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詩詞的興趣源於什麼?詩詞對你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佛山龍述史


我曾經在吾愛詩詞網站上貼過一篇散文,可以回答我(本人)對詩詞的愛好起源於什麼。願與您分享。文章有點長,如您沒時間,請不要點擊。謝謝。

我與詞詩的故事---手機為媒

我上過學,專業不是文學。我念過書,讀的不是詞詩。不過,16歲高二時學過兩首毛主席寫的詩詞,《七律 長征》和《沁園春 雪》。說是學,就是老師講了一下時代背景,朗誦了兩遍。一節課上完後,還沒理解意思,就忘了。然,那韻調,覺得很好聽。從此,與詞詩就沒緣了。詞詩對我來說,是陌生的。但自從有了手機,我開始有意學習,並逐漸地練習寫詩填詞,結詞詩為友。偶爾還在吾愛詩詞網貼幾首拙作,供詩友們在緊張之餘笑笑,放鬆放鬆。

要講好我與詩詞的故事,先得說說我的手機。

我依稀記得,80年代初,隔壁家裡有個坐機電話,很使我羨慕。漸漸地是大哥大,呼機,小靈通,智能手機一代,二代,N代。從大哥大開始,都屬移動通訊,隨身可帶。那時的大哥大,專屬企業老闆們。後來呼機,小靈通,慢慢普及了。那是上世紀80-90年代吧。從那時起,別人每個階段升級換代,換了又換。特別是進入了智能時代,人們叫玩手機。利用手機打電話,發信息,看新聞,玩遊戲,聽歌曲,交友誼,炒股票,竊機密……。路邊拾荒和街道乞討者都人手一機。而我,從未有過任何移動通訊工具。人們不太願與我聯繫,因為不方便。發個依妹兒吧,不能隨地隨時收啟。談八掛吧,不知道誰有小三誰又嫁娶。講流行話吧,不懂當代網言語意。有朋友乾脆說我迂腐,是被時代淘汰者。

但是,我是一個釣魚愛好者。每週末出行三、四百公里,早出晚歸,不論春夏秋冬,暖熱涼凍。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老伴和孩子們越擔心。說一定要跟我買個手機,便於外出有個聯繫。就這樣,2016年12月,我有了人生中的第一部手機。智能的,iphone 六代,還+。跨越M代,一步到位,現代化。

對我來講,有了手機,不過就是打個電話而已。哪知朋友見我有了手機,感覺太陽從西邊起,希奇。這個拿過去瞧一瞧,那個接過去眯一眯。左點右按,懷疑是個仿真的。有天,屏幕上出現了一條信息,邀請我加入一個微信群。我不知是誰搗鼓的。出於對朋友的盛情,我按了接受。哇,一下子,這個說歡迎老迂加入我群。那個說,老迂與時俱進了。就這樣,天天能看到朋友們發來的信息,段子,廣告等等。自然,表示謝意,我在群裡第一次發了一條微信:“庚屬老夫,網上幼童。入群交友,男女不限,老少皆宜。白富美不拒,高富帥全納。屌絲百姓最佳。望多多關照,謝謝諸親歡迎。”我得找幾句網絡語言,追趕潮流。朋友讀後,不敢相信。有的問是不是轉發的。有的說抄來的吧,老

迂有此等網言?後來,我見事就寫,有感就發。不管寫得好不好。好,朋友點贊,說明得到了支持。不好,朋友翹嘴一笑。正是:胡編亂寫圈裡發,草根之作難高雅。若能使君笑一笑,如願以償目的達。老伴說我幾句順口溜,不怕人笑?我說:老夫發貼不求褒,只求博君一個笑。無論贊笑或譏笑,笑多煩惱自然少,有利健康身體好。就這樣,寫順口溜,打油詩。當然還寫點古體詩,現代詩,散文詩,哪怕寫得不好。逢年過節,聯歡晚會,朋友們要我出個詩朗誦節目,開開心。大媽們跳個舞,要我寫幾段韻句,記錄她們演臺上的美姿。大家也戲稱我“詩人”,草根的。

