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行為習慣比法律還管用

小喇叭:劉鴻雁工作室公益一對一微信諮詢進行中,需要的家長朋友請留意文末的預約二維碼。

好的行为习惯比法律还管用

科學研究表明,養成行為習慣的敏感期比智力發展的敏感期還要早。孩子智力迅速發展是在幼兒期,而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從嬰兒期就開始了。孩子出生後,就逐漸形成了飲食、起居的各種習慣,它會在孩子頭腦中留下深刻的痕跡。暗含著品德行為的萌芽,並對孩子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行為習慣對於人的生活、學習、勞動、事業的成敗關係重大,也是孩子全面發展的基礎。科學研究表明,養成行為習慣的敏感期比智力發展的敏感期還要早。孩子智力迅速發展是在幼兒期,而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從嬰兒期就開始了。孩子出生後,就逐漸形成了飲食、起居的各種習慣,它會在孩子頭腦中留下深刻的痕跡。暗含著品德行為的萌芽,並對孩子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設想,如果全社會每一位家長都能從小培養孩子的科學、文明的衛生習慣,就不會有今天這麼多的生活陋習,以及它給人們健康造成如此大的威脅。這是每位家長都應該深思的。怎樣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呢?

一、 從孩子的日常生活抓起

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長期的生活裡逐漸形成的,它貫穿於孩子一日生活的各個方面。家長應善於抓住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譬如,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是在他飲食、起居等活動中逐漸養成的,文明禮貌習慣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過程中培養的,愛學習的習慣往往是在遊戲中形成的,愛勞動的習慣是在自我服務和為他人服務的過程中培育的。

正如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所說的,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當然,作為家長應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表率。如要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家長先要做到飯前便後洗手、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這樣對於善於模仿的孩子來說必然受益匪淺。

二、 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主動性

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把孩子本來不自覺的行為,轉化為有意識的自覺行動。這就要求家長要細微地觀察孩子,瞭解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根據孩子的特點確定培養目標,並善於抓住教育時機,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孩子儘快地從“要我做”向“我要做”轉化。有以下幾點,提供家長注意:

第一,要持之以恆,不要半途而廢。兩歲半的萌萌喜歡自己拿勺吃飯,雖然吃的很慢,桌上、地上、衣服上常有菜湯、飯粒,但媽媽卻不急不躁。她堅持每頓飯都讓萌萌自己吃,並一邊鼓勵、一邊教孩子進步方法。還常常誇孩子“真棒”、“真好”、“有進步”使萌萌非常開心。不久,萌萌不僅學會了自己吃飯,還學會了自己穿脫衣服。入幼兒園後成了班上小朋友學習的榜樣。良好的習慣要經過不斷的重複。

反覆地實踐才能養成。只要家長堅持要求,日積月累孩子的大腦神經活動才能形成“定型”。這時孩子做起來會感到輕鬆、自然、舒服、愉快,主動地去做,慢慢形成了習慣。反之,他會感到緊張、壓抑、難受不願意去做,自然很難形成習慣。

第二,要統一要求,不要各行其是。一天我和朋友聊天,他的小孩子元元在一旁畫畫。邊畫邊說:“爸爸坐的飛機來了。”他奶奶對我說:“他爸爸今晚回來,看把他高興的。”這時,門外傳來小孩子的喊聲“元元,我去騎車,你去不去?”元元對奶奶說“我和牛牛在院裡騎會兒車行嗎?”奶奶說:“行,但是你要把畫筆和紙收拾好了再去。”元元答應著,開始收拾桌上的文具。這位奶奶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雖然孩子生活在奶奶家,但奶奶和媽媽對孩子的要求卻是一致的。這就意味著相同的信息重複地轉入孩子的大腦,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經聯繫,良好的習慣就容易養成。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要求嚴格而爺爺奶奶放縱,或者施教者今天嚴格,明天放鬆。幼兒園培養孩子好的習慣家長不堅持,都是難以形成良好的習慣的。

第三.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簡單粗暴。在諮詢時,一位家長指著站在遠處的孩子對我說:“這孩子要把我氣死了,天天都有家長向我告狀。”接著這位家長向我講述了孩子怎麼和小朋友打架,用積木把別人砍傷,用嘴把同伴咬出血印……。這位家長苦惱地說:“我都怕去幼兒園接孩子,真怕哪位家長來找我,打他,罵他,可怎麼他就不改呀?”這位家長的苦惱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糾正不良行為習慣要比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難得多。家長應從改變對孩子的態度開始。對幼兒來說,情緒是行動的動力。孩子喜歡受人鼓勵、誇獎,如果總是換來批評、受指責,他情感上接受不了,會產生逆反心理。加上家長的冷眼、厭惡、甚至是打罵會更加激起不良情緒,產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為。但這樣的孩子有時受了環境的影響也有想改正的願望,希望得到家長的表揚,但做起來要費很大的力氣。

