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利欽為何為蘇聯元帥朱可夫平反?

木眼


朱可夫當得起“戰神”二字,翻遍世界史,戰神能善終的佔少數。但所有的戰神不管結局如何,都會在後世留下一段佳話。能像朱可夫這樣最終得到執政黨平反,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朱可夫一生被貶兩次,第一次是一位功高,第二次還是因為功高。

臨危受命,功高蓋主。

朱可夫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實質性對外第一戰是在遠東地區指揮對日作戰。這場戰役就是1939年的哈勒哈河戰役。蘇軍殲敵號稱5萬餘人,自己付出9000餘人的代價,迫使日本在領土上做出讓步。這一仗,朱可夫初露鋒芒。

朱可夫的大局觀在1941年被斯大林認可,只是過程比較心酸。1941年6月,德軍550萬大軍分三路突襲蘇聯。蘇軍方面蒼茫應戰,最終損失慘重。不久,德軍南路大軍兵臨基輔城下。

斯大林下令不惜一切代價死守基輔,時任蘇軍總參謀長的朱可夫強烈建議蘇軍撤出基輔,保存實力日後反攻。因為在1940年,朱可夫曾經擔任基輔軍區司令員,對基輔的情況瞭如指掌,非常清楚基輔根本守不住,死守只能讓蘇軍消耗元氣。但是建議被斯大林拒絕,而且解除了朱可夫總參謀長職務。

兩個月後,基輔被德軍合圍,死守基輔的66萬蘇軍將士全軍覆沒,基輔陷落……。此時,斯大林知道當初朱可夫是正確的。斯大林也是一代偉人,並不固執,再加上當時急需朱可夫這樣的軍事統帥,於是,朱可夫重新回到蘇軍高層。

之後,朱可夫解明斯克之圍,臨危受命列寧格勒,生死存亡之際接手莫斯科。在那段蘇聯最艱難的時期,幾乎各條戰線上都有朱可夫的身影,朱可夫成為斯大林的“救火英雄”。

在反攻途中,從第聶伯河到克列緬楚格,從別爾迪切夫到基洛夫格勒。再到以後的白俄羅斯、波蘭、……一直到柏林,到處都有朱可夫的身影。

戰後,朱可夫成為蘇聯人民的大英雄,風頭一度蓋過斯大林,這就是朱可夫第一次被免職的根本原因。在軍方多為元帥的力保下,朱可夫才逃過被捕的命運。斯大林把朱可夫免職的理由是:不謙虛、傲慢、把所有功勞都歸功於自己、網絡失意或被撤職軍官對抗追高統帥。

斯大林臨終前,曾把朱可夫叫到身旁想要說點什麼,但沒等說出來就去世了,為後世留下了無限遐想。

東山再起,起而復落。

斯大林去世的第二天(1953年3月6日),朱可夫被任命為國防部第一副部長。1955年,擔任國防部長。

1957年,赫魯曉夫受到嚴重政治危機,中央主席團中有七人要求赫魯曉夫下課。這時候,朱可夫站出來力挺赫魯曉夫,成功保住了赫魯曉夫。不誇張的說,如果不是朱可夫的力挺,就沒有赫魯曉夫的第一書記。

當政治危機過去後,赫魯曉夫對朱可夫就不放心了,因為朱可夫軍功太高,在國內過於德高望重,在國際上影響力也很大。於是,又到了朱可夫下課的時候。

在朱可夫訪問南斯拉夫期間,蘇共中央指控朱可夫陰謀奪權,免去朱可夫一切職務,禁止他參與一切政治軍事活動。

朱可夫在家中整整思考了十五天的時間,之後向中央提出療養的請求,從此退出政治舞臺。1958年,朱可夫正式退休。

赫魯曉夫下臺前夕,曾和朱可夫通電話,帶有後悔語氣的說:“你是被誣陷的,我們應該見一次面”。但歷史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戰神隕落,光輝永存。

朱可夫的晚年並不幸福,曾經想沾他光的那些“朋友”都離他而去,甚至背叛。只有巴格拉米揚、華西列夫斯基、羅科索夫斯基等幾位元帥冒著很大的風險繼續和他交往。這些在戰場上保存下來的友誼可能是朱可夫晚年唯一的欣慰。

從退休後的那一刻起,朱可夫始終沒有離開過克格勃的視線,甚至一度失去過自由。就連和夫人在臥室中說的私房話都會被人一字不差的記錄,彙報給最高當局。

1974年6月18日,蘇聯一代名將朱可夫逝世,享年78歲。

朱可夫“奪權未遂”的罪名直到1995年才沉冤得雪。在反法西斯勝利50週年之際,葉利欽親手剪裁位於紅場附近朱可夫的大型青銅像,以此還給這位蘇聯英雄清白。

有人說,葉利欽之所以為朱可夫平反,是葉利欽借平反朱可夫向蘇聯人民贖罪。因為,連英雄都忘記的國家是不會長久的,這可能是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


