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縣城解放的前前後後

■ 李思賢

1949年7月18日晌午時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四十六軍先遣部隊,未遭到任何抵抗,浩浩蕩蕩從北門開進平江縣城,平江宣佈和平解放。當時,城內店鋪都關門停業,街上行人無幾,冷冷清清。解放軍進城時,只有少數人目睹了這一重要歷史時刻的情景。

解放軍進城前夕,街上便謠言四起,寅時說軍隊快進城了;卯時又說軍隊快進城了。謠言一來,已開門做生意的店鋪便慌忙關上店門,街上行人匆匆跑回了家。到臨解放的頭三四天,絕大部分店鋪索性不再開門營業,街上行人稀少。當時最繁華的上西街,只有一個賣麻坨的人,麻坨賣不出去,就採取擲骰子的辦法,別人贏了就白吃;別人輸了就起錢買麻坨。謠言一來,他便端出麻坨盤開溜;風平浪靜時又端起盤子來賣。我當時才滿9歲,又是暑假,經常一個人溜到街上看熱鬧。由於年幼記性好,當時的印象還特別深刻。

為何當時的老百姓對解放軍心存疑慮呢?自1928年8月底,彭德懷率領紅五軍撤出平江奔向井岡山後,平江城裡的老百姓再也沒見到共產黨領導的軍隊,見到的只是國民黨軍隊和侵華日軍。日本鬼子燒殺擄掠,強姦婦女,無惡不作;國民黨也屠殺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月池塘的石牌坊上,多次掛過被殺的人頭,使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慄。解放前夕國民黨的一些官兵,仗著手裡的槍桿子,強買強賣,欺壓百姓。因此,老百姓談到兵就心有餘悸。加之國民黨政府經常作反面宣傳,一些地主老財和反動資本家,也經常說共產黨的壞話。共產黨的隊伍,究竟怎麼樣?大部分老百姓不得而知。

解放前後幾天的平江縣城,經常有國民黨的飛機轟炸,街上的不少住戶,前往鄉下防空襲去了。同時擔心解放軍進城遭到國民黨的反抗,老百姓怕打仗,所以絕大部分商店關門停業。

縣城解放那天,解放軍為何沒有遭到任何抵抗呢?

1949年,人民解放軍以排山倒海之勢,節節勝利。繼三大戰役之後,接連解放了南京、武漢,國民黨軍隊及政府土崩瓦解,紛紛潰敗。當時掌握地方武裝的平江縣警察局長張運駿,見國民黨政府已日落西山,即將倒臺,便在當年6月中旬,到長沙通過關係,找到了長沙的地下黨,決定棄暗投明,率300多人槍起義。解放縣城的頭幾天,偽縣政府的官員,早已逃之夭夭,偽縣長躲往梓江(今浯口西江)江家洞,後又逃到了長沙。因而,解放軍及接管平江的晉中南下一大隊第三中隊進城那天,沒放一槍一炮,這塊紅色土地便回到了人民手中。

解放軍進城後,住在祠堂、廟宇及公共場所,一些店鋪也住進了軍隊。當時,我家在上西街開油鹽鋪,幾天後也住進了10來個解放軍。他們打地鋪睡在店內。由於天氣炎熱,他們說不用關鋪門,有他們在,不會有人偷東西。我們吃過飯後,他們才借用鍋灶做飯,油鹽柴米菜都是自己帶來的。他們是北方人,說話聽不懂,當時平江人大都不會說普通話,很難用言語溝通。吃的也不一樣,他們喜歡吃麵食。中飯大都吃麵條。他們帶來的麵粉很白,比平江本地的麵粉白得多。他們吃麵時,常給我弟弟也盛一碗。有時也吃小米飯。小米飯看起來黃燦燦,聞起來香噴噴。他們給我吃,但吃起來粗得很,咽不下去,很不好吃。可能當時很難買到菜,他們的菜很單調,大部分時間吃南瓜湯。他們能吃生菜,白蘿蔔、辣椒生的做果子吃,也不怕辣。他們工作很忙,不到吃飯時間見不到人,晚上回來睡一覺,並不影響我們白天做生意。

開始,我們對這些軍人還有點畏懼心理,但過了些日子,見他們說話和氣,買賣公平,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秋毫無犯,便親如一家人了。

剛解放的頭幾天,街上絕大部分店鋪都沒有開門做生意,躲飛機轟炸是一個原因,但重要原因是不想收紙幣。解放軍使用的是中國人民銀行1948年出版發行的人民幣。店鋪老闆和老百姓被解放前夕的金元券通貨膨脹害苦了。早上賣出去1斤鹽的錢,到晚上說不定只能買1盒火柴。人們見到紙幣就心有餘悸。連進城賣柴賣菜的農民也不收人民幣,只要銀元和銅板。只有象 隆齋幾家有名的大鋪子,每天下午開門做一陣生意。

與解放軍四野第四十六軍一五九師部隊同時進城的晉中南下一大隊三中隊的同志100多人,早在忻縣就大體上作好了人事安排,確定了平江縣委書記、副書記、縣長、副縣長及各區和縣直主要部門的負責人。到達武漢後,還編印了400份《中國人民解放軍佈告》。進城後第一天,負責接管縣城的縣人民武裝部部長張世乙,帶領幾個人到南街原縣政府查看。縣政府空無一人,一片狼籍,爛桌椅、破紙屑到處都是,“青天白日旗”也丟進了垃圾堆內。當時的偽政府給新生的縣人民政權留下的,除了幾處舊房子外,僅僅是“萬石廒”移交過來的800擔稻穀,這就是新政府唯一的地方財力。

