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和《易經》這兩本書有何區別?

草沒味兒150


《周易》就是周朝的易,這是區別於夏易與商易。夏易叫《連山》,以艮卦為第一個卦;商易叫《歸藏》,以坤卦為第一個卦。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周易》就是周行圓滿、永恆變易之意,和《連山》《歸藏》一樣,都是一個書名。但通常的觀點認為《周易》就是周朝的易經。

《易經》是《周易》+十篇《易傳》。“傳”就是闡釋、註解之意。比如《左傳》就是左丘明註疏的《春秋》,那麼《易傳》也是後人對《周易》的闡發和講解。傳統的說法是孔子作《易傳》,現代史學界認為,易傳成書最早也是戰國以後的作品,從易傳的內容上看,裡面經常出現“子曰”,然後引用孔子的話。這就看出,易傳並非孔子直接成文,或者全部由孔子寫成,應該是孔子的學生或後人根據孔子的思想整理而成,或者裡面有部分為孔子所著。




《周易》的內容是六十四卦的卦辭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辭,再加乾坤二卦的用九和用六兩個爻辭(有辭無爻),也即三百八十六個爻辭。《易傳》共七篇十卷,分別是《彖(tuàn)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上下、《文言》、《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後人稱為“十翼”,認為這十篇著作給《周易》添了十隻翅膀。後世在出版《易經》時,為了便於查閱,把《彖傳》、《象傳》插入到相應的卦辭和爻辭之後,也就是說,卦爻辭後跟著彖辭、象辭,渾然一體,另外六篇《易傳》放在《周易》之後,合稱《易經》。所以,通行版的《易經》就是《周易》+《易傳》。

更多的時候,大家把《周易》和《易經》完全等同了,正式出版物的《周易》和《易經》都是《周易》+《易傳》,沒有任何區別,所以不用擔心買到的易經不全。

我相信歷史上除了《連山》、《歸藏》、《周易》,一定還有其他易學著作,只不過影響都不大,那麼《連山》和《歸藏》被單獨提出來,說明這兩部經是足夠經典和權威的,所以也可以稱為《易經》,“經”就是最權威的著作,儒家有“易詩書禮樂春秋”六經,後來擴展到十三經,那麼就這個意義而言,《連山》《歸藏》稱為《易經》並不為過。這兩本書大概在秦或漢初還有,東漢學者說周朝的太卜(負責曆法、佔算的官職)必須要精通“三易”(《連山》《歸藏》《周易》),東漢學者桓譚在《新論正經》中說:“《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連山》藏於蘭臺,《歸藏》藏於太卜。”說明東漢時期大家對《連山》和《歸藏》還留有比較多的印象。據說西漢大易學家京房精通《連山》,他發明的納甲法可能與《連山易》有關。但是最遲到西漢,《連山》和《歸藏》已經徹底失傳,而且從其他典籍裡幾乎未見到兩部書的內容片段。

所以,能被奉為“經”的易就只剩下《周易》一部,再加《易傳》,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易經》。


易就是簡單


首先感謝你向我提出問題。關於《周易》和《易經》的說法我是這樣理解的。

《漢書·藝文志》說:“人更三聖,世立三古。”按這個說法,《易經》是先後經過三個聖人的編撰,才最終得以成書的。他們分別是:伏義氏,周文王,孔子。其中,伏義氏畫出了最初的八卦,周文王將八卦加以發展變化,演變成六十四卦,並做了卦辭和爻辭。到了孔子年代,因為卦象太深奧,變化太多,很少有人看懂,於是孔子作了《易傳》,用以解釋此書,使後人能夠理解它。

根據《周禮》的記載,太卜依據《三易》來進行占卜。所謂的《三易》,指得是《連山》,《歸藏》,《周易》三種不同的易學。其中《連山》是夏代的易學,《歸藏》是殷代的易學,《周易》是周代的易學。但《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我們今天所說的《周易》,是由《易經》和《易傳》兩部分組成。

《易經》是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和爻辭。《易傳》是對《易經》的解釋,類似於後代經學家給經書所作的註解,如果不做嚴格的學術研究,我們一般把《周易》籠統地等同於《易經》。

簡單地說,《周易》是最原始的《易經》,《易經》是經過後人的解釋,並增加了許多的內容。因為孔子時代,社會現象已與以前大不相同,道德喪亂,人心惟危,文王之德已經難以為教了。於是孔子做了一個極大的改變,他將“文王之德”,改造成了“親子之德”想通過調整人們之間的血緣關係,重新整頓道德秩序,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推進,最終實現“克己復禮己為仁”的內聖外王之路。所以,孔子在書中增加了自己的見解和想法。

