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稅敲定,中央重提“房住不炒”,樓市下半場房價將這麼走!

1房地產稅最新消息,2019房產稅終於敲定了!

房產稅傳了這麼多年,今年房產稅終於敲定了!在今年兩會上,有關房產稅的問題討論非常多,房產稅立法正在穩步推行當中,房產稅立法勢在必行,不過有專家分析認為,房產稅對樓市影響不大。

房地產稅敲定,中央重提“房住不炒”,樓市下半場房價將這麼走!

房產稅立法穩步推行中,但是房產稅今年不會開徵,而且房產稅開徵的大致時間在2023年左右。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健全地方稅體系,穩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這已是近年來全國人大第三次提到房地產稅,從而也引發了市場的高度關注。雖然目前並沒有具體的徵收範圍和稅率細節,但高盛分析師王逸等人在3月14日的研報中表示,鑑於發達國家的經驗,以及中國實施的限貸政策,因此預計房地產稅的推出其實對中國樓市影響有限。

1、首套房就要繳納房產稅的。房產稅是以房屋為徵稅的對象,按房屋的計稅餘值或租金收入為計稅的依據,向產權的人徵收的一種財產稅。房產稅在城市、縣城、建制鎮和工礦區的徵收。

2、個人擁有的獨棟別墅徵收房產稅:存量增量都收,認定標準是:在國有土地上依法修建的獨立、單棟且與相鄰房屋無共牆、無連接的成套住宅。部分教授、幹部居住在單位提供的獨棟別墅裡,由於只有使用權,沒有產權,就不需要交稅。

3、個人新購的高檔住房徵收房產稅:高檔住房是指建築面積交易單價達到上兩年主城九區新建商品住房成交建築面積均價2倍(含2倍)以上的住房。無戶籍、無企業、無工作的個人新購的第二套房子,不管是高檔房還是低檔房,都得繳稅。

現在大家都在關心房產稅的落地確切時間,如今正在立法準備階段,房產稅將在2023年左右正式落實。

2定了!中央重提“房住不炒”,樓市下半場房價將這麼走!

房地產稅敲定,中央重提“房住不炒”,樓市下半場房價將這麼走!

4月19日,中央重要會議召開,再次提及房地產: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落實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體責任的長效調控機制。

隨即,就在同一天,住建部對部分房價、地價波動幅度較大的城市進行預警提示。

這段話不長,但信息含量很高,有三大值得注意之處。

一是重提“房住不炒”。

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未提及“房住不炒”,這被認為是樓市鬆綁的重要信號之一。時隔一個半月之後,這一次“房住不炒“重新出現,釋放了什麼信號?

這背後,經濟壓力有所緩解,而樓市環境發生變化,部分一二線城市樓市回暖,個別城市出現上漲的勢頭,防止樓市過熱的迫切性重新出現。

事實上,樓市調控已經卷土重來。

先是國管公積金“認房又認貸”,接著長沙將二套房契稅提高到4%,隨後合肥加大查處“哄抬房價”、“捂盤惜售””等違法違規行為,而自然資源部發佈通知“要求去化週期在12月以內的城市增加供地”……

這說明,樓市的核心詞是“穩”。既要防範大落,同樣也要防範大起,大起大落都不行。

顯然,樓市大熱必有調控,而樓市遇冷則有鬆綁,關鍵是要防止炒作投機。

二是明確“一城一策”,且提及長效機制。

這是中央文件首次明確提及“一城一策”的概念,此前在政策文件裡多是“因城施策”“分類指導”等表述。比起“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無疑更加清晰,賦予各個城市的操作空間也更大。

既然是一城一策,那麼樓市調控就不會再一刀切。

有的城市需要鬆綁,有的城市需要收緊,有的城市需要高壓調控,只要符合“房住不炒”的大方向,各個城市都有了自己的操作空間。

與此同時,“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體責任”還被視為長效機制。這意味著,樓市調控將會一直存在,每個城市都要對自己的樓市肩負起主體責任。

三是貨幣政策表述發生變化,“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的說法重新出現。

就在幾天前,一季度金融數據及經濟數據陸續發佈,全部都超出預期,經濟呈現企穩的態勢。

隨即,央行在一季度例會上,重提“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而早在3月底,央行深夜闢謠“4月1日起降準”並致函公安機關,這些信息都說明,當經濟開始企穩,貨幣寬鬆的幅度就會隨之而減小。(參閱《央行數據遠超預期,釋放了什麼信號?》)

與此同時,4月17日,銀保監會在官網發文指出,繼續遏制房地產泡沫化,控制居民槓桿率過快增長。

這一切都說明,政策正在隨著市場變化而變化,暫時不會有大水漫灌,也不會大規模刺激房地產。相反,防止樓市過熱正在成為新的調控方向。

請記住:政策市之下,沒有一成不變的樓市調控。無論鬆綁還是收緊,都是基於現實環境而來。當環境發生變化,政策基調必然隨之而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