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大幅下滑,預虧20多億,西部礦業如何自救?


業績大幅下滑,預虧20多億,西部礦業如何自救?


作者 | 于斌

來源 | 於見(ID:mpyujian)

A股市場從來不乏驚天巨雷,特別是在這段時間,恰逢各大公司紛紛開始披露自己2018年年報及業績預告的節點。只是讓投資者們沒有想到的是,這場A股公司“業績修正”暴雷潮持續了那麼久,涉及到了那麼多的企業。

據媒體報道和公開數據顯示,從1月到4月這三個月中,共有356家上市公司發佈了《2018年業績修正預告》,其中有119家上市公司的業績下滑比率超過100%,佔比超過三分之一,而這當中更是有48家上市的公司直接從之前的盈利變為“鉅虧”。A股市場的“心驚肉跳”再次讓很多投資者膽戰心驚。

文投控股由“預盈利1200到1400萬元轉變為鉅虧6.8億到7億元”、奧瑞德由“預虧損7.38億元到8.7億元進一步增虧為16.7億元”、 西部礦業由“預盈利1億元左右轉變為預虧20.63億元”......大量A股上市公司沒有撐過“業績修正”的坎,接連開啟暴雷模式。

2019年4月18日晚上,“中國十佳礦山企業”之一的西部礦業修正2018年業績預告,對外宣告“從開始的預盈利一億左右,變為修正後的預虧損20億元左右”,此消息一經公佈,業界和投資者一片譁然,因為對於西部礦業來說,這場業績變臉來的似乎“毫無徵兆”。

需要指出的是,這家被稱為“世界屋脊上的有色巨頭”在過去7年的淨利潤總和都沒有這次的“虧損”那麼多。對此資本市場也很快做出了反應,西部礦業發佈2018年業績預告的第二天,其股價應聲大跌7.25%。

“家裡有礦”的西部礦業

中國有色金屬巨頭西部礦業就是傳說中“家裡有礦”的那種公司,它是青海省國資委旗下上市公司,是西礦集團的支柱產業之一。西部礦業成立於2000年,總部位於青海省西寧市。從錫鐵山開始,西部礦業不斷拓展自己的礦山資源,截止目前為止共有七座礦山,包括有色礦六座、黑色礦一座。在青海省內,擁有錫鐵山鉛鋅礦,賽什塘銅礦兩座;在青海省外,有西藏的玉龍銅礦、四川甘孜州呷村銀多金屬礦和會東大梁鉛鋅礦、內蒙古巴彥淖爾獲各琦銅礦、雙利鐵礦。

西部礦業是青藏高原上唯一的大型有色金屬集採、選、冶於一體的聯合企業。2007年,西部礦業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並在上市第一年就交出了另投資者驚豔的成績單:2007年,“西部礦業共實現淨利潤17.26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達16.45億元”。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有色金屬巨頭也無法擺脫互聯網式的“上市即巔峰”的套路,在此之後西部礦業的整體業績一路下滑,一直到近期爆出“鉅虧”風波。

業績大幅下滑,鉅額預虧20多億

2019年1月29日,西部礦業第一次對外發布業績預告時的消息還是“預計2018年將實現盈利一億元”,“受公司聯營企業四川會東大梁礦業有限公司經營虧損較大影響”,西部礦業業績大幅下滑,預計2018年1月到12月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00億元,同比減少78.00%。

2019年4月18日晚,西部礦業修正2018年業績預告,“預計利潤大幅下滑瞬間變成了鉅額虧損”,高達20.36億元人民幣的虧損額直抵近7年淨利潤總額。在過去,雖然西部礦業的業績不斷下滑,但至少從未虧損過。現在一虧就虧出了那麼大的陣仗,這注定讓西部礦業的近20萬投資者夜不能寐。

據西部礦業公開信息,這次毫無徵兆的業績變臉源自“對聯營企業青投集團的全額計提”,值得注意的是,據西部礦業2018年半年報公佈的財務數據“青投集團還有100億的淨資產”,但是現在卻歸零了。