我的“作品”經微信發酵,傳到了一位真正詩友那裡。他評價說我有些寫詩的功底,便告訴我吾愛詩詞網站,建議我上那裡拜門學藝。就這樣,我用這部手機登記,成為了吾愛詩詞的一員,開始學習格律詩詞。詞詩的演化變革,詩評,詞詩賞析,詞詩的格律與寫作,古體,近體格律詩與現體自由詩討論等欄目,是我不可不去的課堂。當我讀到李白的《靜夜思》時,那“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不就是寫的我嗎?聊聊十字,字字千斤。寫出了一個遊子深夜對著月光,思念故里的情景和在異鄉的感受。我教二歲半的外孫背熟了這首詩,讓他從小就知道我們的故鄉在中國,在一個充滿詞意的文明古國。作為習作,我以清明為背景,寫了一首《七絕 清明遙祭》,以示遊子對父母的思念。

華夏清明紙燼飛,

陵園墓地鮮花圍。

我思父母朝東望,

遙祭雙親淚水垂。

又當我讀到晚唐張志和的《漁歌子》時,

我不懂為什麼一個詞牌名有多體式。就連張志和自己至少也有二體。表現在第一、二句及第五句,平仄有異(參“西塞山前白鷺飛”與“松江蟹舍主人歡”)。至於蘇軾的漁歌子,就更不同了。不僅句式不同,平仄不同,連字也少了兩個。且和凝更名為漁父。難道古代的名人泰斗為了合乎自己的口味,說改就改?哪當今的詞詩權威是否也可增減變通一下?順便還有一疑惑,為什麼五、七言律絕大都用平韻,而押仄韻的極少?我們現在寫詩填詞,哪怕有一個字平仄不對,就不敢稱格律詩詞。硬是捨棄一個很好很自然的字詞,去用一個符合平仄咬口或生闢的字詞來替代。這很可能因我是門外漢,理解不了這裡面的奧妙。抑或是還遠遠沒有達到寫詩填詞的境界。

當然這不是我要追求的。就象使用工具,知道怎麼用就行了,不必深研工具是如何沒計製造的。我要欣賞的是詩詞的意境和寫作技巧。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描述了塞前江鄉桃花汛期,白鷺空中飛翔,漁夫穿蓑戴笠,不在乎輕風細雨而悠閒捕魚的生動畫面。蘇軾的《漁父四首》以漁夫喝酒,醉酒,醒酒和笑人為主線,生動地展示了漁夫超然物外,悠閒自得的情景。四首作品獨立成文,合為篇章。我讀的漁歌子,似乎都與漁夫休閒的生活聯繫在一起。好詞,敬仰,崇拜。我的居地湖泊多,冬季長,冰釣是一大特色。藉此,我也填了一首《漁歌子,冰釣》,校仿練習。

黑幕籠罩白絮飛。

廣闊湖面玉晶瑰。

鑽機響,釣綸垂。

歡聲笑語伴風吹。

我原來不知道,現在深切領悟到詩詞的平仄裡充滿和諧,韻律裡蘊藏美妙。不難怪當時學習毛主席詩詞時,雖不懂其意涵,但覺其動聽。字典裡解釋,詩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韻律和節奏的語言來反映生活,抒發感情。古人們通過長期的提煉,積累和總結,為後人制定了一套完美的詩律詞曲。如寫七律,要求平仄起伏,對仗工整,起承轉合符合邏輯,有意境,有思想,有哲理,有故事。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美妙入耳。此等難度,豈吾輩所及?我之拙作雖達不到如此要求,更上不了雅座,但在選字遣詞,深思熟慮的求精過程中,我感受到了追美的快樂。久而久之,潛移默化。使思想得到了淨化,心靈得到了昇華,性格得到了改善。比如說,我以前性情急燥,現在溫和了。以前做事粗糙,現在細緻了。以前遇事就發騷,現在理智了。老伴說我近年來改變了。我想這就是寫詩填詞的休心養性,淘冶情操之功效吧。此外,寫詩填詞對緩解大腦遲鈍也無不受益。我現在手機在握,並開通了流量。不管何時何地,只要有空,我就上網流覽詞詩作品,或寫寫。詞詩已成了我晚年生活中不可缺缺少的部分。我得感謝吾愛詩詞網,感謝閱讀,點贊,指正我拙作的良師益友。下面就以一首《七律 吾愛詩詞網》結束我與詩詞的故事。

