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估值模型,論PE,PB,ROE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

淺談估值模型,論PE,PB,ROE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

指數投資中,很多平臺,如雪球和且慢等,都有給出各指數的估值系統,當下主流形式主要都是以絕對值和歷史百分位給出PE,PB,ROE,股息率等指標,方便投資者參考。

以科學的估值模型,作為依據執行投資計劃,可以令我們的投資相對有法可依,減少人性角度帶來的執行偏差和風險。

不過假如模型出了問題,則更容易陷入未知風險,因此,建立一個容錯率較高的估值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在投資領域,沒有絕對完美的估值模型,參考PB,PE,ROE的估值系統是現有的主流方式,但我們需要明白,這個模型一樣有可能出現失靈的時候。

因此,我們有必要弄明白各估值指標的背後,反應的到底是什麼。

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PE,PB和ROE的計算公式:

PB=總市值/權益淨資產

PE=總市值/權益淨利潤

ROE=權益淨利潤/權益淨資產

由上可得,PB=PE*ROE,需要注意的是,各個指標間計算用的數據來源也許是不統一的,如PB指的是根據最近一期權益淨資產計算的PB,PE指的是TTM口徑計算的PE。

這裡為了保證公式的成立和匹配,假如我們用導出的PB/PE,則算出的ROE就代表以最近一期的的權益淨資產和TTM的權益淨利潤計算出來的ROE,雖有可能產生一點誤差,但先以此計算。

簡而言之,由PB=PE*ROE從數學上是成立的,ROE是一個關鍵變量,把PE和PB連接起來了。

反應市場估值高低的PE和PB,很多時候通過ROE這個關鍵變量,進行傳導的。

由此,我們需要去看公式包含的三個因子,淨利潤,淨資產和總市值,總市值在股價上反映了資本市場對公司的預期;

PE和PB都是通過市值與不同的計算參照物,去測算反應目前股價估值相對高低的指標。

但如果是“低PE、高PB”或者是“高PE、低PB”這兩種情形,PE和PB掐起架來了,我們該怎麼通過指標判斷?

是什麼導致了PE和PB的不和諧?關鍵原因就在於ROE這個變量。

根據公式,我們可以看出股市中PE和PB,產生4種組合的情形原因

淺談估值模型,論PE,PB,ROE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

淺談估值模型,論PE,PB,ROE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

高PB+高PE組合。

以公司角度看,公司曾經持續一段時間內的ROE一直很高,反映了行業景氣或者公司有競爭優勢,市場對其成長的預期提高而帶動市值升高,相應的PB就變得很高了。

不過,常規情況下,一個企業的高ROE不可長期維持,此時存在泡沫風險,當ROE開始下滑時,如市場有一定滯後性,則會短期內產生更高的PE,有可能帶來股價預期的劇烈下跌。

淺談估值模型,論PE,PB,ROE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

如果是低PB+高PE組合,此時的ROE處於歷史較低水平,這類公司往往是週期股公司居多,往往是此類股票見底的徵兆。

週期股在蕭條的時期,代表市場預期的市值很低,由此PB很低,在此時期公司可能是虧損的或者是薄利階段,顯得ROE為負或者很低;因為PE=總市值/淨利潤,ROE很低代表分母很小,則顯得PE相對很大。

對這類公司,則要深入思考,不能僅看高的PE,因為過低的ROE也同樣不可能長期持續,對於有顯著週期性的行業,更多的是需要判斷ROE是否有迴歸的可能性。

淺談估值模型,論PE,PB,ROE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

如果是高PB+低PE的組合,由PB=PE*ROE可知,公司的ROE必然很高,在市值已處於歷史高位的高PB而言,這個ROE高並不能證明公司的盈利能力很強,更不說明公司有什麼競爭優勢,因為利潤是很容易操縱的。

從ROE=權益淨利潤/權益淨資產來看,裡面的分子和分母都有可能有突變的元素,此處的ROE完全可能是個突變的數據。

短期來看,可能是一個異常的利潤數據造成了這種現象,這類公司在牛市末期更需要格外注意,因為PE看起來很小,似乎是在牛市中少有的被低估的公司,但這只是表象,奇高的ROE不可持續,得結合以前各期的ROE聯繫起來看才能說明問題。