短短3個月的時間,西部礦業的業績變臉就如此“心跳”,為什麼?西部礦業表示此次業績變臉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公司“長期股權投資出現較大的減值損失”。西部礦業投資的青海省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在第三方評估機構的評估下顯示:西部礦業對青投集團股權價值的可回收金額為0,因此而導致的對青投集團長期股權投資的減值損失25.22億元,於是西部礦業業績從預計盈利一億變為鉅虧20億。

雖然在發佈公告後,西部礦業聲明“青投集團投資的減值損失對公司的主業盈利能力及經營現金流量不產生影響”,但這明顯不能解答投資者和市場的疑慮。

我們先來回看一下導致這次西部礦業鉅虧的青投集團是何方神聖。

2013年的時候,青海省國資委操盤了西部礦業與青投集團的股權增資,“以西部礦業所持有的子公司百河鋁業100%股權、西海煤電100%股權、西部碳素100%股權、唐湖電力的整體資產以及公司所擁有對上述公司的債權和部分現金,合計29.66億元作為對價,認繳青投集團的新增註冊資本,公司持有青投集團增資後35.89%股權,成為青投集團第二大股東”。

那時候的這筆投資看起來沒什麼問題。因為西部礦業拿出來的都是盈利能力較弱甚至虧損的企業,從當時標的公司的業績來看,彼時百河鋁業年虧損1529萬元、西海煤電年虧損3627萬元、西部碳素年盈利113萬元、唐湖電力年虧損2.1億元。而被增資方青投集團那時的資產總額為285.17億元,營業收入為77.76億元,年度淨利潤達8490.64萬元。

西部礦業當時就此次增資也曾表示,“增資若順利完成後,有利於公司整合資源,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核心財務指標,增強盈利穩定性”。

2013年到2017年,青投集團的經營情況雖然一路下降,但頂多算髮展不穩定,倒也沒有出現過太大的損失,這四年時間裡青投集團實現的淨利潤分別是1594萬元、90萬元、844萬元、5245萬元。

一直到2018年上半年,這筆交易都沒什麼問題。此時在西部礦業的2018年半年報裡顯示,青投集團的淨資產已經達到108.8億元,這時西部礦業持有青投集的股權已經降到20.36%的份額,雖然比例降低,但這個比例按資產換算也還值22億。

但在2018年上半年之後,青投集團的業績率先劇變,從前面四年的盈利突然變為虧損5570萬元。作為對比,此時西部礦業尚有5.75億元的盈利,較去年同期還大漲了121.21%,但到了西部礦業第一次發佈2018年業績預告時,其淨利潤卻大幅下降,“預計比去年減少3.65億元”,儘管如此,這時“1億元微盈利”的預期尚不致命,市場也未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西部礦業上。

後面大家就都知道了,4月18日晚西部礦業的業績修正預告打破了近20萬戶股東的幻想,其預計虧損20多億。

那麼青投集團超過百億的淨資產怎麼會在半年的時間裡說清零就清零?事實上,青投集團的“爆雷”早有跡象。

兩個月前,“青投集團出現債務未及時兌付”的情況開始被業內爆出,隨後青投集團發佈公告解釋稱“屬於技術性債務違約,已經完成兌付,不會構成實質性違約”。與此同時,標普對青投集團的債券評級進行了下調,“將青投集團主體和債券評級從B+下調至CCC+”。

除了“債務違約”,青投集團旗下唯一一家上市公司“金瑞礦業”也因為融資租賃合同糾紛,從年初開始就持續發佈“青投集團持有的公司股份遭到凍結”的公告。根據媒體報道,截止2019年4月11日,青投集團持有的金瑞礦業股份已經被全部輪候凍結,以“防止發生更大的虧損”。

當然受到青投集團影響的不止西部礦業一家公司,還有金瑞礦業。青投集團作為金瑞礦業的實際控股人擁有瑞金礦業42.5%的股份,約為1.22億股,按照市值計算近10億元人民幣。而瑞金礦業在青投集團影響下也收到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緊急問詢,“要求公司立刻回覆當前經營情況、債務情況及控股方青投集團目前的虧損情況和營業情況”。

由此可見,青投集團的司法凍結“暴雷”才是西部礦業業績變臉的根源。值得關注的是,在青投集團剛開始出現債務違約的時候就有股民曾經在網絡平臺上向西部礦業進行問詢,但那時西部礦業以“信息披露公平性原則”為由拒絕回答。

