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丨為什麼回族多馬姓?

回族是我國分佈最廣的少數民族。西北地區是我國回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做為中國回族第一大姓馬姓,在這裡表現的尤為突出。根據寧夏固原縣(包括今彭陽縣)戶籍調查,回族馬姓佔總人口的1/3。

俗語道:“十個回回九個馬,不姓馬來也姓尕。”那麼回族為何多姓馬呢?


姓氏文化丨為什麼回族多馬姓?

這首先和回族接受漢族的姓名制度有關。回族在形成民族之前,以波斯語或阿拉伯語命名,有名而無姓。回族在與漢族長期相處的過程中,開始接觸到漢族的姓氏制度。中國回族的形成與漢族不同。

回族形成後,普遍使用漢語,回族姓氏也最後漢化,與漢族姓氏基本相同。但追溯回族姓氏的淵源仍與他們先民的姓氏有關。一般說來:阿拉伯人的全名是由本人名、父名、祖父名、族名、地名、部落名等構成。

回族先民基本保持他們原來的姓氏,在唐宋的時候表現的比較明顯,例如:1965年泉州發現的唐代古阿文石刻,刻文為“這是侯賽因·本·穆罕默德·色拉退之墓,真主賜福他”。

這一姓氏特點在回族先民進入中國時仍然是很明顯的。唐宋元時來華的穆斯林,為中國回回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回回姓氏的誕生、形成和發展準備了條件。

元末明初,回族人開始用姓。由於阿拉伯人的名字中發“馬”和發近似“馬”音的不少如“麻”、“穆”、“沐”、“默”、“漠”等,回族人就漸漸地確定用譯音漢字“馬”作姓,後來代代沿用,這是回族人多“馬”姓的最主要的原因。



姓氏文化丨為什麼回族多馬姓?

據《補元史·氏族表》載,回族人取“馬”姓還有幾種情況。一是取祖先原名的意譯為姓,如著名詩人馬易之,原名是“遒賢”或“納新”。他是元代葛邏錄人,葛邏錄又譯為合魯,是“馬”的意思。二是取祖名中第一字為姓,如馬速忽、馬哈麻、馬合沙等人的後裔,都取“馬”為姓。三是在祖名中取一個音為姓,如吉雅漠低音的後裔,因“漠”音近與“馬”音,所以取“馬”為姓。

此外,也有人以官職而取“馬”字為姓的。如元代著名文學家馬祖常,他的高祖在金朝末年曾任風翔兵馬判官,他的子孫遂以其官職“兵馬判官”中的“馬”字為姓。

我們近代聽到的回族武裝力量,也多稱為“馬家軍”。

民國時期,在我國西北的甘、寧、青地區,存在著數股強大的回軍武裝力量。由於其首領皆為甘肅河州回族馬姓,故稱“馬家軍”,俗稱“西北群馬”。因割據範圍不同,又分成“寧(夏)馬”、“青(海)馬”、“甘(肅)馬”等,其勢力還曾擴張到新疆。20世紀40年代後期,“群馬”中以馬鴻賓、馬鴻逵、馬步芳三個集團最具實力,人稱“西北三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