無筆史官


翻閱各國曆史,大凡軍事能力突出,立下汗馬功勞的將軍大多結局不好。

戰國時期的吳起、白起如此,西漢初期被稱為“軍神”的韓信如此,蘇聯二戰期間的功勳人物朱可夫也是如此。

為什麼這樣?沒有其它複雜的原因,只是因為功高蓋主,讓君王有所忌憚而已。

朱可夫曾經輝煌過,也曾經低迷過,在其逝世二十年左右時,葉利欽為朱可夫平反,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當時蘇聯剛解體,俄羅斯需要一個英雄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蘇聯解體,葉利欽當了俄羅斯聯邦的老大,當時俄羅斯國內烏煙瘴氣,混亂不堪,葉利欽此時意識到需要把大家凝聚起來,一起發展和壯大俄羅斯,這事非常重要。

凝聚一個團隊,有時候需要“英雄”作為一個載體,將大家的心籠絡到一塊。

葉利欽和國內的政要,自然承擔不起“英雄”的名號,那就需要在過去的歷史中尋找這麼一個人物。於是,朱可夫就凸顯了出來。

葉利欽為什麼選擇朱可夫?因為朱可夫功績實在出色,支持者眾多

二戰期間,如果沒有朱可夫,能不能將德軍戰勝,還是個大大的問號。

1941年6月,發生了基輔戰役,朱可夫主張放棄基輔,將西南方面軍撤到第聶伯河對岸,避免被德軍合圍,這樣可以保存最大實力。一向自負的斯大林不聽,堅決和德軍硬抗,結果是66萬大軍被圍殲,基輔陷落。之後,在斯摩稜斯克會戰中,朱可夫發揮出色,擋住了德國戰車的進攻。從此後,斯大林對朱可夫另眼相看。

1941年9月,斯大林安排朱可夫接替列寧格勒的司令員伏羅希洛夫。結果,在朱可夫地領導下,列寧格勒保衛戰勝利,與敵人進入了相持狀態,德軍難以繼續前進。

這邊列寧格勒戰役剛完,10月,德軍又向莫斯科進發了。斯大林一看情況不對,一紙命令就將朱可夫調到了莫斯科。莫斯科保衛戰很辛苦,但是朱可夫的能力實在不容小覷,硬是指揮大家抗住了德軍的進攻。這迫使德國進入了戰略防禦。

蘇聯軍隊在莫斯科會戰的勝利,讓希特勒的“閃擊戰”徹底不被人認可,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形勢。

1942年夏天,德國準備向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進發,目的很簡單,那裡有石油,有煤礦,有糧食。於是,不可避免,兩軍在斯大林格勒展開了激戰,因為斯大林對朱可夫能力非常認可,因此“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指揮權”也交給了朱可夫。沒出意外,朱可夫再次帶人守住了斯大林格勒,雖然戰況慘烈,但結果很好。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個重要的轉折點,此戰之後,德軍開始被動防禦,而蘇軍展開了反攻。由於蘇聯在本土作戰,佔據了天時、地利和人和,因此優勢逐漸凸顯……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8月15日,日本投降,盟軍終於全面勝利了。在此過程中,蘇聯的作用居功至偉,而蘇聯將帥當中,朱可夫的功勞首屈一指。

朱可夫絕對算得上是一個英雄,這樣的英雄是葉利欽尊敬的,願意平反的,並且可以拿來團結大家的。

葉利欽為什麼選擇朱可夫?因為朱可夫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同情者甚多

蘇聯是二戰同盟國中的英雄,而朱可夫是蘇聯的英雄,獲得了四次“蘇聯英雄”的榮譽稱號,獲得四次的,朱可夫是蘇聯唯一的一個。


中國有句古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顯然,朱可夫對這句話不熟悉。

給朱可夫帶來第一次不公正待遇的是斯大林,這是他的老上級。

1946年4月10日,朱可夫擔任了蘇聯陸軍總司令,此時,朱可夫的光芒很盛,甚至亮過了斯大林,這讓斯大林很不爽。斯大林是個鐵腕的政治家,曾經蘇聯的“大清洗”運動就是有他發起的,他最會搞政治鬥爭了。

起初,斯大林準備給朱可夫安了一個“對政府有陰謀企圖”的罪名,在科涅夫元帥、羅科索夫斯基元帥和華西列夫斯基等人地勸解下,此事作罷,朱可夫逃過一劫。但朱可夫的事怎麼會輕易算了呢?也怪朱可夫不注意小節,家裡放著從德國帶回來的一些物品,因此遭受了斯大林地批評,朱可夫也承認了錯誤。

其後不久,斯大林又指責朱可夫:“不謙虛,過於傲慢,把戰爭期間取得所有重大戰役勝利的決定作用歸功於己。”

這話說完,相當於就定了個調。果然,沒過多長時間,朱可夫被連續解除三個重要職務,讓其到敖德薩軍區任司令員,後又被調到烏拉爾軍區任司令員,這絕對是貶低了。

朱可夫明白,自己是沒希望再上去了。1952年底到1953年初之間,斯大林曾經單獨召見過朱可夫,但之後就沒了下文,在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了。

斯大林死了,朱可夫的機會來了,因為這次是他的老戰友赫魯曉夫當了最高領導。但是,誰又能想到,赫魯曉夫也會給朱可夫穿小鞋呢?

