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農村家庭為了供三位大學生上學變得一貧如洗,是否值得?

lucky小默


農村家庭供孩子上大學,變得一貧如洗,我覺得是值得的。

人之一生,沒有知識打底,如同枯井常年沒水。一個沒有文化底蘊的人,哪怕賺再多的錢,其人生總給人一種不圓滿的感覺。“地貧種松柏,家貧子讀書”,寒門學子要出人頭地,讀書是一大捷徑。一個農村家庭有三位大學生在上學,變得一貧如洗,有人說這是非常不幸的事情,但我覺得這也是寒門之幸。寒門學子要“化繭成蝶”,讀書是非常好的出路。


在我們鄉下,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很多,但這些農民的孩子出人頭地的也挺多的。我的鄰居在二十多年前家境相當貧寒,更是讓這位鄰居寒徹心扉的是,她的丈夫在外頭幾乎沒回來過,基本上從來沒有向家裡寄過錢。她的四個孩子都是她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

她家最大的女兒對學習不感興趣,捧起書就頭疼,早就出嫁了;她還剩下二兒子、三兒子和小女兒還在讀書。用“守活寡”來形容她也並不為過。在培養她三個孩子讀書的過程中,這位女鄰居四處打工,又四處借錢,用她的話就是“我砸鍋賣鐵,哪怕賣血也要供孩子讀書,苦了我這一代就夠了,絕不能讓下一代繼續苦下去!”

就這樣,她的二兒子考入一所醫學院,成為一名麻醉師;她的三兒子考入一所師範大學,讀研之後成為工程師;她的小女兒最後也挺有出息的。可以說,沒有這位女鄰居一直以來的含辛茹苦,就沒有這三個孩子的今天。當她47歲的時候,當她的二兒子拿到本科畢業證即將準備考研的時候,她撒手人寰,因絕症永遠離開了她用生命去培養的三個孩子……如果這位女鄰居能活到現在,我覺得她肯定是我們這個村子裡最幸福的人。


對於農村的人來說,父母是文盲,如果孩子和父母一樣沒有文化的話,很可能會“複製”父母這輩子的艱苦日子,走上父輩曾經走過的辛酸路。在有些家長看來,讓孩子讀書是一種消費,但我覺得,其實讓孩子上大學,是一種最好的投資。在這種“投資”的過程中,寒門家庭經濟上可能會捉襟見肘,生活上可能一貧如洗,但讓孩子通過讀書改變命運,通過讀書增長見識,通過讀書開拓視野,通過讀書拓寬人脈,會讓孩子一輩子受益無窮。
讓孩子讀書,清貧只是暫時的,也是一時的;讓孩子放棄就讀大學,清貧這種“基因”很可能會世代相傳。


微雨潤苗


值得!我家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我有兩女一男,大丫頭大專畢業,二丫頭和兒子都是大學一本。現都畢業,大丫當小學教師,二丫烏市搞量化設計,兒子烏市做建築工程結構設計,都能自食其力了。

雖然,當時供孩子上學,我和妻子吃盡了苦頭,受了點罪,實在是累了點,欠了點債,但我已努力還清了,現在日子越來越好過了,我也從心裡感到很值得,也很幸福,為有三個爭氣、聽話的孩子而感到榮幸與自豪!

人生應追求完美與卓越

星翰

人生要有自己的價值。

一個人若不能使自己的人生輝煌,

但也沒有理由使它黯淡;

人生可以平凡,

但不可以庸俗、墮落;

人生不在乎攫取多少,

而在於追求過程的完美與卓越!

——這是我和孩子們的座右銘。

我家的家訓是:

一個家族,如何興旺發達,記住這六個字,家和萬事興:

1、和:正人先正己,治國先治家;國泰民安樂,家和福自添。

2、志:男人無志,家道不興;女人不柔,把財趕走。

3、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4、儉:廣積聚者,遺子孫以禍害;多聲色者,殘性命以斤斧。

5、同:一家人定要同心合意,何愁萬事不興;若是你刁我拗,家屋一半無成。

6、勤:勤儉是立身之本,耕讀是保家之基。大福皆同天命,小富必要殷勤。

後人必代代相傳,嚴格遵守之!

力爭:

誠信淡定,守法愛國;

低調做人,高效做事;

鍥而不捨,勇敢頑強;

感恩戴德,不忘初心!

榮辱與共處變不驚,

相濡以沫共同前行!