詩詞網站名吾愛,國學精華藏寶齋。

聲韻仄平詢格律,句長曲調問詞牌。

先生千里詮疑惑,後學遙程抒感懷。

蘋果幕前移手指,寫完即發一機皆。


勳甲


悠悠盛唐事,巍巍宋詩詞!

古來三千樂,老曲吟一生。

鄙人才疏學淺,也不太善於古詩詞,但從小開始讀文言文本草綱目開始就慢慢喜歡上了古詩詞!生在一個窮山村,父親好學醫術也能夠學得三五偏方,也曾經救人於水火。把人從鬼門關拉了回來!春節還有人送錦旗可把我高興😊壞了!我依稀記得當時對方應該是肝硬化晚期醫院判定回家準備後事。用現在醫學說肝癌哪時候好像癌症名字不太有。不像現如今癌症特別多!記得父親原來是會計記賬門清一手算盤打得不錯!記得初中開始讀古文,後來做生意好好壞壞。創業在鎮上收廢品,什麼醫學古籍,張仲景《傷寒論》《溫溼散》應該是嘉善一位名醫。我記得一大堆空了就看慢慢的對古文才有興趣,再後來讀顏光猷的《遊杏壇別圃》潭影清且閒,白雲自來去。時聞道人言,開軒不知處。獨步探石室,豁然忘百慮。被遺失的散詩,後面偶然老圖書館看見《顏光猷詩文箋註》也買了一本!

鄙人才疏學淺對古詩詞的理解也一般,喜好古詩而已!





杭州阿貴


我是六十年代人,我的學習是在六年級,當時只有十二歲或十三歲,那時候學習七律,老師沒有教什麼,因為張鐵生交白卷事件,鬧得老師無法上課,那時候每天都要有一節勞動課,學習種地,好多地都是學生種的,寫詩只是為了比賽,批林批孔,那時候文化大革命,寫大字報往街上貼,我們把自己寫的作文用毛筆寫在紙上,歪歪扭扭,那時應該有九歲吧,詩歌是在十二歲寫的,還是第一呢,被寫到宣傳欄裡,再以後上了榮成六中尖子班就沒有寫過,對於詩詞也就是毛主席寫的一些比較熟悉,你是驕陽我是柳,楊柳輕揚直上重霄九……,所有接觸到的廣播裡的都是毛主席的詩詞,牆上貼的,嘴裡唱的,都是這一類的,那些歌都好記順口,因為毛主席是文人,所以寫的詩詞很多,雖然已過多年,但其風格仍然讓人記憶猶新。


知足常樂273298521


詩就是我們生活的遠方

2008年,我受組織派遣,到上級單位學習鍛鍊,第一天下班,大家都走了,我獨在辦公室發呆,望著窗外晦暗不明的天空。忽然門口有人進來,是隔壁辦公室的一位同事,下班路上路過,白天剛剛認識的。他看著我很自然地說了一句:“不是下班了嗎?何事苦淹留?”這是柳永詞八聲甘州里的一句:“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我一愣之下,也隨口接了一句:“想佳人矣。”我倆相視一眼,都哈哈大笑。到新單位的陌生和距離感,在這樣的對話中一下子消失殆盡。我們很快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雖然只在那單位裡工作了不到一年,但在以後的歲月裡,不論什麼時候見面,都覺得分外親切。

