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要牢記這四點,不讓孩子枉費心機白讀書!

01 好書的標準是什麼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有一種影響叫潛移默化,從小所看、所聽、所言、所接觸的等等,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的心性,我們細微的習慣、情緒、性格就是在這種潛移默化中漸漸地被改變的……這種潛移默化的力量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今天,許多孩子被父母催促著要多閱讀,怕孩子的閱讀量不夠,但很少會耳提面命地告訴孩子要怎樣謹慎選擇書籍來讀!

每年都會有很多評選書單,也有很多文章推薦各類書單,但我們很少看到有人列出不該讀的書單。

《弟子規》裡有一句警醒我們的話:“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智。”

這裡有兩層意思:一、讀書要志在讀闡述聖賢道理言行的書籍;二、不是聖賢道理的書籍,以及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書刊,都應該摒棄,不要看。因為書裡面不正當的事理和汙穢的內容描寫會使汙染我們的心性,會矇蔽我們的智慧,會敗壞我們純正的志向。

不僅如此,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孔老夫子早就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來勸告我們,不符合禮義道德的,我們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說,更不要去做!

讀書要讀那些傳遞“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美好品德的書籍,以滋養我們的心靈,培植我們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

閱讀要牢記這四點,不讓孩子枉費心機白讀書!

02 為孩子選擇書籍需要謹慎

我到圖書館去借書,會留意一下現在的學生都在找些什麼書來讀。或在他們還書時,或坐下來閱覽時,或流連在書架前,好幾次我看到他們在讀的有這麼幾大標籤:詭異、情色、血腥、穿越……正是這些東西在悄悄鑽進了他們的心靈。

這使我想到臺灣女作家張曉風的這一段話:

“古往今來的撰述者啊,各種方式的知識傳遞者啊,我的孩子會因你們得到什麼呢?你們將飲之以瓊漿,灌之以醍醐,還是哺之以糟粕?他會因而變得正直、忠信,還是學會奸滑、詭詐?”

每每,我都覺得現在的孩子很可憐,他們被電視和網絡以及這類“糟粕”綁架,身心已失去了自由,錯過童年的純真,失去少年的志氣……

文化的輸出方面,有各式途徑,在管制上也會有所疏漏,孩子們被動接受外界大量信息的輸入,這時需要孩子們學會辨別書籍的“好”與“壞”、“有用”與“無用”,營造正確的“文化審美”。

我們不能為了提升閱讀能力而讀書,更不能“飢不擇食”隨便給孩子選一些書單來閱讀。

為孩子選擇書籍,真的要謹慎!

在從小培養孩子閱讀方面,父母要做到正面引導孩子選擇健康的書籍,做到高質量的有益身心的閱讀。

閱讀要牢記這四點,不讓孩子枉費心機白讀書!

03 培養良好的閱讀體驗

閱讀,也不要貪快貪多,如果閱讀的好處只是為了讀下一本書,那麼這樣的閱讀體驗是最糟的。

有一位中國父親帶孩子到法國旅遊,剛好趕上讀書節。他幫孩子報了名,參加當地最大的市立圖書館開展的一項活動——兩週內,看誰讀書最多,將有一份大禮物送給他。

規定時間一到,孩子們在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安排下,領到了要讀的書。中國的這個孩子,讀書十分刻苦,放棄了一切活動,一週後經過市立圖書館工作人員考核,他讀完了三本書,別的法國孩子一本也沒有完成。

中國這位父親看著孩子成績遙遙領先十分高興,對孩子頻頻鼓勵讓他再接再厲,抓住剩下一週的時間爭取創紀錄給老爸爭光。

這時,市立圖書館工作人員來了,帶著一份給第一名的禮物,對他說:“希望你的孩子放棄這次讀書活動,禮物可以先發給你。”

這種功利化的閱讀,著實不可取!如果讀書讓孩子讀得毛毛躁躁、慌里慌張的,感覺閱讀很痛苦, 這並不能滋養孩子的心靈,反而侵蝕孩子的心性。

讀書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修煉心性、提升人生境界。讀一本好書,讀完後,還要力行。

閱讀要牢記這四點,不讓孩子枉費心機白讀書!

04 為提升自己而讀書

《弟子規》裡的這句話,“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 昧理真。”給人非常深刻的警醒。

不能身體力行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這些本分,一味死讀書,也只是增長自己浮華不實的習氣,變成一個不切實際的人,如此讀書又有何用?

比如,有些人覺得自己讀了好多書,知識面廣,便好在人前炫耀,這樣子追求外在的浮華,樂意與人攀比,最後他迷失了,漸漸長養了傲慢心。

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不肯讀書學習,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見做事,矇蔽了真理,也是不恰當的。

所以,讀書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而不是為了閱讀而閱讀!

如果家長想要孩子養成愛閱讀的習慣,那麼父母先要做個愛讀書的人;如果你天天回家就刷手機,卻要求孩子愛讀書,愛閱讀,那麼孩子是不會相信你的言語,因為他會相信你的行為。

讀書,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在閱讀的路上,需要父母耐心督促孩子,為孩子做好一個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