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坑“涅槃”——從宕口開發看南京生態文明實踐

矿坑“涅槃”——从宕口开发看南京生态文明实践

今年清明節期間,遊客在湯山礦坑主題公園內的礦野拾趣樂園遊玩。

本報通訊員 郭明峰 錢雪 本報記者 馮芃攝

湯山礦坑主題公園火了——儘管目前只建成並開放了約三分之一的體驗項目,但大批遊客仍慕名而來。

除了湯山礦坑主題公園外,我市還有不少廢棄礦坑已悄然“涅槃”。昔日棘手的城市“傷疤”,在創意之手的摶捏下,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三贏。

這一結果也讓城市建設者、治理者開始重新審視礦坑的未來:大片刺眼的灰白,經過治理復綠,也可以開出鮮豔的生態之花;廢棄荒涼且存在地質災害的宕口,只要巧施妙手,也能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窗口和彰顯城市特色的名片。

正在癒合的傷疤

半年前,位於上海松江的世茂洲際酒店正式開門營業,這個建在廢棄採石礦坑內的酒店迅速成為上海“網紅”新景。

半年後,位於南京湯山的礦坑主題公園同樣成為“網紅”。

近日,記者實地探訪湯山礦坑公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汪碧綠的湖水,湖水周邊綠樹環繞,腳下是大片草坪,不少市民正在公園內休閒、嬉戲。繼續向前,走至山腳下,可以看到採石宕口留下的峭壁依然如刀劈斧削,刺目而震撼。峭壁下方建有環形棧道,遊客攀援而上可至頂部觀景臺,極目遠眺,山水美景盡收眼底。

礦坑公園位於湯山山體南麓,這裡是湯山最大的廢棄礦坑。2017年,湯山礦坑公園項目成為南京上報住建部“城市雙修”的試點案例之一。為了讓礦坑主題公園充分體現湯山特色,當地特邀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王建國,東南大學教授韓冬青以及上海張唐景觀設計事務所等參與設計。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博士後、湯山礦坑公園景觀設計師王墨介紹,設計團隊是以公園現狀地形地貌為基礎,深耕歷史人文與礦坑文化,再造了溼地、草甸、湖區等景觀元素,恢復宕口生態系統和景觀風貌。同時,設計團隊還植入了科教娛樂、溫泉體驗及親子活動等內容,形成“以山為幕”的特色礦坑體驗公園。

今年下半年,湯山礦坑主題公園還將建設礦坑瀑布,並引進動力傘和熱氣球等項目,進一步豐富遊客體驗。“以前這裡像個傷疤,現在正在慢慢癒合。”湯山街道湯山社區村民錢小寶說。

令人驚喜的“三贏”

湯山礦坑主題公園的“涅槃”,是我市大力推進礦坑治理的縮影,更是全市高度重視生態文明、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窗口。

越來越多的礦坑,在消除地質災害以後,正在煥發勃勃生機——

位於湯山湖山社區的“江蘇園博園”項目,原先是中國水泥廠有限公司孔山礦所在地,採石宕口密佈,小火車運輸線密集。經過生態修復、二次開發,這裡即將建成南京市重大標誌性項目和世界級旅遊綜合項目;

棲霞區孟北村的線山廢棄礦山,一度岩石裸露、傷痕遍佈。經過消除地質災害、削坡、填坑、覆土、植綠後,200多畝土地慢慢變成了櫻花和海棠的觀賞勝地;

東起燕子磯公園、西至上元門,全長約6公里的幕燕濱江帶,先後關停9家採石場,恢復植被260萬平方米。幕府山白雲石礦礦坑也將開發攀巖等“白雲谷”體驗項目,礦坑即將變為探險勝地;

高淳丁家山礦區修坡平整、復綠復墾、美化造景,形成了約8萬平方米左右綠化坡面,新增耕地面積171.2畝。

南京礦產資源豐富,開發利用歷史悠久,這是我市周邊採石宕口密佈的重要原因。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市存在各類礦山291個,每座礦山宕口數量不一,總影響面積45.7平方公里。隨著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理念逐步確立,2005年起我市啟動礦山整治及宕口復綠工程。

最新統計顯示,我市陸續關閉礦山266個,佔地面積22.4平方公里,累積投入治理資金約14億元,完成了部分重要交通幹線、旅遊風景區周邊可視範圍內的210個廢棄露採礦山宕口的恢復與綜合治理工作,總治理面積達14.3平方公里。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地質環境處處長戚榮建介紹,近年來我市通過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陸續恢復了約510公頃林地、草地,約80公頃耕地,同時置換出了約950公頃建設用地,部分靜態的礦山正變成動態的經濟承載體,實現了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三贏”。

如何挖掘個性、彰顯特色

廢棄礦坑不僅見證了靠山吃山的粗放發展模式,更一度成為城市負面形象的窗口和城市治理者的負擔。

旅遊的蓬勃興起尤其是全域旅遊開發,為礦坑找到了出路。近年來,工業旅遊逐漸興起,以其有別於傳統旅遊的特色體驗受到歡迎,據國家旅遊主管部門預測,未來5年,工業旅遊接待遊客總量將超過10億人次,旅遊直接收入總量超2000億元,工業旅遊發展進入黃金期。

儘管旅遊潛力亟待開發,但並非所有礦坑都適合開發旅遊項目,其如何挖掘個性、彰顯特色更有諸多講究。

“礦坑是工業時代礦業開發遺留下來的獨具特色的礦業遺蹟,也是展示人類礦業文明的重要窗口,需要得到保留和展示。”在王墨看來,打造礦坑公園,不僅要重塑植被、山岩等自然景觀,還要突出工業景觀、文化景觀的設計元素。當然,礦山修復模式要因地制宜,首先要突出生態優先原則,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再考慮是否適合發展產業。

礦坑二次開發能否成功,還需要旅遊要素支撐。相關專家表示,例如位置距離主城較近,可以接受一定的商業輻射,擁有旅遊人群支撐等。但隨著礦坑“網紅打卡地”越來越多,城市治理者理應形成一個共識:廢棄礦坑未必是城市的負擔,而應看作蘊含潛力的產業之礦,只要進行合理開發和科學利用,往往可以成為展現城市個性和特色的全新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