因為不良的行為往往會不自覺地表現出來,而好的行為則要十分自覺,必須剋制自己的需求,這種抑制力要經過自身的努力才能實現。這時孩子往往表現的不會那麼自然、輕鬆。如果家長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對他的想法給以鼓勵、支持再加以耐心的誘導和啟發並堅持下去,良好的行為就會逐漸養成。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

樂桃桃建議您從以下幾點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

文明語言習慣——從禮貌用語做起。

高爾基說過:“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做為一名現代家長,在孩子的教養過程中,應注意教育他學會禮貌用語。比如正確地稱呼大人,說“謝謝、請、對不起”等禮貌用語。還有一種情況,孩子說話雖然不帶髒字,但說話的態度不好,語氣急躁甚至嚴厲。因此,家長在教養過程中要讓孩子學會說話和氣、舉止文雅、活潑大方、形成待人誠懇、落落大方的良好習慣。

集體意識——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行為習慣。

人是社會性的。對孩子來說,如何與夥伴相處是他們亟需學習的一門學問。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與同伴交往,提醒孩子與周圍夥伴友好相處,要讓孩子有集體榮譽感,鼓勵孩子幫助別人,或為集體做事情,儘管有時,孩子所做的“幫忙”可能在大人眼中有些可笑,但切忌打擊孩子的熱情。家長應因勢利導,支持孩子主動幫助他人,積極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這樣,才會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產生集體意識,學會遇事考慮他人的感受,不能僅僅以自己為中心。

勞動習慣—讓孩子從自己穿衣做起。

勞動習慣,同樣是一項應該從小培養的行為習慣。現在獨生子女家庭佔絕大多數。現代父母在孩子的教養上,常常會過度保護或生活中處處代勞。在這種教養方式下,孩子可能會失去自己動手的機會,進而失去做事靠自己的意識。孩子失去了學習和參與的機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些就該由家長做。漸漸產生了依賴性。

衛生習慣—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環。現代家庭對子女衛生習慣的培養重在兩個方面,一是健康的飲食習慣,一是良好的作息習慣。現代家庭中孩子養得嬌,往往是孩子喜歡吃什麼就買什麼,殊不知這對孩子的生長髮育並無好處。應該注意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按時進餐,不暴飲暴餐,少吃零食,不偏食。尤其是要注意從小培養孩子健康的飲食觀,讓孩子從小形成飲食有節、均衡營養的好習慣。

良好的飲食習慣,將伴隨孩子一生。

作息時間混亂是現代人生活的誤區,這一點,孩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現在的小孩從嬰幼兒階段就開始接觸電視、電腦,到了幼兒期,沉湎於電視、電腦的機會更多。有些小孩子從3歲開始就接觸電腦;有的孩子精力充沛,週末、節假日甚至隨著父母的生活節奏晚睡晚起,這種做法不僅使孩子的身心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還使孩子到了上學年齡,不能適應學校的作息時間。

學習習慣—讓孩子受益一生。

小學一二年級是養成階段,要讓孩子逐漸養成按時休息、按時起床、按時學習等生活習慣,以適應今後緊張的學習需要。但是實際上這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同樣始自孩子的幼年。為人父母者,在孩子幼年階段,不僅要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更要注意激發孩子愛學習、愛看書的興趣,這對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極為有益。據美國教育專家表明,如果在學前階段,孩子的學習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發展,那麼孩子將來入學後很可能就會學習能力低下,跟不上學校學習的進度。

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由成人有意識地培養成的,而習慣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正因此,家長應該充分認識到良好行為習慣是幼兒教養的重要一環,讓孩子從細小處做起,成長為一個獨立、有自信、有責任感、樂於學習、善於與人相處的人。

溫馨提示:頭條號上現有不少家長諮詢兒童心理問題,因三言兩語無法獲取全面信息,也無法有針對性地給出建議。劉鴻雁工作室提供集體答疑(免費)和一對一諮詢服務,預約請加微信號“lhyxinli”,註明“頭條號”。

一對一輔導諮詢進行中!

攜手與您一起搭建與孩子心靈溝通的橋樑,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感能力,幫助孩子們在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學會自知、自信、自我管理和自我尊重;具有社會意識和人際關係管理的技能,能理解與包容他人、對他人產生情感共鳴,建立積極、健康、和諧的人際關係;能創意性地解決問題和做負責任的決定。

諮詢預約/聯繫我們

兒童心理成長的微信號:ertong_xinli,是兒童心理資訊和服務平臺,歡迎關注。

問題快速查找:A叛逆,B愛發脾氣,C固執,D嫉妒,E敏感,F急脾氣,G磨蹭, H愛告狀,I哭鬧&耍賴,J立規矩,K膽小和不自信,L安全感,M抗挫,N拿別人東西,O教育方法,P做個好爸爸,Q入園焦慮,R不合群,S興趣培養,T注意力,U性心理,V二孩教育。請關注本號後回覆對應的字母,如“叛逆”回覆“A”。

點擊好看

讓更多家長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