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在用的筷子,你可知道它裡面都蘊含著哪些大學問!

在2015年的時候,上海市準備把筷箸文化當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來保護。什麼是筷箸呢?其實就是筷子。箸是筷子的文言說法,是我們中國人天天都在用的東西,又不是快滅絕了,那為什麼要給筷子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來保護呢?

我們每天都在用的筷子,你可知道它裡面都蘊含著哪些大學問!

其實上海的這種做法,是為了讓人們更好的領略到中華文明裡筷子文化的獨特魅力。那筷子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為什麼由上海首先提出申遺呢?原來上海是新中國第一條筷子生產流水線的誕生地。而且在上海的城隍廟附近的豫園一帶,有專門的一家筷子店,這家筷子店是中國唯一的一家其它商品都不賣,只經營筷子的店鋪。

我們每天都在用的筷子,你可知道它裡面都蘊含著哪些大學問!

而中國的國宴、中南海、釣魚臺,甚至贈送給外國友人的都使用的是上海這條流水線生產的。而且在上海民間習俗裡,筷子的寓意也很特殊。我們都知道在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上天,糖瓜祭灶,在上海她們還會擺上碗筷,這碗筷就和灶王爺一樣,代表著家裡的地位,所以上海對筷子文化的重視,要高於其它地方。

我們每天都在用的筷子,你可知道它裡面都蘊含著哪些大學問!

另外一個,上海之所以要下大力氣把它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因為一種緊迫感。因為在筷子這件事上,它不是隻有我們中國才使用,整個東南亞地區,包括越南的很多地方,也都在使用筷子。有人甚至把東亞文化圈叫筷子文化圈,像日本、韓國同樣非常重視筷子。比如日本把每年的八月四號稱為筷子節,韓國小學生有一個關於如何使用筷子的必修課。因此這對於我們有一種緊迫感,希望能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來保留。雖然中、日、韓都愛使用筷子,但卻有些不一樣。

我們每天都在用的筷子,你可知道它裡面都蘊含著哪些大學問!

韓國由於經常燒烤,所以金屬筷子偏多,竹筷子和木筷子偏少,就是為了燒烤的時候,金屬筷子不會著火,但金屬筷子沉,因此這些年韓國的金屬筷子中間是空的;而日本的筷子頭是尖的,是因為他們經常吃一些生魚片之類的,比較滑,不易夾起,而且是分餐制,所以就可以用筷子紮起來吃;而我們中國的筷子是平頭的,是因為在中國用筷子扎東西吃,是一種忌諱。那為什麼筷子原來叫箸,現在叫筷呢?

我們每天都在用的筷子,你可知道它裡面都蘊含著哪些大學問!

原來古時候統一叫箸,後來傳到南方,有江有河靠海的地方,因為箸的諧音是住,是停住的意思,他們覺得不吉利,因此取反義快字,意思是快開,快走的意思,討個口彩。而後來筷子多用竹子製成,就加了個竹字頭,形成了現在的筷子,也就是在南宋以後,才有了筷子的說法。

而現在筷子不光國人使,很多外國友人也用。甚至外國元首和中國交往的時候,把筷子當作門檻,在1972年的2月21號,尼克松總統訪華,中美關係開始解凍。當時國宴招待他的時候,周恩來總理要教尼克松怎麼使用筷子,沒想到尼克松拿起筷子就用,很熟練。當時周總理都很吃驚,問他筷子怎麼用那麼好?原來他在要訪問中國前,知道我們中國人都是使用筷子,總不能吃飯的時候要求換刀叉吧,這樣是不尊重我國的禮儀,於是苦練筷子功。也因此尼克松獲得了一致好評,而這雙筷子還有很強烈的寓意,代表著中美關係的解凍。

我們每天都在用的筷子,你可知道它裡面都蘊含著哪些大學問!

當時還有一個非常聰明的記者叫伯恩斯,在尼克松用完餐擦嘴的時候,大步走過去拿起他使用過的筷子,用紙巾擦乾淨,用手絹包好放進自己的口袋,就拿走了。因為這已經不僅是一雙筷子那麼簡單了,它象徵著中美建交的橋樑,象徵著中美關係解凍,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