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為什麼那麼弱?

歷來不怎麼現實額


“積貧積弱”是後世史學家對北宋的重要評價,所謂的“積貧”指的是中央政府財政緊張,國家沒有多餘的錢財,而“積弱”指的是北宋那孱弱的軍事實力。在我們印象當中,北宋在對外戰爭當中總是勝少敗多,造成北宋戰敗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它那孱弱的軍事實力。那麼為何趙匡胤時期還能南征北戰的宋軍,自打趙光義後便不堪一擊呢?

矯枉過正的經驗教訓

“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這種軍事政變在唐末五代十國時期時常發生著。趙匡胤本人就是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北宋。正因如此,在北宋建立之初,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將們成為了趙匡胤的心腹之患。

為了收回兵權,趙匡胤用了一招“杯酒釋兵權”成功地架空了那些開國猛將,而那些次一級的軍官則用一些資望較淺容易駕馭的人物充任。但是這些手段在趙匡胤看來不過是治標不治本,為了徹底斷絕武將們造反的可能,防止出現唐末藩鎮割據的重演,避免成為五代十國之後第六個短命的朝代,趙匡胤開始著手軍事制度的改革。

“更戍法”是宋朝特有的軍事制度,按照“更戍法”的規定將士需常加以易置和調換,如此一來便可以做到“將不知兵,兵不知將”,藉以防範士兵和將領之間發生深厚的關係。徹底了消除唐末五代軍事將領以武力稱雄一方,威脅到朝廷的隱患。但這樣一來也造成了將領們尤其是主將並不熟悉所率領各部隊的特性與戰鬥力,對下屬部隊亦無威嚴可信,勢必影響作戰效果。

“崇文抑武”政策與尚武精神的衰弱

趙匡胤除了進行軍事制度改革之外,還明確提出了“興文教,抑武事”的方針,廣開科舉文選,重用文人,以至於個人科舉的成功勝過任何軍功,成為踏上仕途的最重要的途徑。“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虜於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成為了當時的社會寫照。

除此之外,文武官員所受到的待遇也是天囊之別。北宋名將狄青因出身行伍而備受歧視,當時曾與其共事的韓琦儘管官階和他相等,但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無可奈何之下的狄青發出了“韓樞密功業官職與我一般,我少一進士及第耳”的感慨。

在這種社會風氣下,越來越多的人棄武從文,古代漢人身上的尚武精神日漸衰弱,北宋的軍事實力也逐漸被遼、西夏、金所超越,最終導致了北宋國土淪喪,老百姓家破人亡。

消極防禦的對外政策

宋太宗曾經提出“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唯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的觀點,在宋太宗看來“內患”遠比“外憂”更可怕、也更重要。所以有宋一朝實行的對外防禦政策都是“守內虛外”。這種防禦政策固然能夠避免國內發生重大的叛亂,但是卻造成了一旦對外防禦失敗,就只能是議和妥協,苟且偷安。

宋真宗時期的“澶淵之盟”拉開了宋王朝和議的歷史,在這之後的每一次議和當中,北宋喪失的不僅是大量的歲幣和絹,還有宋王朝的尊嚴。卑躬屈膝的稱臣稱侄,雖然換來了短暫的和平,但是卻也造成了宋軍將士的怯戰、怯敵心理。一支失去自信的軍隊,自然是難以在戰爭當中取勝。

鬆弛的軍法以及腐敗的軍政

北宋的俊發鬆弛,在歷朝歷代可是出來名的。雖然趙匡胤自稱軍法嚴格,但是這僅限於軍士和普通將校,宋初大將王全斌、崔彥進和王仁贍破後蜀時犯法,經百官集議定罪,一致認為應當處死,宋太祖卻特令赦免。自從趙匡胤開啟了這種以法殉情的先河後,後世皇帝在處理武將的問題上便都犯起了執法鬆弛的毛病,一支紀律鬆弛的軍隊,其戰鬥力可想而知。