星翰·2018.12.18於家中∨








華夏星明


我是不請自來,也談談我看到的現實,我父親有個戰友,他們家跟我們家相交很好,他們家三個兒子,這三個孩子從小成績就不錯,家庭就是農村種土地的。自從大兒子考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後,家裡每隔一年就出一個大學生,那時,我那表叔、表嬸(三個孩子的父母)生活上真的很拮据,衣服都是補了又補,吃麵就是鹽水拌麵,一年中很少買肉吃,真的到了一貧如洗的地步了。現在好了,三個孩子都成家立業了,都有不錯的工作,在各自工作的城市都買房了。由於父母不願去城裡生活,三個兒子花錢在老家給父母修了房子,生活得有滋有味。


期待明天129720131


這個問題似乎應該放在三個孩子畢業十年後再來回答更有說服力。

我身邊正好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家三兄弟,上學時,家裡確實一貧如洗,父母沒有太多的能力,一輩子就靠種地來維持家庭,為了攢孩子的學費生活費,大冬天泡水田裡挖蓮藕,真的是苦不堪言。三個孩子上學穿的衣服,一定是班級裡最差的,而且都是不斷往下傳,大哥穿完給二哥,二哥再傳給小弟,直到不能再穿了,幾乎沒有新衣服,絕大部分都是別人送的。

好在三個孩子都爭氣,全部考上了大學,大哥出來得早,上了一所普通的本科院校西南石油大學,二哥稍弱,上了一所專科學校,小弟的成績最好,上了重慶郵電大學的優勢專業。大哥本科畢業後工作沒兩年就開始和同學創業,幾年前已經成了小有規模的公司老闆。很快老家的兩間破茅草屋換成了三層小洋樓,在村裡儼然成了地標建築,老兩口成了村裡最悠閒自在的人。

小弟找了一家上市公司,收入也是不菲,目前在重慶也安家立業,二哥雖然差一點,但是在大哥和小弟的幫助下,也過的不錯。

也許有人會說十年前和現在的情況不一樣,現在大學生就業困難等。但是也要換一個角度來想,如果不讀書,他們又能做什麼?一定會很好麼?相反上了大學有學歷有知識,窮人的孩子也早當家,農村出來的孩子往往更懂得奮鬥和珍惜機會,相信十年後的情況一定不會太差。

再說值不值得,最有發言權的一定是孩子的父母,他們無怨無悔地付出,為的就是孩子出人頭地,既然三個孩子都上了大學,再苦再累相信他們也是心甘情願的。


象牙塔裡講故事


首先謝謝你的邀請,我現在正式來回答你的問題,說起供大學,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就是我表哥,他的成績不算差,讀初中都是前三名,考大學那一年,還差幾分上二本,他不甘心,於是就補考了一年,如願以償的讀了二本大學,我大姑一家都是老老實實的農村人,又沒出門打過工,看務農來維持家庭,本來家庭負擔就重了,在我表哥大二那一年,我大姑父突然腦溢血,半癱在家,這讓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我表哥說退學,不上了,我大姑不幹,說好不容易出個大學生,你不上把我們家的希望全部都磨滅了,於是我表哥靠著助學金讀完了大學,現在畢業了,在老家的一家公司上班,日子也慢慢好起來了。謝謝你的邀請。我覺得供大學生讀書,就算一貧如洗也是是值得的。


的晴晴


我覺得,值得!!!

拿我知道的真人真事舉栗子。一家姐弟三個,父母都是本本分分的農村人,靠種地和偶爾的打打零工養家。可能是因為自己沒有什麼文化吧,他們雖然不能輔導孩子學習,卻覺得讀書格外重要,一直告訴孩子們要努力,並儘自己所能去培養。

那麼事實證明,他們的付出值得!

大女兒考上大學後為減輕家裡負擔申請了助學貸款,平時會當家教賺錢當生活費,學期末會拿獎學金,後來又考研,做項目,現在是一所大學的老師。

二女兒考的師範專業,畢業後考的事業編,順利成為了一名中學老師。

小兒子第一年高考的時候成績不理想,自己很自責差點想放棄,是他爸爸後來決定找錢讓他復讀,結果當然是好的,第二次他順利考上了大學,大學期間去當了兵實現了自給,沒有給家裡添負擔,畢業後也順利找了工作。

現在,三個子女都生活的不錯,對老人也很孝順。所以“知識改變命運”吧,讀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無需多言,未來的日子也會越來越好!