赫魯曉夫剛上臺,就把自己的老戰友朱可夫提拔為蘇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1955年又提升為國防部部長,感覺朱可夫的春天又來了。

如果沒有1957年馬林科夫事件,也許朱可夫就這樣下去了,甚至能繼續進步。

1957年6月11日,馬林科夫等七人要求赫魯曉夫下臺,這是逼宮,這還了得?赫魯曉夫辦法不多,而朱可夫開始展現高能的作用,大手一揮,全軍行動,利用軍機將全國300多箇中央委員拉到了莫斯科,在朱可夫地組織下,大多數委員表示支持赫魯曉夫。於是馬林科夫等人被解除了職務,逼宮失敗。

也許按常理來說,赫魯曉夫該感謝朱可夫。但是,赫魯曉夫感覺到了朱可夫磅礴的力量,太強大了。幸好,反自己的是馬林科夫,如果是朱可夫,自己簡直不堪一擊。帶著這種疑慮,赫魯曉夫以最快的速度,在1957年的10月,免去朱可夫蘇聯國防部部長職務,還取消了朱可夫黨中央主席團成員和中央委員的資格。

朱可夫真是欲哭無淚,這是戰友嗎?他回到了莫斯科不遠的家鄉,天天晚上靠安眠藥才能入眠。除了睡,就是吃飯,如此這樣過了15天。

赫魯曉夫對於自己的舉動,還是很有歉意,過了一段時間,他對朱可夫說:“抱歉,你被誣告了!”看起來赫魯曉夫是良心發現,實際上是,赫魯曉夫發現自己掌控的並不好,自己的前景並不妙,於是想再次啟用朱可夫,以穩定軍心,但是這次他沒有得到朱可夫支持的機會。

1958年3月,朱可夫正式退休,此時年齡僅僅62歲。對於一個曾經的國防部長來說,這個年齡一點都不大,畢竟,斯大林在75歲時還在執政。這“退休”裡,包含著多少委屈啊!

巴頓說,一個軍人最好的歸宿,就是在最後一場戰鬥中,被最後一顆子彈打死。此話有道理,一個戰功卓越的將軍,實在不好面對政治上的爾虞我詐。

1964年10月,赫魯曉夫被解除職務,勃列日涅夫上臺,這是朱可夫曾經的下屬,彷彿機會還有。

對於自己的老領導,勃列日涅夫安排改善了環境,看來一切都好,這是個懂事的下屬,這是個能體諒老領導的下屬。

但是,朱可夫的處境雖有改善,但對他的竊聽卻仍然在繼續。原來,勃列日涅夫也害怕老帥“倒杆子”,只要朱可夫站出去,振臂高呼一聲,應者會無數的。

就這樣,老帥朱可夫被克格勃繼續監視,一直延續到9年多以後,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刻,克格勃還在監視著他,就連他和妻子在臥室裡的談話都被作了記錄,彙報給了最高負責人。

1974年6月18日,朱可夫去世了,從此再無那個獨一無二的“蘇聯英雄”。

葉利欽平反朱可夫,可以獲得“國內數量龐大的同情朱可夫遭遇人員”地支持,能將那些人團結起來。

葉利欽想通過為朱可夫平反,把大家重新組織起來,讓那種凝聚力重現


葉利欽無疑是很欣賞朱可夫的,俄羅斯還有很多如“葉利欽”一樣的人,都很欣賞朱可夫。

於是,葉利欽開始給朱可夫平反,為朱可夫吶喊,這是向大眾表達自己的實事求是,向大眾表達自己心裡的正義,這是要通過“朱可夫”這個英雄載體來提高俄羅斯的凝聚力。

這樣做對葉利欽有什麼壞處嗎?沒有,只會有益處。

朱可夫去世二十年左右了,朱可夫對葉利欽的地位造不成任何威脅,反倒是,那些支持朱可夫的人,有可能被他葉利欽的舉動感染,進而全面支持他。

葉利欽為朱可夫平反,主要是出於凝聚國內各方群體的需要,也是為了向大眾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展示公平、公正。

葉利欽想得挺好,想一舉幾得。但是,國家的發展和壯大,民眾的高度凝聚,光是依靠“一個英雄”是不夠的,需要各方面持續地努力。


藍風破曉


其實這些很正常,因為朱可夫最合適用來做榜樣。

三朝元老卻因功高蓋主,皆不被重用。

有人說朱可夫的地位被誇大了,雖然在二戰當中表現非常好,可是並沒有像很多人說的這麼大。拋開別的不說,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如果沒有朱可夫,二戰最後的走向可能又是另外一種說法。
而此次戰爭又是蘇聯生死存亡的關鍵戰爭,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也把朱可夫的名聲推到了頂點。作為蘇聯最高領導人的斯大林,此刻也感受到了壓迫感。