很明顯,西部礦業的危機說突然卻在早幾個月之前就有明確先兆,但在青投集團出現問題的這幾個月時間裡,西部礦業無視了股民的疑問和自身面臨的風險,未對投資者們盡到告知義務。

不管實際原因如何,西部礦業的第一次虧損就從盈利變更為鉅虧,這除了激起了將近20萬股東的不滿,也引起了上交所的疑慮。

西部礦業修正2018年業績預告當晚,上交所就火速發函問詢:“之前為什麼沒有任何風險提示和信息披露?”,要求西部礦業“說明青投集團股權出現減值的原因和時點,公司是否存在財務洗澡的行為”。

這次包括西部礦業在內A股市場的集體業績動輒就是虧損幾十億元的“爆雷”的確也讓市場咂舌。除了像西部礦業這種業績下滑、收購資產而導致的虧損之外,還有“以前隱虧此次集中暴露”、“企業領導層換屆”、“企業商譽受損”等原因,因此大量A股上市企業擬計提相應減值。

按照常規經驗,這種業績爆雷與財務“洗澡”不無關係,也就難怪上交所向西部礦業發函要求其說明是否存在此行為了。所謂的財務“洗澡”,其實就是上市公司的一種“反正上市公司業績已經很慘了,乾脆讓它一慘到底,這樣的話,新的會計年度,起點低了,盈利就容易了”的破罐子破摔的行為,這麼做的目的在於給企業未來的業績降低起點、減輕歷史包袱。

在上交所給西部礦業發出的問詢函裡,它一共提了三個問題:

“1:青投集團股權出現減值的原因與具體時點,公司在前期業績預告中,未預計該項重大減值損失的原因、決策機制和主要決策人;公司及評估機構確認青投集團股權價值的可回收金額為0的依據、合理性及具體測算過程,是否存在一次性計提以進行財務大洗澡的行為,該會計處理是否足夠審慎?

2:經核實,公司至今未就青投集團生產經營遭遇嚴重困難、公司可能遭受重大損失進行過任何信息披露,亦未提示過相關風險。公司是否在青投集團中擁有董事會席位?公司未及時披露青投集團生產經營遭遇嚴重困難、公司可能遭受重大損失的原因及主要責任人是誰?

3:公佈青投集團現在的財務數據,青投集團的生產經營狀況何時開始惡化、惡化過程及原因;公司所持青投集團股份的後續處置計劃及財務影響?”

結合西部礦業遇到的業績下滑、鉅虧20多億的現況,我們再來回頭看一看西部礦業上市之後的股價表現:從“首發價格13.48元到一個半月後的68.50元頂點”,西部礦業上市即巔峰,之後股價就一路陰跌到現在的6.52元。上市將近12年的時間裡,西部礦業的股價已經跌幅超過九成,市值也從頂峰時候的近千億規模縮減到現在的百億。

不利現狀下,西部礦業謀求自救

針對目前的這種不利局面,2019年4月16日,西部礦業召開了臨時股東會議,“專門針對目前出現的嚴重虧損情況進行分析並提出合理解決方案”,根據報道,此次會議支持數最高的解決方案是“發佈短期融資券解決眼下的財務危機”。

西部礦業一再強調自身“主業發展態勢良好”,認為資產虧損雖然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但“主營業務的經營活動不會受影響”。所以其目前提出的解決方案是發佈債券以解決“財務危機”。

在筆者看來,這並不是西部礦業得以“自救”的根本方式,因為它現在面臨的不僅僅是“財務危機”,還有“經營危機”。如前面所說,西部礦業長期以來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財務暴雷,更多的其實是其業績常年經營不善帶來的市場“不信任”。這種不信任的情緒受到此次“鉅虧”消息的激發,才引得業界譁然,投資者聲討不斷。

所以“發佈短期融資券解決眼下的財務危機”說到底只是西部礦業撐過這段時間的一個暫時性手段。要想自救,根本還是在於要找到企業良性發展的盈利點,用持續的業績增長才能給與市場和投資人持續的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