小話讀歷史


我來給你講一個我弟弟家的故事吧,弟弟有一雙兒女,大的是女兒,小的是孩子。弟弟純粹農民一個,因為要照顧孩子,他們沒有出去打工,只在家鄉打零工,主要是跟磚瓦匠包工頭幹小工,收入微薄。

可是,兩個孩子都很喜歡讀書,從上初中開始,弟弟就有點想把女兒拉下來回家幫著幹活。不過我這大侄女從小就喜歡讀書,怎麼也不肯下來。我對弟弟的想法也是批評過多次,看到女兒成績很好,而且特別上進,也就不再動這個心思了。

最困難的時期,是從女兒和兒子一個高三一個高一那年開始的,高中收費比較多,這兩孩子,一節課都沒補過,而且,初中就是在鄉鎮中學讀的。因為鄉鎮沒有高中,高中只能到縣城就讀,這樣又多出了伙食費。

當時,我被借調到教育局,多次去高級中學,給兩個孩子說情延緩繳費,多次給兩孩子墊支費用。也多次把弟弟夫妻倆找到家裡做工作,讓他們堅持下去。

就在那一年,弟媳婦生病去南京做了一個手術,本來就沒有積蓄的家庭,簡直就是雪上加霜,他們這次真的打算放棄了。我堅決不允,千方百計為他們度過難關,千方百計鼓起他們的信心。

後來,孩子相繼考上大學,幸虧有助學貸款,圓了他們的大學夢,女兒還勤工儉學、做家教,讀完了研究生。男孩也本科大學畢業。這倆孩子,就業上從來就沒遇到任何問題,農村的孩子,能吃苦,學的又紮實,沒畢業就被簽了。

回想侄女侄兒讀高中讀大學時,他們家在村裡是被人嘲笑的對象,村上很多孩子初中沒畢業就出去打工掙錢了,他們家兩個卻一直在花錢。人家蓋起了樓房,弟弟家只有兩家邊房,連平房的住房都蓋不起。

然而,現在,事實正在打臉那些嘲笑過弟弟家的人,侄兒和侄女分別在兩家著名電氣企業做研發工作,那些初中出去混,積攢多年錢蓋的樓房,也就是侄女和侄兒一年的工資,換句話說,他們家如果想建房的話,一年可以建兩座小洋樓。

但是,侄女和侄兒都說不建房,他們會在杭州買房,讓爸媽一起過去,不再種田。僅從經濟收入上來說,當初的一貧如洗,也是值得的。更何況,兩個孩子地位,是那些混在農村的人無法相比的,他們已經成功地成為社會精英,脫離了社會底層。

故事講完了,一個農村家庭,為了供三位大學生變得一貧如洗,值不值?大家應該有了答案了吧。是的,我弟弟家的經歷,已經給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當代師說


這個問題很有感觸,因為我就是供三個大學生的媽媽,一個婆家侄子,倆個兒子。侄子第一個高考624分,進了重慶大學。在拿到通知書的那天,我激動的掉下了眼淚,做了一桌子菜,全家高興的為他慶祝。

一年後,大兒子看到哥哥能考取,我為什麼不能,一番拼搏後高考684分,超越當時的本科線130多分,但在選學校時俄語受限,沒被錄取想去的學校。

又過了兩年,小兒子看到兩個哥哥先後邁進大學的門檻,也不甘心落下,以580分考取山東理工大學。

孩子們雖然很爭氣,個個本科四年,這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真是太困難了,每到伏假和年假結束開學的時候,都交一學期的學費,生活費,加上資料書紙真是一大筆錢。為湊這些錢東挪西借,甚至連賣腎賣血的心都有,別的說多了都是淚,。

要說值得不值得,我個人認為值得。在社會飛躍發展得今天,更體現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學歷也是個人招牌,不論走到哪裡都不會去搬磚爬架子。要是沒文化沒學歷也可能照樣掙錢,但是工作強度不一樣,生活質量也不一樣!


一縷陽光185859837


農村家庭為了供三位大學生上學變得一貧如洗,在農村普通家庭同時供3名大學生真的是非常困難。

先算一下大學生一年的學費大約是多少

學費:一般是5000左右,5000×4年=20000(元)

住宿費:一年大概是1000元左右,1000×4年=4000(元)生活費:1年生活費: 早餐5元+中餐10元+晚餐8元=23(元), 23×30天=690(元)。寒假+暑假是3個月,也即1年要上9個月學,9×690=6210(元)。4年生活費:6210×4=24840。合計:4年學費20000+4年住宿費4000+4年生活費24840=48840(元),約為5萬元。這些數據,沒有計算到手機、電腦、電話費、網費、衣服、交女友等各種其他費用,如果所有都計算下來,最少也得6萬元。

就是說一名大學生四年下來至少6萬,三名大學生四年18萬。這對於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來說真是太難了,家裡的人情、生活費都沒有算在裡面。這筆錢一般農村家庭肯定拿不出來,只難借。

可能有人會說家裡本來就沒有錢,小孩大學生活中手機、電腦、電話費、生活費用等等能省就省,我認為可以少,但不能低於平均生活費用以下太多,如果非常少你的小孩會非常自卑,可能有人說某某家裡很窮,最後非常成功,但反面案例更多,因家裡窮,又好面子,可能會深陷校園貸(這只是一種風險),還有一種更深遠的影響讓自己的孩子非常的非常自卑(不敢進任何社團,在班級裡面不敢發言,喪失自信),大學畢業以後進入社會找工作都困難。

