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小孩,你今天有沒有哭?


“別哭了,再哭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哭什麼哭! 這點兒小事也至於哭嗎?”

“你敢哭我就把你扔在這裡!”

“又哭又哭,你成天就知道哭,煩不煩?!”

“不許哭!不許出聲!”

……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些話都不陌生吧。

孩子哭,恐怕是大人們的第一煩!從孩子出生,父母們提心吊膽祈禱家裡別有個“夜哭郎”。

孩子長大了,他怎麼淘氣、折騰,父母都能忍受,可是他一哭,父母就會怒氣沖天,按捺不住。

如果帶孩子出門,最害怕孩子在公共場合哭,父母要接受周圍人目光的洗禮,尷尬、難堪進而憤怒、生氣。

而假如一個大人在飛機上、火車上,恐怕最糟心的就是鄰近位子或者同車廂有個愛哭的小孩吧。

是的,從家庭到社會都不接納一個愛哭的小孩。

愛哭的小孩不好,愛笑的小孩才乖,這是我們全社會的默認規則。

為什麼大人們不允許小孩哭呢?

親愛的小孩,你今天有沒有哭?

原因一:哭被貼上了否定、消極的情緒標籤。

我們的文化認為哭是消極的、無能的表現。

所以才有了“男兒有淚不輕彈”,才有了“弱者用眼淚博得同情,強者用汗水獲得成功”這樣的論斷。

這種刻板偏見讓我們對哭持有否定、壓抑的態度。

同時,一個小孩哭就表明他很脆弱,而脆弱是被認為不應該輕易流露的,一旦表現出來,這就是無能。

原來,我們不能接受的並不是孩子哭本身,我們所不接受的是哭意味著孩子脆弱的表露。

而我們真正害怕的是孩子的脆弱會照見我們自己的無能。

因此,哭就像一個被隱藏在我們身上的情緒按鈕。

一旦孩子哭了,他就觸碰到這個按鈕,而我們就會本能地給他一個否定的反應——不許哭!

其實,哭只是一種行為,而哭的背後可以是各種情緒。

或悲傷、或害怕、或失望、或憤怒,或激動、或開心很多情緒都可以通過哭來表現。

人是情緒的動物,所謂七情六慾,喜怒哀樂悲恐驚都是人情緒的一部分。

因此,所有的情緒也都沒有好壞之分,他們都是我們的一部分。

哭,這個行為可以表現各種情緒。可以痛哭流涕也可以喜極而泣,可以如泣如訴也可以破涕為笑。

所以,第一步我們應該改變對哭的消極、否定的態度。

親愛的小孩,你今天有沒有哭?

原因二:哭是情緒自然流動的表現,而我們早已遺忘了這種體驗。

每個人都在人群中活成了一座“孤島”,這是對時下社會集體的寫照。

何為“孤島”?就是心靈的“孤島”、情緒的“孤島”。

所謂最深刻的寂寞就是身體每天都和一大群人在一起,而心靈卻始終如孤魂野鬼般獨自漂泊。

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彼此內心封鎖,情緒固步自封的情況非常普遍。

久而久之,我們早已經不記得該如何讓情緒向他人流動,如何接納別人向自己流動的情緒。

一個小孩哭了,這是他內心情緒向外流動的表現,他通過哭讓別人看到他的害怕、著急、或者憤怒,這是他發出的心靈信號。

其實養育孩子就是我們這些麻木的大人重新認識自我,認識情緒的好機會。

因為,在解讀孩子情緒的同時,我們也有機會重新學習,如何跟自己的情緒連接,如何解讀自我。

我們不僅要接納開心、快樂、興奮、激動等這些“好”的情緒,更要擁抱悲傷、失落、寂寞、難過這些“壞”的情緒。

而孩子真的是我們情緒的老師,他們真情流露,不壓抑、不沉溺,開心就笑,傷心就哭,哭過就放手。

內心不累積情緒的負擔,所以他們才能了無羈絆地成長。

親愛的小孩,你今天有沒有哭?

