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詠流傳》第二季創新祕訣:落地“三把鑰匙”

|

「廣電獨家」 楊餘

時代需要經典,經典也需要時代。

《经典咏流传》第二季创新秘诀:落地“三把钥匙”

從第一季“橫空出世”到第二季錄製工作的順利完成,《經典詠流傳》節目製片人、總導演田梅告訴「廣電獨家」,她最大的感觸是在傳唱經典的過程中,《經典詠流傳》也正成長為一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節目。

“很多詩歌及旋律被無數人傳唱,越來越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頻繁地說起這檔節目,就像是在談論自己的某位朋友,而這位朋友卻是一位偉大的經典詩人。”

談及節目的創新秘訣,田梅毫不藏私:“有三把鑰匙”

落地“三把鑰匙”

將詩詞和音樂有機結合是《經典詠流傳》進行創作、創新的第一步。為此,節目組找到了“兩把鑰匙”:時代性和時尚性

《經典詠流傳》第二季在立意層面實現了新突破,在“兩把鑰匙”的基礎上更加強調服務性:要有更為強烈的服務意識,讓大家在寓教於樂中瞭解、認識、喜愛、使用古詩詞,響應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下價值”這一號召。

《经典咏流传》第二季创新秘诀:落地“三把钥匙”

田梅如是解讀《經典詠流傳》的“三把鑰匙”:

“時代性”是指經典傳唱的意義與方向。節目中所傳唱的詩詞經典流傳已久,詞曲創作者將自己的感悟融入其中,經典傳唱人又用自己的方式將其演繹出來。因此,這些經典作品不僅體現出當代人對經典的理解,也體現出時代的特點,特別是新時代的特點。

“時尚性”是指經典傳唱的氣質。所有的經典都曾經流行過,而時尚也有可能成為經典,不少傳唱經典的旋律本身就是非常前衛的音樂元素。節目第二季就充分調動電音元素表現經典,從時尚音樂的角度挖掘經典內涵氣質。

“服務性”是要讓所有中國人都能更加熟悉民族經典,這是節目的終極目的。為此,節目組在第二季開發出“讀詩成曲,傳唱經典”人工智能在線互動系統,開啟了“全民共唱經典、人人能唱經典、瞬間唱出經典”的經典傳唱時代。

為了更好落地這“三把鑰匙”,節目第二季拋棄了傳統的環節性和模塊化,節目模式全面升級,對主持人和鑑賞團的設置進行了全新的調整和規劃,同時增加了外拍小片和第二現場,流程設計也更顯合理。“這既符合經典傳唱的氣質,也符合受眾的欣賞習慣。”田梅總結道。

具體來說,在經典傳唱之前,首先由數位朗誦藝術家以一種儀式感很強的形式朗誦經典作品,為大家隆重地引出詩詞。

隨後,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作為破題人,用簡短精煉的語言講述創作背景,對經典作品進行導入式解讀,引領觀眾提前進入經典的情境和氛圍;再從傳唱人的角度,通過第二現場的訪談和真人秀小片的故事展現,去交代他們在完成這首經典作品時背後所經歷的故事。經過幾番鋪墊之後,再請出經典傳唱人演繹歌曲,將觀眾的情緒推向高潮。

《经典咏流传》第二季创新秘诀:落地“三把钥匙”

在經典傳唱後,鑑賞團與傳唱人進行深入的互動訪談,繼續挖掘故事、昇華主題,以不同身份聚焦同一經典,展示經典不同側面的魅力。最後,巧妙運用“讀詩成曲,傳唱經典”人工智能,帶領大家一起傳唱經典。

可以說,通過“專業朗誦+文學評析+演唱經典+鑑賞互動”層層鋪墊和深入,《經典詠流傳》第二季讓經典作品得到極致呈現和釋放,從而擊中了觀眾的動情點。

奏響時代強音,傳唱民族之聲

《經典詠流傳》第二季延續“和詩以歌”的基本形式,將更多詩詞經典與流行音樂結合,節目題材更加豐富,經典作品的範疇不再侷限於中國古典詩詞,而是拓展到古今中外優秀的經典文學作品。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黃河大合唱》誕生80

週年之際,《經典詠流傳》的舞臺迎來近百歲《黃河大合唱》首唱者以及不同時代的演繹者。他們齊聚一堂,在《黃河大合唱》首演80週年之際,再度唱響這首振聾發聵的民族之聲,讓現場觀眾掌聲不斷,眼含熱淚。