除了鬆弛的軍法外,北宋時期軍隊腐敗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北宋中後期武將貪財黷貨、兼併土地成風已經成為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但是即便如此那些參與貪汙腐敗的將領依舊沒有受到朝廷的懲罰。

宋朝軍政腐敗還體現在私役軍事和刻剝軍士。據史書記載,當時上層將領私役軍士的勞作範圍極廣,如修造地宅,伐薪燒炭,種植蔬菜,織造緞子、坐褥,做木偶戲人,刺繡,奏樂等等,堪稱無所不有。公器私用,讓這支軍隊疏於訓練,軍不成軍,極大損傷了軍隊的戰鬥力。


煮酒君


不必塗脂抹粉。宋朝的弱,是一個事實。無論是與遼國的“金匱之盟”、“檀淵之盟”,還是與金國的“乾道合議”,都沒有佔到便宜,而且落於下風。雍熙北伐,失敗。討伐西夏,失敗。中興北伐,失敗。孝宗北伐,失敗。開禧北伐,失敗。聯蒙滅金,失敗。除了宋太祖時期與敵國互有拉鋸,其他只要是重大戰役,居然沒有一次獲得軍事上的勝利,統統的都失敗了。

宋徽宗時期,由於農業技術的發達,全國人口已經超過1億人。而金國只有幾十萬人口。區區的幾十萬人口,不僅消滅了巨無霸遼國,還可以把擁有上億人口的北宋滅掉。又數次討伐宋高宗,把他從開封嚇得跑到揚州,又從揚州躲到杭州,又從杭州躲到海上。躲到海上還不夠,金兵又在海上追著宋高宗,嚇得宋高宗被迫逃跑了300多里,才勉強脫離險境。如果不是在北方的金太宗突然去世,南征的金兵都不會撤兵。

而蒙古人崛起之後,重創了金國,金國此時絕大多數領土都已經喪失掉,但金國一發兵,宋國還是全線潰退。

宋朝的弱,並不體現在經濟,文化上面,而是體現在國防上面。歷史上,先進的居然總是被落後的消滅,這足以給人教訓。落後帶來捱打,先進依然帶來捱打。這個就告訴我們,國家不能只重視經濟、科技和文化的發達,還需要重視國防建設,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

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都缺乏開拓進取的精神,只會一味的“拿錢買和平”,在政治國策上削弱軍事將領的地位,稍微一點苟且安逸,就“只把杭州做汴州”,這隻能帶來國家的積弱。


懷疑探索者




宋朝弱的原因有很多,只能概略闡述




將從中御,兵權分散,揀選不實,兵源素質低下,裝備缺乏,訓練很差,導致軍隊戰鬥力弱。



土地不抑兼併,士大夫恥言農事,官府刻剝酷烈,賦役繁重,導致民力疲弱。



冗官、冗兵、冗費,歲幣、恩蔭……龐大的開支使朝廷入不敷出,國力日就困頓。




趙匡胤以武夫得國,鑑唐末五代之弊,懼他人起而效尤,於是守內虛外,將從中御,以猜疑和防範武將為第一要務,以招剌流民當兵為兵民平衡社會穩定的手段。可惜,防得了別人,沒防住自己的親弟弟。

趙光義斧光燭影,伐遼失敗,封口、洗地,愈加依靠文人,廣開科舉,冗官初現端倪。

真宗澶淵之盟,復土無望,開與異族稱兄道弟之先河,首次以失地賠款之身份封禪泰山,作《勸學篇》,誓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廣被恩蔭,冗官成型。

仁宗屢屢進退失據,“鎮戎三敗”,西夏實質獨立,慶曆議和,予以“歲賜”;濫發缺乏準備金的紙鈔交子,掠奪民間財富;“重熙增幣”,給遼國的歲幣加倍;慶曆新政,無疾而終;冗兵嚴重……但是人家趙禎聽士大夫的話,是老好人,所以得“仁”。