原因三:我們沒有真正的情緒教育。

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是在告訴我們該如何做事情。

我們學到的都是如何加減乘除,如何接人待物,如何仕途經濟,如何人情練達。

沒有人教給我們,當我們傷心、難過時該怎麼辦?恐懼、失望時可以如何自處?

我們的教育在內容上是理性的凝結,把教育的對象當作去情緒化的存在。

我們的理念提倡的是喜怒不形於色,對情緒的態度是壓抑、無視,甚至是消滅。

因為自身缺乏情緒教育,一個孩子哭了,他有情緒流動向我們的時候,我們自己也是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如何回應孩子。

只能從過去的經驗以及普遍的做法,還有我們從小得到的反饋中,給他一個“不許哭”的回應。

親愛的小孩,你今天有沒有哭?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正面管教幫我們補上情緒教育這一課。

我們這些匱乏的大人是時候給自己的人生補上情緒這一課了。

我最先被正面管教打動,就是“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這句話。這是正面管教的理念之一。

我們傳統的教育都是把精力全部集中在如何消除孩子那些令人煩惱的行為上。

為此,教育者發明了各種“高招”來矯正、懲治行為不端的孩子。

而正面管教卻教會我們把關注孩子問題行為的目光推向行為背後的情緒,從深層次瞭解行為的原因和目的。

正面管教中的共情,就是幫我們和孩子連接的好工具。

它讓我們和孩子的情緒在一起,體會他的感受,從而接納並理解孩子的行為目的。

共情,首先要對情緒放下評判的心態,情緒本身沒有錯。

例如,媽媽告訴孩子看電視時間到了,孩子不同意便開始哭,這時,大人先別反感,別評價。接納情緒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情緒的安全。

只有在情緒安全的情況下,孩子才能允許大人和他產生連接,才更願意接受大人的指引。

所以,孩子哭了的時候,媽媽可以先身體上靠近他,給他一個擁抱,讓孩子感覺踏實放心。

親愛的小孩,你今天有沒有哭?

前期給孩子的情緒營造安全的氛圍,接下來我們就要識別孩子的情緒,並找到孩子的私人邏輯和他的願望。

比如我們可以這樣說:“寶貝,媽媽看得出來,你覺得很難過,因為你特別想多看一集小豬佩奇,要是能想看多久就看多久那就好了。”

這句共情的話語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納

,也就消除了情緒的壁壘,可以順利接受父母的指引。

共情是為了處理情緒,也是為了下一步處理問題而奠定的基礎。

情緒處理之後,我們可以通過許多其他工具處理事情。

例如,運用選擇輪的和孩子一起頭腦風暴想出更多的代替看電視的娛樂方式。

運用有限選擇,讓孩子決定是五分鐘之後關電視還是十分鐘之後關電視。

那之後是媽媽關電視還是寶貝關電視,這樣也給孩子自主決策的機會,孩子能從做事中體驗到自律的能量和喜悅。

為人父母,我們應該慶幸是孩子讓我們有機會再次走入童年,有機會補上人生的缺憾。孩子的情緒照見了我們僵直的內心。

此刻,讓我輕聲地問一句:“親愛的小孩,今天你有沒有哭?”

哭了也不怕,有我陪伴你,接納你,愛著你。

附:歌曲《親愛的小孩》歌詞

小小的小孩 今天有沒有哭是否朋友都已經離去 留下了帶不走的孤獨漂亮的小孩 今天有沒有哭是否弄髒了美麗的衣服 卻找不到別人傾訴聰明的小孩 今天有沒有哭是否遺失了心愛的禮物在風中尋找 從清晨到日暮我親愛的小孩為什麼你不讓我看清楚是否讓風吹熄了蠟燭在黑暗中獨自漫步親愛的小孩快快擦乾你的淚珠我願意陪伴你 走上回家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