三個小孩考入大學,父母就講好,成績好的可以進入大學,比如你考的是三本或大專就放棄,這是給他們壓力,如果都考入二本以上的大學,父母全力支持,但小孩應該在學校勤工儉學(學校裡面有些工作可以做拿一些勞務費)寒暑假期要去打工賺錢,學費要申請部分貸款,貸款的錢自己讀完大學以後自己還。父母保證像普通孩子一樣你應該有的生活費用、電腦、手機等等你也會有。不是為了比較,小孩子如果從小就沒有自信,是非常可怕的(我本人就深有體會,在大學非常自卑就是沒有錢,班會上不敢發表任何言論,讀書就是為了讓自己瞭解更多知識,使自己更加自信)如果不能,讀書的意義在那裡,進入社會不敢表達,非常的自卑,最後還是隻能做底層的工作,這樣的結果還不如不讀大學,就不用經過大學那段其他同學都比你優秀的那種感覺,你的結果很有可能更好。

可能有人說越是貧困越是可能出人才,為什麼這樣說,說明在困難的條件下能夠成為人才的非常少(為什麼他成為人才,很大的原因還是他很自信),所以說正常的情況下還是有非常大的比例還是在走父母的老路。

我說的是現在的大學生,不是以前包分配,那是不一樣的,以前包分配只要大學畢業就會有鐵飯碗的工作,現在完全不一樣,大學畢業後完全就看你的能力,現在公司只重視能力,只要能力行,不管你是不是大學生都可以有一份好的工作。

總之農村家庭為了供三位大學生上學變得一貧如洗,如果三位成績都很好,都是重點大學,是值得的,其實三位成績好你借錢也會容易得多,如果成績不好,是三本以下,最好選擇成績最好的一位或兩位讀,另一位早點進入社會反而更好,社會難道不是更好的大學嗎?


張老師特種養殖團隊


看到“一個農村家庭為了供三位大學生上學變得一貧如洗”的題目,我頓時熱淚盈眶,因為我自己的家庭就是這樣,不但一貧如洗,還負債累累。但是,我的回答依然不變:值得,很值!



我出生在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家庭,並且在大山深處,生產和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我們家父母生養了我們兄妹四人,大哥、二哥、姐姐和我。從我記事開始,父親就把“農村的孩子,尤其是我們山區孩子不讀書就永遠沒有出頭之日,永遠走不出大山”這句話來激勵我們。

我們沒有上過幼兒園,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父母再苦再累,但是從不允許我們有不上學的念頭,如今每每想起讀書那些年父母所受的苦累和家庭窘迫的生活,眼淚止不住往下流。


因為老家農村山高路遠,地裡的莊稼幾乎都是廣種薄收,農田裡以栽種烤煙、包穀、水稻為主,家裡養殖雞鴨鵝及幾頭豬補貼家用,但是一年下來扣除生產和生活成本以外,剩餘的錢還不夠四個孩子的學費,為此,父母操碎了心。

永遠都記得,每到開學季,父親下地幹活,母親都要把家裡的包穀、稻米等盤點一次,留下少部分吃的以外,就帶著我們兄妹四人揹包谷和稻米去集市上賣,集市離家很遠,要走近20多公里的山路,有時候走幾個小時背到集市上還不一定賣得好價錢,有時候也會賣雞鴨鵝或者蛋,一分一塊地湊學費。


為了省下每一分錢,父母好多年沒買過一件新衣服,父親甚至斷了抽了多年的煙,我們兄妹四人也是哥哥的穿小了改改給弟妹穿。有時候實在湊不夠,父母就去農村信用社貸款,村裡的人都笑父母傻,說見過貸款蓋新房、娶媳婦的,沒見過貸款讀書的,不值得。

但是,父母卻一直堅持讓我們上學,他們說只要以後娃娃有知識有文化就一定有自己的飯碗,不會像他們一樣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值得!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父母的鼓勵、支持下,我們兄妹四人學習一直很努力,兩個中專畢業,兩個大學畢業,後來各自走上了工作崗位,有了自己的事業,並且還掉了所有的貸款。

可是,天公不作美,當我們計劃著把父母接到城市來安享晚年的時候,父母卻因病相繼離開了我們,從此“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永遠成為我們兄妹四人心頭抹不去的創傷。父母走的時候一直在強調讀書的重要性,說他們苦了一輩子,家裡一貧如洗,還負債累累,但是看到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一點都不後悔,覺得很值!


我感謝我的父母,不但生養了我們,還讓我們受到了很好的教育,這是一筆用金錢無法衡量的財富,也是我們家永遠的精神傳家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