前四任皇帝基本上奠定了宋朝“積貧積弱”的基調

沒有文人是不行的,所有的事都依靠文人是萬萬不行的。

何況這些文人是“專以辭賦取進士,以墨義取諸科”的文科國學專業詩詞歌賦專修班的畢業生



為國釣魚


中國歷史上的宋朝,不是簡單一個“弱”字能概括得了的。

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宋朝歷18帝320年,是中國歷史上安逸與苦難、光榮與屈辱,大喜與大悲、壯烈與輝煌交融並存的時代。也是對中華民族發展影響深遠的時代,史學界歷來褒貶不一。

以宋太祖趙匡胤為代表的趙姓皇帝,以鮮明的統治特徵,締造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王朝。重文抑武的施政,帶來了宋朝經濟、文化的空前繁榮,但是,軍事上積弱,趙宋最終被蒙古鐵騎征服,開創了華夏被異族整體顛覆的先例,宋朝皇帝也因此被部分史學家視為中華民族衰弱的罪人。

“鬱郁乎文哉!”“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伴隨經濟、文化繁榮而高不可攀的褒揚,是屢戰屢敗、山河破碎引發的椎心泣血的痛貶。18名皇帝父死子繼,度過了漫長而短暫的歲月。其間分都兩地、塞北江南關山重隔,風流皇帝與亡國奴共於一身,留下一段段眾說紛紜的歷史,讓人不勝唏噓。

宋朝的發跡與覆亡,強弱分明的國策、表現,乃至南北兩朝興衰更替、遷徙分治的歷史脈絡是怎麼形成的?與風水有些什麼關係?

濟源市黃河北一個叫石牛村的地方,一座曾經刻意隱瞞的墓穴,現今因沉入水中不見天日愈加撲朔迷離。這便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祖墳。

王屋盡結,孤山水影,犀牛望月。尤為奇特的,還在於王屋山至石牛村的龍行之局——北斗七星。趙宋祖地在最後一刻,回龍顧祖,向北仰望祖山。其斗柄、鬥勺之間分斷的部位、距離,與宋朝兩分是那樣的神似。

美輪美奐的山水構造,與輝煌慘痛的歷史相伴,這當中蘊含著多少鮮為人知的風水秘密?書中徐徐道來。

(選自《千年堪輿——月泛金甌》第二章“王屋蔭宋”引言。)

圖片選登:

宋太祖趙匡胤

犀牛望月

王屋山

大車蓋(載《玉髓真經》)

北箭南射


桐源居士


很多人罵趙宋軟弱,其實趙宋是個外柔內剛的朝代,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國祚超三百年的朝代之一!沒兩把刷子是不可能存活那麼久的!更重要的是亡於外族入侵而非農民起義!在軍事實力上也不是一文不值的!只不過內憂外患讓趙宋疲於奔命直至滅亡罷了!那麼,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教育出問題!其實你也不用嘲笑宋朝了!就當今的社會,一個五六歲幼兒園小孩,動手能力簡直無語!連自個剝個雞蛋,蝦殼都困難,究其原因是種斷代脫節的問題!如同閩南語的一代勤,二代富,三代有衣沒褲!第一代人經歷過貧困,窮怕了,努力打拼,勤勞創業,積累大量財富!可最可怕的是,家裡只有那麼一個寶貝兒子,無論如何都不能讓他受點委屈,哪怕拼上老命也再所不需!結果,一切都安排好了!上最好的學,用最好的品牌,(當然有底線的,看個人實力)找關係弄個好工作!包括婚姻,個人財富只能用贏在起跑線事實說明!所以形成二代富,富建立在啃老基礎上,過著理所當然也不知能所然的日子!大不了複印一下父輩方式嗎!父親炒房,兒子跟著炒,有一天房價暴跌,資不抵債,房子斷供被收,可一下子窮日子不知咋過!也就是缺乏一種上一代人那種血性和應變能力,更別提危機感和改變能力!而宋朝僅到第三代宋神宗時期,國庫開始見底了!宋太祖晚年想遷都,被宋太宗否決了!一百多年後,金兵打過來,統治層想的不是如何打回去,而是議和乞降!包括後來的岳飛被莫須有的罪名斬殺!就那時代,誰敢說宋無軍事能將?但宋高宗想的是,你岳飛要直搗黃龍,迎回二宗,咱往哪擺?自毀長城之後,不思進取,也就剩下偏安格局!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豐產不豐收


