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概況

鐘山區,隸屬於貴州省六盤水市。位於川、滇、黔、桂結合部,貴陽-昆明兩大城市中心點。地理座標為東經104.84216°,北緯26.59195°,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全縣總面積478.99平方公里,下轄轄3鎮6街道,

[1][2]14個社區服務中心;常住總人口60.46萬人(2017年末)[3]

清代雍正年間,境內改土歸流大體結束,北為水城廳,東為郎岱廳,南為普安州。民國時期,置水城縣、盤縣、郎岱縣。1970年,郎岱、盤縣、水城三縣於三個特區合併,仍稱特區,隸屬六盤水地區。1987年,水城特區撤銷,分設水城縣和鐘山區,鐘山區的建制正式形成。

境內著名景點有:韭菜坪、文昌閣、鳳池園、明湖溼地公園、烏蒙國家地質公園等。

2018年10月26日,鐘山區榮獲“貴州省2017年度政務服務標準化建設示範市縣”稱號。

位置

鐘山區位於川、滇、黔、

桂結合部,貴陽-昆明兩大城市中心點,與貴陽、昆明、成都、重慶、南寧五個省會城市的距離僅300-500公里,北連三秦、東達百越、南可下海、西能入滇,為“西部旱碼頭”、“四省立交橋”,是西南通江達海的咽喉要塞。鐘山區處於“泛珠三角區域”中心地帶,是南方最大的煤炭——鋼鐵原材料生產基地,國家“攀西-六盤水資源綜合開發區”和“南-貴-昆”經濟區、“畢-水-興”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理座標為東經104.84216°,北緯26.59195°,至2014年,鐘山區總面積為478.99平方公里。

氣候

鐘山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溫暖溼潤氣候區,氣候較為特殊。按照氣象學四季標準劃分,則為既無酷暑,又無嚴寒,常年無夏,春秋相連,人們常表述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氣候宜人”,表現出典型的貴州西部高原氣候特徵。

氣溫:年平均溫度12.3℃,極端最高溫度31.6℃,極端最低溫度-11.7℃,最熱月(7月)平均溫度24.6℃,最冷月(1月)平均溫度-0.1℃。

降水量:年均降水量1182.8mm,降水量最少月(1月)為17.6mm,降水量最多月(6月)為243.7mm,降水量超過100mm的月份是5至10月。

日照天數:年日照時數在1253—1556小時之間。

無霜期:無霜期在230—298天之間。

溼度:年均相對溼度81%。

地勢

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概況

鐘山區

鐘山區處於滇東高原向黔中高原過渡,黔西北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之梯級狀大斜坡地帶,總趨勢為西北高東北低。最低點在月照鄉的獨山村界河出境處,海拔高度1450米。

山脈

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概況

鐘山區

鐘山區境內山脈為烏蒙山脈分支之3條山脈。一條自梅花山向東南延伸,經我區德塢、鳳凰出境,此山脈為長江水系水城河(響水河)與珠江水系北盤江分水嶺;一條自梅花山到水城縣的雙嘎鄉向南邊延伸,經德塢、黃土坡、荷城3個街道到月照鄉,成為水城河(響水河)與三岔河(大河段)的分水嶺;另一條由韭菜坪延伸到水城盤雄鄉分支,經汪家寨鎮的納福轉向東邊延伸到大河鎮的以德進入水城縣的連山,成為三岔河(大河段)與連山河的分水嶺。[7]

地貌

鐘山區境內地貌由山地、丘陵、谷地、盆地、臺地、山原6類構成。在碳酸鹽類分佈區,岩溶盆地、叢峰槽谷、峰林窪地和孤峰、穿洞、溶洞、石筍、石芽、坡立谷、豎井、落水洞等個體形態,構成了喀斯特岩溶景觀。

植物資源

生態植被

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概況

猴樟

鐘山區境內喬木主要有松、杉、青岡、包石櫟、等,灌木有石楠、冬青、烏飯、南燭、旱冬瓜(化槁)等。原生植被破壞後,次生植被演替為以火棘、懸鉤子、毛葉薔薇、馬桑、野花椒等為主的藤刺灌木。灌木林多分佈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脊和孤峰上。[7]

野生常見植物

鐘山區境內野生山菜植物:茨菰、花椒、蕨苔、竹筍、萱花(萱草)、藤藤菜、木姜子、野蕎菜、香椿、刺老包、木耳、菌類、竹蓀及其它野生菜等。[7]

野生果品植物

鐘山區境內野生果品植物有:短楊梅、五味子、八月瓜、藤瓜、毛葉薔薇、刺梨、獼猴桃、山楂、草莓、野葡萄、茅草、榛子、枸杞、毛楊梅等;野生纖維植物:構樹、蕁麻、野桐(九層皮)等。[7]

野生澱粉植物

鐘山區境內野生澱粉植物有:蕨根、春岡子、火棘(救軍糧)、廣魔芋等。[7]

野生硬木植物

鐘山區境內野生硬木植物有:野胡桃、高山櫟、黃連木、清香木、刺葉冬青等。[7]

