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善之当为,不善之宜去

善之当为,不善之宜去

【原文】

则夫善之当为,不善之宜去,早画然其灼见矣。

【译文】

那么,对于良善的事情应当去做,不良善的事情应该远离,这个道理,早就了然于胸,并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了。

【解读】

慎独包含很多方面,严于律己,不苟私立是慎独,面对复杂的选择,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并能做自认为对的、远离自认为不对的,也是慎独的表现。

曾国藩所强调的“善之当为,不善之宜去”针对的就是第二种层面说的。所谓的“善”是慎独中最基本的要求。没有对善的认识和主动向善的心,那么一切慎独都毫无意义。

在众人面前摆出一副慈善的面孔并不难,难道是独处的时候也有怀有一颗善心。善根植于灵魂深处,有其自身的生命力,而非一件衣服穿在身上就有了。善是由内而外的一种焕发,其根系越是发达,其枝叶也就越繁茂,即使一个人长得丑陋,其内心友善,也会让人在跟他的接触中感受到他内心散发的温暖。如果仅仅把善当作一件出门见人时要穿的衣服,那么衣服总有破旧的一天,到时候真面目公之与众,再华丽的善之伪装也不过分文不值。

曾国藩说:“善之当为,不善之宜去。”意思是说一件事是善的就去做,不是善的就远离。做一件事时,在内心形成了对善恶评判,然后就是行动。然而正真的善是发自内心,是顺遂心意的,如果只是拿来炫耀,那么这种“善”付诸行动,反而会适得其反。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炙手可热的大臣赵简子。这个人有个喜好,每逢过年,都要让城中百姓为自己捉很多斑鸠,然后由他统一放生。

曾国藩: 善之当为,不善之宜去

赵简子

有一个门客问他为什么这么做,赵简子回答说:“为了表现我对生灵的爱护,彰显我的仁慈之心。”

门客听会说:“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大人没有想到,老百姓在追捕斑鸠的时候,可能会无意中弄伤、弄死很多斑鸠。固然,有大批的斑鸠被您方生了,但是在您不知情的背后,已经有更多的斑鸠为您的仁慈之心葬送了生命。如果您真的想要展现慈悲,不如从今以后禁止捕捉斑鸠。”

赵简子听了门客的一席话,背着双手在府门里踱来踱去,仔细地思考了一阵子,默默地点了点头说:“你说得很对。”

有行善固然是好的,但是在行善之前,先要判定这件事是否真的能起到善的效果,所要付出的行动本质是否真的善。行善不只是需要一个善的初衷或是善的外表,最主要的是它所带来的后果是否是善的。善也有真善和伪善,如果只是追求一种形式,而不去考虑其真正的意义,那么这种善就是伪善,它可以掩人耳目,但无法长久,真正的善要经得起事件的的考验。

其实,行善就如曾国藩说的,善的就去做,不善的就不去做,是一件很简单的事,难的是有些人把善当作一种手段,把善想复杂了,把很多利益得失掺进善中,那么这种善也就并非是善了。而慎独对善的追求,最本质的就是去除私立,这样的话,无论是在众人面前还是独处,善都会永存于心,而善根治于心时,其他方面的慎独也就容易很多了。

曾国藩: 善之当为,不善之宜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