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如此之難,為什麼還要讀大學呢?

JD開開


大學生就業如此之難,為什麼還要讀大學呢?我覺得題主的這個問題是對讀大學的意義認識不到位而產生的。

一些學子耗盡“洪荒之力”考入大學,但總有人發現:自己在大學“深造”四年之後居然找不到“門當戶對”的工作。那麼,讀大學的意義何在?為何會有那麼多人前赴後繼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大學去就讀呢?


首先,我們必須搞清楚一個常識:這個社會上並非只有大學生在找工作的時候才舉步維艱,那些沒有考入大學的高中畢業生、初中畢業生或者小學未畢業的半文盲,他們在找工作很可能會遇到更多的“中梗阻”。在我們的耳邊,經常充斥著這樣的“小道消息”:某某人小學三年級沒畢業,在“雙十一”那天賺到了七八十萬塊錢;某某人初中未畢業,現在是一個幾百萬家產的包工頭……

但是,是不是所有的文盲和半文盲都能日入七八十萬,家產幾百萬?不見得吧!文憑很低的暴發戶,當然存在,但只是個例,按照比率來算,連百分之一都沒有達到!正因為這樣的概率如此稀少,所以才會成為眾人爭先“傳頌”的“典範”。而當大學生中的一小撮人暫時沒有找到工作,或者找到一份月薪比較低的工作,同樣也會成為人人議論的“小道消息”,引發熱議的原因是因為極少數大學生16年的寒窗苦讀換來每個月兩三千的工資,一下子就會躋身社會“鄙視鏈”的頂端,“讀書無用論”應運而生。

在我看來,讀書是找到好工作的一大捷徑,特別是一些985、211熱門專業的大學生,畢業後被眾多用人單位瘋搶,被知名企業爭著簽約,讀大學(特別是名牌大學)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但是,我覺得讀大學,不僅僅是為了更好地就業、更好地謀生,而是還有很多更深層次的東西引領著莘莘學子向大學校園靠攏。比如人們常說到的“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就是文化層次更高的人,在“文化基因”方面更有底氣。退一萬步講,就算是在擇偶的時候,重點大學的大學生和經濟實力旗鼓相當的文盲,誰更容易找到心儀的對象?無疑是前者,畢竟“龍生龍鳳生鳳”的道理誰都懂,文化基因甚至會代代相傳。

成為大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與修養的提高,還有更為寬廣的“人脈資源”和極為開闊的視野。記得有一個家庭條件不錯的家長對我說過這麼一句話:“我家的孩子雖然成績不怎麼樣,但我還是要想盡辦法把孩子送到我們市區最好的高中去,我孩子過去能不能學到什麼知識,其實我是不怎麼在乎的,我更在乎的是他能否在這個學校結識到一些對他人生路上比較有幫助的貴人!”

可能你要說,好的學校哪有什麼貴人?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你,越牛的學校,越容易遇到傳說中的貴人,如果你的孩子考入清華北大,那麼當你孩子畢業之後,就算找不到工作,那麼只要他(她)在人際交往方面不是處於“四面楚歌”的境地,就可能有很多人為你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

很多人都後悔當時自己沒有好好讀書,後悔自己沒有考上大學,甚至包括一些暴發戶也是這樣的想法,這是為什麼?原因都在上面,你贊同嗎?


微雨潤苗


這個問題既可以感性地回答,也可以理性地回答。先來看感性的。

話說在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裡有這麼一段。安德烈問老媽“老媽,我很清楚即便使盡吃奶的力也不會有您和老爸一樣的成就,我幹麼還要努力好好讀書上大學?”。龍應臺的回答是“兒子呀,因為有了大學文憑您才能有更多的人生可能呀”(由於沒有書在身旁,只能大概地覆述一下意思)。

那麼上述的對話在多大程度得到現實證據的支持?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賈瑞雪和斯坦福大學的李宏彬今年有一篇廣受關注的工作論文“Access to Elite Education, Wage Premium, and Social Mobility: The Truth and Illusion of China’s College Entrance Exam”。 這篇論文應該是目前對於高考、工資回報和向上社會流動之間關係進行最全面考察分析的文章了。分析的數據來自2010-2015期間,從中國2300多所大學中隨機選擇100所大學裡的400位大四畢業生。但由於經費限制,最終只能從90所大學裡獲得數據。但累計下來也有40,916個樣本。他們尤其感興趣的是其中介乎於高考全國“重點線”上下20分範圍內的10,335位考生。