詩歌就是這樣直達我們的心靈。“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是前著名音樂人、現娛樂界混子高曉松的名句,據說出自其母親的教導。這段紅遍網絡的雞湯文,實際上出自傳統文化中的名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詩”代指讀書,“遠方”代指閱歷。半瓶子水的高曉松和同樣半瓶子水的所謂流浪歌手們,把浪跡天涯作為生活的全部,說什麼生活就是適合遠方,能走多遠走多遠,走遍世界最好,完全曲解了先賢們關於讀書遊歷以修身的教導,簡直是謬種流傳,誤人子弟。

其實,對於絕大部分人的生活來說,“詩”幾乎無處不在;而對於雞鳴風雨的日常生活,詩的存在,本身就是高於生活的“遠方”,是千千萬萬人的精神家園。諸葛亮在午睡之後,起身坐在床沿上,隨口吟出:“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這是安寧平靜的隱逸生活。陶淵明到院子裡澆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幸福知足的耕讀生活。蘇東坡數十年東奔西走,遷居不停,有感而發:“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描述的是隨遇而安的宦遊生活。所有這些詩家,沒有一個是把自己當作詩人去創作的,然而他們不經意間的感悟,通過詩歌這一文學形式表達出來,引起了無數後來人的共鳴,成為代代傳誦的經典。

不單單是讀書人如此。年輕的小夥子看見美女,會吟出“關關雎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春心萌動的小姑娘見了帥哥,也會喊出“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征戰多年歸來的兵士,近鄉情怯而吟出“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孤獨寂寞冷的悶騷之人,也會用“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來表達心聲。這道理就像現在的年輕人高興了就唱“跟著我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左手右手慢動作重播”,憂傷了則唱“和我在成都的街上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搞笑時則唱“大王叫我來巡山,我把人間轉一轉”一樣。因為,詩,本身就是一種寄託志向、抒發情感的載體。儒家經典著作《毛詩大序》對詩下了這樣的定義:“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正因為承載了這樣強大的表情達意功能,從古至今,詩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通用語言,在人際交往中廣泛而大量地存在。晉國的孫林父出使魯國,表現得非常無禮,魯國的大臣叔孫豹就用“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來諷刺他;楚國被伍子胥破滅之後,申包胥到秦國搬救兵,在秦庭哭到吐血,深受感動的秦孝公當場吟誦:“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當即發兵救楚。到了後來,人們在送別、歡宴、出遊甚至獨處的時候,相互間以詩歌酬答更是常事。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這裡的“詩”當然指的是《詩經》,但是推而廣之,南懷謹先生這樣解讀說:中國古代的詩,包羅萬象,研究了詩,知識自然就會淵博,能多瞭解各種知識,例如對生物界的禽魚鳥獸之名,多所認識,乃至對科學性的植物、動物,各種知識都能瞭解而博物。所以,不學詩,一個人就不會說話,或講沒有說話的資格。

這自然是聖賢的苛刻了,然而也道出了詩歌的巨大魅力。在諸多的文學樣式裡,最能觸動我們,最能寄託情感的無疑是詩歌。它就像一盞盞明星,高掛在生活的天空,給人以無限的暇想和希望。中央電視臺的《詩詞大會》節目能夠走紅,引發全家齊看的熱潮,也是詩歌仍然具有極大生命力的有力佐證。即使在當下的日常生活裡,我們在表達感情的時候,也會不自覺地引經據典,而經典的詩詞名句最是應事合時,常被信手拈來。我還記得20多年前,我一位發小因打架早戀多次留級轉學,歷盡波折之後終於考上大學修成正果,給我修書一封,說他在領到錄取通知書之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引起我強烈的共鳴,淚水竟在瞬間打溼了眼眶。我另有一位發小初中畢業即到邊疆打拼,少小離家多經磨難,我們一直保持著書信上的來往。讀大學後,因為學校有了長途電話,我隔一段時間會打電話過去跟他聊天。有一回聊得忘乎所以,最後一結帳居然花了27塊錢!要知道我那時的生活費一個月不過100多塊錢。但我並不覺得可惜,因為在掛電話的時候,這位兄弟跟我說了句話:“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不論什麼時候,有人肯向你傾訴,跟你說心裡話,都是自己的幸運;而你的傾聽與陪伴,則能帶給對方莫大的安慰。

