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漿”到底是不是騙局? “原漿酒”是不是有毒有害?

前陣子,有媒體爆出“原漿是酒界又一騙局”,並提出:“真正的原漿酒是不能喝的。”

原酒不經過勾調喝下去對身體健康是不利的,因為白酒有標準,酒體中的各種指標只有合格了,對人體的傷害才最小。”原漿到底是不是騙局?

“原漿”到底是不是騙局? “原漿酒”是不是有毒有害?

原漿酒是不是有毒有害?看完這篇文章,您一定會找到您想要的權威答案。

原漿,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有關原漿的定義,到目前為止沒有統一的說法。

有人認為,原漿酒就是通過糧食、酒麴經過傳統工藝、固態發酵、蒸餾,且不經過任何勾調(勾兌)工藝的原酒,也叫基酒。這個觀念似乎得到較為普遍的認同。

“原漿”到底是不是騙局? “原漿酒”是不是有毒有害?

姑且先不討論該定義;首先來認真梳理一番原漿歷史......

老祖宗的酒,都是原漿

說起原漿酒的起源和發展,可以在歷史中找到答案。

民國時期,沒有原漿概念,因為所有的酒,都是原漿。前店後坊的私人酒坊裡,用的是各自的配方、傳統的技藝,釀出的酒各有千秋,沒有食用酒精勾兌、更談不上什麼香精香料。

“原漿”到底是不是騙局? “原漿酒”是不是有毒有害?

原漿與“勾兌”——被大多數人誤讀的一段歷史。

原漿的產生,與“勾兌”概念的產生有關。然而,勾兌的發展史,至今被大多數人誤讀。

上世紀五十年代,瀘州老窖酒廠首創“勾兌”概念,在香精香料尚未成熟發展的年代,當時的勾兌指的是用不同糟別的酒進行調製,以此達到酒口感的穩定。

“原漿”到底是不是騙局? “原漿酒”是不是有毒有害?

據說最早的勾兌是在酒罈裡進行的,選用兩壇酒互相彌補各自的缺陷,如此一來,可以保證酒的品質穩定,畢竟酒是商品化產品,沒有消費者希望自己喝到的酒,每批次的口感都不同吧?

所以,最初的勾兌,為的是酒口感的穩定,用的是原酒與原酒勾。

然而,建國初期,國內糧食供應十分緊張,白酒行業又是耗糧大戶。按照當時的生產水平計算,生產一噸白酒大約需要耗糧3-4噸(醬香型酒耗糧更高)。

因此,1955年,地方工業部在山東煙臺提出“煙臺釀酒操作法”,用地瓜幹為代用品生產酒和酒精。

1956年,輕工業部提出釀酒工業方面的課題是“酒精兌制白酒”。

然而,酒精想要改制白酒,最大的難度在於如何賦予它傳統工藝白酒中特有的香氣。

“原漿”到底是不是騙局? “原漿酒”是不是有毒有害?

五十年代中國範圍之內便已經產生了不少“三精一水”產品(酒精、香精、糖精)。三精一水白酒的香味類似噴漆用的“香蕉水”氣味,老百姓對這個味道極為厭惡,因此一推向市場便備受冷落。

不過,隨著“酒精兌制白酒”在技術上的不斷推進,酒用香精香料也開始在技術上逐步發展,擺脫了人們之前“香蕉水”的陰影。客觀評價,在當時中國經濟尚且落後的情況下,“酒精兌制白酒”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糧食,讓老百姓喝到價格低廉的酒。

“原漿”到底是不是騙局? “原漿酒”是不是有毒有害?

到了九十年代,酒精勾兌技術早已成熟,全國大部分酒廠都採用酒精勾兌來作為低端產品推向市場。不過,當時網絡信息尚不普及,老百姓對於自己飲用的酒是否酒精勾兌無從知曉。

然而,九十年代末的秦池酒勾兌事件,加上當時震驚全國的“工業酒精勾兌”假酒案,讓老百姓從此對“勾兌”恨之入骨。

“原漿”到底是不是騙局? “原漿酒”是不是有毒有害?

因為不信任勾兌,所以原漿風靡

勾兌,在五十年代指的是酒與酒之間的勾調。隨著“酒精兌制白酒”技術和香精香料的普及,這個原本的中性詞,如今成為了貶義詞。

事實上,正如我們每日烹飪用的醬油、飲用的飲料,均會含有添加劑;在國家規定範圍之內合理添加食用香精香料的勾兌酒,是安全的。大家大可不必聞之色變。

“原漿”到底是不是騙局? “原漿酒”是不是有毒有害?