80年前,在抗戰救國的危亡時刻,詩人光未然、作曲家冼星海共同創作了《黃河大合唱》這部偉大的民族經典,歌聲從延安窯洞迅即傳遍全國,成為全民族奪取抗戰勝利的號角。

98歲高齡的李一非老前輩是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成員,也是1939年《黃河大合唱》第一次公演時的合唱團成員97歲的解冰是抗敵演劇二隊的老隊員,曾翻山越嶺傳唱這首雄偉的歌曲。兩位近百歲的老人站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精神矍鑠、身姿挺拔,用嘹亮的歌聲再次演繹了這首經典之作。

《经典咏流传》第二季创新秘诀:落地“三把钥匙”

“中華民族是長於抒情、長於吟詠詩歌的民族。從古至今,我們的民族都在以詩的語言來領悟自然、領悟人生、領悟生命。詩詞是我們這個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精神財富,它不應也不會僅僅停留在書本上,更應當時時刻刻活躍在億萬人民群眾鮮活生動的生活裡。”談到詩詞經典對於我們當下人的意義,康老師如是說。

《黃河大合唱》對於中國人來說不僅僅是一首愛國經典,更是一個激勵當代人奮勇向前的民族精神的象徵。《經典詠流傳》所要實現的目標,不止是讓更多人傳唱它,更是希望將其中的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浸潤更多人的心靈。

挖掘平凡人身上不平凡的故事

《經典詠流傳》與傳統的音樂節目不同,它拋棄了競演模式和答題模式,重新研發出一種“輕賽制、重傳播”的架構。缺少了競技元素,節目需要從新的角度來增加看點,吸引觀眾,只有挖掘出真實且動人的故事,才能讓整個作品有血有肉有溫度。

從第一季開始,節目組就把經典傳唱人的範圍拓寬到了所有普通人。只要是詩詞愛好者或者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就有可能登上《經典詠流傳》的舞臺。

在第一季節目中,有一位88歲的巫漪麗老人。她是中國第一代鋼琴家,也是《梁祝》首位鋼琴伴奏縮譜的編寫者與表演者。節目中,老人家顫顫巍巍地走上舞臺,用佈滿皺紋的雙手彈奏出靈動的音樂,那一刻真是直擊心靈。老人家對藝術、對傳統文化有著非同一般的執著和熱愛。當這位年近90的老人告訴你:“我的輝煌還在明天。”沒有人不為之感到震撼。

《经典咏流传》第二季创新秘诀:落地“三把钥匙”

巫漪麗說:“鋼琴不是用來炫技的,鋼琴是可以改變命運的。”她這一生都在用琴聲氣定神閒地演繹著自己的絕代風華。正如鑑賞團嘉賓曾寶儀在節目現場所說:“我們沒有辦法選擇我們的出生,也沒有辦法選擇我們會遭遇什麼樣的磨難,但我們永遠可以選擇如何優雅地老去。”

就在4月21日,巫漪麗老人在出席音樂會時突然暈倒,送醫院後宣告不治,享年89歲。一生只守一架琴,一曲《梁祝》伴一生,經典傳唱人巫漪麗在摯愛琴聲中離世,用她的生命譜寫了永恆流傳的經典。

《經典詠流傳》到了第二季,有意識地增加了經典傳唱人中素人的比例,尋找大眾身邊熱愛經典、傳承經典的素人代表,挖掘平凡人身上不平凡的故事。

在節目第二季的舞臺上,有一首特別動人的作品被鑑賞團嘉賓康震稱為“天籟之音”——歌曲只有一個音節,卻令所有觀眾為之震撼。14個聽障孩子組成的無聲合唱團,用不同的音高唱出一個相同的音節“啊”,唱響了流傳千古的經典名篇《畫》。孩子們用他們極為特殊的方式為觀眾展示了另外一種力量,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力量。這種力量,比聲音的力量更加強大,更有穿透力。

事實上,讓這群天生聾啞的孩子發出不同的音高,並配合默契地完成一個音樂作品,其困難是無法想象的。無聲合唱團的組織者和發起人是青年藝術家李博、張詠,他們採用“感受振動”的方式去引導孩子們發聲,用5年的時間在全球3.9億的無聲人群中尋找,共同創造了這14個“奇蹟”。

“孩子們從小失聰,失去了展示有聲的機會,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失去了一種權利,即對於經典的理解、渴望表現經典的慾望。”田梅認為每個人都是大自然的孩子,每個人都擁有著大自然給予的稟賦,只要來到人世間,就天然擁有著表達的能力與方式。“節目組深信這一點,呈現得很樸素、自然、直接,效果卻非常震撼。”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中國古典文學在讀博士克麗絲叮的表現也堪稱驚豔。她將《莊子·齊物論》和李白的《古風》(其九)兩篇經典與自己點擊量達3億多次的“網紅”歌曲《一百萬個可能》融合為一體,打造了《夢蝶:一百萬個可能》這首全新經典。此曲將內含詩意的中國哲學融入人們熟悉的旋律之中,再次掀起了網絡傳播熱潮。