野生園林花卉植物

鐘山區境內野生園林花卉植物有:木蓮、重瓣棣棠花、細圓齒火棘、小果薔薇、西南山茶、秀雅杜鵑、馬櫻杜鵑、皺皮杜鵑、巖生杜鵑、雲南杜鵑、南天竹、山梅花、刺葉冬青、野扇花、女貞、野八角、爬山虎、金銀花、華鉤藤、棕桐、麥冬、蘭花、龍膽草等。[7]

野生藥用植物

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概況

珙桐

鐘山區境內野生藥用植物有300多種。但名貴藥用植物只有:天麻、黃連、杜仲、石斛、菌靈芝等。[7]

珍稀植物

鐘山區境內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珙桐,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則有傘木、杜仲;國家三級保護植物有黃連、天麻、扇蕨、清香木。

[7]

動物資源

鐘山區境內常見的野生動物有蛙、蛇、鷹、野兔、鷂、燕、麻雀、烏鴉、喜鵲、畫眉、杜鵑(布穀)、八哥、黃鸝、竹雞、秧雞、鷓鴣、雉雞(野雞)、白腹錦雞、斑鳩、啄木鳥、小云雀、山雀等;尚有穿山甲、松鼠、野豬、黃鼬(黃鼠狼)、刺豬等種類。其中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穿山甲、水獺、靈貓、白腹錦雞、小鯢(娃娃魚)、角蛙等。[7]

礦產資源

鐘山區屬於六盤水礦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至2011年,已探明礦產有煤、鐵、鉛、白雲石、大理石、石灰石、重晶石等20多種資源,其中鉛鋅礦工業儲量45萬噸,鐵礦石工業儲量2000萬噸,煤炭工業儲量134億噸。

羅氏居宅

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概況

羅氏居宅

羅氏居宅位於老城中部大街上(今和平路),坐西南向東北,建於民國31年。為羅景玉及其弟所建。此宅建在一南北長東西窄之地皮上,東西壁早有他人私宅,因地而建成長方形佈局。為木結構穿鬥式,三層單簷懸山頂,屋面蓋小青瓦。通面闊6.5米,進深17.5米,高11.4米,佔地面積250平方米。由臨街面前房、後房、西廂房及連接前後房之角樓組成。東側和西側底樓未建廂房。前房面闊二間,進深6.8米,西間靠西側有一窄過道。後房面闊二間,進深6.05米,東間靠東側有一窄過道。廂房面闊二間4.5米,進深約3米。耳房面闊進深均2.2米,呈正方形。

老城楊氏居宅

老城楊氏居宅位於老城內南端,坐北朝南,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為楊毓彥所建。民國時期,由其後代居住。50年代,改作水城衛生院和縣人民醫院,後期,改作縣醫院老城門診部。此宅建於一南北長東西窄臺基上,佈局嚴謹而對稱,為一四合院。從踏垛而上,從臨街面起,依次為前房,東西廂房,正房。由前房、廂房、正房圍成正方形四合天井,用以排水和採光,天井鋪石板。建築取懸山式,適於通風防潮。宅房為兩層,單簷懸山頂,屋面蓋小青瓦。前房通面闊五間16.4米,進深二進7.8米;明間為過廳,面闊3.28米;次間、梢間面闊各3.28米.東西廂房通面闊各三間15.2米,一進3.85米.正房通面闊五間16.4米,進深二進8.5米,分明間、次間和梢間,明間東側有一過道,寬1米餘。前房、廂房、正房內合四周,有走廊相通,寬1.12米。

文昌閣

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概況

文昌閣

文昌閣俗稱觀音閣。位於老城北端一小石山上,坐北朝南,略偏西。始建確切年代待考,至遲在清嘉慶初年。文昌閣為一處古寺廟建築群總稱,包括山門、魁星樓、文昌宮、韋馱亭、文昌閣、東西配殿等。東西寬48米,南北長60米,佔地面積2900平方米。

東嶽殿

東嶽殿位於老城東之城隍廟內,坐東北向西南。始建年代待考。從現存樑架結構看,未發現拆換情況,可見建後未作過大改修。城隍廟為水城較早寺廟之一,現已部分拆毀。東嶽殿系廟內保存較完整之古建築。為磚木結構,主要構架全以優質絲梨木做成。九架檀,通面闊三間13.83米,進深7.86米,坐落在2.8米高月臺上,兩層單簷懸山頂;屋面蓋小青瓦,底層和二樓之明間均為一進,次間均為二進;明間為抬梁式,兩山為穿鬥式。佔地面積為108平方米。

福集廠鉛鋅冶煉遺址

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概況

福集廠鉛鋅冶煉遺址

福集廠鉛鋅冶煉遺址距中心城東30公里,老鷹山鎮石板河村和本橋村。面積1.2平方公里。系貴州為數不多之著名鉛鋅冶煉遺址之一,對省市礦業史及社會發展研究具有重要價值。1989年6月3日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11月9日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硝灰洞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

硝灰洞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位於中心城西北23公里之三岔河北岸,地處水城發電廠附近,是貴州省繼黔西觀音洞、桐梓巖灰洞後,於1973年夏發現的又一古人類文化遺址,為貴州發現的第二個有人類化石之舊時器時代遺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