“弱宋”是長期以來人們對於宋朝的固有看法,一度在史學界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一直到現在為止,我們的教科書上都把宋朝描述成一個“積貧積弱”的王朝,在應對外來入侵的時候,宋朝幾乎是毫無招架之力,除了賠款還是賠款,除了稱臣還是稱臣,但是實際上宋朝真的有那麼弱嗎?

“弱宋”的形象在近代中國又重新開始熱起來,原因就是近代中國所面臨的國際形勢與宋朝所處的國際形勢是非常相似的,加上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的熱賣,“弱宋”的理論傳播的更遠,因為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裡面反覆在強調宋朝的積貧積弱。

而近年以來,由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許多舊的歷史問題都被拿出來重新進行了討論,其中就包括宋朝到底是不是一個比較弱的朝代,宋朝的國力到底怎麼樣?

而要探尋宋朝的國力,我們就首先應該回到歷史現場,而不是單純的針對某個人的觀點進行評價,宋朝到底弱不弱,強不強,首先應該讓事實來說話。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首先人口破億的王朝,當然肯定會有人說人口多寡與國力強不強並沒有直接或者必然的聯繫,不過這話放在當今是行得通的,在中國古代則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在中國古代,人口多寡是形容一個王朝強不強大的重要指標。而實際上宋朝的軍隊數量也是中國古代歷朝當中最多的,常備軍就已經超過了百萬,更何況其他地方武裝(包括鄉兵、藩兵等等)。在對外作戰中,宋軍也不是一直處於劣勢,我們所知道的都是宋朝的軍隊在與遼、西夏、金兵作戰時處於劣勢地位,要知道,在沒有長城做屏障,又缺乏騎兵的情況下,我們能夠與這些已經會制鐵術的少數民族政權打成平手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而宋朝的時候,我們還是收復了很多自唐朝以來就丟掉的國土的,包括被土藩佔領的河湟地區等等。

當然,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不管是北宋還是南宋最後的結局都是非常悲慘的,皇帝要麼被異族擄走,受盡折磨,要麼投海自盡,在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當中,不可謂不壯烈。


青年史學家


傳說,每一個皇帝的誕生,都有文臣武將保駕護航,宋仁宗就是其中的一個,民間傳說,宋仁宗是被貶謫的赤腳大仙下凡,包拯和狄青是文曲星和武曲星下世,那個時期,是歷史公認的國泰民安。宋太宗時期的楊家將,呼家將也打得遼軍聞風喪膽,宋真宗時期,在某某之盟的前夕,十還有李綱的東京保衛戰,不過為了達成什麼文盟,李綱被罷免了,宋徽宗早期,梁山義軍被招安後曾用於宋遼戰場,梁山好漢幾乎全軍覆沒,僅存的宋江李奎等人為高俅,童貫等毒殺,至此,昏君無強將,楊家將,呼家將被歷史的長河淹沒,名妓李師師也探訪過樑山泊,欲請其救國,她哪曉得,水滸梁山己成昔日輝煌,壯舉一去不回,如此場面,宋徽宗不敢正視山河破碎的現實,禪讓於宋qin宗,宋弱不是國力弱,是朝庭弱,皇室弱,無將可用,無兵可戰。


