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管理的起源和沿革

有人說,精益理念過時了。而我是這樣認為的:一種理念和思想,無所謂過不過時,而只需要判斷其正不正確。過時的,只有技術、方法、系統和平臺。現在的精益實踐者們,正是在前人的精益管理思想上,不斷的探索、運用和創新技術、方法、系統和平臺。


追求效率、成本、質量的持續改善,是精益萬變不離其宗的思想。您能說這個思想過時了麼?

2019豬年剛開工,在這辭舊迎新之際,讓我們追溯歷史,展望未來,聽俞璇老師講講精益管理的起源和沿革,你會發現,原來管理學也是一本有趣的歷史故事書。

01

最初的發展

精益管理的起源和沿革


“精益”這個詞,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是由“豐田生產體系”、“準時生產體系”等概念演變而來,由亨利·福特和其他一些先驅者創造和發起。而精益生產和準時制生產要追溯到伊萊·惠特尼(Eli Whitney)和他的“通用件”。

伊萊·惠特尼(Eli Whitney)是一個著名的軋棉機的發明者,其實他最突出的成就不是軋棉機的發明,而是通用件這個概念的創始。而通用件又是什麼呢?——通用件是指在不同類型或同類型不同規格的產品中可以互換使用,給予通用編號(或單獨管理)的整(部)件和元器件。

1799年,他與美國軍方簽署了一份合同,為其製造了一萬支火槍,而每支僅有令人難以置信的13.40美元的低價。

這讓生產製造,有了最初的成本意識和方法。


精益管理的起源和沿革



在接下來的100年裡,製造商們都在各自發展自己的技術,就在這個時期,工程製圖體系發展起來了,現代化的機器工具迅速發展壯大、大規模生產進入世界的關注中心。

說到大規模生產,那麼問題來了——當產品在工廠內從一個獨立的工序流轉到下一個獨立的工序時,人們自然而然開始關注和提問了:

1. 工序之間發生了什麼?

2. 在工廠內部,諸多的工序是怎麼排布的?

3. 工序“鏈”是怎麼作為一個體系來運轉的?

4. 工人們應該怎樣安排?

……

由於這些轉變,在19世紀90年代末期,工業工程的雛形誕生了。

泰勒(Frederick W. Taylor)開始去關注和觀察勞動者以及工作方法,創始了“時間研究”和“標準化工作”。他把這些理念叫做科學管理。

同時不得不說,泰勒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他對於科學管理的運用是合理的,但卻忽略了行為科學和人性化管理,同時他的觀點中對待工廠勞動力的態度也受到了眾人非議。


精益管理的起源和沿革



後來,一個叫做弗蘭克·吉爾佈雷斯(Frank Gilbreth)的人創始了“動作研究”,併發明瞭流程圖。流程圖會讓我們更加關注在所有工作要素之間的聯繫,以及觀察到那些發生的不增值要素。

莉莉安·吉爾佈雷斯(Lillian Gilbreth),這名字一聽就是剛才那哥們兒的老婆哈。她把勞動者的心理學融入研究中,研究了工人的勞動積極性(motivation)會對他的勞動產出的直接影響。

在這個時期,他們帶來了豐富的貢獻。同時,他們也是最早提出“消除浪費”的人,而消除浪費正是準時制生產和精益生產的核心原則。


精益管理的起源和沿革


02

福特製造系統

後來出現了一個亨利·福特(Henry Ford),1910年,福特和他的得力助手查爾斯·索倫森(Charles E. Sorensen)首次提出了“全面製造戰略”的觀點,他們把生產製造需要的所有要素:人、機器、工具、產品等看作一個系統,並開始思考在一個持續性的製造系統中,這些要素怎樣的合理運用和整合。


精益管理的起源和沿革


全世界第一條汽車裝備流水線,就出現在福特汽車。

這條流水線給了福特汽車整整30年的巨大輝煌。

• 效率方面:

福特把一臺整車的生產裝配時間縮短到90分鐘。

• 成本方面:

福特一臺汽車的銷售價當時為300-400美元,即便考慮到貨幣貶值,這個售價在今天來看也是相當便宜了。

• 銷量方面:

福特汽車的“T型車” (俗稱“老爺車”),從問世到停產,賣出了1500萬輛,至今沒有一款車型可以擊敗這個銷量。被評為20世紀的“世紀之車”。

福特的理念極為成功,使得他迅速變成了世界上最有錢的人之一,甚至可以說,他把整個世界都推上了車軌。直到現在,他也被認為是很多生產管理理念的先驅者。當時的勞動者們,對勞動報酬的渴求極其強烈,這種渴求,甚至可以犧牲尊嚴和人格來交換,而福特生產系統就是靠這些勞動者們存活的。

然而,當整個世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時,福特生產系統開始瓦解。

為什麼呢?