尤其是在之後的戰爭勝利閱兵儀式上面,朱可夫作為元帥親自檢閱,下面士兵一聲聲的口號震天響。斯大林認為如果再這樣下去,可能不用多久自己就必須讓賢。於是簽署了諸多條令,數落朱可夫的不對。

朱可夫也從一國的元帥,被斯大林一降再降,最後甚至被送到了烏拉爾去放羊。好不容易撐到了斯大林去世,隨著昔日戰友赫魯曉夫登臺,朱可夫以為自己又將迎來第2個春天。

於是開始不斷的為赫魯曉夫四處賣命,靠著自己曾經的威望,為赫魯曉夫拉攏各色人等。尤其是在赫魯曉夫與馬林科夫等人的鬥爭中,朱可夫更是起到了關鍵作用。可惜也正是因為他的表現太好,讓赫魯曉夫起了猜忌的心思。
等到赫魯曉夫位子坐穩之後,開始考慮制裁朱可夫。和斯大林一樣,也是找了一大堆有的沒的罪名。還給她扣上了一頂奪權罪的大帽子,差一點讓朱可夫毫無翻身的機會。兩次的大起大落,也是讓朱可夫的身體越來越差。

後來輪到了勃列日涅夫登臺,作為朱可夫曾經的手下,更是沒有給他任何的面子。仍然派了大量人員密切監視他的一舉一動,甚至朱可夫曾經寫了一本回憶錄,只是因為沒有勃列日涅夫的名字,竟然被扣下不準出版。

要知道當時朱可夫成名的時候,勃列日涅夫也僅僅是一個少將,甚至是連出現在朱可夫面前的機會都要排隊等。回憶錄當中沒有勃列日涅夫,簡直太正常不過了。可惜勃列日涅夫心眼小,怎麼說都不願意。

政治官場上的不順利,多年來飽受被監視的壓抑。後來朱可夫第二任妻子去世,雖然兩人相差30多歲,但是非常恩愛。這些事情給了朱可夫非常大的打擊,在妻子去世的第2年,自己也因病去世,享年78歲。


經歷三朝的元老,到底都被判了哪些罪

之前我只是提到了,由於朱可夫卓越的貢獻,斯大林以及赫魯曉夫曾經想方設法給朱可夫扣各種帽子,那麼都有什麼罪行?

在斯大林在位時期,他曾經如此指責朱可夫:朱可夫為人好大喜功,二戰中蘇德之間的重大戰役都歸功於己,以及其他一些亂七八糟的理由。藉著這個機會,朱可夫被下放到敖德薩軍區擔任司令員。

隨後還是不放心,總是擔心有一天會東山再起。於是又找了各種小的理由,比如說朱可夫私藏戰利品。其實私藏的這些戰利品,是當時朱可夫從柏林帶回來的一些無關緊要的小物件。但是因為實在找不到好的理由,能抓住的千萬不放過。

藉著這第2次機會,朱可夫又被下放到了烏拉爾地區看羊。兩次被降職也給了朱可夫很大的打擊,每日以淚洗面,希望能夠和斯大林搭上話,可惜一次機會也沒等到。


不過赫魯曉夫登臺初期,曾經將其提拔上來,畢竟兩人也是昔日的戰友。當時朱可夫緊緊的抓住這根救命的稻草,認為自己的機會終於來了,於是無比的賣力。

他動用自己曾經在軍隊的關係,把所有的中央委員,一夜之間就送到了莫斯科。然後又藉助軍隊的各種力量,協助赫魯曉夫扳倒了莫洛托夫等人。此次事件的順利展開,讓赫魯曉夫有了很大的壓力。

他也再次見識到了朱可夫的力量,開始學習斯大林給他安罪名。他曾經以度假的名義在克里米亞修養。趁著朱可夫前往南斯拉夫訪問的機會,先是前往基輔軍區透露罷免朱可夫的消息。又前往莫斯科召開會議,專門針對朱可夫。

於是朱可夫就在出訪的空檔,被安上了:

1、破壞蘇共有關軍隊建設的原則,讓部隊脫離黨的領導;2、在軍隊中搞個人崇拜;3、黨性不純,沒有正確地理解黨對他過去功績的評價;4、在理解蘇聯外交政策和領導國防部工作方面,都傾向於冒險主義。5、未經中央主席允許,擅自建立敵後襲擊特種學校。等



這些東西彙集在一起,是說朱可夫試圖在軍隊當中減弱,甚至是完全替代黨的領導,讓軍隊成為他的一言堂。這是在觸動赫魯曉夫的根基,也難怪朱可夫有這樣的下場。

葉利欽的平反其實是因為合適

朱可夫去世之後,蘇聯的領導人又迎來了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戈爾巴喬夫等人。但是這些人要麼做的時間比較短,要麼就是外憂內患。根本就沒有人想到曾經的救國大元帥,更別提給他平反了。