原因是個體勞動市場回報的差異可能由多種原因造成,高考存在明確的評分標準這點至少保證了在“重點線”附近考生的個人能力沒有本質上的差異。然而就是這麼一、兩分可能就讓一些考生上了名校,有些只能上普通大學,從而影響了兩者未來工資回報和向上流動的機會,因此只比較“重點線”上下考生將極大的降低比較的技術難度。

在運用了“斷點回歸”方法進行分析後,結果果然顯示“重點線”上的考生入讀名校的概率高達34%,相反,“重點線”下的考生機會只有4%。這個差異造成的其中一個結果是,前者未來在勞動市場上每個月可以多拿150元,這約等於畢業生整體薪酬中位數(2,500)的6%。如果再考慮考生最終真的入讀了名校和省份年份專業等差異後,那麼入讀名校可以帶給考生每個月1000元的額外回報。考慮到這個數值經已等於整體薪酬中位數的40%,回報是相當的可觀。

與此相對的是,研究者並未找到證據支持,“重點線”上的考生在進入一些所謂“精英”職業(比如“體制內”單位或外企)上更有優勢。數據亦沒有顯示這些考生相比成績更差的考生更可能獲得諸如工作地戶口、五險或房屋津貼等非工資回報。

最後,“重點線”上的考生是否有更高的往上流動機會呢?這裡有必要先說明一下,社會流動在這篇研究裡指的是什麼。和社會學的分析不同,社會流動在這裡指代的不是從一個較低的社會階層上升到較高的階層。它指代的是另外兩個維度,即在以家庭收入作為參照的情況下,“重點線”上的分數成績能否讓一個來自較低收入家庭的考生未來在勞市場的收入分配上佔據更好的位置?另一方面,考生未來工資回報往往受到家庭背景影響,那麼“重點線”上的分數成績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抵消家庭背景差異的影響?

第一個維度的答案是肯定的,高考成績對未來工資回報的影響大約是家庭收入的兩倍,這意味著一個來自最低家庭收入的考生假如取得了“重點線”上的成績,他的第一份工作的工資會比一個來自家庭收入更高但成績較自己差的考生更高。但即便如此,對於來自家庭收入最高20%的考生而言,即便高考成績不佳,他的第一份工作的工資收入仍然要高於所有家庭收入比自己低,但分數在“重點線”上的考生。換言之,在第二個維度裡,好的高考成績並不能代替家庭背景的影響。相反,研究者發現恰恰是家庭背景而不是高考成績影響考生未來進入上面提到的那些“精英”職業的機會。

所以為什麼要上大學?一個簡單的結論是,上大學,尤其是能進入精英大學的直接工資回報還是非常可觀的。另外,雖然上了精英大學不等於人生就逆襲了,然而這卻是“逆襲人生”的必要條件呀。比如說對於外地學生而言,大學文憑几乎是獲得當地戶口的“入場券”,考慮到中國城鄉在教育資源上的差異,這將直接影響到下一代的向上流動機會。


宇宇君


大學生就業如此之難,為什麼還要讀大學呢?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因,我想也有這些原因。

一、為了讀大學而讀

我們拼命學習目的是幹什麼,都是希望考上一所好大學,特別是高中,目標很明確就是高考!

為了讀大學,我們奮鬥了十幾年,絕對不會因為大學生就業難而放棄讀大學。如果這樣就放棄了,會是很崩潰的。



從小學到高中都在教導我們要用功讀書,考上大學就好了,於是我們努力學習,為理想而奮鬥,高考也如願以償,這個時候不會因為任何原因選擇放棄讀大學的。

所以說,我們會為曾經的不懈努力而讀大學,為了讀大學而讀。哪怕窮困潦倒,還是義無反顧,因為為了讀大學付出了太多太多。

二、不讀大學也難以工作

雖然大學生就業難是不掙的事實,特別是一些冷門專業,畢業即失業。但是不讀大學又怎麼好找工作呢?特別像我們農村的孩子,父母都出去打工了,讀了那麼多書絕不會讓你進工廠、做農活、幹苦力!其實我大學畢業就是幹苦力,一直在幹!非常辛苦,比不上大學的還辛苦。因為大學生承載的東西太多,奮鬥精神更足,而且這一切不會和父母說,所有的血與淚自己扛。大家看待工作總是覺得自己的工作很辛苦,大學生的工作很輕鬆,其實恰恰相反!