只有一個原因:世界變了,但福特不願意改變。

20世紀20年代的經濟繁榮以及勞動者工會的出現,加速了福特生產系統的失敗。同時,產品的多樣化需求,也給福特生產體系增加了壓力。

那麼是誰取代了福特的汽車行業壟斷地位呢?

答案是:通用汽車


精益管理的起源和沿革


這個時候的通用汽車,卻採用了另一種更加實用的方法。通用汽車的成功在於,他在保證大規模製造的同時,能夠滿足生產的多樣化和柔性化要求。於是到了20世紀30年代,通用汽車就取代了福特的霸主地位。

03

豐田生產系統

這些理念和生產方式的崛起,吸引了日本人的注意力。日本人開始研究美國人的生產方法,例如福特生產方式、統計質量控制。


精益管理的起源和沿革


大野耐一 (豐田生產系統的創始人之一)

在豐田汽車公司,大野耐一開始把福特生產體系和其他一些技術方法融合在一起,並命名為“豐田生產體系”或“準時制生產體系”。

豐田人開始意識到福特生產體系的致命缺點了,尤其是它對待勞動者的地位問題上。在戰後,日本越來越推崇勞動者工會的影響,因此福特生產體系中嚴苛的、低廉的、不尊重的對待勞動者的態度,在當時的日本已經行不通了。

同樣,這在美國也行不通了。但是由於當時的美國人對這些“偉大的初創者”們的尊敬和崇拜,使得這些生產體系儘管有問題,但仍然存在並運轉。

豐田人很快有了一個偉大的發現,勞動者能夠為組織貢獻的,其實遠遠不只是他們的四肢和肌肉。這個發現源自於當時的“質量圈”運動。石川馨、戴明、朱蘭博士都對這種質量運動有著突出貢獻。它極大推動了“團隊發展”和“單元製造”的理念和方式。

新鄉重夫(豐田生產方式和工業工程的先驅者之一)一個重大的貢獻是產品多樣化的實現。福特生產方式只能進行唯一一種、且永遠無法改變的產品。新鄉重夫在大野耐一的建議下,開始研究了設置和換模時間SMED的問題。

把換模時間縮短到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實現了小批量生產和連續流生產。它引入了一個“柔性生產”的理念,而這個理念是亨利·福特認為他永遠都不需要的。

這些變化都在1949年到1975年之間快速的發生了,並在日本企業間廣為傳播。當日本企業的生產率和質量都在短時間內聞名於世時,美國人開始赴日,向日本人學習了。

諾曼·博德克(Norman Bodek)回到美國之後,出版了第一本書,向西方世界介紹了日本生產方式。


精益管理的起源和沿革


04

世界級製造、世界級工廠


20世紀80年代時,美國的一些製造商,例如通用電氣、林肯汽車開始成功並獲得知名度。

後來,一些更為先進的製造方式和理念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世界級製造(WCM)、零庫存生產、連續流生產(CFM)等等。

05

精益生產


1990年,詹姆斯·沃馬克(James Womack)一書《改變世界的機器》(《The Machine That Changes The World》)清晰的講述了汽車製造的歷史,並結合了日本、美國、歐洲關於它的研究和實踐。在這本書裡,一個新的名詞誕生了——“精益生產”。

所以,精益生產這個詞,是個真正的90後。


精益管理的起源和沿革


精益生產很快在全球吸引了人們的視線。它的知識和實踐,都被廣泛的傳播,直到今天。

這個世界上,並無一本關於精益生產的“萬能指導手冊”(cookbook),每個公司都有它自己的一套配置“人、機器、工序、產品、資源”的方式。精益的原則不變,可它的運用方式千變萬化。

製造策略,永遠都是一個難題,永遠都是不確定的。而它就像是一門藝術,一門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和完善的藝術。

請參考俞璇老師另一篇文章——《精益是一場修行》,來聽一個精益修行者的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