淺談估值模型,論PE,PB,ROE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

如果是低PB+低PE的組合,大多出出現在復甦階段,此時市場情緒仍較低,市值低估,而ROE的迴歸升高,可能體現出PE相對更低的反饋。

如果是PE和PB雙低的情形,則具備較高的安全邊際,很可能是絕佳的投資機會。

實際上,因為ROE這個變量,使得我們無法簡單的通過PB和PE這兩個指標得出明確的答案,PE和PB的高和低更多時候我們是以歷史數據作為參考的相對論。

但同樣的,歷史的指標中也包含了ROE的波動帶來的影響,一定程度上使數據失真了。

具體分析經濟狀態中,在高PE+低PB的組合下,可能是市場估值出現虛高,也可能是市場預先反映出盈利將要好轉。

在高PB+低PE組合中,有可能是估值很低,也可能是市場預先反映出了經濟要進入蕭條。

對於個股而言,ROE的趨勢迴歸是難以判斷的,並且個股投資中存在眾多黑天鵝事件,財務造假亦是相對容易,無法預估,因此,儘管很多投資者對於個股投資謹慎再三,很多時候仍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慘痛損失。

我們普通投資者,在沒有那麼多精力研究個股公司財報,公司運營層面分析的前提下,更適合通過指數投資,分散個股的無法預測的風險。

而通過指數投資,投資於規模指數,相當於配置一籃子股票,則可以避免個股的眾多黑天鵝事件,大幅降低整體的投資風險。

實際上,PE,PB,ROE仍是目前最簡單有效的估值系統,雖然應用在個股上很難起到我們希望達到的目的。

但應用在規模指數上,則更能顯著規避很多個股的差異偏差,可以說,這三個指標在衡量規模指數上更有效。

因為規模指數,減少了個股財務造假,負面輿論,經營風險等對整體的影響,規模指數的波動,更多反應的是整個市場風險,也就是經濟週期的波動風險。

上面有講到,估值中實際上對應的是市值,淨資產,淨利潤三個因子,就A股市場的實際情況來看,從數據的容錯率來說,恐怕得多看看PB。

歷史的淨資產數據儘管不能說明什麼問題,畢竟淨資產更多的是一種“沉澱成本”,相對穩定。

也許能反應公司的盈利能力的PE更關鍵,但要注意的是,公司一時的盈利數據也說明不了什麼問題,連續的、多期的盈利數據才能說明問題。

不必否認,我們A股眾多公司並不具備持續盈利能力,或者說盈利能力的波動更大,如果光看PE,效果可能比看PB更糟糕,稍有不慎就會發生慘烈的損失。

有什麼辦法能提高數據的可參考性呢?

從“PB=PE*ROE”來看,PB是結果,PE和ROE是變量。

有什麼內在邏輯呢?關鍵就在ROE上,ROE本身是一個大變量。

在個股中,ROE並非必然存在線性迴歸的趨勢,一些垃圾股和妖股都可能出現ROE由高到不斷降低,最後臥倒不動的現象,需要我們花費大量精力去排除這樣的垃圾公司。

但從規模指數上來看的話,則完全不同,規模指數在動態上是不斷做排序和篩選替換的,以此確保指數整體的活力和質量,代表的是某一層面上的市場平均水平。

一個長週期的時間來看,規模指數與個股則完全不同,規模指數的ROE有相當程度的穩定性,過高的ROE和過低的ROE都是暫時的現象,是不可持續的。

對於個股而言,ROE的迴歸趨勢是一件無法確認的事情,我們不得不從更多的方面去考察。

但如果應用於規模指數,則ROE的趨勢迴歸是大概率存在的事情,因為這代表的是一個整體經濟週期的輪動,而不是某家企業。

以代表國內所有上市公司的中證全指來看,雖然歷史數據僅有十多年,但ROE也呈現有明顯圍繞中位值波動和迴歸的趨勢。

淺談估值模型,論PE,PB,ROE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

實際上,我們參考的PE,PB,ROE,就如同《三體》小說中的三體星系無法穩定一樣,就算我們僅僅是參考這三個指標,仍然會出現很多難以統一的意見。

實際投資中,往往我們參考的因素越多,就越難得出可執行的依據,而我們參考更多的因素,本來就是為了獲得更有效的意見去執行投資策略。

但參考的越多,影響我們判斷的因子也就越多,變量越多,我們越難獲得明確的方向,這裡存在難以平衡的矛盾,更別提這個方向是否正確。

對於投資規模指數而言,我們需要做的僅是在估值低的時候買入,在普遍高估的時候賣出,大部分時間是持有不動的。

我們投資規模指數獲得的收益是市場平均收益,排除了擇股的風險,剩下的需要我們把握的是擇時的風險,即是判斷什麼時候,市場是低估的,便宜的。

既然對於規模指數而言,ROE的線性迴歸是一種明確的趨勢,我們何不減少一個參考指標,就以ROE的中位數,去將PE和PB的波動固定下來呢?令數據更具有參考意義呢?