中午飯後,縣委立即召開了全體工作人員會議,研究如何儘快消除人民群眾對解放軍、對人民政府的疑慮。決定首先由縣委機關幹部組成工作組和宣傳組,上街宣傳和張貼《人民解放軍佈告》,向人民群眾公佈縣長和副縣長名單,並設法多與群眾接觸,身體力行,用自己的言行,使老百姓知道解放軍和人民政府是為人民謀利益、保護人民的隊伍和政府。

要安定民心,必須儘快恢復縣城的正常秩序。當時有兩個問題迫在眉睫:一是由於敵人的破壞,電廠停止發電,晚上全城一片漆黑,要儘快恢復供電;二是要儘快讓商店恢復正常營業。部隊及南下三中隊進城的當天,連一根青菜都買不到,中隊的同志只好吃了一頓白湯麵。為解決晚上照明問題,他們在北街找到姓李的兄弟倆。李氏兄弟提出用汽車頭臨時發電。便立即從解放軍繳獲的汽車上卸了兩臺發電機,在李氏兄弟的幫助下,第2天就臨時發了電。照明問題解決了,群眾高興地說:“共產黨、解放軍真神!”

從縣城解放那天起,保長便在街上喊話,叫各店開門營業,但喊歸喊,店門照樣關著。工作組便找了幾個有影響力的老闆,用解放軍的卡車把他們帶到武漢參觀。這些人見剛解放不久的武漢,市場繁榮,大開了眼界。三天後返回平江時,還進了不少貨,回到家後馬上打開店門做生意。在他們的帶動下,街道的商店漸漸恢復了營業。

為了安定民心,縣委、縣人民政府的領導還於7月下旬,在景福坪召開了群眾大會。縣委書記兼縣長齊壽良、副縣長梁書文,分別在大會上講了話。他們說,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是為人民群眾辦事的,保護人民的利益,維護好社會治安,搞好生產和人民群眾生活,是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職責和義務。決心同大家一道建設好新平江,為使平江發展得快一些,群眾生活好一些而努力奮鬥。會議開得很成功,老百姓心裡亮堂了。

平江是個丘陵山區,境內峰巒疊嶂,樹深林密,地勢十分險要,歷來匪犯嚴重。加上解放前夕,國民黨軍隊的殘兵敗將,地主惡霸,流氓地痞潛入深山,佔山為王。他們打家劫舍,殺人越貨,為非作歹,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破壞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解放初期,縣境內就有土匪2400多人。為了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鞏固新生政權,7月下旬,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四十六軍一○二六團1000多名官兵,在團長邱阜民率領下,進駐匪犯嚴重的天嶽山區,對土匪進行武裝清剿。8月,該團調走後,四十七軍四七六團、四七七團和一五九師偵察連,在地方幹部配合下,分頭繼續進行剿匪。9月20日,平江縣大隊成立。縣大隊的主要任務是剿匪。之後,各地建立了民兵聯防隊,防匪自衛隊,全縣155個村建立了這種組織,隊員共有3880人。到1949年底,先後收編雜牌武裝1600餘人。與此同時,公審槍決匪首、惡霸和反革命分子117人,關押1793人,有力地打擊了土匪勢力,使人民群眾有了安全感。通過清剿土匪,也大大提高了人民政府和解放軍在人民群眾中的威望。

平江是人民解放軍南下解放湖南乃至全國的要道。經過平江的解放軍有四野第十二兵團,加上炮兵部隊和後勤機關共有7萬多人。保證過境的人民解放軍的糧草供應,是一項極為緊迫而艱鉅的任務。縣委、縣人民政府在解放平江的第3天就成立了縣支援前線指揮部,並動員了一些舊有人員協助籌糧支前工作。實行對殷實富戶、大富戶多籌,小富戶少籌的政策,以人民政府的名義,責成原鄉長、保長,所有財糧幹部與部隊供給幹部一道進行籌糧。還採取了向富裕戶借徵、秋後抵交公糧的辦法。全縣共組織了1300多人,經過了一個月的努力,完成了7萬餘人過境、1萬餘人駐防所需要的糧草任務。

在抓好這些工作的同時,縣委、縣人民政府還特別重視生產救災度荒和經濟建設,幫助人民群眾恢復生產。新成立了貿易公司,從武漢等地緊急購進了一批食鹽和煤油;同時,扶助平江的土布生產,對因缺乏棉紗與產品銷路不暢而停產的2000多靠織布維持生計的居民給予幫助,從湖北調進一批棉紗,並幫助解決銷售和運輸困難,免徵稅收,使民間土布生產很快得到恢復。當年10月,對因災生活困難的農戶,發放救災貸糧7萬斤;還幫助困難戶解決冬糧種子。並決定冬作物不徵公糧,調動了農民生產自救的積極性。1949年全縣冬播作物面積比1948年增加了1.1倍。

人民解放軍用自己的行動,新生的縣委、縣人民政府用卓有成效的工作,贏得了老百姓的擁護,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樹立了威望,為後段的工作開展和經濟建設,奠定了一個十分良好的基礎。

注:此文參考了當時在平江工作的齊壽良、張世乙、寧書賢等同志的回憶錄。

(作者系城關人,原黨史辦副主任、地方誌副編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