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復仇者聯盟4》天價電影票事件?是否合理?

植大大研究院


下面內容,隔夜君將會從《復聯4》高票價事件的始末過程,包括國家電影局曾作出的整治舉動以及票房總額屢屢刷新新高,還有部分經濟學原理來給大夥詳細的剖析這件事情---

四月份的影視圈無疑是相當精彩的,我們除了看到《沙贊》《調音師》《祈禱落幕時》《風中有朵雨做的雲》等等佳作的上映之外,我們還幾乎整整一個月時間都能夠在微博熱搜榜單上方看到《復仇者聯盟4》的身影。

可別以為都是些關於網友們探討劇情的話題哦,不是的,相反這系列話題似乎也並無太多人關注,而真正刷上熱搜的卻是有關“《復聯4》高額票價”的相關資訊---

2019年4月24日凌晨12點國內電影院便會同步首發《復聯4》正片了,然而一眾電影院卻趁著這趟熱潮將首映票價拖拽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刷新出了高達數百元,乃至上千元的價碼,讓一眾消費者嗷嗷叫苦。

時間到來4月中旬,面對著消費者的怨恨國家電影局也全力出手整治了---

“難免坐地起價,但收穫票房不是收割韭菜,光影世界的門檻不能夠被任性抬高,吃相難看”

人民日報的這條社評發出後不久,相關的處罰規定便頒佈了:各大電影院不能夠收取超過10%票價的服務費,否則在檢查的時候會被禁制下載播放鑰匙。

這樣的規定顯然是能夠博取到不少消費者讚賞的,也讓相當一部分的電影院做出了差價退回的決定。

不妨看看網友的評價吧---

“監管理應如此,高票價行為一次不禁以後隨便上天,這都是資本家榨取利潤的手段,覺得沒問題的消費者都是奴性成癮的體現”

“有一次就有無數次,必須打擊,支持國家做法”。

顯然,從上方兩條評論中可以看到網友對於高票價事件是帶有著極度憎惡的情緒。

那事情的發展又是怎樣的呢?在相關部門的嚴控之後,各大影院的票價是否有所收斂了?

確實不假,就拿隔夜君家門口的電影院來看,《復聯4》票價已經從剛開始銷售時的168元,降價到現在的140+元了,足足近30塊的降幅,相信也讓不少前期購票者感到不少的憤怒吧?

畢竟在這件事情上方我們並無收到電影院的退差價通知呢,那是否說明隔夜君家門口的這家電影罔顧警告,勢要通過鋌而走險的方式攫取利潤的最大化呢?

一開始我確實有不少疑惑的,但隨著《復聯4》預售總額從一個星期前的3億元,還能夠獲得將近一倍的增幅,到來當下的“5億”元票房總額之後,我似乎明白到了一個道理---

“《復聯4》電影票的天價現象並非商家的行為,而是消費者推舉創造的”

覺得反直覺?覺得這個結論有點不可理喻?覺得隔夜君就是在罔顧事實證據在自圓其說?

畢竟你們看,相關部門重拳整治了,電影院做出降價行為了,然後消費者進場購買了,不應該是一件邏輯自洽的因果鏈嗎?

但隔夜君要說的是:現在以優惠價格購買電影票的用戶所能夠獲得觀影席位會與一個星期前的那批消費者所購買到的位置一樣嗎?一般情況下電影購買者會去購買前三排的席位嗎?尤其在IMAX此等巨幕的院廳當中,理應更加不可想象吧?

140+元票價對應的電影廳可選位置...

那如此說來,這所謂的優惠降價,究竟是電影院迫於政策壓力所作出的舉措反饋,還是為了儘可能銷售首映席位而做出的價格調節呢?

就衝著“票價降幅也就20-30塊”這樣的幅度來說,隔夜君可以斷言,這也僅僅只是電影院的自發行徑罷了。

站在這個基礎認識之上再來看看上面提到的“部分網友將願意支付高價購買《復聯4》的消費者稱之為奴性成癮”的現象,我們基本也能夠做出“愚昧”的判定---

“這究竟是何等的看輕了‘高票價’所可能給商家帶來的競爭力消弭的代價呢!”

在經濟學的理論當中,亙古爍今都有著一條鐵一般的定律:供給-需求定律

---在它的描述下,一件商品的價格上升之後,就會使得這件商品的需求量降低。

請務必記得,這個經濟學模型是建立在理想狀態之下,那就是這件商品的數量能夠得到了充分的補充(並非指某一時刻會出現無限的數量,而是指代每一時刻都能夠剛剛滿足需求者的購買量),同時也被充分的需求者所感知和依賴(不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而且除了這款商品之外暫無其他的替代品)。

這種理想情況會在現實出現嗎?如果不會,那為何又稱之為亙古爍今呢?