人在悲傷之際最易吟詠風月。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裡,黃藥師在聽信女兒喪生的消息之後,脫口而出的就是曹植悼念愛子的詩作:“伊上帝之降命 ,何修短之難哉。或華髮以終年,或懷妊而逢災。感前哀之未闋,復新殃之重來。方朝華而晚敷,比晨露而先晞。感逝者之不追,情忽忽而失度。天蓋高而無階,懷此恨其誰訴。”無獨有偶,魯迅先生悼念劉和珍,寫了老大一篇文章,結果還是落腳在一首詩上:“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長歌當哭,濃烈的感情無以表達的時候,詩歌無疑提供了最好的出口。

我高中補習那一年,教語文的張五泉先生,有一回在課堂上講到蘇軾的詩,情不自禁地給我們當場吟誦了《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老先生用一口地道的河南話,誦出的味道卻讓我終生難忘。他微低著頭,眼鏡從鼻樑上滑下來稍許,眼睛從眼鏡之上探出來,就那麼望著我們,吟誦結束好久,還保持著這個姿勢。

後來,是很多年之後了,我與一位同學聊起這事,她告訴我斯時張老師的結髮妻子去世不久,他誦讀此詩之際,內心一定飽蘊了豐富的個人感情。我這才恍然明白,那年那月那天的課堂上,他那探出來的眼睛裡,為何有晶亮的光。





夢想照亮天空


小時候從上在黑白電視機前,聚精會神地聽電視裡教書先生教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臺下學生搖頭晃腦跟看先生背駱賓王的詠鵝。當時覺得挺有意思,當我步入美麗的校園,就對語文課特感興趣,而對數學一知半解。至今回憶校園生活時,悔恨莫極,沒能認真聽老師的話,沒能好好學習。如今有了今日頭條這個平臺,彷彿又找到了童年的快了。和頭條上的友友們雖互為蒙面,但在詩詞、詩歌、對聯裡的互動確是那樣的真誠、快了。在這一年多的生活裡,真正讓看到了詩歌的美。在頭條頭這個大家庭裡每個人都是那樣的真誠,也只有頭條這一片靜土給了我那麼多幸福。


梓原6


我出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是唱著:“我們走在大路上,意氣風發鬥志昂揚,毛主席領導革命隊伍,披荊斬棘奔向前方……”和“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地位高”的歌聲上學的!新時代的陽光雨露哺育著新中國的第一代少年兒童茁壯成長,我們唱著歌跳著舞,充滿了人生的歡樂!“彎彎的流水呀,藍藍的天,綠油油的草地呀青青的山,我們辛勤地勞動呀創造了幸福的生活!有勞動就有幸福呀,我們的生活多美滿……”美妙的歌詞,高亢悠揚的旋律,令我至今難忘!也激發了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詩意人生的嚮往!老師告訴我們:“詩是能唱的歌,歌是可吟的詩”。在我幼小的心田裡種下了熱愛生活,熱愛詩歌的種子!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上了小學高年級、初中、高中 、大學,在老師們的培養、教育和引導下,我逐漸對語言文學產生了比較濃厚的興趣,課餘時間閱讀小說、散文、戲劇,更愛讀詩歌(因為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強烈的抒情性、優美的音樂性,讀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又便於記憶,因此也就對它情有獨鍾了)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我走上了教育崗位,工作和事業的需要,使我對詩詞的興趣更加濃厚,我深深地知道“要給學生一簞水,你就得擁有一桶水”的道理。開始比較系統地學習詩歌理論和閱讀古今中外的詩歌作品,從“詩經”、“楚辭”到“漢魏樂府,從“唐詩”、“宋詞”到現當代詩歌,我總想擠時間多讀一點。同時注意對外國優秀詩歌的瀏覽。閱讀和背誦詩詞幾乎成為我生活中每天不可缺少的內容。優秀的中外詩詞不僅給了我美的享受,給了我心靈的滋潤,更點燃了我的生活激情。

