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院工作,熟人找你看病該咋辦?

很多人說中國是“熟人社會”,也就是“圈子社會”,最早是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曾提出的概念,中國傳統社會有一張複雜龐大的關係網,人熟是一寶。應該說“熟人”這個詞含義雖不復雜,但比較特殊,容易意會而不好言傳,查百科,大意是熟悉,打過交道,有關係,但不是至親密友。

和“熟人社會”相對的應該是美國法學家勞倫斯·弗裡德曼提出的“陌生人社會”,我們所依賴的社會服務,比如安全、住房、教育、交通、健康等等,幾乎都是由陌生人的勞動提供的。

當經濟規模擴大、公共服務社會化程度提高、人員流動性增強時,熟人社會就會逐漸向陌生人社會轉變,於是,不少人就會本能地想把將要相處的陌生人變成熟人。

有人說,熟人社會強調的是人治不是法治,辦事情看重人與人之間的生熟程度、感情程度。而陌生人社會運轉則靠的是契約、制度。但也有人覺得,陌生人社會容易帶來不信任和冷漠,增加人們的負面情緒和社會的運行成本,削弱道德的約束作用。不過,後者也提出,改變陌生人社會這種狀態,最重要的就是加強法律、制度的建設。

呵呵,貌似有理地對“熟人”這個話題囉嗦了這麼一堆,主要是因為工作的特殊性,總有熟人來找,於是某日心血來潮,加之受人之託談論這個話題,就問了一下度娘“給熟人看病?”,還真是個熱門話題,幾十頁了還沒結束的意思。大致瀏覽一下,所有意見和觀點,不管直接或間接,按來源分,大體是醫護人員

vs患者或吃瓜群眾兩類。前者大多數是不大願意,各種吐槽,少數覺得無所謂;後者則是一邊倒,可以概括為倆字“要找”!

先說說患方,理由不外乎下面這幾點:

1. 可以省去很多周折,掛號、檢查、取藥……,那麼大個醫院,挺複雜的,有個人指點,當然好啊!而且最好是檢查、治療、手術等等可以插隊,縮短就診週期。

2.可以打聽內部消息,比如某科哪個醫生最牛,能不能幫忙加號、介紹之類。

3. 希望醫生更用心,態度更好,避免“不必要”的檢查用藥,減免費用而得到額外照顧等等。

4. 有熟人才可以對診療措施更放心,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寬慰。

總之,這可不是“吾日三省(xing)吾身”,而是“三省”,省心、省錢、省時。其實可以理解,我們國家,本來就是個源遠流長的熟人社會,有講人情的傳統,加上資源有限,醫療信息不對等的情況下,老百姓處於相對“弱勢”位置,因為對疾病的無知而恐懼,缺少安全感,於是就會對醫生產生過度的信賴,或者過度的懷疑,當然也就會千方百計去爭取機會找熟人啊!

再說說醫方中的少數吧。

看病,本來就是醫生的本職工作,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朋友熟人一把,有什麼不可以?難道因為是熟人,就不該得到幫助嗎?而且,常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幫到熟人、朋友,是不是心裡會更舒服一點呢?

有人說其實你自身的價值,是與你能產生的價值相關的。如果你是個毫無“用處”的人,自身價值當然不會高。所以,有熟人來找,至少說明自己還有用啊。

熟人好溝通,除了間接介紹來的患者,直接認識的,多少對其有一定了解,距離就會近一些,防禦心理自然也會小,說話容易找到切入點,不用轉彎抹角而有所保留。有些,也不用過多解釋,因為他覺得是熟人,對你放心啊!如果能做到遵守醫療原則,即使診療過程中有些瑕疵,也容易解釋,而且有人情在,發生糾紛的概率會更低。

正是因為有這些“好處”,其實我很願意幫熟人、朋友、同學的,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力做點事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當然,這倒也不是說對陌生人就不負責任。

而多數吐槽的,大概有什麼理由呢?

