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已經不結婚了……”

為什麼這屆年輕人不想結婚了?

當我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好友希子正坐在我對面惡狠狠地咬了一口手中的漢堡,含混不清地說:

“不能給我幸福,還想來分我的麵包?門兒都沒有!”

抗拒婚姻,似乎已經成了當下年輕人的常態。

前段時間,民政局發佈了一組婚姻數據:

從2013年開始,中國的結婚率逐年下降。

“90後已經不結婚了……”

2013年,全國結婚率為9.9‰,2014年降低為9.6‰,2015年為9.0‰,2016年降到8.3‰,2017年再降到7.7‰。

而到2018年,中國結婚率只有7.2‰,創下2013年以來的新低。

同時,離婚率則連續15年攀升。

80後因為結婚後悔了,而90後已經不敢結婚了……

婚姻唯美的外衣被一把扯碎,露出冰冷而堅硬的現實。

去年,最高人民法院也曝光了一組司法大數據,結果讓人有些意外。

在全國140萬對夫妻的離婚案件中,竟然有73.4%是女方提出來的。

這意味著什麼?每一年,都有超過100萬的女性在婚姻中崩潰。

都說感情中,乍見之歡總是很容易,難的是久處不厭。

愛情總是很容易,三言兩語情投意合,就以為可以一生一世了。

“90後已經不結婚了……”

難的是婚姻,情感退卻日久天長之後,對於女人而言,只剩下荊棘和風險。

可是通常是女性早一點付出,生育、撫養照顧家庭等;

而男性的作用比較晚,大器晚成,30、40歲之後作用才起來。

這意味著一方播種施肥,另一方收割,這一點是不對等的。”

也就是說女人在結婚之後,往往是先付出的一方,男性的作用相對體現得較晚。

這時候一方在付出,另一方享樂本就是不對等的,而且誰也保證不了你的付出是否是在為他人做嫁衣。

女人要承擔更大的風險,才能維繫婚姻最基本的平衡。

不光結婚有風險,結婚之後,懷孕、分娩、育兒……也都讓女人們在不平坦的婚姻路上舉步維艱。

醫學上將人類所能感知的疼痛歸類並分為10級,一般情況下,分娩痛可以達到10級,比肋骨斷裂、指尖扎針還要疼上幾分!

《幸福三重奏》中,蔣勤勤帶老公陳建斌去體驗分娩陣痛,帶上儀器之前,陳老師還在說風涼話,可是僅僅體驗到4級他就不行了,一個勁兒地感慨“母親真偉大”。

男人們想像不到這種痛苦,總是以為生個孩子很容易,可是生孩子給女人生命帶去的危險,又由誰來承擔?

為什麼那麼多的姑娘不想結婚,不正是因為看到了那些結過婚的女人被婚姻折磨到崩潰嗎?

以往婚姻的經濟學意義在於降低生活成本,而如今婚姻不再是女人的庇護所,反而成了男人可以不承擔責任的藉口。

有的人在一起能互相促進共同成長,但更多人卻是來禍害對方扯後腿的。

在訪談節目《透明人》中,姜思達採訪了一位知名的離婚律師。

律師說,在她接手的所有離婚案例中,一位丈夫在離婚的時候對妻子說了這樣一句話讓她感概極深:

“你離婚可以,鑽戒給我。”

“90後已經不結婚了……”

現在的男人都不是傻子,別說鑽戒了,就是一卷衛生紙、一包垃圾袋都要分得清你我。

男人覺得離婚之後,就該橋歸橋路歸路,我的東西你別想拿去一分一毫,可他根本就沒有想過,女人為了這個家庭十數年的付出,又有誰來賠?

相愛的時候海誓山盟,等到離婚時,滿地都是撕裂的臉皮,醜陋又絕情。

婚姻無法長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萬一真到了走投無路的時候,看到了曾經最愛的人最醜陋的一面。

為什麼說現在的90後已經不結婚了?

不是他們不相信愛情了,而是他們已經看透婚姻了!

前段時間,papi醬在綜藝裡說的一句話驚醒了無數人。

“90後已經不結婚了……”

她說女人人生中,一定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你就是你,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更不是你丈夫的上下篇。

女性對於自我的追求,應該遠遠大於對婚姻的需求。

婚姻對於女人而言,就是一把雙刃劍。

它可以滿足你對愛情的憧憬對家庭的渴望,但它同時也很容易將你置入一個孤立無援的危險境地。

“90後已經不結婚了……”

只有當你足夠優秀到不懼怕離婚的時候,那麼婚姻對於你而言,才是錦上添花。

亦舒在《胭脂》中說:

我的歸宿就是健康與才幹,一個人終究可以信賴的,不過是他自己,能夠為他揚眉吐氣的也是他自己,我要什麼歸宿?

我已找回我自己,我就是我的歸宿。

當你成為更好的自己時,那你就是你的歸宿。

又何須別人對你負責?自己就可以規避未來人生的風險。

你可以相信婚姻,也相信自己值得擁有一份美好的愛情。

但更要明白,這世上風景很美,陽光燦爛,啤酒好喝,Wi-Fi滿格、電量充足……

又何必覺得此生非要結婚才是人生圓滿了呢?

“90後已經不結婚了……”

低質量的婚姻,永遠都比不上高質量的獨處。

當你擁有面包的時候,才能更好的期待那個給你愛情的人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