,讓劉備從中甄別、判斷、選擇,要知道劉備之才怎可比曹操?他怎麼可能自己作出最佳的選擇呢?所以,龐統雖然才華很高,但他的作用卻因此而大打折扣。

其四,關羽被殺、荊州被奪之後,劉備一心只想著為義弟關羽復仇犯了急躁冒進的重大錯誤,被東吳陸遜打得大敗,損失慘重,把諸葛亮苦心經營好的大好形勢毀於一旦,蜀漢元氣大傷,這種實力上的此消彼長,註定了蜀漢被滅只是時間早晚的事。

劉備稱帝后,屁股還沒有坐熱,那邊就傳來荊州失守、義弟關羽被東吳殺害的消息,劉備大受刺激,方寸大亂,把復興漢室的宏偉目標拋諸腦後,就連向來視同魚水關係的諸葛亮說話也聽不進半句,只是一個念頭要發兵征討東吳為二弟關羽報仇,這架勢十足的綠林好漢火併的派頭,眼裡只有兄弟情與復仇觀念,政治家的格局與胸懷喪失殆盡,主動打破諸葛亮定下的“北拒曹操,東和孫權”之策,直接把“孫劉聯盟抗曹”變成了“曹孫聯盟滅劉”。接下來一出出悲劇開始上演,蜀國由此開始急劇走下坡路,劉備身為蜀國之君卻如此惶惶不可終日,急切東征孫權要拼個魚死網破,帶走蜀軍精銳,卻無良將,也無得力參謀跟隨左右,一夕慘敗,精銳盡失,自己也命喪黃泉,把諸葛亮費盡心血形成的“三足鼎立”的大好形勢毀於一旦。此後,蜀漢元氣大傷,魏蜀吳三國實力上的此消彼長,註定了蜀漢被最強的曹魏滅掉只是時間早晚的事情了。


喬鞅


鳳雛死的早

臥龍鳳雛得其一必能安天下,此話不假。但劉備在得到二人後不久鳳雛就在落鳳坡慘死於亂箭之下。這可以說是斷了劉備的一隻手臂,鳳雛在三國小說裡出現的篇幅不長,大概在赤壁之戰時向曹操獻鐵鎖連環計
才出現。鳳雛先生龐統因長相醜陋,去投孫權被怠慢。去投劉備,開始也只是當了個小小的縣令,雖然後來劉備重用了他,卻封鳳雛為副軍師。顯然,龐統一直是憋著一口氣的。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急著要立功的他最終在落鳳坡死於亂箭之下。

劉備舍大義而取小義

其實在臥龍的精心輔佐下,劉備混的可謂是風生水起。先是借荊州不還以此為根據地,後來得隴望蜀取了西川,這些劉備當年只有在夢裡才能實現。諸葛先生對於國家的治理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不得不說他對蜀國作出的傑出貢獻完全稱得上“臥龍” 這個稱號。可就在一切都進展順利的時候,意外發生了。關二爺水淹七軍斬龐德捉于禁威震華夏,同時呂子明白衣渡江使得雲長敗走麥城最後犧牲。親兄弟的死對劉備造成了極大的刺激,使得他不管不顧地要征討魏吳。

可以說,關羽的死使得局勢發生了大逆轉。原本的孫劉聯合抗曹變成了曹孫聯合滅劉 ,劉備的衝動舉動使得諸葛亮的“如意算盤”被徹底打亂。最後劉備被陸遜一把大火燒的焦頭爛額最終病死於白帝城之中......

我的觀點是,水鏡先生所說的:“臥龍鳳雛,得其一人可安天下。”此話不假。但是劉備並沒有好好珍惜鳳雛先生龐統,在大義與小義面前梟雄劉備卻選擇了取小義而失大義,沒有聽取臥龍先生諸葛亮的良言。我認為是終歸是劉備自己親手斷送了蜀國的未來……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你有一定的幫助,最後別忘了關注我,大家對劉備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會在評論區抽取一名幸運兒送現金紅包哦!