大學考上了,父母一定會讓孩子讀的,不讀書工作更難找,選擇的餘地更少。讀書多了,其他活幹起來真不如不讀書的。我在工廠、工地上工作就有這樣的感覺,筆頭的工作我們做起來輕鬆自如,沒讀大學的很吃力,可是更多的工作不需要筆頭,我們特別吃力,而他們卻不是很難。讀書讀到大學了,不會因為工作難而不讀的,因為這個時候去找工作,自然是體力或技術活,做起來是很難受的,因為這些都是讀書人欠缺的。

三、為了學識而讀

不讀大學再也沒有可能這麼系統化學習了,也沒有這麼一大片時間專門讀書了。大學就業難,工資低在我上大學的時候,院領導就講清楚了。

那是我們剛上大一,院領導給我們上的一次講座。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大學生四年要花費6~8萬元,如果是不讀大學,一般的工作好好幹四年也能賺15萬左右,這樣上大學的成本就是20萬以上,再說,大學畢業頭一年一般工資非常低,工作非常辛苦。基本的意思是上大學為了多賺錢的希望很小,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不如沒上大學的。後面還講了學習是幹什麼,讀大學是幹什麼,還舉例“人”字是什麼回事,“入”又是什麼原因,聽起來很有哲理,可是大家一點興趣都沒有,後來很多學生都跑了,領導說堅持聽完的學生以後才大有可為。我是堅持聽完的,可是大學畢業這麼多年了,過得很差勁。



想在想想還是很有道理,特別是大學找工作,畢業後的第一次領工資,感觸很深。大學畢業生要是為工作而讀真是很可憐的,因為大學生能有好工作的太少太少了。我們班上的學生就業方向都是艱苦行業,現在偶爾看見群裡聊天,大多是非常辛苦,鬱悶的。

在工作的時候經常遇見大學生,研究生一起吃飯,真的不如旁邊初中、高中畢業的伙食。大家也清楚,有點技術,職位的一線工資遠比大學生甚至研究生高許多,有的大學生也成功去一線作個小組長,收入很滿意。

所以現在想想院領導的開學講話很有見地,讀大學我們不能只為了賺錢和工作,這樣無法比較。讀大學對人生很有意義,讀了大學對學識和素養會整體升高。

總體來講,讀大學是大家的共識,不讀大學也難以工作,讀大學對文化素養和人生有意義。如果只為工作,只為賺錢,讀大學可能是一筆不划算的買賣。大家覺得呢?


徽鄉小居


一定要看到最後!一定要看到最後!一定要看到最後!


從三個角度來分析:

首先,看問題一定要客觀,不能隨便被人忽悠

大學生就業確實難,這不是個案,而是普遍現象。

不過,這也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同學校、不同專業和不同個人是不一樣的。

總體來說,名校好專業能力素質也還不錯的大學生,就業不但沒有問題,而且質量還是相當好的,去年有個諮詢我的畢業生,是上海某211大學計算機專業相關畢業,工資一畢業就差不多有20多萬,這也不是個案。