其實其中的重點就在於“代價”二字上---理想模型當中價格上升會帶來“銷量下降”的代價,而在現實生活中,價格的上升則會造成整個商家的競爭力消弭。

“競爭力”是一種粗獷的說法,但也正因為如此般泛指我們才能夠將諸如“價格”“服務”“科技含量”“品牌形象”等等一系列在商業競爭當中能夠為消費者所感知,並依據其來選擇的事物通通都涵蓋於其中,進行最為科學的討論。

是的,隔夜君必須承認,如果一件商品除了價格之外的因素都做的足夠好,那麼即便價格依舊保持高位,也同樣能夠獲得數量不菲的用戶青睞---比方說手機界的蘋果公司,每臺手機的溢價都不是安卓手機品牌能夠媲美的。

但這已經是後話了,並且這種通過其它因素來補救商家綜合競爭力的舉措不也正正說明“高售價”可能對商品競爭力的影響嗎?

如此說來,一眾電影院將票價抬升的行為不就是一種粗暴的通過自我傷害來獲得利潤的方式嗎?

當然,內容至此相信有不少網友會表以出“對呀,邪惡的商家們就是聯合在一起共同將票價抬升的嘛,這是他們共同謀劃的陰謀詭計”

在經濟學上對於商家聯合起來進行壟斷性經營的現象存有著一個專有名詞:“卡特爾”

那是否真是一場陰謀呢?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組數據:

從2012年-2017年這六年期間,全國影院的數量從3680間,一直躥升到了1W+數量,而銀幕數量也從12年的1.3W塊,達到了17年時候的突破5塊萬數量。

並且截至目前為止,全國電影院的上座率平均下來也就只有11.32%而已,較比起15年的數據足足少了6個百分點,而且電影院平均每天的單廳銷售額也就只有3000元罷了。在分析機構看來這是六年以來的行業最低點,也造成了許多影院入不敷出的處況。

用一句話歸納:曾經硝煙瀰漫的戰場已經逐漸遇冷了,入局院線行業的大多數玩家們都只剩下傷痕累累的軀體,在勉強的苟活著。

站在這樣一個壯烈無情的市場境況之下,你們說如今在場的院線玩家真不想在別人家正在“抬高票價,自縛手腳”的時候,給它們送上一記漂亮的營銷絕殺嗎?(譬如電影票價不僅不提升,反而還能夠以半價購買爆米花套餐)。

但為何截至今日都未能看到任何一家電影院採取此等舉措?

“愚蠢?無知?”這只是懟人用的情緒化用語而已,對事情的本質是不帶有任何的解釋效用的。現實的情況不應該是商家們已經有多年的經營院線的行業經驗了,他們明確知道哪些是“消費者真正需求的,哪些只是消費的情緒化觀念”而已。<strong>

也就是說,或許在《復聯4》電影票價格上真的給予了足夠的優惠,那確實能夠收穫到不少的讚譽以及爆棚的觀影人數,但這並不會給予這家電影院帶來足夠強烈的“長期競爭力的加持”---在《復聯4》落幕後,觀眾往後的電影該去哪看還是去哪看,該不來你這裡,還是不會來你這裡。

那站在這樣一個行業共識之上,影院商家又為何要給予你們這群冷漠無情的消費者優惠呢?

再來,我們繼續給予上面提到的“提高《復聯4》電影票價格,才是商家認為的能夠獲取最佳長期競爭力的方法”這一基礎上,我們再來看看相關部門的打壓行為---

這究竟是要幹嘛?是維護消費者利益,還是好讓如今已然出現大面積入不敷出的電影院市場進入到“快速淘汰”的局面呢?

本來院方通過對市場的感知,通過對用戶需求的洞察,能夠特意安排一兩場熱門電影來攫取高收益,並用此來繼續維持電影院的經營,但如今這樣的做法被扼殺了,真正能夠存留下來的也就只有排列在頭部的零星幾位大玩家罷了。

那接下來會出現什麼情況?你們覺得已經佔據了穩定市場佔有率的大玩家們會否做出這樣的商定呢---

“不如來分分天下吧”

我們還可能有9塊9,19元9的電影票嗎?如果普通銀幕也都能夠讓我賺得盆滿缽滿了(畢竟我統治的片區,消費者根本沒其它選擇了),那我還有必要引入所謂的IMAX,杜比聲響等等配置嗎?

甘願花費高價格去購買《復聯4》電影票就是一種“奴性成癮”的體現?

說出這句話的朋友究竟是何等的愚昧無知,何等的目光短淺,究竟是將現代商業的成敗看得何其的輕而易舉啊!

最後

“你行你上”這句話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會被看作為不理性的話語,畢竟評價一件商品,一部電影的角度是多種多樣的,以及決定他們失敗的因素也同樣是各式各樣的。

所以即便我們真不能夠拍出一部高分電影,但我們還是擁有神聖不可侵犯的言論自由權利去予以這部創作在某某方面存在的糟粕。

比方說《流浪地球》確實票房高企了,特效也能夠稱之為數一數二的國產電影存在了。但是,若真將它視作為一部科幻小說改編的電影來看待,那劇情方面未免就稍顯稚嫩---對比起原作刪減得實在太厲害,最驚心動魄的人性黑暗劇情全都抹殺殆盡了。

但煩請記得,點評是一定要依據客觀實在的事實來做出判斷的,而非僅僅出於爽一下嘴舌的情緒化態度來予以唾沫噴擊的。

連基本的市場規律,經濟學常識都不知道,也膽敢在那裡噴吐責備的狂言,那面對這樣的網友,難道我們不應該給予他們一句警醒式的回覆嗎:

經營電影院?你行你上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