會飛的露


很高興回答您這個問題。我是天狼星,我也談一下自己的拙見吧!說的不好,您多見諒!《三國演義》裡說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可是劉備兩個人都得到了,蜀國還是滅亡了,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有一句話叫“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可還有一句話,叫“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一山不能容二虎,諸葛亮和龐統都是天下傑出的奇才,倫軍事韜略,運籌帷幄,二人不相上下。但論其綜合能力,諸葛亮遠勝於龐統,二人智商不分伯仲,要論情商,龐統就不如諸葛亮了。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諸葛亮柴桑弔孝,祭奠江都大都督周瑜,當時東吳舉國上下都對諸葛亮恨之入骨,是諸葛亮三氣周瑜把周瑜給氣死了,諸葛亮滿懷誠意,來給周瑜弔孝,目的是緩解孫劉兩家的矛盾,使孫劉兩家聯盟得以延續。就在弔孝完畢後,諸葛亮遇到龐統,結果龐統大聲戳穿諸葛亮的計謀,差點讓諸葛亮命喪東吳,要知道這是在東吳的一畝三分地啊?多說一句就會遭到殺身之禍。您想,這個放到誰誰樂意啊?二人本是惺惺相惜,結果背後給捅了一刀,看透不說透,還是好朋友。想必諸葛亮再沉穩大度,聽到龐統這麼說,心裡肯定不樂意。

第二,龐統長得其貌不揚,相貌醜陋,還有些爭強好勝,急於證明自己的實力,情商低,不懂推銷自己,他投靠孫權,當著孫權的面,大罵周瑜,周瑜是孫權最喜歡的人,孫權聽到一個素不相識的人當眾汙衊自己喜歡的愛將,豈能不急?肯定遭到棄用,龐統被冷落侮辱,轉投劉備,劉備這時又有諸葛亮輔佐,諸葛亮在劉備心裡根深蒂固,加之龐統情商比較低,不善於包裝和推銷自己。

當劉備攻取西川時,諸葛亮給劉備和龐統的一封信,“燥進之心,不可不戒”。龐統知道自己再怎樣,也得活在諸葛亮的光環籠罩之下,這會兒龐統急於在劉備面前證明自己不比諸葛亮差,要給劉備面前樹立自己的形象,早日拿下西川,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勸諫,結果中了計,被張任亂箭射殺,慘死在西川落鳳坡,年僅36歲。

龐統的死,對於劉備軍團的人員調配上,有一定的影響,使諸葛亮不得不抽身離開荊州到西川助劉備一臂之力,但荊州這個讓曹操和孫權都垂涎三尺的肥肉,面臨無合適人選據守的窘境,權衡利弊,諸葛亮覺得誰都不太合適駐守荊州,他熟知自己手下這些將領的性格特點。關羽武藝高強,軍事韜略不弱於他人,但此人剛愎自用,狂傲非常。張飛有些過於莽撞,不體恤下屬,酒後鞭撻士卒。趙雲當慣了警備司令,領兵獨當一面的能力,諸葛亮和劉備可能不太放心,再加上諸葛亮和劉備對趙雲非常偏愛,不捨得放開,就留在自己身邊。黃忠和魏延同是降將,而且兩人都好爭功,難堪重任。至於其他將領,只能輔佐,並不具備領兵統帥,獨當一面的能力。再三思考,才決定讓關羽留下駐守荊州,並讓馬良輔佐。並再三囑咐”東和孫權,北據曹操“的戰略思想。

也許吧!事在人為,性格決定命運!龐統是因為急功近利,急於證明自己,導致慘死,則關羽心裡不太服諸葛亮,狂妄自大,唯我獨尊,心裡只有自己的大哥劉備,諸葛亮一走,關羽自己就是荊州的老大,後來發生的事,一再證明,關羽性格的致命缺陷,導致大意失荊州,被孫權殺害。可以說關羽之死,丟了荊州,使得蜀漢政權江河日下。最終無力扭轉乾坤,也是蜀國由鼎盛到衰亡的轉折點。

則劉備又不能審時度勢,顧全大局,為給關羽報仇,將蜀國幾乎全部家底兒都帶走,去和孫權拼命,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75萬人馬幾乎全軍覆沒,導致蜀國元氣大傷,從而再也沒有與其他兩國抗衡的實力。再加上蜀國疆域狹小,地形封閉,貧窮落後。劉備死後,後主劉禪昏庸無能,蜀國人才凋零,諸葛亮儘管再有才能,也回天乏術。根本無法擺脫蜀國滅亡的命運。

綜上所述,臥龍和鳳雛得其一者得天下,諸葛亮和龐統都具有經天緯地之才,但龐統情商太低了,再加上想過於顯示自己的才學,劉備在處理這件事情上,沒有做好,導致才有這樣的後果。如果二人相輔相成,有人當紅花,另外一個人甘當綠葉,顧全大局,理智對待,則會呈現另外的一番景象。關羽也一樣,個性太過鮮明瞭,狂傲自大。

反觀曹操,曹操本身就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身邊也擁有一大批才能不次於這兩人的謀士,而且這些謀士,從來不互相拆臺,都已大業為重,性格都不是特別鮮明。而且曹操注重後備人才的培養,比如曹操死後,後來出現的司馬懿,曹真等人。

