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正勇:創新引領產業為核推動城區“逆生長”

马正勇:创新引领产业为核推动城区“逆生长”

马正勇:创新引领产业为核推动城区“逆生长”

習近平總書記去年10月視察廣東時,要求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在綜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現代服務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方面出新出彩。

海珠區作為廣州的老城區,曾經的老工業區、城鄉結合部,城中村、工業廠房等歷史低效用地多,依附的產業資源消耗高、附加價值低,要實現“老城區新活力”,就要通過空間再生產,實現價值創新、產城互動,推動城區“逆生長”。我們以打造海珠創新島為重點,扭住產業這個核心關鍵,處理好“老”和“新”的關係,縱向提升發展能級,橫向帶動區域轉型,加快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區。

马正勇:创新引领产业为核推动城区“逆生长”

破解“取捨”難題,拓寬高質量發展空間

抓產業導向。只有符合城區特質,充滿活力和競爭力的產業,城區才會有持續的“新活力”。為此,我們圍繞產業這一核心,處理好“破”與“立”的關係。“舍掉”高汙染高排放、低附加值的產業,明確產業“負面清單”,加快更新改造,統籌推進落實“散亂汙”場所整治、黑臭水體治理、違法建設拆除等重點工作,有力有序疏解專業批發市場、物流園、村級工業園等非中心城區的功能,通過“破”把老城區的空間騰出來。“取向”發展符合現代化中心城區定位的產業,瞄準高端高新,重點發展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商務、科技服務、現代商貿會展、文化旅遊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帶動人才、資本落地,通過“立”把新活力的產業導進來,不斷迸發新動能。

抓空間拓展。空間再生產是解決城區發展瓶頸的重要手段,而

“三舊”改造則是空間再生產的關鍵方式,也是城區“抗衰老”的良藥。目前,全區共有超過100萬平方米的國有企業舊廠房、村社集體舊物業、商務樓宇正在或已經改造成為科技創新園區,已打造了UP+智谷、唯品同創匯、M+創工場等一批品牌創新園區。隨著舊村舊廠的改造、新建築群的壯大,海珠區如今平均80年樓齡的建築數量顯著下降,不斷騰出空間發展年輕的、朝陽型、創新型的產業,並以此吸引年輕的人口,進而呈現建築更年輕、人口更年輕、城區更年輕的態勢,最終實現“逆生長”。

抓創新活力。海珠區抓住企業這一創新的主體、技術的載體,重點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和內生動力。2017年全區R&D投入強度達3.02%,超過全市平均水平(2.48%)。2018年,全區發明專利申請3716件,增長54.1%;專利授權5163件,增長64.6%;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700家,被定為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範區。發揮金融作為科技創新翅膀的作用,通過出臺全國首創的科技型初創企業集中性投資後補助、促進風險投資發展等政策,打造廣州首個創投小鎮,大力促進科技、金融和產業融合發展。中國工業互聯網大會、廣東雲棲大會、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創新發展大會及創投論壇等一系列重大活動先後舉辦,創新發展的氛圍更加濃厚。

马正勇:创新引领产业为核推动城区“逆生长”

做好“集聚”文章,構建“一區一谷一灣”創新島格局

“一區”是琶洲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作為省、市層面全力支持建設的對接大灣區發展戰略的重要平臺、重要區域,琶洲正積極爭取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落地,高標準謀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平臺、國家互聯網創業創新示範區。同時,依據企業成長軌跡,定製梯隊計劃,力爭培育出傳承創新特質的本土“獨角獸”。目前,琶洲加快集聚數字企業、數字技術人才,

已引入了騰訊、阿里、國美、唯品會等一大批數字經濟領軍企業,總投資超過700億元,初步形成以互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為主導的數字經濟產業集群。

“一谷”是中大國際創新谷。立足中大紡織商圈商貿活力強的特點和中山大學科技創新優勢,逐步推動規劃建設中大國際創新谷,推進業態創新、市場創新、服務創新,推動商圈向全球時尚中心轉型,將來形成全球知名、輻射灣區、引領核心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新創業高端平臺和服務樞紐。去年中大國際創新谷正式掛牌,啟動園區已遴選進駐首批10個IAB項目,科大訊飛A.I.創新產業園改造建設穩步推進。

“一灣”是海珠創新灣。包含後航道20.5公里的濱水岸線,毗鄰大學城、生物島、海珠溼地等功能板塊,原狀主要是工業舊廠房和城中村,將建設成為集科技創新、高端商務、文化展示、觀光旅遊、優質生活的粵港澳大灣區濱水新地標。目前,海珠創新灣片區控規已公佈實施,中交總部、中海啟迪等落戶項目正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作為“一灣”的主陣地,瀝滘城中村整村改造正穩步推進,其規劃總用地151.42萬平方米,建設總量達436萬平方米,是海珠改造面積最大的城中村,面積相當於珠江新城的2/3。

马正勇:创新引领产业为核推动城区“逆生长”

練好“軟件”內功,營造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營造競爭力強的政策環境。堅持以政策又少又好為導向,下決心突破慣性束縛,多做制度“減法”,實現化繁為簡。圍繞區的主導產業,在廣州2019年投資年會上發佈了“海珠創新島十八條”,對原有的26部306項經濟政策進行大幅“瘦身”和提升,把好鋼用在刀刃上、財政資金集聚在創新上,建立了簡明高效、含金量高的產業政策體系,通過政策配套支撐發展轉變,以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比較優勢,真正突出引領效應和促進發展效果。

马正勇:创新引领产业为核推动城区“逆生长”

提升宜居宜業的活力城區。堅持企業需求導向,紮實推進深化審批服務便利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等改革,完善“首席服務官”制度,用幹部辛苦一點,換取企業輕鬆一點、老百姓高興一點。海珠區全國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範化試點工作獲評優秀等級,綜合排名全省第一,榮獲中國營商環境創新獎。著力優化人居環境,紮實開展海珠溼地提質、生態環境治理等工作,良好的生態環境為海珠區招商引資提供了“金字”招牌。

擴大高層次人才的供給。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將人才作為重中之重,把吸引和留住人才放在首位。組建海珠高層次人才聯盟,建立健全培養、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體制機制,創新人才評定和獎勵方式,完善人才落地服務。僅2018年就辦理人才綠卡122張,利用國有物業籌集近100套人才公寓,設立境外人才和境外創新創業團隊專項扶持,充分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推動琶洲成為廣州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核心區。

马正勇:创新引领产业为核推动城区“逆生长”马正勇:创新引领产业为核推动城区“逆生长”

來源 | 海珠區委改革辦

马正勇:创新引领产业为核推动城区“逆生长”马正勇:创新引领产业为核推动城区“逆生长”
马正勇:创新引领产业为核推动城区“逆生长”马正勇:创新引领产业为核推动城区“逆生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