當然,如果學校不好、學歷不高、專業又需求小,加上自身能力水平也不行的話,確實找工作會相當難。

但不能一棍子打死,說所有畢業生就業都難。

其次,看問題一定要長遠,不能目光短淺

大學畢業生普遍畢業的時候起薪不高,這很正常。

畢竟學校的學習只是有些基礎和鋪墊,知識、技能和經驗都欠缺,不能給企業創造多大的價值,所獲得的回報肯定也是非常有限的。

但是,大學生尤其是優秀的大學生具備很不錯的潛質,快速學習能力和靈活應變能力,在崗位上工作三五年之後很可能發展速度是快於其他同齡人的。

十年八年之後,則可能會形成天壤之別。

你不能拿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和一個工作十多年的社會職場人士比。

所以,看問題眼光要長遠,不能只看現在,更要看到將來。

再此,看問題一定要全面,不能眼光狹窄

很多人喜歡拿農民工和大學的工資相比。

我當然沒有任何歧視的意思,只不過,還真不能簡單那工資來說事。

我們應該看“薪酬”,這個“薪酬”可不僅僅是工資啊,還包括工作環境和條件、福利待遇(各種保險等)、帶薪休假、學習成長機會、發展空間,等等。

雖然農民工的工資水平可能比剛畢業的大學生高,但是你考慮所有的因素,同時看長遠的話,那就普遍不如大學生了。

另外,我還想說的是,大學教育並不能保證你就會成功,或者有高收入。

大學教育更多的是提供一個平臺,讓你有好的起點,更加豐富的機會和資源,以及無限的可能。

至於你到底發展如何,則是取決於很多方面,包括你的家庭、資源、能力、稟賦以及職業發展和機遇。

大學最重要的是,培養我們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學習能力、主動、積極、堅韌等良好品質,這些才是一個人最核心的競爭力,而不是什麼學校、學歷或專業。


最後,對於那些喜歡用個案來反駁我的,我也拿個案來反駁你,看一些圖表吧。

我說完了。

您看完了,還覺得讀大學沒用嗎?以後孩子會不會努力讓他上大學?


如果覺得有用,而且要努力讓孩子上大學,請點贊讓我看看。


馮起升


寒假回去了參加同學婚禮,一同學大學畢業後和家人一起創業開了家小店。回家跟媽媽談起,她聽後問我,“那為什麼要上大學,高中畢業就可以開店”。我一時有些吃驚,因為印象中媽媽並不是那種把學歷與文憑劃等號的人。

為什麼讀了大學就不應該自己開店?那讀了大學應該做什麼呢?我們,究竟是為什麼要讀大學?



1.升值自己,塑造個性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龍應臺給兒子的文章裡寫到,“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讀書,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知識並不能直接兌換成金錢,卻能轉化成產生財富的思維與能力。我們所讀的文字,就是我們的個性。我們所學的知識,就是我們的思想。我們努力奮鬥,只是為了有權利說不。



2.人際交往,知冷識暖

我們為什麼要讀大學?劉同博士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過一段話,“讀大學的價值也許在於能認識未來幾十年最重要的朋友,能分辨哪些人自己一輩子都不會交往,能集中解決很多困惑,從而形成自己的原則,開始學會拒絕。讀大學的價值在於你明白了世界上有很多優秀的人,你開始有了靠近他們的動力,讀書不是為了拿文憑或者是為了發財,而是為了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你現在努力,未來就會遇見那些和你一樣努力的人,你現在不努力,你未來遇見的人大概也是和你一樣的處境。”



3.知己無知,開闊胸懷

博學者認為自己組成世界,無知者認為自己就是世界;博學者往往謙遜,無知者卻認為自己無所不知。

我們讀書,才能看到知識的廣闊,以發現自己頭腦的空白,繼而拼盡餘生去填補這空白中最小的一角。我們進入大學,才能見識到所在領域中卓越的人物,以正視自己的平庸,而後不遺餘力去剝落這平庸中最表面的一層。蘇格拉底說,“智慧意味著自知無知”,讀書者永遠走在追尋智慧的路上。



4.開闊眼界,關注自我

我的家鄉在一個省級地圖上都看不清的小城市,周圍的同學朋友家人都是一樣的,一樣的思維,一樣的習慣,甚至一樣的語調。生活圈極窄,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立刻被傳的人盡皆知。圈子窄,就侷限在這小縣城裡,人們反而想把注意力放寬,去關注別人的事,對自己的頭腦與身體卻沒有投入過多的時間。

我認真讀書,去更好的大學,不是為了文憑,而是為了跳出這個小圈,看看高校裡的百年經典藏書,看看其他城市的風土人情,看看小城市中看不到的“怪事”,看看井外的天高雲闊。看過更多,才更能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站在高樓下,站在眾精英面前,我們頭腦中都會充滿---“我需要讀更多書,我需要多學一項技能,我需要健身獲得好的形象⋯⋯”我還需要做太多太多事。而不是花心思留意女同事從哪位男同事手中接過了水杯。