從傳統觀點上看,我們擇股的時候,更偏向選擇ROE長期保持較高的公司,這代表了公司具有較好的盈利能力,具備投資潛力。

但如果從規模指數存在顯著ROE迴歸趨勢的角度來看,則會得出一個相反的觀點,既然ROE會迴歸,我們何不在ROE低的時候投資,在ROE較高的時候賣出呢?

從理論上ROE低的時候,更多是對著估值較低,經濟蕭條的時候,ROE高的時候,更多是對著估值較高,經濟泡沫的時候。

不過,實際上,我們看上面的中證全指,對應ROE的走勢而言,我們並沒有看到這兩者有明顯的關聯,也就是說,在A股,這個指標對於市場並沒有很好的可參考性,相反,甚至會誤導我們對應PE反應市場熱度的真實度判斷。

因此,取歷史ROE的中位數,代表ROE線性迴歸圍繞的值去修正PE值,則可以得到一個更能反應市場估值的指標。

如中證500指數修正後的PE和原PE的對比:

淺談估值模型,論PE,PB,ROE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

上圖可以看到,在2009年至2010年這一年期間,ROE是嚴重偏離了中位數水平的,由此導致這一年PE的數據異常的高,甚至高於2007年和2015年牛市的PE值,而實際上,當時的指數市值僅僅才剛剛脫離最低谷。

淺談估值模型,論PE,PB,ROE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

相比原PE(上圖灰色),經ROE中位數修正後的PE(上圖橙色),更能反應指數的走勢實際情況。

另外一點,修正後的PE更能反應出ROE和市場熱度的關係:

淺談估值模型,論PE,PB,ROE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

如上圖中證全指2007年的修正PE值,高於正常PE值,原因在於當時的ROE以處於歷史較高位水平,以ROE中位數修正後,能放大PE的值,更反應市場熱度和ROE雙高的現象。

從2007年後開始,實際上我們A股經歷的是一段慢長的長熊,就算是2015年的牛市,ROE也僅處於中位數水平,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大牛。

通過ROE中位數修正,假如未來再次出現市場熱度與ROE雙高的情況時,我們能更準確判斷出指數所處的真實歷史位置,執行對應的策略。

淺談估值模型,論PE,PB,ROE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

規模指數中ROE線性迴歸的有效性,其本質上來看,是因為在經濟生活中,競爭均衡理論是存在作用的,均值迴歸是常態,不僅某一個行業的各公司ROE會呈現相似的走勢,而且各個行業ROE的絕對數值也會趨於平均,“社會平均利潤率趨同”是競爭均衡的結果。

通過ROE修正後的PE,則和PB呈現100%的相關性,形成統一底層邏輯的估值系統。

當然,就算是代表整個市場的規模指數,也並不是說就一定會按照ROE線性迴歸的規則走的。

整個社會的盈利能力下降是有可能的,如日本;所有行業的盈利能力下降,全社會出現了低ROE水平而且持續時間很長,這種情況的確有,但長遠來看,未來仍會圍繞一個新的中位水平波動。

而像美國近十年的慢長牛,經濟則一直是良性的經濟,經濟出問題的時間很短便得到市場的自行修正,至於未來會怎麼樣,我們都不得而知,但就以美國目前的ROE來看,卻離散波動的範圍更小。

金融投資市場由無數個代表不同觀點的投資者組成,裡面參雜著各式各樣的慾望和恐懼,擁有高度的不確定性,是一門深奧的社會哲學。

我們不能用各種條件測算出來的數據去解釋數據的合理性,實際上是歷史的經濟活動給與了我們數據去尋找規律,需要明白這點,否則容易陷入認知陷阱。

以目前的數據來看,ROE線性波動和迴歸是有數據可依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基於歷史數據,假設未來仍會出現同樣的趨勢,並以這點去構建新的估值模型。

對於目前主流平臺給出的PE,PB歷史百分位估值數據,雖然為我們提供了便捷的參考依據,但我覺得我們仍需帶著辨證的思路去看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