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應該如何理解?

國苑芳華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是說誠實可信的言語,不會充滿甘美之辭,而充滿甘美之辭的言語,一定不會誠實可信。

君臣想得 儀與昭襄

【版本】

漢帛本、河上公本、魏王弼本、唐傅奕本均作“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故本句無歧義,從漢帛本。

日削月割 大魏衰亡

【釋義】

信,誠實,可信。言,言語。美,甘美,讚美。

悲哉懷王 三年囚亡

【評述】

春秋戰國時期,縱橫家管用的手法,便是甘言重幣,遊說列國諸侯,伐謀伐交,遠交近攻,以化解敵國聯盟,集中力量對付當前最重要的敵人。所謂“縱橫術”,南北為縱,東西為橫,函谷關以東六國合縱以抗秦,秦以連橫化解六國壓力,以集中力量對付當前最主要的敵人——如魏國。

三寸之舌 縱橫廟堂

鬼谷子高足張儀和蘇秦,便是兩個傑出的縱橫家,一個入秦以連橫,一個六國以合縱。張儀入秦後最拿手的好戲,便是甘言重幣,遊說諸侯,化解六國合縱。連泱泱大國的楚國國君楚懷王,也在張儀的誘惑之下,參與武關會盟,被秦國扣留三年,最後客死秦國,梓棺返楚,“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壯哉蘇秦 為六國相

可見,俗話說“無利不起早”,甘言厚幣誘惑的背後,一定隱藏著巨大的陰謀和陷阱。所以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說的是花言巧語、面容偽善之人,一定不是仁義之輩。

【本號文章均為原創。圖片源自網絡。】


國苑芳華


真理的語言是實事求是,事實,真相,是沒有經過裝飾的真實,從來不討人的喜歡,而是討公義(神)的喜歡,所以,真理的語言沒有漂亮的外表,沒有多餘的打扮。花言巧語的謊言縱然有氣貫如虹的氣勢,都不過是巧舌如簧的表演,指鹿為馬,顛倒是非,海市辰樓雖然以假亂真,只不過是曇花一現假象,如同黏附在草尖上的露珠,太陽一出來就消失了。善良是純潔之極的絕對的空虛的能量,無形無狀,無色無味,無限無極,是沒有辦法可以分辨,沒有辦法可以認識,沒有辦法可以證明,如果有對比已經可以分辨出來屬性,結構,那麼,善良已經在規律之中,善良已經是與不善良同時存在了,有善良就必然有不善良,有正能量就必然會有負能量,有正電荷就必然有負電荷。宇宙規律的知識也只是簡簡單單的正反相向,陰陽相對,高下相傾,長短相形,如此而已。如果已經可以分辨是非,知道對錯,大小多少,美善醜惡,那麼,善良已經在時空之中,生死之內。有現象之亂,好壞之分,無奈之舉,得失之惑,如同源頭之水匯聚成大海,無垠無痕,雖然是豐富多彩,但是已經魚龍混雜,面目全非,看不清自己原來的真正的面貌了。因此,善(聖人)的辦法是從源頭(虛空)中就一直跟隨真理的腳步,充滿真理的規律規則,黏住真理,目不轉睛,不偏離左右,努力做成大功,使萬物的生長不缺乏能量,春華秋實,秋收冬藏,而善良從來不為自己儲存一顆糧食,就就連冠名的權力都放棄,不停留,不欣賞,不懷念,努力面前,忘記背後,眼睛中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公義的事業(美),目標越正確,為公義的事業付出越多而自己獲得的能量就越大,(既以為人己愈多),為萬物所付出的努力越多為自己存留的價值就越多(既以與人己愈多)。真理是公平的標準,放之四海而皆準,雖然很鋒利,但是隱藏至深成為天地的根基,只把公義展示給萬物,使萬物生長,萬事包容(愛),把美(生命)彰顯出來(利而不害)。而善良(能量)則是循規蹈矩,自強不息,充滿萬有,做成生命的大功,卻不為自己爭名爭利,所以,萬物稱善良為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