壯士你褲子掉了


首先,在小編看來,這個問題或許本身就有歧義。的確,大學生就業艱難是不爭的事實,大學生們從千軍萬馬中殺出,考進大學,畢業後卻發現就業更難。 但不讀大學就業就不艱難了嗎?不讀大學就能找到好工作了嗎?我們不必去關注什麼“北大”才子買豬肉,許多人沒讀過幾天書卻能一夜暴富之類的例子。這種事件之所以能被大量報道,被大家熟知,就是因為它稀有,因為它出現的概率極小。或許有人想說讀了大學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這也是事實,因為一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在這其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有很多大學生讀了眾人眼中的“冷門”專業,但也找到了讓自己滿意的工作。

其次,小編更想問的是:我們讀大學到底是為了什麼?難道就只是為了找工作賺錢?我們浙大竺可楨老校長曾在新生座談會上問了新生的兩個問題:“第一,到浙大來做什麼?第二,將來畢業後做什麼樣的人?”竺老校長也說過“謀生之道很多,不一定到大學來,就是講技術,亦不一定在大學。教育不僅使學生謀得求生之道,單學一種技術,尚非教育最重要的目的。”那我們到大學來,究竟能收穫什麼?

1.知識和修養

你學的知識可能你這一輩子都用不上,但理解每一個知識點的過程是你終身收益的。你是不是認為如果你將來不從事學術研究,你在大學學到的知識好像都是沒用的?你到超市買東西時,肯定用不上微積分;你開車的時候,也不必計算一下加速度或分析尾氣 但你學這些知識時形成思維方式和方法是你寶貴的財富。就像不可能記得你所讀過的每一本書,但他們會藏進你的氣質,融進你的血液,就如古人所說“腹有詩書氣自華”。

2.更好的平臺,更開闊的視野

一個大學最重要的就是她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就像浙江大學最珍貴的是從竺可楨老校長帶領浙江大學的學生西遷幾千裡,在遵義的湄潭辦學的那7年,樹立的“求是”校風。許多著名的高校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內涵。同時,大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向社會過渡的平臺,在這裡,我們可以享用無限的圖書和人際等等的資源。我們應該正視並珍惜大學的底蘊,積極去把握大學的種種機會把她視作發展的可貴平臺,培養自己更開闊的視野。大學,是我們的舞臺。

3.同學和朋友

在大學你會認識許多優秀的人,你會仰望他們,渴望接近他們,向他們學習。想要了解一個人,你看看他的朋友,他所結交的人就夠了。到了大學,你會結識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你們一起在最美的年華奮鬥,四年同窗之誼,將成為你最美好的回憶和最珍貴的財富。

4.你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大學你將擁有更多自我支配的時間,讀各種各樣的書,見各型各色的人,接觸各種思潮碰撞,在這個過程中,你慢慢體會到獨立思考的重要性,慢慢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去發現你自己,明白你該成為什麼樣的人,該具備什麼樣的能力,該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劉同的一段話“讀大學的價值也許在於能認識未來幾十年最重要的朋友,能分辨哪些人自己一輩子都不會交往,能集中解決很多困惑,從而形成自己的原則,開始學會拒絕。讀大學的價值在於你明白了世界上有很多優秀的人,你開始有了靠近他們的動力,讀書不是為了拿文憑或者是發財,而是為了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你現在努力,未來就會遇見那些和你一樣努力的人,你現在不努力,你未來遇見的人大概也是和你一樣的狀態和處境。”

或許有人會後悔大學沒有好好努力,但不會有人後悔讀了大學。其實,大學她到底有用嗎?有什麼用?最終還是取決於你自身,取決於你的態度和你努力的程度,取決於你在大學都幹了什麼。

與君共勉。


浙江大學


不讀大學我們能幹些什麼崗位?