用戶5261879612631李


宋朝的弱也是相對而言的。

我們一般上認為的弱,是因為宋朝被其它王朝欺負的殘破不堪,甚至偏安一隅,過著自己的春秋大夢。可是,這是我們幾千年的文化積弊的結果。宋太祖趙匡胤因為字是武將奪權的典範,所以對武將有著很大典範,宋朝大肆應用文人治國,希望以此來穩定國家。可是他卻忽略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當時的主要矛盾不是王朝內的危機,而是當時的整個中原危機,各個政權的興起,使當時的宋王朝不得不面面臨危機,想要去改變,更多的是一種無能為力。當時的軍力確實是有著很多的,但是,這些將與兵不甚熟悉,並且是當時全國最精銳的軍隊都在守衛京師,也就是成了皇帝的私人兵,可以說當時的邊境是十分危亡的。而駐守京師的人,經常無所事事,沒有作戰經驗與作戰經歷,尤其是當兵在當時也可以說是個世襲的活,可以說,當時的京師軍隊,也已經是有著軍力的極大的下降,已經應對不了其他政權的侵襲。滅亡也就是一種必然。

還有,宋朝時期,是我國文化、經濟、思想、科技等方面大面積進步的時代,我國政體的實力有了一個很大的提升,只是,可惜的是,宋朝政府只是認識到了國內的情況,對國外情況分析不周,造成了國力的極度衰弱。即使是出現“冗官、冗兵、冗費”的現象,也是無能為力。可能是當時的統治者,並不能適應當時的社會環境,尤其是周邊各強敵的興起。


歷史有料


如要評價一個國家是否強大,並不該單純的從軍事角度來講,而應該從文化、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外交等等多方面來考慮。那麼問題就來了,從這些角度一個個看過去,宋朝弱麼?或許在軍事上,宋朝遠沒他的先輩們厲害,既沒有吊打北邊的遊牧民族,也沒有做到“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但是這是一個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文的朝代,哪怕是失去半壁江山後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0000萬貫文(一貫大概相當於一兩白銀)。相比之下,600年後的我大清,最厲害的時候也才3000-4000萬兩(康乾盛世)。而且這麼高的收入,老百姓卻還能活的挺不錯,宋朝是歷史僅有的沒有爆發過大規模起義的朝代之一(另一個是西晉),說道這可能就要有人扯到王小波、宋江、方臘之類的,但是翻看史書看看,這幾次起義壓根就沒超出一省之地,光這點就夠其他朝代汗顏了。

除此外,這是一個出現紙幣和銀行信用的朝代(世界第一),四大發明有三項出現或被廣泛應用於宋朝,她還擁有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帆船艦隊和商船隊,這還是一個超過十萬戶人口的城市達40個,有5個達百萬級別人口的大型城市,這戰績說出去能嚇死當時的歐洲人。她還擁有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精英官僚集團,范仲淹、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蘇軾一大批能驚豔一個時代的人物都聚集在那個王朝中,肆意的綻放著自己的光芒。這麼一個朝代,摸著良心說,弱麼?

再說說宋朝一直被人吐槽的軍事,說實話宋朝發展出了很先進的軍事武器,看看《夢溪筆談》就知道了,火藥傳到歐洲後可是炸碎了整個貴族階級。要說士兵素質宋朝其實也不差,像岳家軍就可見一斑。實在是宋朝的軍事制度在先天上就有問題,武人被壓的太狠了,整個都被閹割了。而且在開國時沒能奪回燕雲十六州,這個影響太大了。再加上週圍的西夏、契丹、蒙古都是一個擁有完備建制的國家,哪個都不比匈奴差。其實看看史書上有關宋朝的對外戰爭,總體上是處於勝負對半分的,也打過很多可圈可點的戰役,只是一直以來只宣傳敗仗,自然在人民印象中,宋朝就成了個弱雞了。


雁隨人


其實關於宋朝羸弱可欺,之前已經說了很多了。而且,《遼史》、《金史》、《宋史》都明確記載著。

畢竟宋朝是個連“大一統”都沒有完成的割據小政權,所以也沒資格跟大一統王朝做比較。

個人認為,相較於大遼、大金和蒙古,宋確實弱的可憐。北宋先亡於金、殘宋後亡於蒙古,就已經很說明一切了。

最後說一句感慨,說宋“不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宋弱,宋吹又會來噴,咋辦呢?

我也在找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