如果說為什麼葉利欽要給朱可夫,其實也沒有什麼太過深層的含義,只不過朱可夫比較合適罷了。因為在整個二戰當中,縱觀蘇聯眾多名將,諸如:

葉戈羅夫、圖哈切夫斯基、貝利亞、布柳赫爾、科涅夫、庫利克人,要麼是死在大清洗,要麼是奪權被絆倒,要麼就是功勞沒有朱可夫大。
這麼些將軍元帥當中,也只有朱可夫一直擔任著職位,就算是放羊也還是蘇聯的“公務員”。雖然斯大林、赫魯曉夫等人都認為他會奪權,但是不管怎麼樣,這一步都沒有邁出去,他還是個正面人物。

所以說朱可夫要功勞有功勞,要苦勞有苦勞,要經歷有經歷。唯一有一點欠缺的,就是身上那些可有可無的罪名。再加上當時是抗戰勝利50週年,需要拿出一個榜樣人物,朱可夫可謂是在合適不過了。

退一萬步來說,朱可夫對於葉利欽完全沒有任何威脅,只是曾經故去的一位救國元帥罷了。更何況當時已經是俄羅斯,接盤的是蘇聯留下來的“成就”,沒必要抓著一些“政治鬥爭犧牲品”不放。

如今前往紅場旅遊,可以在廣場正中心看到這座以朱可夫閱兵為靈感打造的高頭大馬。當年建成的時候,葉利欽曾經親自前來揭幕。


史之策


整個蘇聯時代乃至後來的俄羅斯,蘇聯元帥朱可夫都是正面形象示人,也壓根就沒有被“鎮壓”過,何來的平反之說?他的塑像被放在了最顯眼的位置——紅場上的俄羅斯歷史博物館前,只要是去莫斯科遊玩的遊客都必然會看到這尊騎馬的紀念銅像。題主這問題本身就問的十分有問題。

莫斯科紅場上的這尊朱可夫騎馬全身銅像,重現了1945年勝利大閱兵上朱可夫擔任閱兵總指揮意氣風發的景象

縱觀整個蘇聯歷史,大清洗時期被處決的3名蘇聯元帥,是在戈爾巴喬夫執政時期平反的,輪也輪不到葉利欽來做。至於葉利欽真的跟哪位元帥有類似於題主提問的關係的話,可能也就只有目前唯一還在世的蘇聯元帥——德米特里·莫菲耶維奇·亞佐夫了。

身穿蘇聯元帥禮服的亞佐夫元帥

在1991年,蘇聯保守派曾經發動八一九事變,其中國防部長亞佐夫元帥就參與了。他後來和其他參與八一九的政治犯一起被葉利欽關押在“水兵寂靜”監獄,該監獄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北部地區,正式名字是N3—48/4。創建於1950年,這個監獄是專門用來關押重要政治犯的。

1941年11月,中學未畢業的亞佐夫自便在偉大的衛國戰爭前線浴血奮戰,這是一位參加過大戰的老兵,意志堅定,且有信仰。上圖攝於1943年,當時他便以戰功累升至上尉連長

“八一九事件”後,這裡曾關押了原蘇聯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原蘇聯國防部長亞佐夫、原蘇聯陸軍總司令瓦連尼科夫,此外,原司法部長科瓦廖夫、聖彼得堡市上院議員舒托夫等要人也曾是這裡的“座上賓”。

三年後,在俄羅斯杜馬議會的決定下,俄羅斯實行大赦,把亞佐夫等人從監獄裡放了出來。雖然葉利欽並不喜歡這些蘇共老幹部,但是當時的情況,他也不得不順坡下驢。當時,葉利欽的“休克療法”把俄羅斯經濟搞得一塌糊塗,而北高加索烽煙四起,比如鬧獨立的車臣。這些都讓老百姓懷念蘇聯時期的太平日子了,本來,亞佐夫等人也是為了挽救蘇聯才發動政變,是真正的愛國者。而他們的一些主張也不能說是錯的,比如,當車臣首領杜達耶夫還是蘇聯空軍少將,與愛沙尼亞當地分裂勢力攪在一起,還上電視為他們說話,並且拒絕執行國防部下達的驅散令時,作為國防部長的亞佐夫元帥堅持要求把杜達耶夫送上軍事法庭。可是,葉利欽等民主派卻力保杜達耶夫,讓他平安退役回鄉。如果真的判他幾年甚至終身監禁的話,可能就沒之後那麼麻煩的事了。

在俄羅斯最焦頭爛額的一年,俄羅斯聯邦表現出寬大為懷,釋放一些前朝遺老,反正他們也不可能鬧著要恢復蘇聯,反而會把愛國者拉到自己那邊來,也是個穩定劑。說真的,戈爾巴喬夫就是腦子秀逗了,他是瘋了才會讓杜達耶夫當車臣的第二書記。

如有疏漏,還請多多斧正。

我是肥鵝,一個熱愛歷史的碼字鵝,請切莫吝嗇您的贊,它將是俺不斷前行的動力!