詩詞對我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我曾經把自己的人生,定格為“詩意人生”。我用詩詞記錄自己的工作、記錄自己的人生經歷,反映人生的酸甜苦辣,抒發人生的喜怒哀樂;我也用詩詞來描繪自然、描繪社會、描繪人生百態,表達我愛憎分明的立場、激濁揚清的態度,表明我對黨和國家重要決策的看法……總之,詩詞成了我人生的重要思想工具和載體。

離題了,謝謝您能讀完我的回答!




湘浦凡夫


古代的詩歌尤其是唐詩,為什麼能成為中華民族的瑰寶?就是因為當權者給人們打造了一個相對寬鬆、自由的社會環境,使芸芸眾生都能敞開胸懷舒發真情實感,而不必擔心被封殺。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憑心情緒的真實流露,極少有無病呻吟、矯柔造作的敗筆。比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再來就菊花。這是多麼美好的意境,多麼生機勃勃的一派大自然的田園風光!如果身臨其境,頓覺連空氣都是甜美的,可惜這樣的美景是一去不復返了。還有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舟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簡直把景都寫活了,讀到此,真有一種人在畫中游的感覺。


用戶55993375424


說出來你肯定會笑話!我對詩詞的愛好起源於野史小說。

記得是上小學五.六年級起,因為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加之那時的課本學起來根本不費勁,所以,課內.課外都偷著看小說。什麼三言兩古,四大名著都看,故事情節沒記住多少,歪詩倒是背會了很多。從那時起就與詩詞結了緣,開始讀一些比較專業的書,如詩三百首,唐詩選,宋詞選。自己有時也湊興來幾句,可惜隨寫隨丟,現在一點記憶的痕跡都沒有。

工作後,成天講奉獻,爭先進,似乎沒那閒工夫。成家後,柴米油鹽醬醋茶,什麼詩啊,詞啊,全去了腦後。現在不同了,老養了,最富裕的就是時間和精力。湊巧,我發現了頭條這個低門檻的平臺,我成功地進來了。而那些時尚的領域我要麼是門外漢,要麼是老觀念,不合試啊!詩詞成了我的唯一選擇。在這裡,我打發了時間,增長了知識,交到了朋友,增強了自信。一句話,找到了老樂。如果說,通過自己的努力,對中華古詩詞的復興起了那怕是那麼一丁點兒作用,小老兒一定會感到無上光榮的。

一開始也曾想能否掙點錢,出個小名,現在不這麼想了。問為啥?這裡人才濟濟,我算老幾?埋頭做自己就可以了。


原卉詩詞


試答一下 (你對詩詞的興趣源於什麼?詩詞對你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我認為:中國文化有很多的載體!一本書、一篇文章、一部戲曲電影、一首詩詞歌曲等等,都是源自現實生活中的故事情趣,並但都體現著文學藝術的魅力。同時也表達了各自的風格和藝術性。

我對詩詞的興趣,是在我想寫一篇記斜文開始的,我為了能簡短明瞭的表達內容,便想用詩或詞來寫,結果是寫詩與詞比文章感到更難寫!原因是格律韻及用字都有講究!自己覺得很不錯的詞句,就是不能入詩與詞格律。