1.去工廠做流水線,大部分工作時間在12小時左右,也許會有人說:你可以不加班啊!但是待過工廠的都知道,那個月你不加班,月底的工資會非常難看,一兩千的基本工資,在現在這個消費水平,真的很苦了。

聰明有能力的可能在一行待個三五年一步步坐上組長、主管、甚至經理。低文憑高能力這樣的人是存在的,但畢竟是少數。

2.親朋好友介紹去學門手藝,一開始拿著微薄的工資,可能這樣的日子是一年或者兩年,甚至更久。有能力的自己單幹找活,沒機會的就抱團互相介紹活。從古至今有手藝都是能賺到錢的,但一入行,可能就是一輩子。

3.自主創業。手機貼膜、車站賣水果(前幾年在深圳車站賣菠蘿西瓜的,一天的流水可以上萬!)、地攤、飯店……不高級,都是些大部分人需要的東西,創業門檻低,同時也就說明競爭力也大,有來自同行的,也來自上面的都有,搞不好,還得虧上一筆錢,然後花個幾年的時間去還錢。當然也有不少成功的。但是背後的付出又有幾人知道?

4.搭上風口。前幾年的淘寶、SEO、網絡主播,包括現在的自媒體。其實這裡面的人很大一部分人是沒上過大學的,但恰逢其時,自己的能力有了一個平臺施展,而且這個平臺是可以把你能力放大的,當然回報也會很大。這一類能做出來的,智商、眼界、勇氣都是要比普通人要強上一些的。這類人所佔比例也不是太高。

當然還有不少膽戰心驚的做著灰產或者黑產的朋友,有無奈也有貪慾……

但就是沒有出來就做白領,工作幾年當個金領,能力再強點,做個合夥人。再厲害點的出來創業。累嗎?當然累,沒有賺錢不累的,但是至少表面光鮮,父母在家說起來也是紅光滿面。也許一個小企業的主管還沒有街邊擺攤的賺的多,可是擺地攤的父母跟主管的父母在一起聊天的時候,誰的下巴會翹得更高些呢?

試問有多少大學生,畢業出來願意做著前面所說的崗位呢?有肯定也有,但畢竟是少部分。也有些自己想做,可是父母接受不了的。辛苦花錢給你讀書,結果乾著這些“不那麼光鮮”的工作。回頭只能自責,於是找一份辦公室的職員,至少有個盼頭,說出來也有面。

古人對職業的排位是:士、農、工、商

改革初期是:工、農、兵、學、商

現在社會好像看來沒什麼階級了,但是似乎越來越“趨利”了。

大學生這麼多,可沒這麼多崗位啊!

1.社會構造,本來就是一個金字塔。越往上需要的人越少,能力也要更強。讀完大學都叫大學生,但不同大學的學生,他們還是有區別的。一本叫大學生,三本也叫大學生。他們的競爭力能一樣嗎?

2.上大學的成本越來越低,而且課程大部分偏理論。出來社會工作,很難直接對口,很多都需要從頭學起。應該會有不少朋友剛畢業的時候感慨學校學的怎麼跟現場不一樣啊?

3.畢業五年後,還在從事自己專業的朋友,這個比例其實是不高的,當然除了極個別專業。這也恰恰說明了,我們目前讀大學,精心選了專業,但是最終導向好像跟工作關係不是那麼的強烈。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

我們是為了工作去讀大學,還是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開闊自己的眼界去讀大學?哪個結果會更如意呢?

有方就答到這裡,喜歡的朋友,點下關注吧,有方會像個朋友一樣跟你聊聊身邊事,世間事!


方見


大學生就業難現狀存在,但大學還是值得讀的。只要讀過大學的人很少有人後悔讀了大學,也包括我,雖然我大學還在讀。我用兩點解釋下這個問題:

一、當下大學生為什麼就業難呢?1.大學生現在太多了,而崗位名額有限,就業競爭較大;2.另外如今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就業崗位,薪資待遇期望值較高,這與企業單位的招聘要求不太相符,使就業率下降。總之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並且因為大學生就業難去否定大學的邏輯是不成立的。

二、在大學能學到對以後進入社會有用的東西。1.開眼界,思維的進步,你上大學前和上大學後對同一個事物的看法肯定有變化發展,尤其三觀的昇華。2.大學裡可以學到一些專業知識和技能,可以拿一些榮譽證書,資格證等,毋庸置疑這些能增加找到工作的權重。3.在大學能結交值得結交的朋友,這難道不是以後的人脈嗎,也有可能遇到另一半。

大學你珍惜了就對就業有用,祝大家有珍貴的大學時光,有滿意的工作!