彼得堡的肥天鵝


朱可夫是前蘇聯最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元帥,是打敗法西斯德國的最重要的軍事領導人之一,是蘇聯人民的民族英雄,但是在戰爭結束幾年後,他被有問題並免職,政治自由、人身自由受到一定限制,直至去世也沒有得到他應該得到的政治及生活待遇。

1995年,葉利欽親自為朱可夫的雕像揭幕。我想,一是朱可夫是蘇聯人民仰慕和愛戴的民族英雄,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二是朱可夫本身就沒有犯多大錯誤,他所受到的待遇是不公正的;三是能贏更多民眾的支持。謝謝1


新編童謠


蘇聯解散之後,葉利欽覺得蘇聯那一套必須摒棄,但是這其中不包括蘇聯的英雄。

所以葉利欽選擇了為朱可夫平反,因為朱可夫是反法西斯的英雄。

而且朱可夫還是一個被斯大林加害的將領,他的遭遇正好符合葉利欽的宣傳。

既可以通過宣傳朱可夫否定蘇聯模式,又可以為新生的國家立一個偉大的英雄。

況且朱可夫實實在在是蘇聯的戰神,也是俄羅斯民族的驕傲,朱可夫象徵意義十分巨大。

因為朱可夫的性格中,充滿俄羅斯式的民族自豪感,同時一生也是俄羅斯文化薰陶下的傳統軍人。

朱可夫的強硬,朱可夫的無畏,都讓俄羅斯人民欽佩。尤其朱可夫當年還抵禦了德軍的侵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朱可夫曾經指揮蘇軍,從莫斯科一直打到了柏林。

朱可夫在蘇聯的危機時刻,提出了放棄一些地區以換取時間,從而最後擊敗德軍的策略。

正是這一條策略,貫徹了整個蘇德戰爭的全過程,且朱可夫多次“糾正”了斯大林的錯誤。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之後,斯大林還特意讓朱可夫檢閱蘇軍,這可以說是最大的榮耀。

朱可夫騎著白馬檢閱凱旋而歸的蘇軍士兵,全場響起了勝利的歡呼,全蘇聯都陷入了榮耀之中。

可見朱可夫在蘇聯人民心中,那是一名偉大的將領,更是民族英雄。

然而斯大林卻容不下他,終究是功高蓋主,朱可夫也沒有想到,自己會被偉大的斯大林同志給打垮。

朱可夫沒有倒在敵人的槍下,最後卻倒在了政治鬥爭的漩渦之中,而且是一敗塗地。

葉利欽正是看到了朱可夫的遭遇和功績,這才覺得朱可夫適合做俄羅斯的英雄。

同時肯定朱可夫,就象徵俄羅斯同蘇聯正是告別,這其中政治意味也是十分濃重!


小司馬遷論史


朱可夫是蘇聯著名軍事家,戰略家,蘇聯元帥,在蘇聯號稱“戰神”。因其在蘇德戰爭中的卓越功勳,被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

斯大林執政時期,朱可夫由於功勳過大受到猜忌,被誣告受到降職處分。斯大林去世後,繼任的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再次起用朱可夫出任國防部長。

1957年,赫魯曉夫也對朱可夫產生了猜忌,免去其蘇聯國防部部長職務,並取消了他黨中央主席團成員和中央委員的資格。1958年3月,朱可夫正式退休。

1991年蘇聯解體,葉利欽出任俄羅斯聯邦總統,繼承了蘇聯的政治遺產。做為紀念蘇聯衛國戰爭和反對蘇聯極權統治的一部分,葉利欽為朱可夫進行平反。


布衣草堂聊歷史


任何國家、民族都會珍視、敬仰自己的民族英雄,否則將萬劫不復。葉利欽當年為朱可夫平反是順應民意,對歷史錯誤的‘’撥亂反正‘’!出身於貧窮家庭的朱可夫是俄羅斯歷史上的巨星。他在國家極其危急的關頭,保住了首都莫斯科,並反敗為勝。他在岌岌可危時指揮紅軍守住了列寧格勒;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朱可夫指揮紅軍獲得完勝,全殲德國第六集團軍,實現了整個戰爭的根本性戰略轉折……他指揮紅軍一路西進,最終攻克納碎德國首都柏林。二戰後,朱可夫因聲望太高,功高蓋主,最終被趕下政治舞臺,在鬱鬱寡歡中度過了悲慘的晚年,最終去世,享年78歲。這樣的戰爭英雄在極其尚武的戰鬥民族中如同軍神。其功勳、聲望已經永存於歷史的長河。葉利欽審時度勢,在俄羅斯新的歷史時期做了政府最應該做的事。


燕趙流光


每個國家歷史上都有英雄式的人物,儘管他們的事蹟可能並沒有電影中那麼精彩,但是對那些被他們拯救的人來說,他們的魅力不比那些虛構的英雄差。對俄羅斯而言,朱可夫就是一位這樣的英雄。

相信他的名字不僅在他的國家無人不知,在其他國家也會有不少人知道。他是前蘇聯的大元帥,曾在二戰中屢建戰功。他在莫斯科戰役中的合理調配和正確決策,保證了戰役的勝利,避免了蘇聯被亡國的命運,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這樣的一位英雄,在戰後應該受到和他功勞相稱的待遇,這是他應得的。可實際上他並沒有受到這樣的對待。

相反,他得到的待遇不像個元帥,反而像一個犯人。不僅被撤去了所有的職務,甚至還被趕去放羊。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情況發生呢?