這就是《周易》和《易經》的不同之處。這是我的看法,希望大家發表不同的意見。


太陽說易


《周易》跟《易經》是初學者很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簡單的說《周易》和《易經》的區別就是從屬關係上的不同,《易經》包含了《周易》。如《周禮‧春官‧大卜》所說:“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周易》相傳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時研究《易經》所作的結論。我們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有部分是從文王著作了這本《周易》以後,開始發展下來的。所以諸子百家之說,都淵源於《易經》所畫的這幾個卦。其實易經有三易之說。一、《連山易》,二、《歸藏易》,三、《周易》。

所以說,《易經》是包含三個範圍,連山,歸藏,周易。這裡提及的《易經》,古人多用《易》來指代。

因為除了《周易》,另外兩個都失傳了,所以目前提及到《易》,就是指的《周易》。


而目前說《周易》,則內容包括《易經》和《易傳》兩個部分。

注意:這裡說的《易經》,指的是《周易》中的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及卦辭、爻辭,這部分就是經文部分。不是代表三易的《易經》。

那麼《易傳》,則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目前的考古訓詁普遍性結論是,戰國或秦漢時期的儒家作品,並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

也就是說,當你說《周易》時,包含的範圍更大,包含了《易經》的經文,加上《易傳》。

所以說,看《周易》跟看《易經》,是不同的閱讀範圍跟內容。

《易經》是更早出現的文獻。後面出現的《易傳》,是為了解釋前者的,所以出現的時間,一定晚於前者。

時間的先後,導致內容上有比較大的差異,何況《易傳》也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一個時代,是後期逐步完善整理出來的。

故此,學習《易經》,一般都主張要先看《易傳》,這樣能降低學習《易經》的門檻。

我以前有撰文簡介《周易》的內容論述側重。大家可以參考:

《易傳》內容分十篇,這也是《十翼》的叫法來源。《易傳》內容極其豐富,論述廣博浩瀚:

一.《繫辭傳》

闡述《易經》的世界觀、宇宙觀及方法論。主要思想為“一陰一陽謂之道”。

1.《繫辭上》

講述為何創立八卦、易學、及易學的世界觀方法論。

2.《繫辭下》

舉例卦爻辭例子,來講解《易經》的世界觀、方法論及人生觀、易學的發展歷程。

二.《彖傳》

以陰陽學說來說卦。統論六畫卦卦意、卦名、卦德及說明卦的整體組合結構內涵。

《彖上傳》,《彖下傳》

用大象概念,六十四卦每一卦的整體概念意義。大象為: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

三.《象傳》

用來解釋六畫卦局部特性。還是解釋彖辭,卦辭,爻辭結論和結果的原因及依據。

《象傳上》,《象傳下》

用小象概念,對六畫卦內的局部狀態,來解釋具體含義及意義。小象具體是指爻象,爻位等。

注:

彖:解釋六畫卦整體意義

象傳:解釋卦中局部或個體意義和原因或根據。

四.《文言傳》

專門講述乾、坤兩卦的含義、特點及規律。並講述乾、坤兩卦生出其他六十三卦的內涵及變化思想。

五.《序卦傳》

講述六十四卦的卦序列排列的道理,在倫理的“德”層面說明為何如此排序。

六.《說卦傳》

八經卦抽象意義及組合結構。早期以卦解卦,都源於此《說卦傳》的指導。

七.《雜卦傳》

不同於《序卦傳》的卦序,用最精煉詞彙,歸納了互為反卦,對卦的卦義。《雜卦》是西周易卦筮卜的古體系。


厚朴易學


《易》,《周易》,《易經》。

據孔穎達《周易正義》,案《周禮,大卜》“三易”雲:“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杜子春雲:“《連山》,伏犧。《歸藏》,黃帝。”

但是,《連山》,《歸藏》,不見留傳。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易》就是《周易》。

《周易》,據說周文王所作。不過,在《史記》裡,雖有周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礎上作六十四卦之說,卻沒《周易》之名,而是稱《易》。

因為周文王演繹《易》八卦為六十四卦,所以,司馬遷遷說的《易》即《周易》,《周易》應是後人的稱謂。

《史記》有孔子學《易》,並作《易傳》。後儒將周文王的《易》奉為經典。周文王的《易》,何時稱為《易經》的呢?《禮記,經解》:“潔靜精微,《易》教也。”,“經解”二字,說明已把《易》即《周易》當作了《易經》。

現通行的《周易》一書,周文王的《易經》與孔子的《易傳》合為一體。故,後儒經文與傳人不分,都稱作《周易》或《易經》,這是錯誤的。《易傳》只是《易》學之一。

《易經》與《易傳》的顯著區別,《易經》卦辭爻辭無“陰陽”二字,陰陽的概念也沒有。也無“太極”,“太極圖”。《易傳》有“太極”,無“太極圖”。甚至“太極”也沒有,因為帛書《易傳》為“大恆”。