你的王同學


在如今父母的心中,只要孩子能上個大學,那就說明能找個好工作。但是隨著大學生就業越來越難,有的人就提出疑問,孩子還要不要讀大學呢? 我覺得孩子一定要讀大學,你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你要擦亮你的眼睛看清讀大學對孩子是有許多好處的。

大學生滿大街都是,為什麼還要讓孩子上大學?這個分析在理。

一,孩子可以交更多的朋友,從而拓展人脈關係。

人們常說:多個朋友就多條路。當孩子在讀大學時,他們可以在大學裡交更多的朋友,從而擴展他們的人脈關係,為他們在以後的生活提供更多的方便。就比如:當他們的朋友如果找到了一份工作,而且正好缺人,那麼他們肯定會想起他們的朋友,然後才是別人。

而且我們也常說: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所以一個人肯定 會遇到挫折,而當一個人遇到挫折時,他們可以去找朋友幫他們解決挫折 ,而不是一人默默扛著,最終對生活失去信心。

二,孩子可以豐富知識庫,增強競爭優勢。

杜甫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當孩子上大學時,他們可以學到更多知識,這使得他們在應聘工作時更加具有優勢,就像杜甫說的,當你讀書多了,你寫文章的能力自然高了。而且大學的知識更加抽象、理論,不像高中和初中的那麼簡單。它會讓你在高中學的知識得到昇華,讓你更加滿腹經綸,從而使得你在以後的工作中得到更好的發揮。

三,可以讓孩子鍛鍊自己,提高能力 。

居里夫人說過:“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寬。”孩子終究會離開父母的襁褓,終究要自己去生存,所以孩子的能力就特別重要。當孩子在上大學時,他們會慢慢學會獨立,因為在大學裡什麼事都要自己去做,在大學裡,你的父母是無法幫助你的。

而在當孩子自己做事的時候,他們的自管能力會不知不覺的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會不斷增強,他們會慢慢的退掉青澀,慢慢走向成熟,而不是依賴父母。而能力的提高在加上自己知識的昇華,使得他們在應聘的時候會比別人更加出色,就如如魚得水,他們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優勢。

所以雖然讀大學不能讓你直接就業,但是大學就像個訓練場 ,它催促使你的孩子快速成長,讓他在就業時比別人出色,從而更好的去就業。

總之,還在為孩子要不要讀大學困惑?這三點告訴你,孩子一定要讀大學。


學法與應試研究院


大學生就業難為什麼還要讀大學?因為沒有上過大學的人就業更難。

只不過現在媒體喜歡將目光聚焦在大學生身上,每年都在報道大學生畢業即失業,每一年都是最難就業季,這才讓大眾產生大學生一無是處的錯覺。

但是隻要在現實生活中,仔細觀察身邊的人你就會發現,大學生就業難並不是說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而是大學生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大多會選擇慢就業。同樣的情況放在沒有上過大學的人身上可就不是這樣了。很多沒讀大學的人,其實現在十分後悔。因為當整個社會的素質和學歷普遍升高的時候,他們當年所信以為真的“讀書無用論”正在將他們逼向生活的絕境,進無可進,退無可退!很多地方招人普遍都要本科以上或者低一點的要求大專,而那些學歷低的可供選擇的行業十分稀少,除了工廠工人就是一些幹苦力或者服務員之類的,而這些行業會讓他們得到很好的發展嗎?答案不言自喻。

除了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充當機器,他們幾乎沒有任何上升空間。但是他們不能隨便辭職,因為就算辭職不幹,下一份工作也還是類似的。苦,就會苦一輩子!

再退一萬步來講,大學生就業困難為什麼還要讀大學?那麼明知道人會死,為什麼一出生父母不把你給掐死呢?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是來感受和經歷的,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在這個漫長的過程當中自然能看到,聽到,聞到這大千世界給我們帶來的千奇百怪的感受,這叫成長!凡是都以結果論,那麼人生將無任何意義可言!

另外,從題目提問就可以看出出題人的水平絕對在大學生之下,試問你還覺得讀大學沒用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