朱可夫在戰後為何會被冤枉?

那是在1941年7月,剛剛結束其他地區戰事的他來不及休息,就被斯大林火速叫到了莫斯科。對方見到他以後,直截了當的告訴了他這次叫他來的原因:德軍計劃進攻莫斯科,並且已經開始,但是因為失去聯繫,斯大林不知道前線是什麼情況。

而朱可夫的任務就是去前線瞭解清楚情況,並阻擊敵軍。他到目的地後發現情況很不好,敵軍此時已經將離莫斯科不遠的兩個地區包圍住了,並且蘇軍人員傷亡很多。

朱可夫在仔細觀察局勢後,決定重新組建西方面軍正面對抗敵人。在正式開戰前,蘇軍舉行了閱兵式鼓舞士氣。之後的戰場上,儘管蘇軍一開始處於劣勢,但他們堅持到了冬天。

由於敵人不適應嚴寒環境,於是他們就趁這個時候反攻,最終打得德軍只能轉入防禦,莫斯科危機解除。

這次勝利使朱可夫成為救世英雄,無論軍中還是民間都對他很崇拜,尤其是在閱兵式時,下面士兵對他回應十分熱烈。

這些,都成為了一根刺,紮在了斯大林心中,也為日後朱可夫被冤枉埋下了隱患。

這位英雄是如何獲罪的?獲罪後他又遭遇了什麼?

莫斯科之戰的勝利使他成為了一個傳奇人物,但在備受關注的同時他也被斯大林盯上了。這個領導人不會允許一個比自己更有影響力的人存在。於是就開始找朱可夫的把柄,最終以“過於自大,將戰功全部歸於自己”為由,撤去了他現在的職務。

然後他先是被調到別的地區,之後又被髮配到烏拉爾區放羊。不過好在情況並沒有一直這樣下去,赫魯曉夫接任後,因為二人曾經是老戰友,再加上這樣確實不公正,於是他就又被提拔了上來,並在1953年出任國防部副部長,後又在1955年成為部長。

按說已經經歷過一次了,這次他應該記住一些教訓了吧?可是,朱可夫這一輩子犯的最大的罪就是不會猜測領導者的心意,所以又出事了。

在1957年,馬林科夫聯合中央其他官員要求赫魯曉夫離職,赫魯曉夫不願意,於是就讓所有中央官員一起裁決這件事。朱可夫得到消息後不僅支持自己的老戰友,還動用自己強大的關係網擺平了馬林科夫,最終解除了此人和他同黨的職位。

但赫魯曉夫見到這個結果不但不放心,相反還擔心,他看到了朱可夫的強大能力。為了坐穩位子,他也走了斯大林的老路。

在1957年10月隨便用一個罪名免除了朱可夫的一切職務。最終這位元帥一直到死都沒能洗清冤屈。

葉利欽為什麼要為這位元帥平反?

這個問題可以分為三個原因。

首先1995年是二戰勝利50週年,俄羅斯人民需要一個英雄。這個英雄總不能去其他國家找,而本國的英雄,誰都沒有朱可夫合適。但想要讚頌他的話,就必須先為他正名。

其次就是國際影響,朱可夫不僅僅是拯救了莫斯科,可以說他指揮的戰爭改變了二戰後期的戰況走向,在德軍勢頭最盛之時給了他們有力打擊。這樣一位國際上都承認的英雄,卻在本國遭受冤屈,不管怎麼說都說不過去。

第三個原因,就是針對當時的總統葉利欽而言。對他來說就算承認朱可夫的功績,也不會再對俄羅斯政壇有什麼影響了。畢竟此時朱可夫已經逝去二十一年了。

所以,在事情過去這麼多年以後,這位英雄終於得到了公正對待,唯一可惜的是,英雄已經不在了。


小小嬴政


戰後兩人關係一度失和,原由有很多版本,什麼"功高震主",斯大林猜忌心太重;什麼朱可夫野心勃勃,在軍內培置個人勢力;也有的說是;蘇聯紀念反法斯戰爭勝利,舉辦閱兵式,朱可夫騎馬以副統帥的身份閱兵,是斯大林迫於軍隊內部的壓力,不得不讓給朱可夫等等。英美興論則藉此向"獨裁者"斯大林身上潑髒水……