以往自己就是有時間看看書隅爾看一下詩詞之類,平時工作忙也不寫什麼文章,一次我去看望80多歲的老父親,他生了一場重病。和父親說了很多話,事候就想把父親生平及解放初期在鄉村為黨工作多年,當幹部時一身正氣兩袖輕風的形象寫一篇記敘文。

結果由於自己學業有限文學功底差,難於創作!這時對詩詞便產生了興趣。在下了一番功夫後終於寫了【絕句、律詩】及【清平樂】【浪淘沙】等詞。從此以後自己發現如果能把詩詞寫好了,寫一個文章便感覺輕鬆多了。

詩詞不僅能豐富情感和抒發情感,而且還能增加自我的思維。對詩詞有興趣了也就對事物興趣大增。怪不得古人文采如此了得,原來古典文化太精深了!字少意多意廣是詩詞的特點,好詩好詞難於創作,其中的難度也在此呀!

謝大家釜正!





古城漁樵


但凡文學作品,我們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共鳴。我痛苦,然而有個比我更痛苦的——“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我奮鬥,同樣有個也在奮鬥的——“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我愉悅,也能找到同伴——“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以精美之語言,道出人人心中之所想,這便是文學作品魅力之所在。

然而,文學作品之下門類也很多,為什麼偏偏是詩歌呢?

這和漢字的特性有關。我國之文字乃是單音孤立的,每個字對應一個音,宜於組合——聚是一團火,散作滿天星。同時,一字一義,一音一義,絕不拖泥帶水,這就使得漢語文學具備了格式整齊的可能性。另外,還有一點,為古漢語作品之共性:即能讀易懂的傳承性。祖先聰明無比,他們彷彿預見到字有更革、聲有轉移,若是言文一致,今後口頭上的“言”變化了,書面上的“文”就失去了依存。所以,言文分離的處理辦法,讓千百年後的我們在不懂古音的情況下也能明瞭祖先的意思。

具體到個人情感上,對詩固然離不開“喜愛”二字。這喜愛不是什麼奢侈品,乃是許多中國人共有的。童蒙時,許多家長便以古詩給予幼小心靈以啟迪。成人後,再聽到唐詩宋詞,那種浸潤於肌骨、滋生於髮膚的安全感、熟悉感和親切感,構造出超越於物理時空的心靈家園。所以詩歌被你、我、他所喜愛,也在於它最貼合幼教所奠定的國人知識基礎、情感取向。

我所從事的文學研究,在古代叫做“辭章之學”(和“義理之學”“考據之學”並列)。包括文學典籍的整理,文學舊作的點評和文學新作的創造。(當然,最後一點不為今人納入學者評價體系之中的)我本沒什麼基礎,全憑一腔喜愛自學。以業餘散文作者的身份僥倖進入了文學研究的殿堂,自有種種齟齬不待言。如基礎薄弱,許多該讀透的經典我都有所欠缺;再如問題意識不明確:“‘開元十五年聲律風骨始備’到底對不對”才是“問題”,“我想研究唐詩的聲律”這叫“領域”,不叫“問題”。總之,既憑著一腔熱血,投入到這行業來,便得儘快調整自己,識時務(不是食物)者為俊傑。還得時時給自己“煽風點火”,以免初心的小火苗被現實的冰雨澆滅。

希望能有本事提出引起國際廣泛討論的人文學術話題,能有機會和世界範圍內各原生民族的文化精英對話,能有實力把中國文化的解釋權拿回我們自己手裡。

每個人都努力吧。軍人們用槍桿,外交家們用口才,科學家們用技術,我們呢,用詩歌。中國詩,固有其排他的民族性在,但也有不可磨滅、獨一無二的特殊之美,凝練、精緻、納須彌於芥子,能令人起無限嚮往。以有限之生命投身於無涯之科研,乃是對於所愛之物最高的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