孫權軍團同樣如此,即周瑜之後,魯肅,呂蒙,陸遜等連續幾任的大都督,都非常優秀,而且孫權知人善任,也注重人才的培養,到後期的諸葛恪,陸抗等人。相比這兩國,蜀國在人才培養方面相對來說就差一些了,要不然,蜀國到後期,無人可用,要麼也不會有“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說法。

所以個人認為,蜀國的這些謀臣猛將很優秀,可以說是三國裡面頂尖的配置,但是,也許這些精英們本領太高的原因!都不願甘心當陪襯,都願意爭先恐後的立功。 各自展現了自己鮮明和致命的性格。沒有顧全大局,由此葬送了大好形勢。再加上沒有培養好後備人才,是蜀國最後人才凋零,過早的滅亡。還是那句話,性格決定命運,性格決定成敗!雖然臥龍和鳳雛都是當時頂尖的人物,可人物鮮明的性格決定了自己的走向,決定了國家的命運。再有一點,後備人才培養也是國家興亡的重要一環。


用戶6154110788212


已經有30人回答這個問題了,大家答的都挺好!閒來看到這個題目,想閒扯、閒聊幾句:

一是每看《三國》,前頭看著特來勁,可關羽、張飛、劉備一死,特別是諸葛亮又一去世,後邊的章節是,越看感覺越衰氣,越讀越感得沒有味道了,甚至有時隨便翻翻,快快看完,有時更加是瀏覽而過。早年,還怪自己沒有耐心,太浮躁,可每每如此,發現與年齡、心性相關不太大。根源,《三國演習》中,羅貫中是傾向於劉備的,可劉、關、張,尤其是諸葛孔明在《三國》故事中,一謝幕,的確主角走了,謎底揭開了,後邊的故事確也讓人看不到希望的。

二是我有歷史縮命主義觀。兒童時看過《中國遠古故事》,覺得都如神話一般,後邊初、高中學歷史,愈發對歷史人物、歷史故事感興趣,教材之外,歷史人物、故事、演義類書還真不算少看。及至成年,社會的閱歷磨練,再後來又研究起《易經》。本不迷信的,可自從研究《易經》,以《易經》理論的推理、邏輯思維,再反觀歷史。大禹治水,啟開夏朝,商湯滅夏舛,又到”文王囚而演《周易》”,武王伐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都城東遷,春秋、戰國到秦始皇一統中國,《六國論》、《過秦論》,劉邦滅項羽而建西漢………直到大清滅亡,國民黨潰退臺灣,新中國建立。反正是,對這些歷史越琢磨,卻覺得這一切似乎都是歷史的必然,只更象以前的歷史,都是拍好的長篇歷史活劇,未來的歷史僅僅只是我們還不能看到。😊😊😊

三是迷信點講,三國是定數,劉備是沒有天下的。《三國》中臥龍、鳳雛都具相當安天下的才略,故事情節也多有證明。《三國》中言明劉備是中山靖王之玄孫,現世東漢中山靖王墓考古出土,及其它歷史材料、故事,都佐證了中山靖王劉勝的奢華。作為《三國演義》當代讀者,我感覺曹操無論文治武功,尤其是曹操在節儉勤勉上,應該是比劉備更適合當一個開國之君的。反觀西漢、東漢兩朝,中間新莽篡證,外戚專權,後宮干政,太監舞弊,王候將相比之百姓,奢華有餘,體恤不足,階層壟斷,所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東漢未年,朝氣衰微,智者不可逆洪流,力者不能抗趨勢。因此,歷史演義在往往神化人的同時,玄機又往往放到題外,不然故事就沒人看了。😊😊😊

晚間砍大山,砍不正既砍偏。《三國演義》中,劉備絕對是了不起的領袖級英雄人物,諸葛孔明一生嘔心瀝血,也都是後世做人的榜樣。人活著都是應有一種精神的,他們有志於亂世中崛起,爭雄一世,稱霸一方,萌妻封子,也是人之常情。其實,週期、邏輯、趨勢、因果、轉化,許多事物,又的的確確存在縮命。猴子變不成人,玉米長不成大樹。蛙鳴田野,虎嘯山林。劉備、諸葛亮、龐統,《三國》的其他人物、故事和結局,應該是有縮命的。縮命並非不客觀,很多時候客觀反倒集合出必然來。您怎麼看呢?😊😊😊