最後一種說法在朱可夫晚年著的回憶錄中,已給出了答案:即閱兵儀式之前,斯大林因騎馬肩旁受傷,才委託朱可夫代替自己檢閱部隊的,所謂"軍內壓力說",更是有心人的杜撰之詞。第二種"野心說",隨著斯大林離世前,把朱可夫被招回莫斯科,自然也就煙消雲散,如朱可夫真有不臣之心,斯大林是不會放過他的,只是斯大林逝世的太突然,還沒來得及給朱可夫重新安排職務。第一種原因朱可夫功高震主,斯大林"陷害說"更是站不往腳,原由是:在朱可夫的回憶錄中,駁斥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的"秘密報告"中,對斯大林的抹黑,還原了斯大林傑出的軍隊統帥的形象,在當時蘇聯的政治環境下,在斯大林"暴君"、"獨裁者"的罵名滾滾而來的景況下,是需要勇氣的,如果不是出於公心,朱可夫完全可以隨波逐流。我覺得他們關係失和,應該是誤會造成的。朱可夫受了那麼多委屈不但不忌恨斯大林,在回憶錄對斯大林反而極盡讚美之詞,只能說明朱可夫是個頂天立地的漢子,要知道蘇共黨內赫魯嘵夫,和後來勃列涅夫等人,以及西方興論把他受"迫害“一事,拿來抹黑斯大林,朱可夫的回憶錄打了誰的臉是不言自明的。

"以前我和他的聯繫從來沒有這麼緊密過,所以起初他要在場,我就會侷促不安……在我們交往的起初那段時間,斯大林很少對我說什麼。我感覺,他在非常留心地觀察我,對我還沒形成確定的看法……可是,隨著經驗的積累,我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變得更加自信和大膽。我還注意到,斯大林更加重視這些想法了"。通過朱可夫的回憶錄我們還了解到,斯大林和毛澤東一樣習慣於夜間工作,每天都工作至凌晨,無論斯大林還是他身邊的工作人員都是很辛苦的,戰爭時期,斯大林要求總參謀部每天要彙報兩至三次。“一般情況下,他都是有條不紊,沉著鎮定的,允許別人說出自己的的觀點……他喜歡專心聽取別人的彙報,但他們必須說在點子上……他話不多,也不喜歡話多的人,我體會不到,斯大林不是那種反對別人提出尖銳問題,或者反對別人和他爭論的人“。對斯大林的軍事才能評價更高:"斯大林諳熟方面軍和方面軍群行動的組織原則,對這些行動都很在行。可以肯定,他通曉主要的戰略原則,並加以創造。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斯大林作為最高統帥的能力尤為突出,斯大林把這種能力歸於自己的天賦,自己的直覺和廣博的知識。他能發現戰略形勢中,最重要的環節,並善於抓住最主要的的環節,組織對敵行動,並因此而確保進攻行動的成功。毫無疑問,他是個非常出色的最高統帥。"朱可夫最欣賞的是斯大林不裝腔作勢,不矯揉造作,他用自己樸素的方式贏得尊重。"他天生善於分析的思維,他的見多識廣和非凡的記憶力,是別人所不具備的……"。

朱可夫不但善於打仗和治軍,筆頭子也頗有功力,他在回憶錄中還原了斯大林的形象,一個血肉豐滿,充滿個人魅力的革命領袖。由於他特殊的地位和閱歷,他的回憶錄對當時蘇共黨內,蘇聯國內掀起對斯大林鋪天蓋地,狗血淋頭的罵聲,以及西方媒體筆下冷酷、喋血,視殺人為遊戲的暴君斯大林形象的有力回擊。

在回憶錄中,他還披露:時間不長的衛國戰爭,他和斯大林見面120多次,這還不算電話、電報、書信等其它形式的溝通。所以對斯大林,朱可夫是比其他人更有發言權的。

至於葉利欽為朱可夫平反的原因,我覺得應該還是正面的考慮,大家知道,蘇共倒臺,蘇聯解體,葉利欽是直接責任人,亦步亦趨追隨西方,把無數的國有資產拱手送給個別寡頭,又通過寡頭轉移到美歐,把俄羅斯帶到亡國的邊緣,但美國為首的北約,仍然不斷打壓俄的戰略空間,毫不留情的發起對南聯盟的戰爭,我贊成:"葉利欽除了俄羅斯選擇了一個合格的接班人,沒幹過一件好事"的說法。他在紅場立起前蘇聯國防部長朱可夫的銅像,是對他埋葬了蘇聯這個強大帝國的懺悔,還是繼續在配合西方"揚朱貶斯",只有九泉之下的葉利欽自己知道。現在仍苟活於世,另一個搞垮蘇共和蘇聯的重要人物戈爾巴喬夫,被西方屢屢打臉後,現在雖用激烈言詞評擊西方,但對自己過失和應承擔的責任,仍然在辯解……

我是王洪濤,感謝您的閱讀,希望得到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