然而,倘若中國的白酒,能夠清清楚楚標註:傳統工藝釀造/新工藝釀造(即勾兌),那麼也就不會有現在這麼多混亂不清的概念了。可現實情況是:掛羊頭賣狗肉的酒廠太多,他們宣稱自己賣的是糧食酒,實際上瓶中裝的卻是食用酒精加香精香料的產品。

面對這樣混亂的市場,老百姓既迷茫、又無助。於是,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原漿酒概念便風靡一世。

“原漿”到底是不是騙局? “原漿酒”是不是有毒有害?

原漿概念,並非近年才有

查詢近年來對原漿酒的報道,不少新聞媒體聲稱:“九十年代的假酒案,讓消費者對勾兌酒恨之入骨,於是就有企業出來宣稱自己的酒是不經勾兌的。在此基礎上,**酒廠在2002年發明了原漿酒。“

站在歷史的角度,這個報道是有失偏頗的。

原漿一詞,最初被用於醫學界;後來,逐步應用於染料工業、建築業、果汁飲料業。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清酒業“陳釀酒”、“原漿酒”概念便已風靡,因此,“原漿”並非2000年以後才被髮明出來。

“原漿”到底是不是騙局? “原漿酒”是不是有毒有害?

正如前文中所說,酒精兌制白酒的課題發軔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曾在六十年代興起;經過文革期間的一度停頓後,於八十年代復興、並在九十年代掀起高潮。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與“勾兌酒”對立的“原漿酒”從來不是近十幾年才有的概念。對應勾兌技術的日漸成熟,原漿概念早在七八十年代便已產生。

“原漿”到底是不是騙局? “原漿酒”是不是有毒有害?

不僅如此,1997年9月《黑龍江信息科技》有這樣一句話:

“(本品)選用純玉米或高梁等為原料,精製、精燒、精釀、酒香濃郁、口味純正、綿甜甘爽,不加任何香料酒精勾兌,也不含任何有害物質,系純正糧食原漿酒。”

這足以證明,糧食原漿概念並非2000年後的產物。只不過它真正為廣大老百姓所認識,應是2002年某品牌的商業普及帶來的。

“原漿”到底是不是騙局? “原漿酒”是不是有毒有害?

原漿的本質是什麼?

早在七八十年代便已存在的原漿酒,為何到了今天,變成了毒藥、變成了酒界的又一騙局?

原漿酒到底能不能喝?必須要搞清楚什麼才是真正的原漿酒。

按照本文開頭提到的定義,原漿酒是通過糧食、酒麴經過傳統工藝、固態發酵、蒸餾,且不經過任何勾調(勾兌)工藝的原酒,也叫基酒。

“原漿”到底是不是騙局? “原漿酒”是不是有毒有害?

可是,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原漿酒的對立面應該是酒精勾兌酒。因此,在消費者心中,“原漿酒”實際指的是通過糧食、酒麴;經過傳統工藝、固態發酵、蒸餾,且不添加食用酒精、不添加香精香料的原酒。

新釀出的原漿與老原漿勾調在一起,是不是原漿?

不同窖池的原漿勾調在一起,是不是原漿?

高度原漿酒加漿(加水)進行降度,是不是原漿?

調酒師將不同批次、不同年份的原酒按一定比例進行調和,是不是原漿?

對於老百姓來說,最重要的是不添加香精香料、不勾兌食用酒精,這才是原漿酒的本質。

“原漿”到底是不是騙局? “原漿酒”是不是有毒有害?

原漿不可怕,可怕的是心術不正。

一瓶正規酒廠按照傳統工藝釀造的純糧酒,無毒無害。為了批量生產達到穩定口感,而採用不同批次、不同酒齡原酒進行調製,無可厚非。這樣的酒是原漿,是瓊漿。

然而,一瓶酒精勾兌的酒,貼上原漿的標,不僅過度添加色素、增稠劑、香精香料,還動輒發毒誓以誘騙消費者上當,這樣的酒不是原漿,是毒藥。

“原漿”到底是不是騙局? “原漿酒”是不是有毒有害?

百姓需要什麼樣的原漿酒?

老百姓需要怎樣明明白白消費酒?

歷史告訴我們,勾兌並不可怕。歷史告訴我們,原漿並不是騙局。然而,因為我們愛酒,我們仍要警醒各種噱頭和騙局;因為我們想要喝到真正的好酒,我們更呼喚一個透明規範的酒業。

“原漿”到底是不是騙局? “原漿酒”是不是有毒有害?

我是品酒師遊豔,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了,想要了解更多關於酒的知識,可以關注遊說醬酒。也歡迎各位酒友私信隨時找我交流,我有好酒,你有故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