現代人讀《易經》,受儒家影響,把太極陰陽都當作是《易經》裡的,實乃以訛傳訛。

有兩本不同的《易經》,就是七十年代出士的西漢馬王堆帛書周易,其六十四卦卦序完全不同。帛書周易,顛覆了兩千年來《易》學乾坤。


趙日金141


《易經》原屬筮算之書,是三大經傳中唯一存世的(其他二部分別為連山與歸藏)。易經之筮術是以一種叫蓍草為材料(以龜骨者稱卜術),通過大衍算法:即大衍之數五十,用其四十九,分二以兩…共計十有八變而成卦。易經只有卦象`卦辭、爻辭,通過所成卦象對照卦爻辭判吉凶。而《周易》則包括《易經》和《易傳》。傳部分是孔子及後世所著,共七種:《彖辭》、《象辭》`《文言》`《繫辭》`《說卦》丶《序卦》、《雜卦》,它們對經進行了解釋和進一步發揮,使易經充滿智慧哲理,成了中國文化的經首地位。


王軍95141


《周易》打造了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思維習慣。《周易》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易經》,一部分是《易傳》。這兩部分合稱為《周易》。從時間上看,《易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本書,周朝之前,夏之《易》曰《連山》,商之《易》曰《歸藏》,《連山》和《歸藏》都已失傳了,目前只能看到《周易》。從內容上看,這本書的直按目的是占卜。《易經》記錄了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和爻辭。傳說伏羲畫出了八卦,周文玉演為六十四卦。而《易傳》是對《易經》的解釋和發揮。《易傳》共分十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繫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從某種意義上說,《易經》是教科書,《易傳》是這本書的輔導工具書。故《易傳》的十篇又稱之為“十翼”,比作“翅膀”,《易經》才象只大鳥飛起來。《周易》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中華文化中的大智慧,誰讀懂了,誰就是大智慧,故絕對不可拋棄。


鴻雁27259



張永科38


在現在來說,是沒有什麼區別的。

如果非要深究,周易是一種易的種類,自古有三易,連山易,歸藏易,周易。其中連山和歸藏都已經失傳,只有周易流傳了下來。慢慢的,周易就成了易的唯一代表。

而易經是一本經書,易經被包含在周易的範圍裡面。易經成書是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時間,易經的成書史被稱為易更三聖。說是三聖,其實是四聖。分別是伏羲造八卦,文王演周易,周公寫爻辭,孔子作易傳。因為文王與周公是父子,而爻辭到底是文王作的還是周公作的,這裡面還存有疑問。所以就把文王和周公合為一聖,故稱易更三聖。至此,經過這幾位聖人的努力,從伏羲時代,一直到孔子時代,集結千年時光,易經終於成書。後世研究周易,都以易經為主,又衍生出無數流派,其各有繼承,各有發揮,但是根源都宗於易經一書。而後世各流派對易的發揮,亦包含在周易裡面。

到如今,周易就是指易經,這就是周易與易經的區別


沽酒品四海


《周易》是對《易經》的解說,《易經》是《周易》思想之源。

在上古富,有大智慧的伏羲,在人類智慧未開,無文字時的"一劃″開天的大知慧。伏羲他將自然規律溶入到社會生活之中。伏羲認為自然界的一切變化是由陰陽變化決定的,自然界的陰陽互變產生了萬物,所以,中華民族延續了他的思想——唯物主義。“一劃”開天的《易經》″八卦″即“六十四卦″告訴人們大自然和社會人事的變化規律。而《周易》是周文王囚於羑里之時為《易經》寫了卦名、爻詞,再後來,孔子又為《周易》寫了《十翼》作了進一步的解說,幫助後來者能很好的理解它。《易經》《周易》是伏羲、周文王、孔子等人千百年來知慧的結晶。


手機用戶50833040308


《周易》即《易經》。

雖然傳說有《易》,《連山》,《歸藏》,《周易》,但留傳下來的只有《周易》。

《周易》在《史記》裡無“周”字而稱《易》。《史記》裡有孔子學《易》,並作《易大傳》,即現在的《易傳》。

《周易》被儒家經典之首,才有《易經》之稱謂。

後儒將據說周文王所作的《周易》,與據說孔子所作的《易傳》合為一體,常經文與傳文不分,都稱《周易》或《易經》,這是誤導後世。其實《易傳》只是易學之一。

《易經》包括六十四卦卦符,卦辭,爻辭。沒有陰陽,沒有太極,更無太極圖。

《易傳》有陰陽,但無五行。有太極,但無太極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