1. 怕“遇人不淑”,因為有熟人,就特別囉嗦、託大,大事小事不分時間場合來找,還提各種不合理或者不切實際的要求。最後搞的介紹醫生在同事面前很沒面子。

這個我也經歷過,不過只是極個別的。有一次另一科的同事(老醫生了,算是前輩)介紹來病人,我是小字輩啊,自然重視。一直相安無事,治療結果也不錯。不過出院時要求超標帶藥,整理病歷的學生說不敢,於是她就發飆,絮絮叨叨說:“才幾個學生就敢這麼刁難病人,可見別人說你們醫生就是欠揍,信不信我找人來收拾你們”。學生們沒吭聲,我在旁邊本來不想多講,禮送出境就行了,不過聽了“欠揍”那個詞,忍不住了,過來說:第一,醫保和醫院有制度,我們不能違反,醫療原則不是在菜場菜價,可以討價還價,假如您以往就診有醫生那麼幫您了,那是他錯了,不等於我們有義務跟著犯錯誤;第二,不管您是誰的朋友,為難學生覺得自己很厲害嗎?您如果無理取鬧動他們,我做老師,絕不會讓您這麼出院離開的;第三,尊重是相互的,您講“欠揍”時是不是覺得自己特有優越感?聽我說這些,她不吭聲了,悻悻地辦手續走了。我猜想她可能會去“告狀”,覺得又不好主動去找同事解釋什麼,心裡挺不爽。不過後來見面,同事還打招呼說上次照顧他朋友,非常感謝!看來她自己也覺得有問題,沒好意思向同事提這事,我自然也就不煩心了。

2. 如果不是自己能解決的問題,要找其他科同事。而醫院規模越大,來找你的熟人也越多,偏偏還醫院越大,你與其他科的同事熟識程度就越低,總之,你也得欠人情啊!

3. 害怕沒注意到的細節,得罪委託你辦事的朋友、熟人,反而還不如不管這事。醫療是個概率問題,技術再好,不能做到絕對保險啊,並不會因為是熟人,出問題的概率就會降低,可問題出在熟人身上,人之常情,內疚感會更強。

4. 不大可能因為是熟人就小宇宙爆發,醫術超水平發揮。而且熟人往往會刨根問底,不僅佔用時間,還干擾治療。

5. 如果插隊,就是對其他人的不公平,會引起其他人的不滿甚至糾紛。

6. 而最最重要的,就是安全隱患,理論上,醫學是非常嚴謹的,決策過程中不應該摻雜任何情感因素,當然,這個不是說不去考慮人文關懷,而是指具體的醫療措施的實施。但摻雜了情感因素,或礙於情面,就會瞻前顧後,一念之間,就可能導致做出不規範、不專業的決策,或者簡化正常的醫療程序,必然就會增加風險概率。據報道,貴州省醫學會分析了進行技術鑑定的100多起醫療糾紛,發現1/5是找熟人後發生的。

這個我自己也是有點小小的教訓的。剛參加工作那兩年,同學帶老家遠親看病,反覆交代家裡窮,希望幫忙省錢。血尿,下級醫院有CT報告單,正常。我省略了這項檢查。結果主任批評,要麼患者回家取原始膠片(路程很長,來回得耽誤1天多),要麼重新檢查。我雖然補了檢查,但心裡不爽,怕同學說閒話。但檢查最終發現是小腎盂癌,對此深感慶幸,否則要更大地“得罪”同學了。

不管怎樣,對這個話題,醫護人員中上網吐槽的,或者表示願意的,在醫護群體中所佔比例不見得很高,沒有上網發表觀點而只是默默無聞幹活的醫生應該佔大多數。即使在吐槽的,現實生活中也絕非六親不認,也應該是認真負責的好醫生。其實,從我自己的經歷看,文初講到的“熟人社會”和“陌生人社會”,無論說好說壞,都提到契約、制度、法律,如果能做到看病過程中遵守醫療制度,儘量做到專心專業,心裡坦蕩,為什麼要害怕“熟人”或者害怕“陌生人”呢?

在醫院工作,熟人找你看病該咋辦?

在醫院工作,熟人找你看病該咋辦?

在醫院工作,熟人找你看病該咋辦?

在醫院工作,熟人找你看病該咋辦?

在醫院工作,熟人找你看病該咋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