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是“鉅貪”,難道乾隆是睜眼瞎嗎?若不是,乾隆為何提拔和珅

據《清朝野史大觀·和珅家財》等野史記載,和珅總財產是“二十億兩有奇政府歲入七千萬,而和珅以二十年之閣臣,其所蓄當一國二十年稅入而強”。由於,清朝與現代的時間最接近,因此和珅成為中國史上最著名的貪官,乾隆五十五年至六十年的稅收被和珅貪掉了一半。

所以,提起和珅,我們腦子裡多數都會冒出貪官汙吏、尸位素餐、賣官鬻爵、天理難容等等罪無可赦的詞彙。的確有統計,他貪汙的錢財,相當於大清朝很多年的財政收入。但是,誰也不是從一開始當官就致力於貪汙腐敗的。

和珅是“鉅貪”,難道乾隆是睜眼瞎嗎?若不是,乾隆為何提拔和珅

其實,在和珅剛剛走馬上任的那些年裡,他也曾經是一個胸懷家國天下的“好官”。

和珅出生於一個顯赫的家庭,姓:鈕祜祿,又是滿洲正紅旗人。只是他家道中落,幼年時就接連痛失考妣。若不是家中舊僕與庶母的保護撫養,和珅與弟弟恐怕無法長大成人。但是,他通曉四書五經,又敏而好學,深得老師喜愛。

十八歲時,他得了一樁門當戶對、郎才女貌的婚姻,娶了當時的直隸總督的孫女。嬌妻是名門之後,溫柔貌美又賢良淑德,深得和珅之心。十九歲時,他就承襲職位,做起了宮廷侍衛。短短七年之內,和珅去過粘杆處,做過乾隆的儀仗隊,守過乾清門,還當過戶部侍郎。

和珅是“鉅貪”,難道乾隆是睜眼瞎嗎?若不是,乾隆為何提拔和珅

七年之後,年僅二十六歲的和珅,就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青睞,進入了軍機處,還做起了內務府大臣。可以說,起初的時候他絕對是憑著真才實幹才坐到那個位置的。要知道,軍機大臣可都是乾隆皇帝的心腹。更何況,乾隆又不是個睜眼瞎,早年算是個極開明的君主,絕不會提拔一個貪官汙吏做軍機大臣。

所以,風華正茂的和珅和每個初入官場的官員一樣,也是揹負著封妻廕子和精忠報國的理想踽踽獨行的。十年之後,乾隆將他提拔為文華殿大學士。這個職位可了不得,雖然,是個大學士,但是,其地位可是相當於明朝的宰相啊,至此,和珅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和相”。在此說明一下,和珅並不姓“和”,他如我們前面所說,姓:鈕祜祿。

但是,滿人和我們的稱呼習慣不同,他們從來不會連名帶姓地叫一個人。既然叫:和珅,那麼,“和大人”就成了約定俗成的叫法了。

和珅是“鉅貪”,難道乾隆是睜眼瞎嗎?若不是,乾隆為何提拔和珅

乾隆四十五年,雲南總督李侍堯借辦貢品和修房屋之名勒索下屬,罪名已經坐實了。於是,乾隆就派和珅去雲南查辦李侍堯,並且,查封了李侍堯在北京的家產。這個李侍堯可不是等閒之輩,特別會給乾隆皇帝上供,這一點,其他封疆大吏望塵莫及。若非他做下了如此天理不容的事情,乾隆也是不會輕易拿他開刀的。

和珅辦案可是非常有一套的。

一到雲南,他就緝拿了李侍堯的家奴。經過嚴刑審問,他的家奴將他的罪狀一一交代。有了家奴的供詞,和珅便將李侍堯革職審問,那些被李侍堯勒索的下屬也一併革職,由和珅押解進京,後來,他們均被流放伊犁。和珅這件案子辦得漂亮,更加深了乾隆對他的信任。接著,和珅又上報說,雲南綱紀廢弛,財政虧空,百廢待興,於是,乾隆又想讓和珅做起雲南總督。

可是,前任總督就是和珅查辦的,為了替和珅避嫌,乾隆又派福康安去了雲南。其實,和珅聰明,就聰明在能從家奴下手。首先,家奴是最熟悉主人的人,主人若要貪贓枉法,肯定逃不過家奴的眼睛。再者,家奴通常都是見風使舵。主人風光的時候,自然會為他保守秘密。若是被審問,就會為了自保而供出主人來。

和珅是“鉅貪”,難道乾隆是睜眼瞎嗎?若不是,乾隆為何提拔和珅

到了乾隆四十七年,有御史彈劾山東巡撫國泰、布政使於易簡貪縱、營私,向各州縣索賄,各州縣倉庫儲存的銀子嚴重短缺。乾隆還記得和珅兩年前的風采,於是,就又派他前往山東查辦國泰和於易簡。但是,乾隆哪裡知道,這個時候的“和珅”早就不是兩年前的那個“和珅”了。那個貪贓枉法的國泰,正是和珅的黨羽。和珅怎麼可能再像兩年前一樣秉公執法呢?

但是,查案的不是隻有和珅一人啊,同行的兩位御史可都是些剛直不阿的人。終於,他們還是查清了虧空,乾隆賜國泰和於易簡自盡。

和珅為官久了,尤其是做乾隆近臣久了,就學會了揣摩聖意。他太知道乾隆愛聽什麼,不愛聽什麼了。所以,若是他不喜歡的人,他就想方設法為他羅織罪名,讓乾隆厭惡;若是他的故吏門生,他就儘可能地給他們臉上貼金,讓乾隆喜歡。這一下,明眼人都知道,討好皇上還不如討好和大人呢!於是,官員們為了保住頂戴花翎,紛紛將白銀送到了和珅的府邸。

和珅是“鉅貪”,難道乾隆是睜眼瞎嗎?若不是,乾隆為何提拔和珅

曾經,那個反腐的能臣幹吏,就是如此淪落為了國賊祿蠹。數年之後,和珅的家奴也如當年的李侍堯家奴一樣,為了自保而供出了和珅。嘉慶上臺的第一件事,就是懲辦和珅,查抄了和珅家產,並有意將其凌遲處死。後來,念及他有社稷之功,並且,在劉墉等人的建議下,將凌遲改為了自盡。就此,清朝最大的貪官終於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看看前期的和珅,絕對稱得上是少有的作為之臣。但是,到了後期,是他自己毫不顧忌地打開了人性的潘多拉魔盒,作繭自縛的。“人之初,性本善”固然不錯,但是,在貪慾面前,“善”則是顯得那麼不堪一擊。所以,我們的善,是需要清心寡慾地小心呵護的。

【《清朝野史大觀·和珅家財》、《清史稿·卷三百十九·列傳一百六》、《從清朝檔案中看和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