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為自己不信奉任何宗教,回了老家才發現,我信奉儒教

很多人都覺得自己不信奉任何宗教,可是回家後要入鄉隨俗,需要走親戚,拜長輩,哪怕這位長輩與你是同齡人。在家族這個環境裡,你不能擁有秘密,包括有沒有對象,收入多少等這些單位人資都不會觸及的問題。回了老家甚至連得婚姻、生育等都沒有自主權利。

一直以為自己不信奉任何宗教,回了老家才發現,我信奉儒教

今天我們已經習慣了把自己理解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尤其城市裡生活很久新一代年輕人。我首先是我自己,然後才有我在這個世界上的各種關係。也就是說,首先得有一個“我”,然後,“我”才能是父母的兒子、妻子的丈夫等等。這種理解,其實在西方思想進入中國以後才慢慢建立起來的。現代社會中,人生的很多觀念其實都是在此基礎上建立的,比如權利和義務的問題。

只有把人理解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才會首先想到個體的權利,而義務就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和其他人生活在一起不得不付出的代價。再比如,如何看待人生的成功與失敗。一個事業有成的人,即使他不是一個好丈夫、好爸爸,很多人也會說他的人生是成功的。然而,如果回到古代,深受儒家傳統影響的古人應該就不會這麼想。

一直以為自己不信奉任何宗教,回了老家才發現,我信奉儒教

這就是因為前提不一樣,儒家認為生命的意義在人與人的關係中,正是這種關係決定了一個人是誰。對儒家來說,不是先有一個獨立的“我”,然後建立關係,而是反過來的,是我跟周圍人的關係構成了“我”。

這也就是為什麼傳統儒家那麼重視人和父母之間是否孝順和慈愛,因為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是最重要、最直接的關係。假如一個男性生活在古代中國,他想到自己的時候,首先會想到他是一個兒子、一個丈夫、一個父親。

一直以為自己不信奉任何宗教,回了老家才發現,我信奉儒教

如果我們接受了儒家是社會性的,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儒家認為生命的意義單靠自己難以實現,必須要放到跟他人的關係中才能實現。我們也就能理解為什麼儒家認為想要讓人生完滿,就得恰到好處地處理生命中的各種關係。

禮儀對於生命的重要意義,恰恰就在這裡體現出來了。因為,禮儀就是規定了人與人之間恰當的相處方式。傳統儒家的禮儀非常豐富,它具體的規定了面對不同的關係,或者在不同的處境之下,人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行為模式。

一直以為自己不信奉任何宗教,回了老家才發現,我信奉儒教

在傳統社會,禮儀的內容幾乎包括了人一生中所有可能遇到或者發生的重要事情,規定了我們怎樣做,才算是一個合格的父親、一個合格的兒子、一個合格的君主。在這個意義上,禮儀的作用就不像我們平常所理解的那樣,是學會如何跟別人相處那麼簡單,禮儀體現了人之所以為人的獨特意義。能否成為一個符合禮儀的人,關係到一個人能否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自我實現。

我們剛才說的禮儀的神秘力量,正是來自禮儀的這種特點。人與人的關係是相互的,同樣,禮儀的實行與接受也是相互的。傳統社會中,每個人都在成長過程中都學會了禮儀規範,禮儀對於行為的規定是公開的、透明的。如果你看到一個人依照禮儀做事,就會期待他接下來的行為也是如此,而且,你也會同樣依照禮儀對他做出回應。

一直以為自己不信奉任何宗教,回了老家才發現,我信奉儒教

一個看似簡單樸實,卻充滿了尊重和善意的互動就這樣展開了,就像今天我們見面時會握手問候。當你向別人伸出手的時候,其實表達了你對對方的尊重和善意,對方也會積極回應。所以,握手這種禮儀,就是一次充滿尊重和善意的交流。

人和世上其他事物的最大差別就在這裡,我們從來不把彼此當作無知的對象來看待,我們信任對方是懂得禮儀的。禮儀能夠暢通無阻,就源自這種信任。所以,孔子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只要所有的人都遵照禮儀的規定來做事,那麼社會就會和諧。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處在一種互相尊重、互相瞭解、互相期待的狀態下,禮儀的作用就能夠恰到好處地發揮出來。

一直以為自己不信奉任何宗教,回了老家才發現,我信奉儒教

相比通過強制力量達到和諧,這種和諧有獨特的力量,也有脆弱的一面。一旦某個環節脫離了禮儀規範,整個和諧的環境就會打破。這就是為什麼孔子會對那些破壞禮儀的行為如此氣憤,因為他們破壞的不是一時一地的禮儀,而是破壞了整個社會對禮儀的尊重和默契。禮儀的神秘就在於,一旦人們覺得禮儀不再有效了,不再信任它了,那麼禮儀就真的不再有那種神奇的效果了。

破壞禮儀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參與其中的人還沒有學會禮儀。這些人不知道怎麼按照禮儀行動,也不知道怎麼合乎禮儀地回應其他人。這也會打破和諧。所以,儒家認為學習禮儀非常重要。我們周圍的這個世界,是一個在我們每個人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很久的世界。而且,這個世界早已經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自己的規則,這就是我們的文化和傳統。對於儒家來說,禮儀就是文化傳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一直以為自己不信奉任何宗教,回了老家才發現,我信奉儒教

如果我們想要真正參與到周圍的世界中,就要在人生的早期階段,花很長的時間努力學習禮儀,學習如何進入這個世界。對於儒家來說,沒有學過禮儀的人,還不能被看作是一個真正的“人”,而只是具備了學習能力的“素材”。只有經過禮儀的塑造,在傳統的薰陶之下真正學成,才能夠成為真正的“人”。

你發現沒有,在儒家的世界中,是禮儀塑造了我們,讓我們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明白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古代儒家那麼重視“冠禮”。冠禮就是儒家的成人禮,古代一般認為男子二十歲就可以行冠禮。“冠者禮之始”,就是說冠禮是禮儀的開端。冠禮標誌著這個人進入了成人世界,也標誌著成人世界接納了他,其他人也不再把他看作是一個孩子,而是相信他已經對於禮儀有了一定了解,可以進入禮儀的世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