上海音樂學院院長、鑑賞團嘉賓廖昌永回憶道,那一天的克麗絲叮讓他特別驚喜和感動:“她吐字吐得那麼清楚,唱得磕巴都不打,而且還是唱莊子深奧的哲學道理。如果有更多外國朋友來研究中國的傳統,我們會交到更多朋友。”

據介紹,節目組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挖掘素人選題。最初的素人選題表裡有上百個名字,但經過篩選,第一批錄製只保留了其中的6個,每一個人、每一個群體都有他們自己的人物特質和故事背景。

攜手人工智能

融媒體時代下如何實現媒體融合創新是所有媒體人面臨的一項非常緊迫的課題。主流媒體正在大膽嘗試新機制、新模式和新技術,尤其是在融媒體傳播方式上不斷進行創新和突破。

在前期策劃階段,節目組針對新一季《經典詠流傳》的融媒體傳播策略展開了一次又一次的討論,包括要打造怎樣的概念、設計什麼樣的新媒體產品、如何宣傳推廣以吸引大眾主動參與互動等各個層面。節目組先蒐集到足夠的相關信息,然後通過思維碰撞構思出創意概念,再根據這些想法聯繫相關的技術平臺與運營機構,論證這些方案的可行性,在不斷調整和完善的基礎上最終形成落地產品。

《经典咏流传》第二季创新秘诀:落地“三把钥匙”

在第二季節目中,節目組與語音技術公司合作,將詩詞傳唱與AI技術深入結合,開發出“讀詩成曲,傳唱經典”在線互動系統,不僅反向激活了傳統電視媒體的樣態格局,更是利用全媒體傳播形式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心理和情感距離,帶來了流量的長尾,直觀體現了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的深融與真融。

另外,節目組採用仿真AI技術,以撒貝寧為原型合成了一個虛擬主持人形象——AI撒。節目中,虛擬人物AI撒會邀請線下觀眾完成“讀詩成曲”的實時互動,並在大屏同步呈現這一內容,從而形成一個完美的閉合。

“我們在第一季就已經有了這方面的想法,但受技術限制未能實現,第二季如願將這一概念變為了現實。”田梅說,“對傳承經典而言,這一系列的全新嘗試既豐富了傳播的渠道,更加深了傳統文化的歷史烙印;對科技而言,它推進著AI 技術走向大眾、走向科普、走向規模化應用。融媒體是一個複雜且新興的概念,需要學習和適應的地方還很多,我們也在摸索中不斷前行。”

毫無疑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改變生活,也時刻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比如,在音樂效果方面,節目第二季啟用了大量電音,事實證明效果很好。“聲音本來也是經典內涵的一部分,雖然古音不可復現,但是電音的模擬之聲為大家打開了想象空間。”田梅說。

又如,節目第二季舞美的聲光電效果比第一季更上一層樓,為觀眾再造了經典的意境。“以前只存在於想象中的場景,如今可以說是隨我所欲,只有想不到的,沒有科技達不到的效果。”“讀詩成曲,傳唱經典”在線互動系統的合理運用也是一個成功案例。

但是人工智能的更多運用也給節目組帶來了新的思考和啟示:如何能讓演唱的聲音更像本人,讓聲音更加完善?如何讓演唱的旋律更加流暢、自然,更接近真實的效果?如何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

說到此處,田梅分享了節目錄制過程中的一個小細節:節目組請康震教授試驗“讀詩成曲,傳唱經典”在線互動系統。他一開始很好奇,躍躍欲試,嘗試了一下之後,對自己的聲音沒感覺,有點失望。在一遍又一遍地嘗試後,終於有一個版本的聲音效果很好,他興奮地播放給大家聽,結果大家說,這明明是廖昌永老師的聲音嘛,這讓他更鬱悶了!

《经典咏流传》第二季创新秘诀:落地“三把钥匙”

“因為技術是全新的,必然存在不夠完美的地方,但這無疑開闢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方向和新方式。

“田梅認為。

“時代需要經典,經典也需要時代,這是我們這個節目不斷走向創新、走向時代、走向群眾、走向未來的根本動力和宗旨。”田梅深感節目還有非常巨大的進步空間。

其一,中華優秀經典的寶庫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這是節目能夠持續創作的重要基礎,也是重要原動力,“只要經典的流傳持續不斷,這個節目的進步空間無限大”;其二,當代作曲家、作詞家、演唱家及歌手等對音樂的內涵闡述、演繹形式是不斷更新的,對經典的理解也是不斷更新的;其三,這個時代對經典有著長久的渴求。

「廣電獨家」是廣電業界第一訂閱號,「影視獨家」透視影視熱點,北京中廣傳華影視文化諮詢有限公司運營,長按二維碼可訂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