沃克特爾


創業成功未必能基業長青。臥龍也不例外。

首先,三國演義對諸葛亮進行了全面的誇張論述,在三國志裡諸葛亮沒那麼多耀眼的光芒,主要是行政管理、資源籌備和安定後方。包括所謂借東風、火燒赤壁都不是諸葛亮乾的。

第二,蜀國人口90多萬人,魏國近500萬人,東吳近300萬人。蜀國處於江上游和中游,吳國中游和下游。而成都到荊州之間不能迅速通達,導致本來就是借來的且賴著不走的荊州最終成了蜀國和吳國翻臉的原因。吳蜀聯盟失敗,必然會導致魏國勢力得逞。

第三,孫權是80後,劉備曹操必孫權多一輩,熬不過那麼久時間,劉備善於發現人才,而諸葛亮太教條,等到劉禪即位,蜀國的人才幾乎沒幾個人了。本來人口就少,整個四川加起來的正規軍不過十萬人,多半老弱病殘。按照3%戰鬥力比例,真正能打的不超過三萬人。和魏國軍事懸殊太大。

第四,劉備入川后沒錢了,用劉巴計策發行貨幣造成通貨膨脹,解決了當時的問題,但整個蜀國經濟上很多年緩不過來。沒錢沒糧怎麼擴張?

第五,劉備巨蟹座,創業成功後分不清國家大事和私人恩怨,在給關羽報仇這事上拿整個蜀國的命運開玩笑,導致蜀國失去了更好的發展的機會。

所以,團隊出了問題,即使一百個諸葛亮和龐士元也沒用。


終南高揚


下面還有一句:子初孝直亡一人則汗室難興。

蜀漢沒有得天下,原因是多方面的。

1,軍事失誤。

劉備夷陵之戰,關羽荊州之失,以及後面六出祁山雖然勝多敗少,但卻連年征戰,窮兵黷武,人民厭戰情緒極高。

2,經濟不濟。

蜀漢後期,諸葛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連年征戰打的不僅是人口,更是糧草,也就是經濟。第四五次兵出祁山已經明顯的出現補給困難的情形。

3,人才匱乏。

諸葛事無鉅細,親力親為。這導致對後期人才培養方面極度缺失,因此才會有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局面,試看蜀漢後期,文不過費禕,楊儀,董允,武不過魏延,關興,張苞,姜維。尤其在關張二將亡後更是無人可用。

4,領導不行。

劉禪胸無大志,一心只想偏安。沒有乃父天下為己的志向,更加上事事諸葛全賴諸葛,毫無主見,才會導致蜀漢的倒塌。

個人見解,不喜勿噴。


銅劍鐵書


劉備的所有資源條件就不如曹操,孫權的強,不管在《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中,雖然劉備有幾個能力很強的助手,但是數量遠在吳,魏之下。

單從得到臥龍、鳳雛的前提下,本身本身兩個人的職責,和擅長領域是重疊的。臥龍的工作作風力求沉穩,不打沒有把握的仗,鳳雛大膽激進,喜歡搞高風險,求高收入,但是兩個人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兩個人的工作作風不同,必然導致兩個人意見不同,出現爭執,兩個頂尖人才出現內耗,從而不能使國家發揮出最好狀態。前期鳳雛死於落鳳坡,是為了和臥龍搶功導致,即使不在落鳳坡死,還會在其他地方出現爭執,所以得到兩個人頂尖人才,並不代表會使國家團隊發揮出最大能量。


福貴36


這兩個人遇到了適合自己的時代,確沒有遇到適合他們發揮作用與才能的人,這就是答案!如果遇到適合他們的人,那一定能使那個人安天下。



痴騎朽翁


國家是滅亡在諸葛亮手裡。劉禪不讓北伐。但是諸葛亮不聽。歷史上,沒有見一個不聽皇帝的話,國家能興旺的,長久的。從諸葛亮不聽皇帝的話。國家滅亡就出現了。歷史上都是大臣不聽皇帝的話。國家滅亡多的是。一個大臣不聽皇帝的話,這本身皇帝就會不滿意的。不可能全力支持你的。也更怕你以後功大了,奪他的權。從諸葛亮不聽劉禪的,就知道諸葛亮的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諸葛亮殺死馬謖,更是把劉禪嚇壞了。國家滅亡就從諸葛亮不聽劉禪的,這個時候就開始了。


用戶4952892639276


從三國演義情節看,劉備得到伏龍鳳雛,但凡完全聽其中一個人的計謀也可成事,但是他沒有完全聽任何一人意見。舉個例子,劉備用鳳雛取西川,鳳雛有上中下三套方案,劉備不用上計而用中計,如果用中計就有很大風險,諸葛亮也說不宜出戰,劉備也沒有聽,造成鳳雛殞命落鳳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